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罗杰儿Jieer
567关注1k被关注9夸夸
🅙
想和朋友们做几十亿人喜欢的东西!
1年0到3百万用户,前Toki(Dola)创始团队唯一增长
XR🎮星际岸
网易🎵罗杰儿
BU清华MIT
置顶
罗杰儿Jieer
3月前
🔝请大家长期多给我介绍好的增长/营销/商业化供应商!(欢迎自荐)
3百万用户啦🎉期待新签名。Last day倒计时⏳30天
🐱虽然不对国内开放还是欢迎大家来到Toki (Dola AI)的新域名。这下真是TikTok之子啦:yestoki.com

👩🏻‍🎓为了Toki (Dola)延毕,现在和Dola一起毕业,从Dola毕业,我称为三毕业(triple毕业)。

Dola AI成为Toki,妹妹stackie.ai放养,弟弟syft.ai终于生出来了还是baby,我从0-10和矩阵孵化的过程中,走了我自己的0-1孵化,成了一个合格的科技圈(创新技术应用)小学生。

你们成为你们,我从创始团队唯一增长运营成为我。

🧞希望接下来加入一家有能力有品味有野心有爱的团队
🌟💰🦸‍♀️虽然可能我不会等很久会快速选择,但还是希望大家可以把需要合伙人、COO、CMO(不管什么title的增长商业化 owner)的朋友多推荐给我交个朋友呀!一起喝好喝的/来我家玩❤️

📍如果可以让我在杭州最好啦!总部在任何地方包括硅谷都可以,我可以自己飞来飞去。(实在很喜欢年轻的城市界面)

👨🏻‍💻很高兴在Toki(Dola)交到了很多可爱的好朋友(作为极个别的非研发)朋友们当然都是研发啦!

🤫他们在我眼里是最厉害的人啦!没有他们我在Toki(Dola)的一切都不会成立。(还超级有梗真的很离谱

🥳还有个别Stackie.ai,Syft.ai的产品和设计朋友们,希望未来可以和你们合作 '͜'

🪐最后,这段时间最谢谢的,帮助过我,或我非常喜欢的朋友们:
@High寧 @JKtheSeeker
@Kostja
@生姜iris
@庞舜心Shawn
Next.ad (Abotify)的Harry
Kisson
mathgptpro.com的天溦
Google的Heather
Pacdora.com的先锋

📈如果我一个第一次做科技的,创始团队唯一增长运营都可以边学边从0干到300万(当然我只是真的很拼)
🎓那么任何一个做科技和做全球市场的人相信都可以受益于上述的朋友们

我们每一天都是世界的小学生,冲吧中二少年们🫵🥳👯‍♂️
3420
罗杰儿Jieer
03:02
完蛋 疼醒了 半夜起来吃第三片达喜了

罗杰儿Jieer: 遭报应了 胃疼

10
罗杰儿Jieer
1天前
遭报应了 胃疼
112
罗杰儿Jieer
1天前
不要老嫌别人笨,非要嫌弃还是嫌弃自己笨吧。
这句话爹一下自己。
10
罗杰儿Jieer
2天前
老师你真好老师八大游戏化驱动力 //@AlexLau: 八大游戏化驱动力(进度感,好奇心,拥有感,使命感,Fomo等等),本来就是各行各业都广泛运用而行之有效的。不管是互联网企业,餐饮企业,学校等等。

