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Xinran.Z
369关注570被关注1夸夸
主理ResearchAI+研究者社区
在做NextGen职业社交产品
HCI&产品&设计
爱人文社科的理工🐱
户外和写作是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置顶
Xinran.Z
6月前
Hi~你好!我是 Xinran,欢迎来到我的个人说明书~ 这里是 Tongji 和 Cornell校友一枚,目前常驻上海。本人属性:“热爱折腾” ٩(ˊᗜˋ )œ 。对未知的天生好奇和对新挑战的跃跃欲试,就是我生活的驱动力。

秉承着这股劲,architectue毕业之后我先去了全球顶级建筑公司的旧金山办公室“搬砖”。身处硅谷,浓厚的科技氛围和创新浪潮,让我开始认真思考设计与技术的更多可能性。于是,在当地同学和校友的启发下,我开始转向Product Design和HCI领域,期待有朝一日能用技术改变设计、甚至是创造的范式。

回到上海办公室后,继续负责了几个有分量和社会意义的城市设计项目(张江科学之门 & 城隍庙老城厢城市更新的主创设计就是我٩(•̤̀ᵕ•̤́๑)ᵒᵏᵎᵎᵎᵎ)。后来一次与director的对谈中,他所坚信的“以后人工智能就算来了,也不会改变建筑设计的方法,大家还是会用老办法来做设计”促使了我最终的转型。乘着国内B端产品“火热的”东风,我顺势“跑路”去当了B端产品设计师👩‍🎨

时间快进到22年底,那时 ChatGPT还没有出圈,B端AI产品怎么玩就更加扑朔迷离,但这种“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情景早就吸引了我的关注。随后一个机会出现-—-和硅谷的朋友远程组队,帮一个当地某大厂出来的 AI新秀团队,从0到1搭建产品逻辑和交互框架。就这样我一头扎进了AI产品设计和交互的世界。👀 BTW,这个团队后来还登上了Wing的Enterprise Tech 30 List,也算是一份迟来的惊喜。

此后,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实践AI产品的打造,我开启了AI产品经理+设计+前端开发(偶尔客串)的“全栈”打怪升级模式,带了个独立小分队,主攻帮研究机构和初创团队从0到1落地有价值的AI/SaaS产品。

🥳🥳🥳从 24 年底开始,“爱折腾”的故事有了新篇章:我开始了创业项目!从运营独立Studio 到创业,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创业小学生正边打怪边升级 ing,自己也在转变成为 Design 出身的 PM 同时学习做 Engineer(ง•̀_•́)ง

目前正在做的事:

1. 用心建设研究者社区。
作为半个HCI研究者(研究辅助实践居多),我发起了非营利研究者社区Research AI+,这里已经汇集了一群来自 Global 的AI 及 AI 4 Science/Engineering 的青年研究者们。我们在尝试帮助 Researcher 们打破地域和学科壁垒、希望能够碰撞出Industry 和 Academia 的合作火花。最近我们正和长三角的其他机构/社区密集联动搞分享和交流活动(比如沙龙或者读论文这种 Researcher 专属活动),基本每个月都有好玩的活动(^-^)📚欢迎在首页找找,也欢迎看我 Yellow page 里面的两个链接来找到社区入口~

2. 孵化 Researcher for Researcher的产品。
社区里还有一票超有创造力的独立开发者小伙伴,热衷于开发AI for Researcher 的产品(感谢 Vibe Coding 赋能超级个体(๑˃̵ᴗ˂̵)让设计师和算法后端同学也有机会launch 产品)。目前正在孵化专属于NextGen Researcher 的职业社交产品,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除了跟小伙伴建设社区、开发产品,个人日常也一直“在折腾”,保持“在路上”的感觉:

📚撰写Heuristics for AI Product Design(AI 产品的启发式设计方法)专栏:
即刻中文版地址: m.okjike.com

📬跟前鹅厂算法@Liz_Li 一起做了一个 free 的Substack newsletter,包含Heuristics for AI Product Design 专栏全部内容,还包含 Liz 主笔的一些硬核的技术文章。open.substack.com

📻正在筹划制作一款面向Researcher 的播客,欢迎各位即友来分享研究方向和研究趣事~

👩‍💻正在构建 Figma+V0+Cursor 的设计前端一条龙 workflow(根据Figma 的更新,也许以后就是 Figma Make+Cursor+Vercel/Replit)

