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Liz_Li
97关注273被关注0夸夸
Research AI+联合发起人 | AI Product Owner | ex-Tencent (WeChat Pay)
置顶
Liz_Li
5月前
大家好,我是 Liz,新人报道!🥳

我是应用数学出身,这些年在大型国企、互联网大厂、顶级咨询公司都打过卡,算是把国内大厂生态体验了一轮。早年沉迷算法,从传统机器学习一路卷到 NLP 和图算法,最近几年又扎进了生成式 AI。虽然是 90 后,但从本科起就开始研究数据和算法,也算是完整见证了大数据和 AI 十多年的风云变幻(叉腰.jpg)。

一路走来,我做过算法工程师、全栈工程师、架构师,再到 AI 产品负责人。现在在一家外企担任 Data Science Manager,带团队从业务需求出发,用一年时间把 GenAI 数据产品从 0 到 1 落地上线。我关注模型性能,更关注产品价值和用户体验,需求定义、用户访谈、交互设计,这些我工作中的常态,致力于打造真正“好用”的 AI 产品🥰。

工作之外,我也热衷于探索更多可能性:参与开源项目、构建内部工具、写脚本提升效率。我喜欢健身与户外运动,十多年跑步爱好者,跑过几场马拉松😄,正在学咏春,运动带来的专注与节奏感也深刻影响了我的工作方式。

目前我和 @Xinran.Z 共同发起了非营利社区Research AI+ ,聚集了一群来自全球的 AI 4 Science / Engineering 青年研究者。我们专注于 AI for Research 的实践与讨论,也在推动产业与学术的深度交流。近期我们正在长三角组织线下沙龙与论文共读等活动,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参与交流!

微信公众号:Liz的AI冰美式(mp.weixin.qq.com
71
Liz_Li
11天前
最近带一个实习生,给了他一个不算复杂的小项目,前后端加点部署。我本来很开心,觉得他能趁这个机会,把一个完整的项目从 0 跑通,对工程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他是学计算机的,我知道学校里更多教的是理论,真正实战的经验还是要靠项目来补。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更希望他能通过这个任务,真正学点东西。

结果他一上来就直接让llm 写代码,demo 很快跑出来了,界面看着也“像那么回事”。但一看细节,全是 bug,还有很多edge cases 完全不考虑。我问他为什么逻辑这么设计,他也很直白:“我也不清楚,是 llm 写的。”

我当时有点沉默,说不出是失望还是担心。最后我只能帮他从头把代码一行行捋一遍,才勉强交付。还好项目够小,重写不算太难。

我不是反对用 AI 写代码,相反我自己也在用。但我一直相信:工具是辅助,不是替代;理解是根本,而不是跳过。

LLM 可以提高效率,但它不能替我们成长。如果一上来就把整个逻辑交给模型,最后连自己写了什么都搞不懂,那我们永远都不会是那个能独立完成项目的人。

我不是在批评这个实习生——他是个聪明的同学。我只是突然意识到,也许我们正身处一个危险的习惯转折点:

年轻工程师太早依赖模型,而不愿花时间理解代码背后的结构与逻辑。这,真的很危险。

总结一下思考吧,也算是共勉,毕竟现在技术更新很快,每个人在某些地方都会是新手:
· AI 的强大不应该成为“偷懒”的理由,而是应该成为我们加深思考的辅助;
· Vibe coding 也要看修改了什么代码,如果是不熟悉的语言,也要尝试去理解,让模型解释,久而久之就能理解了
· 成长一定是“痛感 +打磨”的结合,模型不能替代这两个部分。
92
Liz_Li
12天前
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活动,期待更多交流碰撞😝