范冰: 最近刚读了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吴桐雨的新书《牛马游戏:硅谷大厂如何驯服工程师(Play to Submission:Gaming Capitalism in a Tech Firm)》,读完之后背后有点发凉。不是因为书写得不好,恰恰相反,是因为它太真实了。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分量。 作者吴桐雨是俄勒冈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专攻劳工社会学、科技产业和性别研究。 这本书的英文版《Play to Submission: Gaming Capitalism in a Tech Firm》已由天普大学出版社(Temple University Press)出版,获得了国际顶尖社会学家麦克·布洛维(Michael Burawoy)、清华大学沈原教授、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等海内外权威学者的联袂推荐。 这本书基于作者在硅谷某头部科技公司长达 13 个月的深度田野调查,包含 100 小时的参与观察和 66 次正式访谈,可以说是目前对硅谷工程师文化最深入、最系统的社会学研究。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智商超群、逻辑思维极强的硅谷工程师,会心甘情愿地通宵达旦为公司工作,甚至还觉得这是一种「酷」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他们明明有着极强的议价能力和技术主权,却依然被大厂牢牢「拴住」? 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精妙和可怕。 吴桐雨用了整整 13 个月的时间,深入硅谷某头部科技公司进行田野调查,最终揭开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硅谷大厂并不需要用 996 这种粗暴的方式压榨员工,它们有一套更加高明、更加隐蔽的「驯服术」——让员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用爱发电」。 这本书用极其冷静和客观的社会学视角,解构了一个我们以为很「正常」的现象。当我们还在讨论 996 怎么仍敢大行其道时,硅谷的科技巨头们早已进化出了一套更加精密的控制系统。 吴桐雨在调查中发现,一家硅谷科技公司内部,竟然存在着超过 50 种不同的游戏来激励员工工作。注意,这里说的不是什么团建活动或者员工福利,而是深度嵌入到工程师核心劳动过程中的游戏化机制。 这些游戏被精心设计,分为四大类型:模拟类游戏、整蛊类游戏、轮盘赌类游戏,以及收集类与奖券类游戏。 比如有个叫「甜甜圈邮件」(donut email)的整蛊游戏,新员工入职后会收到一封看似来自同事的邮件,邀请他们去某个地方拿甜甜圈,结果到了现场发现这是一个恶作剧。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无害的玩笑,但吴桐雨敏锐地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服从性测试,是对新员工最初的 PUA。通过这种看似「有趣」的方式,公司在测试新员工是否愿意接受这种企业文化,是否能够「融入」团队。 更精妙的是那些模拟类游戏,比如敏捷开发流程(Agile development)本身就被包装成了一种角色扮演游戏。 工程师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种「任务」,就像在玩一款策略游戏一样。还有代码审查被设计成「轮盘赌」游戏,用随机分配的方式解决劳动分工问题,表面上公平有趣,实际上是在用游戏化的外衣掩盖管理的强制性。 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那些收集类游戏,比如「刷工单」和「收集徽章」。工程师们会为了在排行榜上的名次而疯狂工作,为了获得某个虚拟徽章而通宵达旦修复漏洞。他们沉迷于这种竞争,就像沉迷于电子游戏一样,完全忘记了自己其实是在为公司创造价值。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国内互联网大厂那些「奋斗者文化」和「福报论」的宣传。相比之下,硅谷的这套做法显得更加高明。 它不需要用道德绑架或者直接的强制手段,而是通过激发人性中对游戏、竞争和成就感的渴望,让员工主动投入到超额劳动中去。 吴桐雨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玩家主体性」(gamer subjectivity)。这个概念解释了为什么硅谷的游戏化管理如此有效。 她发现,硅谷的工程师大多出生于 1979 年到 2000 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好与美国电子游戏产业的鼎盛期重叠,因此被称为「玩家一代」(gamer generation)。 