📌沉淀基于 Nextjs+tailwindcss+shadcn 的 SaaS 产品组件库,让之前的咨询服务能持续发挥价值,帮助中小团队快速 launch 产品。

🧬研究 workflow 与 agent 的产品结合点,目前在玩 n8n

💡💡💡专业之外的隐藏身份
一个不热爱生活的设计师,不会是一个好的产品人,因此我:

🌿是一位户外爱好者但人菜瘾大,速徒、桨板、溯溪、露营还请叫着我~

☕️吃货本货,爱吃也爱做,热爱全球美食和咖啡探店,对自己的手冲咖啡水平有些小自信😎;

🌆建筑的老本行变成了纯爱好,日常溜达 City Walk/Bike/Hike 探索城市秘境;

🪄业余热爱创作文字,已写过武侠/科幻小说超过 25w字;

🐱兼职铲屎官,家有恶猫又皮又黏人;

🫴打了很多年咏春拳总算要学到木人桩了!

多元的身份让我的生活永远不止一个“锚点”,也是我多年专业上持续“折腾”探索的心灵保障和精神源泉😜😜欢迎各位同好们(⁎⁍̴̛ᴗ⁍̴̛⁎)各种约约约!

附图是大学时候去丽水写生的画作,许愿有一天能恢复画画的功力 finger cross~
204
Xinran.Z
24天前
这个好(๑•̀ㅂ•́)و✧

Roxane: OpenAI官方发布了一个指南,提供了100个ChatGPT在学生群体中的用例,每个用例都可以直接点击跳转到ChatGPT发起对话。 场景从学术辅助到职业规划,再到日常生活管理无所不包,看一看还是挺有启发的。 部分用例: 论文预审:学生可以上传作业,让ChatGPT扮演教授角色,依据评分标准进行预审,提供反馈。 笔记理解与巩固:将课堂笔记或幻灯片上传,ChatGPT能像学习伙伴一样,逐一讲解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例如解释RNA干扰在矮牵牛花中的偶然发现及其重要性。 面试式学习:通过开放式提问,鼓励学生反思、批判性思考并应用知识,而非简单罗列事实。 情绪化学习:根据学生当前情绪(如感到疲惫、缺乏动力),调整讲解方式,帮助理解复杂概念,例如在感到倦怠时理解物理讲座内容。 游戏化学习:将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互动游戏,例如为国际关系课程的案例研究设计游戏,以理解决策后果。 提升课堂理解:将讲座幻灯片输入ChatGPT,以更快、更有趣的方式学习内容,摆脱无聊。 概念故事化:将抽象概念(如“温室地球到冰室地球的转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时间旅行冒险故事,帮助学生沉浸式理解。 纠错自测:生成语法错误的句子,让学生自行修正,以练习语言技能,例如修正法语语法错误。 论文规划:为不同长度的论文(如15页的学术论文)提供写作思路和结构建议。 快速引用格式化:将来源信息(如维基百科链接)迅速格式化为APA或MLA等引用样式。 专家视角学习:在撰写论文时,从健康、金融、人际关系等不同领域专家的角度,获取对某一主题(如远程工作)的多元观点。 演讲练习:扮演公众演讲教练,对学生的演示文稿进行反馈,帮助提升演讲技巧。 学习动机激发:在学习遇到瓶颈时,提供激励性话语,例如在准备母婴护理考试时给予鼓励。 可视化概念:根据需求生成图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例如苯的三维分子结构。 作业清单制作:解析作业要求,生成清晰易懂的检查清单。 快速掌握核心知识:针对特定主题(如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提炼出20%最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80%的核心内容。 阅读计划制定:为书籍或文章(如《源氏物语》)制定阅读计划,突出关键思想和注意事项,并解释非日本读者可能难以理解的概念。 类比学习:通过现实世界中的类比来解释复杂概念(如表观遗传学及其对衰老的影响)。 项目跟踪与反馈:作为研究顾问和助手,帮助学生在研究项目中保持方向,并提供工作反馈。 词语润色:为句子中的特定词语(如“sophisticated”)提供更自然、更合适的替代词。 挑战思维:在论文写作前,提出对论点的反驳观点和逻辑缺陷,进行压力测试。 制作抽认卡:将文本内容快速转化为抽认卡形式的问题和答案。 克服拖延症:为完成项目(如关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期末论文)提供详细、可操作的步骤指南。 即时测验生成:根据学习材料,生成符合考试形式(如多项选择题)的练习测验。 