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产品,投资,自身四个角度
简单聊聊《腾讯传》
-关于创业
1.腾讯一开始想做的是寻呼机软件系统,后来证明这条路不对,不过好在主航道依旧是通信,及时调整了方向。说明最初路子可能不对,但是一直在主航道上不断调整以及测试市场,肯定会找到正确的路。
2.腾讯前期苦于找不到盈利模式以及缺乏资金,差点变卖。前期盈利确实很难,第一桶金相当重要。
3.灰度法则七维度。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创新度。
-关于产品
1.前期腾讯并非没有对手,也并非没有可能被推翻的概率。只是对手们最主要输在了说烂的用户体验至上这点上。当然,还有运气。
2.腾讯的布局以及战略上的矩阵,环环相扣不得不想到,彼得蒂尔在《从0到1》里说过,企业盈利的最终形式绝对是垄断。
3.感受最深的还是有关"开放与封闭"这个话题。关于腾讯与facebook的对标,平台开放本意是寻求更多更好的产品,结果封闭带来的管辖以及限制反而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又或者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根据周遭环境以及时代发展来评判。毕竟现在腾讯也开始克制的开放,联想到一开始对标的苹果,再联想到五年前的安卓与IOS,以及现今状况。
"开放与封闭"不是单选题,如何去"平衡与协调"可能是对应的最终解。
-关于投资
李泽楷为了及时止损于是抛售了20%腾讯股份,丧失了约800亿美元损失。进行投资时,在被时代大环境以及大行业因素干扰前,更应该优先考虑产品解决的需求前景以及未来市场份额。
-关于自身
除了懂工作,还需要懂业务,更需要懂战略。
公司创业初期与高速成长期所需要的人才管理模式是不同的。如若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或者匹配度低就只能无情被出局。自身能力的提升与迭代是一辈子的必修课。
-总结
个人觉得吴晓波视角并不理性且客观,可能介于腾讯出书目的主要还是让投资方与公众更了解并且信任腾讯。缺了点自我剖析的气度。
成功无法复制,失败千篇一律。芒格不是说过嘛: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关于腾讯的决策失误并没有展开来讲,也没有更多有价值的总结。可能这反而是大部分用户更想看到的,毕竟吴晓波的《大败局》如此出名…
关于腾讯的成功大家都心知肚明,虽然篇幅渲染成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对于读者并没有太多收获,毕竟成功所占据的因素太多。
比如关于外界盛传腾讯没有购物与搜索的基因,只是用投资了京东与收购搜狗一笔带过。有点失望。
腾讯的企业文化可能值得国内每家互联网公司参考与学习,不过个人更喜欢头条…
最后,如果可以回到十年前,我一定会说服我爸买这支股票…(虽然我爸不炒股)
#本月读后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