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光斑邮差
42关注2被关注0夸夸
每天花3小时学习AI的媒体人
探索AI的N+1种打开方式
AI分享·认知沉淀·人生修行
保持好奇与清醒,坚持自己想做的事,做好自己爱做的事。
光斑邮差
1天前
既快又强还听话?Nano Banana实测太离谱

想要顶级的画质,往往就得忍受漫长的进度条。想要出图飞快,细节和构图又经常惨不忍睹。

这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痛苦,折磨了我们很久。

但在实测Nano Banana时,结果真的吓了我们一跳。

它似乎就是为了打破这个不可能三角而生的。

首先是速度,这种差异在对比中简直是肉眼可见。

我们尝试了同样的参数去跑一组高分辨率图片。
传统的大模型还在缓慢地读取和预热,风扇狂转。Nano Banana竟然只用了不到对方十分之一的时间。

这种近乎实时的反馈,带来的体验改变是颠覆性的。

你不再需要盯着进度条发呆或者趁机去刷手机,而是在你灵感爆发的瞬间,画面就已经跟上了你的思维。

原本一小时只能磨出几张图,现在你可以轻松产出上百个方案。

更硬核的,是它对复杂指令的理解能力。

我们特意试了那种多主体、多方位叠加的地狱级测试。比如要求画面左边是红色的花,右边是蓝色的瓶子。

在其他模型还在张冠李戴把颜色搞混的时候,Nano Banana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逻辑性和执行力。

它能精准锁死每一个元素的属性,几乎一次成片。
这种指哪打哪的精准度,直接省去了几十次反复抽卡的垃圾时间。

你终于可以把精力花在构思上,而不是在这个盲盒里碰运气。

很多人听到Nano这个前缀第一反应是画质会缩水,毕竟在我们的认知里体积越小意味着细节越少。

但当我们把生成的图片放大到百分之百后,这种顾虑完全消失了。

无论是人物皮肤微妙的纹理还是复杂光影的自然过渡,它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解析力,完全不输那些动辄几个G的巨无霸。

那种画面的通透感和空气感,甚至自带一种高级的审美滤镜。

如果不看后台数据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小模型跑出来的。

这种既要速度又要质量还要听得懂人话的压倒性表现,不仅仅是参数上的胜利更是体验上的降维打击。

我们终于不需要为了等待而耗尽耐心也不需要为了让AI听懂指令而变成提示词工程师。

Nano Banana用实力证明了全能并不是一种奢望,它把创作的门槛降到了最低,把自由还给了每一个创作者。

如果你也受够了低效和翻车,真的该去试试它了。
00
光斑邮差
2天前
别做系统的燃料,去做那个掌握生产资料的人

在这个时代,有一个极其残酷却又隐秘的真相:

只要你还在单纯地出卖时间,无论你的时薪有多高,你本质上都处于一种“手停口停”的绝对脆弱中。

很多人有一种错觉,以为“稳定”就是拥有一份大厂的工牌,或是每个月按时到账的薪水。但这种稳定是极其虚幻的。

资的本质是购买你时间的“批发价”。

在老板的报表里,你不是资产,你是成本;

在庞大的商业机器里,你不是引擎,你只是燃料。

燃料的宿命是什么?是燃烧自己,推动系统运转,直到耗尽的那一刻,被无情地替换掉。
如果你不想在35岁或者40岁时面对这种慌张,你就必须完成一次认知的惊险跳跃。你得停止单纯的打工思维,去成为一个掌握生产资料的人。

别被生产资料这个词吓到了,它不是让你去买地皮建工厂。

在这个时代,它的定义非常性感:任何不需要你实时在场,也能持续为你创造价值的东西,就是你的生产资料。

因为单纯出卖时间和拥有资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算法。这个区别,年轻时看不出来,但时间越久,鸿沟越深。

肉身是会折旧的,但资产会增值。

作为打工人,我们的体力和精力注定是随着年龄下降。

二十岁你能连续熬通宵,三十岁你熬一宿可能缓三天。如果你唯一的赚钱模式就是按天卖命,那你注定是在走下坡路。

但生产资料不一样。你三年前写好的一份行业白皮书,今天依然可能有人付费下载;你做好的一个视频课程,睡着了也有人下单。

我们要做的,是把原本会被时间消耗掉的精力,转化成可以对抗时间的资产。

要对抗手一停口就停的极致恐惧。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有多少工资,而是你有多少睡后收入。

你没有看错,是睡不是税。

想象一下,如果明天你突然想去旅行一个月,或者不幸生病需要躺平三个月,你的收入会断吗?