这一代人从小就浸淫在电子游戏的世界中,他们不仅对编程和 debug 非常熟悉,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内化了游戏的逻辑和叙事方式。他们习惯于在游戏中冒险闯关,习惯于面对不确定性,习惯于通过排行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正是这些从小培养起来的习惯和认知模式,让他们在面对公司精心设计的游戏化工作环境时,很容易就被「套路」进去。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对比。 在中国,程序员们往往自嘲为「码农」或者说自己在「搬砖」,这种表述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工具化的自我认知——我知道我在被剥削,但我需要这份工作。 而在硅谷,工程师们更愿意把自己看作「玩家」,他们觉得自己在参与一场有趣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表面上看,后者似乎更加积极正面,但吴桐雨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正是这种「玩家」身份认同,让硅谷的工程师们更容易被操控。 当你把工作当作游戏的时候,你就不会去质疑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不会去思考这个游戏是否对你有利。你只会专注于如何在游戏中获胜,如何刷出更高的分数。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吴桐雨描述了工程师们如何为了「保级」而通宵达旦地修复漏洞,他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开黑」。 这个词本来是游戏术语,指的是和朋友一起玩游戏,但在这里却被用来形容加班工作。这种语言的挪用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当工作被包装成游戏的时候,加班就不再是加班,而是「和朋友一起开黑」,是一种有趣的社交活动。 更可怕的是,这种游戏化的工作模式还会制造排斥和分化。 书中提到,那些不太愿意参与游戏,或者不太擅长这种「玩家文化」的员工,往往会被边缘化。特别是亚裔工程师和女性工程师,他们往往无法完全认同这种「玩家主体」,觉得为了游戏荣誉而工作是「太情绪化」、「不专业」甚至「幼稚」的行为。但正是因为这种疏离感,他们在公司中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让员工超额工作,中国的互联网大厂选择了 996 这种相对粗暴直接的方式,而硅谷却发展出了这套精密的游戏化系统? 答案可能在于两种不同的管理哲学和文化背景。 中国的 996 文化本质上还是一种传统的权威式管理,它依靠的是等级制度和服从文化。老板说要 996,员工就得 996,这里面有明确的权力关系和利益交换。虽然粗暴,但至少是透明的——大家都知道这是在被剥削,只是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 而硅谷的游戏化管理则更加狡猾。它不是通过外在的强制力来控制员工,而是通过重塑员工的内在动机和身份认同来实现控制。 当员工把自己当作「玩家」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去追求游戏中的成就,主动去承担更多的工作,甚至会为了团队的「荣誉」而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这种控制更加深入,因为它不是来自外部的压迫,而是来自内心的驱动。 吴桐雨在书中引用了福柯的理论,将这种现象称为「游戏化治理术」(gaming governmentality)。她认为,这是一种超越了传统霸权控制模式的新型劳动控制机制。传统的霸权控制还需要员工的「同意」,还可能遭到集体的抵抗。但游戏化治理术通过制造沉浸式的「游戏现实」,让员工相信问题在于自己「游戏玩得不够好」或「不够投入」,而不是资本剥削制度本身。 这种机制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几乎完全消解了员工的批判意识。当工程师们在排行榜上看到自己的名次下降时,他们不会去质疑这个排行榜的合理性,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工作,他们只会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排名。 当他们为了修复更多漏洞而通宵达旦时,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在被剥削,反而会有一种「拯救世界」的英雄感。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模式正在向其他行业和地区扩散。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被量化、被游戏化。当我们的工作都变成了一场场游戏的时候,我们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吗?