Xinran.Z: 【上海线下科研技术派对】Shanghai Research Collective Ep.02来啦!WAIC 期间,Research AI+社区即将联合上海交大工研院@王佳梁Michael 、超级个体实验室@流浪月亮计划 和 Datawhale@Darren_su 以及 AI Nexus 共同主办专属于研究者和技术小伙伴的派对~ 很多社区小伙伴陆续前来支持我们活动!RTE 社区@傅丰元 特工宇宙和观猹@缱绻怡然 都会在~还有其他社区的小伙伴没有at 到的,还请大家留言相认 hhh 🎉🎉派对时间就在7 月 28 日晚19:00-22:30~ 我们相信,最好的交流发生在轻松、真实的氛围中,而非单向的PPT分享。因此,我们为i人居多的科研/技术小伙伴准备了有趣又有料的“话题盲盒”圆桌讨论和自由交流派对,让大家有话可说,有东西可聊,自在交流而不必担心社交鸭梨! 我们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做科研和技术的小伙伴都能在这里卸下白天参展的疲惫,轻松开启对话,结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进行深度连接甚至是开启合作。 BTW已经有不少开发者社区和学术/产业研究员、工程师在这里啦! 再次感谢联合主办的小伙伴们支持(⁎⁍̴̛ᴗ⁍̴̛⁎)!欢迎大家本帖留言或者滴滴我来报名~不能放 2wei🐎不然帖子就🈚️了(⁎⁍̴̛ᴗ⁍̴̛⁎) 期待跟大伙儿面即哇!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关注Next Gen Researcher Community! 我和@Liz_Li 一起等着大家,让我们 7 月 28 日下周一晚上见🎉('ω')🎉 ps 第二张偷偷放个我们公众号|・ω・`)

00
Liz_Li
13天前
刚认真看完《AI代理的上下文工程:构建Manus的经验教训》,强烈推荐,文章不长,句句精华。第一点关于围绕KV缓存做设计,真的很有共鸣,以前的项目上也靠kv缓存设计省下了不少钱,也提了速度。

Context Engineering for AI Agents: Lessons from Building Manus

11
Liz_Li
14天前
最近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频繁刷屏,趁有点时间,把它的直觉理解、身边类比、经典应用,以及在大模型时代的新角色系统梳理了一下。RL不只是对齐工具,更正在成为推理能力的塑造者。