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焦虑的根源。你的收入是线性的,做一次拿一次钱。

而掌握生产资料的人,他们构建的是一个系统。

哪怕人不在场,这个系统依然在运转,在成交,在产生收益。

只有当我们不工作时依然有钱进账,你才拥有了对生活说不的底气。

最后,别让自己成为复利公式里的分母。

打工做的是加法,做资产是乘法。

在别人的公司里,你做得再好,方案写得再漂亮,你都只是在帮别人修筑护城河。

当你离开那家公司时,除了带走一身疲惫和所谓的经验,你带不走任何核心资源。

你参与了建设,但你不拥有产权,这是职场最大的悲哀。

所以,从今天开始,哪怕每天只抽出半小时,也要试着去搭建属于你自己的小系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别再满足于做一颗耐磨的螺丝钉了,去造你的船。

因为当时代的潮水退去时,只有拥有船的人,才能从容地驶向下一个大陆。
00
光斑邮差
4天前
Google是会挑时间,Grok4.1上线还没24小时,Gemini3.0 Pro就来了。

总的看下来就两个字:真神!

不说其他的直接上数据(详细数据见P5):

LMSYS Chatbot Arena Elo:1501
(首破1500分,领先第二 Claude Sonnet 4.5 约 30 分)

ARC-AGI-2:31.11%
(人类最难的通用推理基准,全球第一)

GPQA Diamond(博士级科学题):93.8%
(开 Deep Think 模式)

RWE-Bench Verified(真实代码修复):76.2%
(第二,仅输 Claude 1 个点)

工具使用 τ2-Bench:85.3%(大幅领先)

简单说:推理、多模态、工具调用全面顶尖,代码稍微落后 Claude 一点点,但差距已极小。

横向对比(无拉踩的意思):
想刷榜、搞科研、玩多模态 :Gemini 3.0 Pro 目前最强;

纯写代码、追求极致稳定 :Claude Sonnet 4.5 仍稍胜一筹;

要快、要便宜、要日常好用 : GPT-5.1 还是最均衡;

一句话,纸面参数已经封神,实际体验还是得等大家试过才是知道。
#AI工作流
00
光斑邮差
5天前
那个爱搞事情的男人深夜又来扔炸弹了

就在今天早上,埃隆·马斯克给AI圈来了一波大的:Grok4.1上线,最重要的是核心功能免费了。

Grok4.1上线后直接登顶LMArena大模型排行榜,不是并列第一,而是以31分的绝对优势独占鳌头。

这一次的升级,让Grok得到了哪些提升?

首先需要了解Grok的独特定位。

作为诞生于马斯克“最大程度追求真理”理念下的产物。

它不像个循规蹈矩的助教,更像一个有点叛逆、懂点梗、还能实时刷推特的聪明朋友。

这次升级到4.1,脑子更快了,逻辑更顺了,写代码、想点子这些活儿干得更漂亮。

包括但不限于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更精准的代码生成、以及更具创造性的文本写作。

同时,模型的响应速度和流畅度也得到了优化,为我们提供更接近即时交互的体验。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幻觉率爆降65%!

