claude code用了这么久,也有了很多心得,其中subagent模式最近大家讨论很多,但是也看到很多人吐槽subagent对用量的显著增加,我有一些新心得:
核心原理
Subagent 的本质是上下文工程工具,不是成本节约工具
• 总 token 消耗不变,只是重新分配
• 价值在于保护主 agent 的长期上下文记忆
最佳使用模式
✅ 正确用法:Subagent = 研究员 + 规划师
• 调研大量文档 → 返回简要总结
• 分析代码库 → 提供实现方案
• 信息压缩比高(输入多,输出少)
❌ 错误用法:Subagent = 执行者
• 直接编写代码实现
• 主 agent 无法获得执行细节
• 调试时仍需重新读取所有内容
实际操作建议
1. 像素级操作
/agents → Create New Agent → Project scope → Generate with Claude
2. 角色设计原则
• 专业领域的研究专家(React研究员、API设计师等)
• 明确禁止执行实际实现
• 使用文件系统管理上下文传递
3. 工作流程
主agent创建上下文文件 → 委托subagent调研 → subagent返回计划 → 主agent执行实现
Token 经济学
传统方式:15000 tokens 全在主 agent → 触发压缩 → 丢失项目记忆
Subagent 方式:
• 调研:10000 tokens(独立上下文)
• 传递:500 tokens(主 agent)
• 实现:5000 tokens(主 agent)
结果:主 agent 只用 5500 tokens,保持完整项目记忆
关键洞察
1. 不要期望节省总成本,而要优化成本分配
2. 信息压缩率是关键:调研适合 subagent,实现适合主 agent
3. 上下文 > 效率:长期项目中,保持主 agent 记忆比单次效率更重要
4. MD 文档策略:可以记录决策和架构,但无法替代代码级的调试上下文
最终建议
适合 Subagent:文档研究、技术调研、方案规划、架构分析
保留给主 Agent:代码实现、调试修复、业务逻辑、用户交互
核心哲学
让 subagent 做”消化信息”的重活,让主 agent 做”创造价值”的精细工作,通过精心设计的信息传递机制连接两者。这是一个精妙的工程权衡,而不是简单的功能分工。
#claude
#AI工作流 #a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