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那个上市公司pr
44关注23被关注0夸夸
INTJ |传播学硕士|前记者
发现 & 传播增量
那个上市公司pr
3天前
被特工宇宙的文章安利了 Second Me,体验了一下,有趣,比Soul好玩多了

它挺会聊天💬会到我根本不在意这App里有没有真人,谁说社交必须是和真实人类产生?
00
那个上市公司pr
3天前
很喜欢飞书多维表格,自我管理/团队管理的神器。尤其是作为INTJ,喜欢严格的时间规划和自我管理,牛马属性强,多维表格是一个非常趁手的工具🛠️

产品经理似乎永远比我多想了一步,把用户需求挖掘得很细致,让我有兴趣多花点时间去探索其中的功能

我非常有兴趣地近距离观摩/研究过飞书多维表格的pr传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总结起来,还是那句朴实无华的道理:产品力即传播力

拆解起来,它的传播力又基于两个内核:
1. 让数据发挥生产力
2. 有用好用是王道

传播策略离不开产品属性,好用为外在,对价值进行重新建构为内在,共同形成爆发。本身就是好产品,加上AI更是如虎添翼,可以预见它在这个企业管理/办公协作的细分赛道有很强的竞争力
00
那个上市公司pr
4天前
了解产品背后的原理,是pr应有的辅修课

玉伯: 工具型产品创业,有个共识是:上手要简单,要让用户尽快达到 aha moment 并付费。 这个共识没错,但对创业的用途不大。就像有人跟你讲:饮食要健康。 这共识还有个陷阱:容易把产品直接简单化。比如做成在特定场景下,非常简单好用的小工具。如果推广渠道合适,也有机会快速获取到第一波用户。 然后,用户会开始提各种需求,好用的小工具,会开始复杂。到一定阶段,甚至需要推翻重来。这过程中,奔着简单而来的原有用户,有可能会流失掉。或者为了兼顾简单和复杂,开始在产品上打各种补丁。 以上故事的背后,是通过简单,先吃到了第一口糖。最大的陷阱是,吃过第一口糖后,就会忍不住想吃第二口、第三口,鲜有愿意停下来,先饿上一段时间,重新思考并打磨产品,后续再继续吃糖的。 于是有了一个做工具型产品的非共识:不要一开始就追求简单易用,而是要想清楚究竟要满足什么用户需求,产品整体如何设计。 如同建房子。先有愿景,有蓝图。接着挖地基、搭结构。然后一层一层建。每建一层,可以邀请合适的用户进来住住。这时大概率是住着不舒服的。 先整体再部分,先复杂再简单,或许才是做工具型产品的正确方式。历史上可借鉴的案例故事是:Notion、Figma、Linear 等产品。 AI 时代的工具,更像一个个房子,用户入住后,需要和 AI 一起产生上下文,一起去做事。 AI 时代的好工具,不再会是各种各样的锤子。

00
那个上市公司pr
6天前
印象笔记变了,不续费,界面设计成无法登入,之前的资料都导不出来。就想问问,哪里可以投诉这种流氓软件?
00
那个上市公司pr
6天前
👍 //@芝士不吃: 觉得这句话并没毛病,只是如果没初始的启动用户,自传播规模有限。如果产品好又做主动推广,扩大基数规模,更容易形成连锁反应

玉伯: 只要产品做的好 用户就会自传播 绝大部分创业者 都死在上面这个傲慢的认知上

00
那个上市公司pr
11天前
AI产品很多,能产生海量的内容,社媒上已经有不少AI生产的内容,但目前消费者不多,大部分用户对内容的需求似乎还停留在互联网时代

新旧交替的阶段,需要的是一种颠覆式的产品及内容生产机制、变现机制
00
那个上市公司pr
16天前
创作越来越容易,但表达越来越难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