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Liz_Li
104关注328被关注0夸夸
Research AI+联合发起人 | AI Product Owner | ex-Tencent (WeChat Pay)
置顶
Liz_Li
7月前
大家好,我是 Liz,新人报道!🥳

我是应用数学出身,这些年在大型国企、互联网大厂、顶级咨询公司都打过卡,算是把国内大厂生态体验了一轮。早年沉迷算法,从传统机器学习一路卷到 NLP 和图算法,最近几年又扎进了生成式 AI。虽然是 90 后,但从本科起就开始研究数据和算法,也算是完整见证了大数据和 AI 十多年的风云变幻(叉腰.jpg)。

一路走来,我做过算法工程师、全栈工程师、架构师,再到 AI 产品负责人。现在在一家外企担任 Data Science Manager,带团队从业务需求出发,用一年时间把 GenAI 数据产品从 0 到 1 落地上线。我关注模型性能,更关注产品价值和用户体验,需求定义、用户访谈、交互设计,这些我工作中的常态,致力于打造真正“好用”的 AI 产品🥰。

工作之外,我也热衷于探索更多可能性:参与开源项目、构建内部工具、写脚本提升效率。我喜欢健身与户外运动,十多年跑步爱好者,跑过几场马拉松😄,正在学咏春,运动带来的专注与节奏感也深刻影响了我的工作方式。

目前我和 @Xinran.Z 共同发起了非营利社区Research AI+ ,聚集了一群来自全球的 AI 4 Science / Engineering 青年研究者。我们专注于 AI for Research 的实践与讨论,也在推动产业与学术的深度交流。近期我们正在长三角组织线下沙龙与论文共读等活动,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参与交流!

微信公众号:Liz的AI冰美式(mp.weixin.qq.com
72
Liz_Li
18天前
这次 meetup 真的是“闪电局”,前一天才和South Park Commons的朋友们联系上,第二天晚上就热乎乎见面!感谢小伙伴们的热情和到场,让这场临时的相聚充满火花❤️

Monica_Wang: 中美印AI Startup碰撞💥太多有趣的项目!有趣的年轻人!多么美好的时代!感谢Research AI+组织这么棒的活动@Xinran.Z @Liz_Li

00
Liz_Li
1月前
上一篇文章发出后,有读者在后台问我:怎么看待传统搜索广告和 AI 搜索广告?我想从算法和技术视角聊聊:短期内,SEO 依然是流量的基本盘,而 GEO 更像是锦上添花。文章最后我还抛了一个小脑洞,欢迎大家一起开脑洞、留言关注交流🤓

https://mp.weixin.qq.com/s/WepAhru9CuyqeQHUkkoxxg

00
Liz_Li
1月前
上周我写到 AI 如何重塑前端开发,当时一笔带过了Chrome Privacy Sandbox。

这几天突然想起,去年和某广告巨头公司的朋友闲聊时,他说过一句:“Google 禁用第三方 Cookie,动摇了他们一大块广告收入。” 当时没太在意,但这次在 Google I/O 现场听到 Sandbox、Topics API、Attribution Reporting 的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句话背后,还有这么大的一盘大棋以及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想和你一起看看:第三方 Cookie 在我们没注意到的角落里,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又将走向怎样的归宿?欢迎留言关注交流😃

https://mp.weixin.qq.com/s/RKn717bkFpA3NLI5Eeyi3w

00
Liz_Li
2月前
👇🏻迟到的Google I/O China的见闻《从工具到搭档:AI如何重塑前端开发?我在 Google I/O 的第一视角观察》。上周和来自全球的谷歌开发者们面对面交流,真是特别过瘾的一次体验,也收获好大!😝

https://mp.weixin.qq.com/s/OqKV0FyJk8Y7WGvaRzZWWg

00
Liz_Li
2月前
趁着这次 WAIC 2025,我在我们Research AI+发起的『研究者派对之夏』host了一场关于强化学习的圆桌讨论,也借机把 RL 的技术演进脉络从头到尾好好梳理了一遍,温故知新!文末我还附上了这次圆桌讨论RL圆桌我精心给大家准备的话题😝。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欢迎关注评论交流😜ོ

机器如何学会做决定?一次沿着 RL 演进脉络的深度散步(可能是全网最全的 RL 梳理)