00
罗杰儿Jieer
2天前
@stainlu 终于面基了,好e的一个紫老头!
新产品刺激刺激!期待期待!下次上海吃饭吃饭!
以后让我家蓝老头和你紫老头一起聊游戏和引擎哈哈哈哈哈哈
你咋没来仿佛你来了@julian 我们咋不停聊到你!
40
罗杰儿Jieer
2天前
顺便看看封面 (很多可能也就只看看封面了

Yibie: Lenny's Podcast 统计了采访嘉宾提及次数最多的 20 本书: ### **1. Radical Candor** – Kim Scott **中文名:《直言不讳》** 关于如何在保持人性关怀的同时,成为一个高效的管理者。强调“关心并直言”(Care Personally, Challenge Directly)的领导风格。 --- ### **2. High Output Management** – Andrew S. Grove **中文名:《高产出管理》** 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的经典著作,讲述如何通过系统化方法提高团队效率和组织产出。 --- ### **3. Obviously Awesome** – April Dunford **中文名:《显而易见的卓越》** 关于如何定位产品,让客户一眼就能理解其价值,从而促进销售与市场成功。 --- ### **4. Working Backwards** – Colin Bryar & Bill Carr **中文名:《逆向工作法》** 亚马逊内部的产品开发方法论,强调从客户体验出发,反向设计产品流程。 --- ### **5. Inspired** – Marty Cagan **中文名:《激发》** 硅谷顶级产品经理Marty Cagan的代表作,讲述如何打造用户喜爱的技术产品。 --- ### **6.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 Ben Horowitz **中文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创业者的实战指南,分享如何在危机中做出艰难决策,应对企业困境。 --- ### **7. Crossing the Chasm** – Geoffrey A. Moore **中文名:《跨越鸿沟》** 经典营销书籍,解释如何将创新产品从早期采用者推广到主流市场。 --- ### **8. Playing to Win** – A.G. Lafley & Roger L. Martin **中文名:《赢的战略》** 宝洁前CEO拉斐尔与管理学者合著,讲述如何制定和执行有效的企业战略。 --- ### **9.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 Richard Rumelt **中文名:《好战略,坏战略》** 区分真正有效的战略与空洞口号,强调聚焦核心问题的重要性。 --- ### **10. Make Time** – Jake Knapp & John Zeratsky **中文名:《创造时间》** 谷歌设计团队成员写的高效时间管理指南,教你如何每天专注做最重要的事。 --- ### **11. Build** – Tony Fadell **中文名:《建造》** iPod和Nest创始人Tony Fadell的实践手册,讲述如何打造有价值的产品和公司。 --- ### **12. Poor Charlie's Almanack** – Charles T. Munger **中文名:《穷查理宝典》** 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的智慧集锦,涵盖心理学、投资、决策等多方面思维模型。 --- ### **13. The 15 Commitments of Conscious Leadership** – Jim Dethmer et al. **中文名:《有意识领导的15项承诺》** 强调自我觉察与团队协作,帮助建立可持续成功的领导文化。 --- ### **14. Range** – David Epstein **中文名:《范围》** 挑战“专精至上”的观念,主张广泛涉猎、跨领域学习对长期成功更重要。 --- ### **15. Never Split the Difference** – Chris Voss **中文名:《永不拆分差异》** 前FBI人质谈判专家写的谈判技巧书,实用且基于真实案例。 --- ### **16. Scaling People** – Claire Hughes Johnson **中文名:《规模化人才》** 讲述如何在企业快速扩张时,有效管理团队和组织结构。 --- ### **17. The Goal** – Eliyahu M. Goldratt **中文名:《目标》** 以小说形式讲述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帮助优化生产与运营流程。 --- ### **18. On Writing** – Stephen King **中文名:《写作这回事》** 斯蒂芬·金的自传式写作指南,既有创作经验,也有人生感悟。 --- ### **19.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 Dale Carnegie **中文名:《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他人》** 经典人际交往与沟通书籍,至今仍被广泛推荐。 --- ### **20. The Lean Startup** – Eric Ries **中文名:《精益创业》** 现代创业圣经之一,提出“构建-测量-学习”循环,强调快速试错和持续迭代。

10
罗杰儿Jieer
2天前
《有点子省钱技能在的》

用了个500块or500多的键盘。
小伙伴(男生)在那看我键盘,我说不贵不贵闲鱼买的才200多(maybe300多不记得了)
小伙伴:啊真的吗?!?我以为一千多!这有一整块都是屏幕
我:嘿嘿我是这个气质(用啥都显贵的气质,我work wife说的)😽

闲鱼真好我爱闲鱼(省钱真好我爱省钱)
省钱这方面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北京巨远无比的路,如果我不是太忙一般提前半小时打个顺风车独享,选实际乘坐人➕1(这样万一司机带人,私下拼单,总不至于特别挤)。到时间了没叫到还能直接打车。

实在是勤俭生活小天才。
还有什么举手之劳立省两百的小秘诀快告诉我,我爱省钱。
40
罗杰儿Jieer
3天前
昨天16点开始我发言好mean呀
快来大姨妈的女生真是太可怕啦
20
罗杰儿Jieer
3天前
别这样说 感觉俺是爹味npd老登的浓度又增高了🥲🥲🥲 //@VioletL: V老师觉得雪中送碳实在太难,毕竟送了也要看这个人会不会生火,给了机会能不能把握住。很多时候迷茫不自信,身边人的认可或许就是一份炭。明确自己需要得到社会价值的认可,真心感谢杰总的提点,尽早的开始了社会化。开始认可人和人身上的资源价值,能有价值,并且互惠互利真的很好

罗杰儿Jieer: 我是一路都是人帮自己(倒是我经常愧对老师们的帮助)我也很喜欢给别人安利各种金主(这么对我也是帮之一) 努力和贵人,任何一样都可以走的比较远。两个都有会走的少一些挫折 cc @VioletL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