幻觉是目前大模型一直无法克服的难题。AI在为我们提供内容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看似合理其实扯淡的内容。

Grok4.1对克服AI幻觉的推进了一大步。

根据XAI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信息检索类问题的幻觉率降低至4.22%,此前是12.09%;

FActScore测评的错误率从9.89%降到了2.97%;

王座之争仍然是这场技术博弈最抓人的看点。

刚上线就抢下LMArena顶流位置,把同台竞技的Gemini 2.5 Pro、DeepSeek、GPT-5.1等诸多AI模型甩在身后。

去年马斯克高调宣称要用AI彻底改变世界,彼时不少人还带着怀疑和玩味的眼光看待xAI团队的闹剧。

如今,Grok 4.1以一骑绝尘的姿态重塑行业格局,让人不得不正视AI技术革新的速度。

未来,我们每个人也许都会成为这场智能浪潮的共创者。

用起Grok 4.1,不再只是写点小作文、逗逗趣,而是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开启属于个体的创造力解锁旅程。

一夜之间,曾经引领潮流的Gemini在速度与激情的竞速中被压在地上摩擦,对于观望的AI创业者与开发者,Grok 4.1显然已成为下一个最值得试水的对象。

下一个AI奇点是否已近在眼前?

最后还是想问一句,Gemini3.0到底啥时候才上阿,黄花菜都凉了
00
光斑邮差
5天前
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你用AI搜索到的信息可能是别人修改过的?

当我们向AI提问时,是希望得到答案,还是被精准地影响?这一点,也许连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

这两天在运营的一个账号后台收到了一条这样的私信:

“我们是做品牌AI搜索排名提升的,可以让您的品牌展示在Deepseek等AI平台搜索的第一位。”

AI灰产正悄悄渗进每一个热门榜单、测评贴和真实经验分享里。

商家可以通过AI生成内容,再配合算法优化和人工干预,让原本排不进榜单的产品堂而皇之冲上前列。

我们的点击、停留和搜索偏好,都成了他们精准操控的素材。

过去的灰产用水军刷销量,现在的灰产用AI刷认知。

一套程序可以自动生成成千上万篇测评,换着花样营造真实口碑,配图、评论、点赞甚至人设都能一键生成。

最危险的是,我们看不出哪里假。

榜单上有数据、有对比、有价格分析,看似权威可信,实则是算法和广告的混合体。AI灰产并不直接骗人,它只是巧妙地让商业内容伪装成公众共识。

但这并不是无解的局面。

要在AI时代辨别真实,首先我们需要换一种搜索的心态:不急着信,不默认热门就等于正确。

真正可靠的推荐往往具备三个特征:来源可查、逻辑可循、口径多样。

学会对比很重要,货比三家总没错。

当平台不断缩小你的信息圈时,拓宽输入渠道本身,就是一种对抗。

当信息高度集中时,扩宽所看的内容。有的时候复杂一些,真实也会多一些。

虽然AI有时会给我们一些幻象,但它并不是罪魁祸首。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AI生成的内容,而是我们是否放弃了判断力。

当算法最懂人性,我们就更要反向思考:

为什么这个榜单要让我看到它?

这些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坚持反问自己,做自己思想的掌控者,才能不被这些高度浓缩的信息牵着鼻子走。

AI让内容更丰富,也让真相更稀缺。

灰产利用的是我们对搜索结果的天然信任,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信任重新需要一点努力。
00
光斑邮差
7天前
你是否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

你是否也想过,时间其实并不真正短缺?也许是因为你在混乱中穿梭,无法清晰分配。

你是否愿意尝试一个简单的前提:只要不混乱,时间永远都够用?

这不是空话。它来自对目标、日程和边界的清晰认识。通过建立稳定的习惯与流程,时间会成为实现价值的资源,而不是琐事的洪流。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混乱?

设定明确、可衡量的目标。

没有清晰目标,日常行动就像失去方向的船。SMART 原则可以帮助诊断和修正目标,使之具体、可评价、可达成、相关且有时限。

接着把大目标拆解成阶段性里程碑。给每个里程碑设小截止日期,促使执行的连续性。然后识别高价值的活动。

把时间优先分配给真正推动目标的任务。记住,少数关键任务常常带来最大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分解与筛选,行动更有方向。

建立稳定的日常节奏,是防止时间被消耗的核心。固定的起床、工作、休息和就寝时间,能降低决策成本,提升执行力。

将深度工作、例会和日常管理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块,减少任务切换带来的损耗。选择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段处理需要创造力的任务。