职业路径探索:基于个人优势和兴趣,评估并推荐潜在的职业道路,生成详细的职业路径表格。 发现个人优势: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擅长领域和有意义的活动,从而确定核心优势。 寻找导师:根据需求,从列表中推荐最适合的导师人选。 定制求职信:根据过往求职信的风格和语气,结合新的职位描述,生成定制化的求职信。 面试场景演练:提供模拟面试问题和优秀答案,帮助学生排练。 薪资谈判准备:提供特定职位在特定地区的平均薪资范围,并给出谈判技巧和常用话术。 处理负面反馈:将收到的负面反馈重新解读为成长机会。 连接课程与职业:探讨所学课程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关联,提供建议。 拓展求职范围:根据简历技能和个人喜好,拓展更多潜在的职位名称。 优化简历技能描述:根据个人情况,列出简历中应添加的技术和软技能。 生成面试问题:根据职位描述,生成可能被问到的面试问题清单。 模拟面试:进行模拟面试,并对回答进行评分和反馈。 建立面试关系:根据面试官简历和个人背景,提供建立良好关系的对话话题或问题。 新工作准备:针对新工作提供成功秘诀,包括公司文化和团队动态的洞察。 健身计划制定:根据目标(如每周3天,侧重臀部),制定训练计划。 合同理解:解读合同或租赁协议,例如公寓是否允许粉刷墙壁。 食谱定制:提供个性化食谱,如制作冰抹茶拿铁。 健康餐食规划:根据健身目标、饮食偏好(如保留加勒比风味)和限制,制定健康餐食计划,并提供份量建议。 团体聚餐规划:根据人数、预算和氛围要求,推荐餐厅并给出点餐建议。 礼物创意:根据收礼人的兴趣和预算,提供创意礼物想法。 情绪日记提示:根据情绪(如焦虑),提供日记写作提示。 培养高效习惯:根据个人情况,建议有意义的日常微习惯。 明确人生目标:帮助梳理思绪,明确人生目标,并识别可优先度降低的活动。 图片生成:为项目创建所需图片,例如为朋友生日杂志设计背景页。 寻找工作地点:根据偏好(如营业时间、免费WiFi、氛围),推荐适合工作的咖啡馆或餐厅。 旅行行程规划:将模糊的旅行想法转化为详细的行程计划。 精简行李清单:根据目的地和季节,提供极简行李清单。 语言发音练习:练习外语基本短语的发音,并获得反馈。 文本解码:将难以理解的文本段落(如法律术语)翻译成易懂的语言。 平衡繁忙日程:根据实习、研究和课程安排,制定包含休息时间的现实周计划。 分析锻炼情况:分析跑步数据,评估表现并指出不足。 购物清单优化:根据预算、烹饪水平和饮食偏好,制定两周的餐食计划和购物清单。 复刻美食:根据描述,提供复刻喜爱菜肴(如芝士蛋糕蜂蜜棒)的完整食谱。 过敏原检查:检查食材清单中是否含有特定过敏原。 设计神秘游戏:为朋友聚会设计神秘游戏,例如以兄弟会舞会为背景。 处理困难对话:为与朋友讨论关系等困难对话提供应对策略。 培养微习惯:建议有助于实现特定目标(如改善睡眠)的微习惯。 重置专注力:在会议间隙提供呼吸练习或伸展运动,以提高专注力、减轻压力。 开启新爱好:为新爱好(如骑行)提供入门指南和装备建议。 视觉原型制作:根据描述生成视觉原型,例如8位Kuchipudi舞者的图像。 筹款活动创意:为团队筹款活动提供创意想法,例如围绕南亚节日主题。 个性化旅行方案:为多人旅行提供从A点到B点的最佳交通方案。 团体旅行预算:为团体旅行制定预算,并计算每人所需费用。 新语言点餐:提供外语点餐短语、发音指导及后续问题应对。 简化复杂概念:将复杂概念(如quinceañeras)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解释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学习型教学:扮演同学角色,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在向他人解释概念时巩固知识。

00
Xinran.Z
24天前
硬核 AI 研究者活动又来了🤣图里面是分享嘉宾和内容~这次是全新尝试 LaunchDay。创业者有 Demo Day 展示点子,那让我们试试给 Researcher/ Engineer 一个地方展示自己的研究工程成果吧💪(≧ω≦)
感谢一起搞事情的小伙伴们@Liz_Li @流浪月亮计划 @Darren的创业田野 @Monica_Wang @傅丰元 @Jade_Gao
15
Xinran.Z
26天前
@Liz_Li 前几天在外滩大会有很多理论收获(完全没料到🤣🤣),整理成了两篇实录分享给即友们,都是 Liz 主笔的,🔗见评论:

1. 清华刘知远教授外滩大会演讲实录:从大模型到 Agent,通往下一代 AI 的必经之路

2. Pokee AI 创始人朱哲清外滩大会演讲实录:解密从大模型到Agent背后的强化学习进化史
63
Xinran.Z
1月前
AI Research & Open Source Launch Day
新一期研究者/技术人线下 meetup 又来啦!
(つ≧▽≦)つ🎉发一个先导预告~Speaker 报名宣宣~合作伙伴陆续更新中~@Monica_Wang @Darren的创业田野 @流浪月亮计划 @Liz_Li

---

我们相信,真正的创新不是发生在冰冷的代码仓库里,也不是发生在拥挤的会议大厅里,而是发生在人与人真诚交流的瞬间——当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在同一个空间里碰撞。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发起AI Research & Open Source Launch Day系列活动,我们想让Launch 回归线下——因为线上的广度容易获得,但深度的连接往往只在面对面时生长。

在这里,每一个项目的分享都不是单向的“宣讲”,而是双向的”对话“。

活动形式
-深度分享 (Project Launch | 15分钟分享 + 5分钟Q&A)
适合:近期有新发布的重要论文、关键科研项目、开源项目、商业项目核心模块开源等。

-闪电分享 (Lightning Demo | 2分钟极速展示)
适合:早期项目想法或原型展示、寻找科研/技术合伙人、开源项目招募早期贡献者、为国际会议的 Workshop 或其他科研/技术活动招募参与者和贡献者。

-自由 Mingle(保证充足时间)

活动细节
📅 活动时间:2025年9月20日周六
🏠 活动地点:上海(具体地址将在审核通过后通知)

报名方式:

-Speaker 报名:席位稀缺,邀请+开放麦报名混合。请大家扫海报二维码报名。

-参与者报名:限定 60 人。我们将采用严格的审核制,以保证场内交流的质量。报名方式将陆续开放~

我们在寻找什么样的Speaker?

我们不是在寻找"演讲者",我们在寻找"对话者"。
传统的活动往往变成了单向的展示平台——演讲者来推销他们的成果,观众被动地接收信息。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分享者,是那些真正渴望交流的人。我们不以影响力为唯一尺度,而以“是否愿意好好交流”为第一标准。
24
Xinran.Z
1月前
我和@Roxane 尝试着发起一份社区研究和技术方面的周报,会收录社区成员的原创文章和本周的 AI 论文/文章荐读。荐读的内容也都是社区小伙伴人工搜罗的有意思的研究性/工程性读物。除了公众号之外,还有个 Substack 版本,担心走丢的小伙伴也可以通过邮箱订阅。周刊还在 Beta 阶段,欢迎大家交流给建议~本周收录的社区来稿from@Liz_Li @严宽