欢迎大家看看,期待和更多朋友交流,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

从小狗学坐下到下一代 LLM:强化学习的新使命不是驯化,而是塑造思维

42
Liz_Li
22天前
今天真的收获好多,感谢Iris总结!😘

生姜iris: 又是记录了超多笔记的一天🍻 感谢@出海去孵化器 的邀请,过去半年的时间和出海去成了很好的朋友。 @出海去孵化器 真的是扎扎实实「长期主义」,并且持续「稳扎稳打」的聚焦做「难且正确的事」 每一位嘉宾的分享都非常精彩,且特别干货。篇幅有限,只能把我记忆最深刻的点分享出来,完整版请大家加入「出海去社区」进行获取~ 今天听@Yucheng-出海去 分享,出海去的愿景是「为全球首个一人独角兽公司构建基础设施」 Yucheng的分享我还蛮有感触的,这里浅浅分享几点精华: 1️⃣AI时代,请勿在沙滩上堆沙堡,而要造船 2️⃣Ai的能力如海啸袭来,传统的沙堡式行为已不再适用。 3️⃣我们应积极转型,采用造船思维,多做曝光,沉淀公开个人知识库。 4️⃣要努力「Make Yourself Heard」:让你被世界听见 5️⃣出海不仅仅是因为要寻找新的市场,更是因为中国创业者值得被世界看见 (狠狠同意🙆) 6️⃣要勇敢地「Make Yourself Heard」,勇敢地「Build in Public」& 「Show Your Work」 7️⃣AI的崛起正在催生一种新型初创公司—「Donkeycorn」驴角兽(1-3名员工,实现百万美金级别的收入) 超级喜欢的Yucheng的ending: 「过去,我们依赖机构组织、上级、中介、传话人、翻译等一系列「代理」来与世界沟通。 而在AI时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机会,直接跳过一切中间层。 我们在AI时代,直接与世界对话』 Xiaohan是「Xiao Xiao Fund」的founder,也是Solo GP。 这支小小基金的全职工作人员只有她一个人。 我很喜欢她定义这份事业的方式:需要的钱*需要的数量=Fund Size 以及她提到她去募资的时候,其实面临的挑战和founder去路演的时候是一样的: Age Sexuality Background Leverage Role 她旗帜鲜明的要去投更多的「小黑马」: Keep building Young & Passionate Lack of experience but with high potential Before Deepseek Booms 而当前很多VC还是很prefer去投很多「大白马」: Shinning Profile Manage at least XXX people VC like-Club deal; under Spotlight After Deepseek Booms 她提到,AI时代创业一定要去organic做增长。 她还有两句话我特喜欢: 「先想清楚做什么,比什么都重要」 「先看到情绪,并允许情绪流动」 @启师傅今天逛动物园了吗 分享的主题是「I人的自我装置探索」(我超级喜欢!) 1️⃣ 如果你是i人,不必勉强自己在人群中大放异彩:可以选择组织活动,让社交在你的主场发生。这样你无需自我介绍,每个人都默认知道你是谁 2️⃣ 找到利基市场,找到自己的绝对主场,聚焦小范围,打透,再扩展 3️⃣ 组织活动就像滚雪球 (1)起点:组织聚会—》产生内容—〉扩大影响—》组织下次聚会 (2)最重要的起点:建立连接点和内核 4️⃣主动做点什么被看见,广结善缘:深度内容展示你的专业度和持续投入 5️⃣ 「如果只做一次,就相当于没有做过」:有正反馈的事情,要持续的长期的坚持去做 6️⃣先做容易的题,先做能做的事情 (1)先链接容易沟通的人,逐步扩大圈子 (2)不必强求直接接触大咖 7️⃣ 长期主义:多做好事,广结善缘,去构建信任。真正的社交不是短期利益交换,而是长期信任的建立。 8️⃣ 不要急于求成,而是保持稳定的输出,让他人看到你的持续性和可靠性(短期的钱和长期的钱,真的只能顾一头) @Cali_Castle 分享的主题是「Can’t spell taste with AI, win with the details」 其实2022年通过前司就认识了Cali,这是第一次听他线下做分享。 讲的非常扎实,且人超级务实。对设计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在稀缺的世界里,人们珍惜工具。 在富饶的世界里,人们珍惜品味。」 他提到:「How do you stand out when speed is the new norm?」 (1)Taste (2)Craft (3)Quality (4)Details 他提到,对Quality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看看Linear.app/quality Details相关,他举了一些出海产品常见细节的雷区: (1)英文生硬,标点符号,大小写等细节 (2)注意多语言UI文案长度 (3)官网花哨但没讲清楚故事 (4)日期格式、货币符号、千位分隔符 (5)Cookie规则+GDPR等合规 (6)Accessibility 来自AGI House的@Monica_Wang 分享的主题是「AI时代的创新教育和创业孵化」 1️⃣AI时代工作一定是去中心化的,生产关系将持续解耦 2️⃣ 中心化的工作将教育变成了一种筛选工具 3️⃣ 人工智能时代的趋势:(1)更小型的公司:如Midjourney 和 deepseek (2)更多自由职业者/超级个体 4️⃣「未来一定会更早、更小」,「商业价值:从物质价值转向情绪价值」 5️⃣ AI时代需要怎样的创新人才?(1)非常强的愿力:高度认可,并且认为是自己毕生的使命(2)非常强的心力:愿意投入的精力 & 韧性 6️⃣ 一定要让每个孩子「眼里有光」,要去帮助下一代提前去实现和想象他们「热爱的可能性」 7️⃣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是启发/点燃,不需要学历的标签,也不需要任何的标签。看到他的热爱和想做的事情,就够了 很喜欢@Monica_Wang 分享的Ending: 「是什么让海明威,卡罗,冯诺依曼与众不同? 是他们的人生经历。 战争,爱情,胜利,失去, 他们探索过的地方, 他们赢下的战斗, 和没赢下的战斗。 所有的欢笑与挣扎都教他们一些东西, 并丰富了他们的作品。 ———Surge AI」 @齐大 的分享我也疯狂记笔记:她分享的主题是《出海产品的增长全链路》,事实证明,好的growth一定和产品设计/产品迭代息息相关,产运真的不分家🙌 她首先提到:「增长策略其实在不断失效」(精细化运营真的适用于各种环节 & 渠道) (1)Twitter:曾经投放ROI可以大于2,现在可能打水漂 (2)YouTube合作:两年前ROI很好的达人,现在合作可能没效果 (3)Paid Ads:SEM/ASA原来ROI还不错,现在投放成本越来越高 (4)创始人demo视频:越来越多人发,审美疲劳了,cluely系内容最近开始火热 (5)创意内容以前可以跑赢算法,现在同样的idea跑不出来 1️⃣ 她提到:一定要关注「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同时一定要及时建立漏斗意识:不同渠道/feature都可以模型化 2️⃣ AI时代变化在哪里: (1)用户期望「立即获得价值」 (2)注册,必须让人感受是用户旅程中合乎逻辑的下一步 (3)用户注册前的行为非常重要 (4)落地页现在是产品页面 3️⃣ 要去设计新的漏斗—价值优先: (1)定义未登陆前用户可以访问的功能和次数/权限 (2)测试magic number (3) 观测对于注册和留存的影响 (4)落地页是产品旅程的起点 4️⃣ Revenue Model的优化思路: LTV=ARPU * 久期(付费用户生命周期) 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提升:提升每位用户的单位付费金额 久期(用户生命周期/LTV)提升:延长用户的留存时间或付费周期,从而提高总价值,跟续费率有关 提升ARPU: 核心思路:同一个用户群体中,如何创造更多单位收入 通过「分层」「增购」「涨价」三大策略实现 5️⃣ 一些好用的组合策略: Free trial+年包折扣:提高首次转化+ARPU 富国涨价+穷国轻包:powerful user高价值加价+低价值用户降低转化门槛 邀请好友赠送试用期+双方折扣:Viral + 降转化门槛 @子木聊AI出海 老师也认识了好多年,他领我吃的台州小海鲜是真的很好吃! 他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独立开发者低成本如何做增长」,讲的真的非常非常好,且落地性max。 1️⃣ 心态篇:你是想做产品还是想赚钱? 好主意不等于能赚钱。 目标用户:谁愿意为您的产品付费? 现有方案:用户目前使用什么?为何选择你的产品? 市场潜力:市场是否足够大?需求是否强烈且频繁?冷门=赚不到钱 要想先赚钱,关键是做生意。 独立开发者,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小生意人。 2️⃣ 需求篇:选品要找「软柿子」 通过分析差评,找出用户抱怨的痛点。这些痛点正是idea的方向,也是潜在的市场机会。 关注Toolify.ai或Stripe的收入榜:特别是排名200-500的Ai工具,它们增长潜力大,竞争相对小,适合独立开发者切入 3️⃣ 成本篇:做小而美,控制成本 避免大而全,从MVP开始,目标是让用户愿意付费:高效控制成本是成功的关键(官网首页、登陆、一个核心功能、支付) 「成本评估—开发周期——功能聚焦」 4️⃣ 策略篇:什么时候可以加大投入?数据是加大投入的依据。不要依赖直觉。 大半年没见赵赫老师,但是赵老师的分享一如既往的接地气:《AI产品如何做海外用户社区运营》 1️⃣ 什么类型的产品适合做社区运营: (1)有学习成本:用户需要讨论用法、最佳实践或互相学习(通用的学习成本更高)(Reddit上有organic traffic) (2)留存是关键瓶颈:用户留存率比未采用该策略的公司高出35%(from哈佛商学院) (3)2B的产品或许没那么合适做社区运营 2️⃣ 社区载体选择: Discord是首选: (1)身份组管理功能可以逐步开放频道 (2)直播 & 会议等功能完善 (3)自动化运营工具生态相对完善 (4)Discord承载了大量的「一起看」「一起听」「一起玩」的功能 (5)Discord server支持多人一起玩德扑 3️⃣ Discord运营技巧: (1)新手引导阶段要分角色组,关注动机和目标,便于给出对应的后续引导:数据显示,超过90%的Discord社群用户在加入当天久流失了 (2)新人频道不要太多:(general)(rules)(announcement)(support)(function) (3)回复一定要及时,尤其是分享行为,一定要及时的给予情绪价值: 愿意分享的用户是最有可能变成志愿者、提供UGC或者成为比较好的调研对象(白嫖党的价值也可以靠这个体现) (4)别太迷信reward,奖励应该刺激UGC而不是虚假的活跃数据 (在社区内搞UGC的效果比blog好多了)(不需要花时间放在前端,只需要把功能直接放在discord上) (5)用户调研不要发问卷: 尽量采用问答方式,不然问卷填写率很低,填写质量也会很差 (6)KOL的本质是:花钱买UGC 给赵老师打个广告,如果需要社区discord托管服务,可以试试Lucius AI🍻🙌 @Sidrel 分享的关于Z时代/Dreamoo的部分我也有印象深刻的几个部分: 1️⃣ Z时代用户乐于分享有趣、独特的产品体验:一个好的创意可以在24小时内传播到全球 2️⃣ 在外媒制造意外机遇:要去积极互动:如去马斯克的帖子下留言 or 大胆和头部公司CXO私信 3️⃣ 0-500粉丝阶段:发帖没人看不如积极互动 4️⃣ 评论宜:(1)问题解答 (2)观点补充 (3)经验分享 (4)互动支持(互动时间:美国时间9:00-11:00 对应北京时间 22:00-24:00) 和@AdventureX 的Ryan加好友两年多,今天总算第一次线下面基。 令我惊讶的是,Advx居然是对Ai超级保守的团队。 他提到:「希望在自动驾驶全面来临的那一天,我们依然可以手握方向盘在田野上驰骋」 令我感慨的是他提到「手工注入的灵魂」: (1)所有的文案:文字代替我们在世间行走 (2)每一个设计:美丽的东西让人天生喜欢 (3)线下的不可替代:体验的设计 AI时代,人本身的价值真的会越来越重要。 这也是第一次一场活动,我二次整理notes都整理了超过1个小时。 可以想见本次活动有多干货🍻 再次帮出海去打call,对超级个体如何在AI时代创业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出海去也是我见过梳理出海增长相关内容最最最细致➕全面的团队🍻🍻🍻