同时,为不可预见的事件留出缓冲,避免被突发打断后陷入拖延。时间分块不是死板日历,而是贴合效率的设计。

记录并回顾,是把想法变成行动的桥梁。每天记录完成的任务和花费的时间,定期分析耗时高但价值低的活动,及时调整。

建立“记录—诊断—分配”的循环,确保每一步都有依据。为每项任务设定具体时间限制,防止拖延蔓延。

每天的计划应包含优先级排序、时间分配和可执行步骤,清晰地告诉自己今天要做什么、为什么重要。配合每周复盘,持续优化节奏与效率。

时间管理的成效来自日复一日的习惯养成。

培养快速行动的节奏,快速执行、快速思考、快速处理,渐渐形成高效的工作常态。学会拒绝不必要的请求,建立清晰的边界,把时间留给核心目标。

以证据驱动改进,定期评估哪些方法有效、哪些需要调整。持续改进不是偶然的灵感,而是嵌入日常行为序列中的系统性实践。

每日计划的核心是三件事:
明确今日最重要的三项任务,并为它们分配专属时间块。遇到低价值任务,尝试合并或删减;

遇到干扰,用短时段休整再回到任务。傍晚回顾当天的完成情况,记录耗时、遇到的困难以及明日的改进点。

每周进行复盘,列出本周成就、识别时间浪费点,并据此调整下周目标与日计划。这套模板不需要高深的工具,但需要坚持执行,逐步建立稳定的高效节奏。

成为自己的时间管理大师,意味着把注意力和资源投放在最具价值的活动上。

时间不再是压力的源头,而是实现目标的桥梁。

通过不混乱的目标、稳定的日常节奏、可执行的工具与持续的自我评估,时间就会变成你最可靠的伙伴。
00
光斑邮差
8天前
为什么要用AI?

难道不是应该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独立吗?

如果连工具都被抛弃,难道我们就能靠意志力一遍遍地重复错误,仍然以为自己在进步吗?

用AI,并不是要让机器替代人,而是让人更会用脑、更会判断。这样用AI,我们才会不变笨。

先从一个简单的设想说起。你是否在工作中遇到过同样的问题:需要大量资料、需要迅速整理、需要把复杂的逻辑讲清楚,但时间却总不够?

你是否在学习新技能时,愿意花很多时间自行摸索,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这些场景并不少见。

AI的价值不在于替你做所有事,而是在于为你“扩容”认知的边界,让你以更高效的方式得到正确的线索、更清晰的框架、以及更可靠的洞察。

在我们的日常使用中,AI往往被用来给出结论。

“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句简单的问题像一把钥匙,能把信息的迷宫拉直。

面对海量数据、繁杂结论,先由自己设定边界,告诉自己:哪些才是当下真正需要的证据,哪些可以暂时放在一旁。

AI在这里扮演的不是裁判,而是帮助我们筛选、整理与呈现证据的伙伴。你会发现,很多时候答案并不来自机器,而来自我们对问题的坚持与直觉。

AI给出的结论往往带有概率性。真正的智慧在于把验证放在输出之前,而不是事后追责。

建立一个简单的自我对话流程:
先让AI给出初步方案或结论;
接着提出反向问题、假设变体和极端情况,看看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最后再以专业经验与直觉进行修正。

这种循环让产出更稳健,也让对AI的信任建立在可核验的基础上。

在日常琐事、沟通互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这场自我对话。

遇到一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先问问自己:这结论背后有哪些被忽略的情境?

如果不同的条件成立,答案会不会变?

把AI放在旁边,像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给出多样的视角与证据,但最终的选择仍来自你对自己价值的忠诚。

记录与回望,是最温柔的成长方式。

把每一次AI的协助、自己的判断过程与最终选择,系在同一本认知的笔记里。

定期翻看,会发现哪些思路真的提升了判断力,哪些地方需要调整。这并不是为了追求完美,而是为了让日常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更贴近真实的自己。

在AI时代,真正的能力不是单纯的加速输出,而是与工具的互动中保持清晰的自我定位。

把AI放在对话框架内,先由自我生成思考,再由AI提供多样视角与证据,最后以人类的判断力与风格完成定稿。这才是在不变笨的路上继续前进的方式。
00
光斑邮差
8天前
来到即刻的第一天。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