https://mp.weixin.qq.com/s/5A38N3VzFK3F20kIRkThcw

42
Xinran.Z
2月前
加油💪💪💪

杨远骋Koji: 「十字路口」的朋友们, 这两天,很多人发来消息,告诉我们罗永浩老师也上线了一档名为「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有时直接使用「十字路口」)的播客。 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正是因为这些关心,我们想在今天和一直支持我们的朋友们,说说我们的想法。 —————— 首先说事实: 是的,罗永浩老师的播客和我们重名了。 7 月初,我们提前得知他选择「十字路口」作为自己播客的名字。后来这段时间里,我在「新世相」的合伙人张伟曾与罗永浩老师当面沟通,平台方和多位共同好友也分别与罗永浩老师和他的团队沟通,希望他考虑选用其它名字、避免同名播客混淆。可惜罗永浩老师拒绝了。 周一他的播客播出后,已经有一些评论提到「十字路口」时指向的是「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也就是说,今后存在品牌混淆的可能性,这也是很多朋友们担心的原因。 那么,回应大家关于“你们打算怎么办”、“要改名吗?”的问题,我们是这样思考这个问题的: —————— 首先,我们是谁? 「十字路口」是一档聚焦新一代 AI 创业者的播客与内容平台。它起源于我们对 AI 的好奇与实践,也源自我们希望在众多科技访谈内容中,结合自身背景和兴趣,找到一个独特切入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确定了方向:通过深入访谈,记录和讲述新一代 AI 创业者的故事。并且通过社群,活动,和更多的人一起在 AI 带来的新时期积极行动。 从 2024 年 1 月创办至今,我们更新了 72 期播客,同名公众号更新超过 200 篇原创文章,并在上海漕河泾发起了 AI Hacker House 社群空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播客有接近 5 万订阅、公众号有超过 10 万订阅,在关注 AI 的创业者与投资人的群体中获得了很高的渗透率,我们为此感到骄傲。 —————— 其次,我们相信什么? 「十字路口」的播客开头一直有一句话:我们关注新一代 AI 技术浪潮带来的行业新变化和创业新机会,寻找访谈和凝聚 AI 时代的创业者和 AI 时代的积极行动者,和他们一起探索拥抱新变化、新的可能性。 回到当初为什么会用「十字路口」作为播客和公众号的名字,一方面源自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比喻 ——形容它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我们认为伟大的产品往往诞生在这里;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 AI 时代,所有人重新一起公平地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面前充满机遇与挑战,对优质的 AI 资讯和观点都有强烈的学习需求。我们倡导和鼓励大家一起积极行动,哪怕从微小的事情开始。 所以,这里: - 是每一个思考如何用 AI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改变的创业者的十字路口 - 是每一个也许不在创业,但用 AI 创造的朋友的十字路口 - 是每一个希望在新时期保持学习、抓住机会的朋友的十字路口 —————— 那么,接下来我们的打算做三件事: 1)内容: 内容是「十字路口」的根本。我们通过日积月累的专业内容输出形成了现在的定位和方向。用户因为我们提供的内容而关注,这是我们的价值来源。 因此,我们将在我们的「十字路口」继续制作更多好内容,更坚定的关注新一代 AI 创业者——如果说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还在摸索,那么在去年年底开始,我们越来越清楚我们要服务的是谁——他们或许年轻气盛,或许人到中年再出发,但重点是,在 AI 时代,他们是拒绝等待、选择积极行动的人。 所以,我们的「十字路口」将继续为这些新一代 AI 创业者和积极行动者而存在,并在这个方向上持续深耕。 2)商标: 我们早期没有注册商标,这是我们的疏忽。根据商标局注册系统的公开信息,罗永浩团队已申请注册了「十字路口」的商标(6 个月后有是否注册成功的结果)。 我们咨询过专业意见,在中国的商标法律中,有"使用在先"原则。这意味着即使我们没有先注册,但我们先使用「十字路口」创建内容和品牌,时间已经超过一年零七个月多月,并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法律会考虑保护我们的权益。 根据专业意见,如果罗永浩老师的商标注册成功,在商标公示期,我们可以提出异议,依据"使用在先"原则来厘清品牌归属。我们也不愿意把太多精力投入到这些,但如果品牌混淆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保护这段时间积累的内容与认知,我们会考虑依法维护权益。 3)是否改名: 朋友关心询问最多的问题:“你们要改名字吗?”谢谢大家的关心,我们的决定是: >>> 不改名。 这个名字,连同它绿色的Logo,是属于我们的独特印记。 改名,就意味着我们承认过去一年多为“十字路口”所付出的一切可以轻易被一位名气更大的人重新定义。 所以,我们想邀请你做一件事: **请把我们的「十字路口」分享给你身边的一位朋友。** 告诉 TA,这里有一个不一样的十字路口:它关于 AI,关于新一代 AI 创业者,关于希望在新时期积极行动的价值观。 再次谢谢每一位朋友的关心,我们下期节目见。 -Koji & Ronghui

00
Xinran.Z
3月前
感谢 Monica 记录了珍贵的时刻 hhhhh 这次是真的聊到凌晨,最后不得已强制关灯把大家“赶走”🥹🥹🥹谁说研究者技术人不喜欢交流的,给大家对的交流对象,可以聊通宵。各位联合举办的小伙伴还有志愿者小伙伴(还有好多从北京来参加 WAIC 被我薅来帮忙的亲友们)大家都太给力了,完全没有想到会吸引这么多人来,多亏了大家一起才 hold 住场面🥹anyway 真的很感动,我们会继续做专属于研究人员和技术极客的交流活动,欢迎大家(っ•̀ω•́)っ✎⁾⁾来找我们玩

Monica_Wang: 交大工研院超级个体实验室@流浪月亮计划 联合Research AI + 社区@Xinran.Z 、Datawhale@范晶晶_TJB1 、AI Nexus社区共同发起AI+Research主题活动,AGI Villa@Darren的创业田野 合作举办。愈百人来到现场,有华山医院研究脑机接口的研究员,有字节、蚂蚁、腾讯、百度、Kimi等厂的产品技术,有交大、北大、清华、复旦、创智学院、同济、浙大、南洋理工、港中大的本硕博在读,有AI Lab、Camel、RTE、Cursor中国、小红书的社区负责人,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此刻依然在激烈的讨论中。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