20
Liz_Li
24天前
最近在自己的服务器上(CentOS系统)部署了n8n,踩了一些坑,快速梳理了整个流程,也分享给感兴趣的小伙伴😃
20
Liz_Li
28天前
最近,Meta 高调从 OpenAI 挖走多位研究员,传言开出了“亿元级”薪酬,引发行业热议。

我发现其中有三位研究员的经历和关系特别有意思:Lucas Beyer、Alexander Kolesnikov Xiaohua Zhai过去十年几乎始终作为一个团队协作,从 Google Deepmind 创建OpenAI 苏黎世办公室 Meta,几乎从未分开。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研究也不是零散项目,而是一条高度连续、影响深远的技术主线:从 S4L,到BiT 、ViT、MLP-Mixer,再到PaLI,几乎串起了视觉 AI 向多模态演进的关键路径。

这篇文章,我尝试从他们的研究脉络出发,理解 Meta 为何要一口气挖下这组“铁三角”。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分析:

1. 他们是谁?为何长期绑定合作?
2. 他们做了哪些实质性突破,影响了整个视觉 AI 方向?
3. Meta 这波“抱团挖角”,背后可能在布局什么?

Meta 一亿元挖角背后:AI视觉“铁三角”如何重塑机器视觉

01
Liz_Li
1月前
最近看到 Andrew Ng 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While some things in AI are overhyped, voice applications seem underhyped right now.”(尽管 AI 中有些领域被过度炒作,语音应用却似乎被低估了)。的确,在大模型、大生成的热潮中,Voice Agent 这一领域相比之下略显低调,但背后的技术变革与落地潜力正在悄然加速。

上周末,Research AI+ 作为小红书邀请的开发者代表,我和@Xinran.Z 参加了Founder Park 在北京的 AGI 大会,进而有机会结识了RTE社区 @傅丰元 ——一个关注 Voice Agent 和实时互动新范式的开发者社区。后续我们又参加了RTE 社区组织的几场关于 Voice Agent 的技术讨论,讨论内容深入到了唤醒词检测(Wake Word Detection)、语音活动检测(VAD)、说话结束检测(Turn Detection)、全双工交互 (Full-Duplex)等话题。这让我重新意识到,Voice Agent 不再只是简单的 ASR(语音识别)+ TTS(文本转语音),而是一个融合了多模态、多任务学习与实时交互的复杂系统。

于是我想借此机会梳理关于Voice Agent 发展脉络,希望对关注多模态与 Agent 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从语音识别到智能助手:Voice Agent 的技术进化与交互变革

43
Liz_Li
1月前
给我家猫找了一个伴儿😎😎,对,就是我头像的这只
00:07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