00
Liz_Li
3月前
最近带一个实习生,给了他一个不算复杂的小项目,前后端加点部署。我本来很开心,觉得他能趁这个机会,把一个完整的项目从 0 跑通,对工程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他是学计算机的,我知道学校里更多教的是理论,真正实战的经验还是要靠项目来补。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更希望他能通过这个任务,真正学点东西。

结果他一上来就直接让llm 写代码,demo 很快跑出来了,界面看着也“像那么回事”。但一看细节,全是 bug,还有很多edge cases 完全不考虑。我问他为什么逻辑这么设计,他也很直白:“我也不清楚,是 llm 写的。”

我当时有点沉默,说不出是失望还是担心。最后我只能帮他从头把代码一行行捋一遍,才勉强交付。还好项目够小,重写不算太难。

我不是反对用 AI 写代码,相反我自己也在用。但我一直相信:工具是辅助,不是替代;理解是根本,而不是跳过。

LLM 可以提高效率,但它不能替我们成长。如果一上来就把整个逻辑交给模型,最后连自己写了什么都搞不懂,那我们永远都不会是那个能独立完成项目的人。

我不是在批评这个实习生——他是个聪明的同学。我只是突然意识到,也许我们正身处一个危险的习惯转折点:

年轻工程师太早依赖模型,而不愿花时间理解代码背后的结构与逻辑。这,真的很危险。

总结一下思考吧,也算是共勉,毕竟现在技术更新很快,每个人在某些地方都会是新手:
· AI 的强大不应该成为“偷懒”的理由,而是应该成为我们加深思考的辅助;
· Vibe coding 也要看修改了什么代码,如果是不熟悉的语言,也要尝试去理解,让模型解释,久而久之就能理解了
· 成长一定是“痛感 +打磨”的结合,模型不能替代这两个部分。
92
Liz_Li
3月前
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活动,期待更多交流碰撞😝

Xinran.Z: 【上海线下科研技术派对】Shanghai Research Collective Ep.02来啦!WAIC 期间,Research AI+社区即将联合上海交大工研院@王佳梁Michael 、超级个体实验室@流浪月亮计划 和 Datawhale@Darren的创业田野 以及 AI Nexus 共同主办专属于研究者和技术小伙伴的派对~ 很多社区小伙伴陆续前来支持我们活动!RTE 社区@傅丰元 特工宇宙和观猹@缱绻怡然 都会在~还有其他社区的小伙伴没有at 到的,还请大家留言相认 hhh 🎉🎉派对时间就在7 月 28 日晚19:00-22:30~ 我们相信,最好的交流发生在轻松、真实的氛围中,而非单向的PPT分享。因此,我们为i人居多的科研/技术小伙伴准备了有趣又有料的“话题盲盒”圆桌讨论和自由交流派对,让大家有话可说,有东西可聊,自在交流而不必担心社交鸭梨! 我们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做科研和技术的小伙伴都能在这里卸下白天参展的疲惫,轻松开启对话,结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进行深度连接甚至是开启合作。 BTW已经有不少开发者社区和学术/产业研究员、工程师在这里啦! 再次感谢联合主办的小伙伴们支持(⁎⁍̴̛ᴗ⁍̴̛⁎)!欢迎大家本帖留言或者滴滴我来报名~不能放 2wei🐎不然帖子就🈚️了(⁎⁍̴̛ᴗ⁍̴̛⁎) 期待跟大伙儿面即哇!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关注Next Gen Researcher Community! 我和@Liz_Li 一起等着大家,让我们 7 月 28 日下周一晚上见🎉('ω')🎉 ps 第二张偷偷放个我们公众号|・ω・`)

00
Liz_Li
3月前
刚认真看完《AI代理的上下文工程:构建Manus的经验教训》,强烈推荐,文章不长,句句精华。第一点关于围绕KV缓存做设计,真的很有共鸣,以前的项目上也靠kv缓存设计省下了不少钱,也提了速度。

Context Engineering for AI Agents: Lessons from Building Manus

11
Liz_Li
3月前
最近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频繁刷屏,趁有点时间,把它的直觉理解、身边类比、经典应用,以及在大模型时代的新角色系统梳理了一下。RL不只是对齐工具,更正在成为推理能力的塑造者。

欢迎大家看看,期待和更多朋友交流,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

从小狗学坐下到下一代 LLM:强化学习的新使命不是驯化,而是塑造思维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