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就过着「早 A 晚 A」的生活——白天与一群 AI 技术开发者交流,夜里则回到灵买与一群 artist 们在线上碰面。
这种体验越是割裂,越是激发我去理解其中的关联。
我想借大家熟悉的三个 AI 词汇:agent、prompt 和 context ,来聊聊灵感买家俱乐部希望遇到什么样的人。也是趁这次会员年度优惠,邀请你加入。
agency 和 agent
我第一次对「agency」(主动性、自主性)这个概念有深刻印象,是在 2018 年《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创刊 50 周年的活动上。创始人 Stewart Brand 被问到这本杂志对读者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他说:「它给予了人们主动性(agency)。」这本杂志在上世纪 60、70 年代,通过介绍各种工具和思想,让人们知道如何借助万物来实现个人和社群的愿望。
在中文里,和 agency 同源的 agent 常被翻译成「代理」或「智能体」,但我们很少把它和 agency 所代表的主动性联系起来。其实,agent 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主动思考、计划和行动的能力,它不只是一个被动执行的角色。
现在 AI 变化很快,很多时候是技术更新推着我们往前走。这让人很难分辨,当下创作出来的东西,究竟是不是发自我们内心原生的愿望。每当有新模型或新 prompt 流行起来,就会看到无数作品涌现,它们之间往往很难分清是原创还是机器的产物,也看不出创作者的 agency。
说实话,我也常常抵不住诱惑,花上 20 美金,在深夜里看着 agent 不停地「拧着一个个相同的螺丝」,做着重复的创意。
在这个创意速朽的时代,我的私心就是能在灵感买家俱乐部里遇到一些对自己内心愿望敏感的朋友。我期待这些 AI 和 agent 技术在我们的手中,能够真正成为一种为人所用的工具,去激发人特有的 agency。
prompt 和提问
我第一次接触「prompt」 这个词,不是在 AI 领域,而是一个叫「Wander Prompts」的街头探索卡片网页。你随便抽一张,卡片上就会给你一个提示,让你带着这个提示去探索周围的世界。最近见到一位专注于模型训练的创始人。他给我演示他们研发的一个在设备端离线运行的推理模型,让我随便提个 prompt。我当时随口而出:「能不能问问模型,把一座大厦从北京搬到天津要分几步?」他听完就夸我这个问题提得好,然后感慨说,虽然模型越来越强,但大多数人其实提不出什么好问题。
这件事让我更加相信:在 AI 时代,提问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我们俱乐部有个叫「Project 25」[3]的栏目,每周二、五清晨会在推送三个来自俱乐部会员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甚至不需要答案,因为问题本身,以及它们组合在一起带来的新视角,就足够激发思考了。大家报名每月项目时,也会被邀请为自己的项目提一个问题。而在我们线上交流时,大家最常问的也是「你最近在琢磨什么问题?」,好问题会成为交流的起点,哪怕最后问题没被解答。
context 和环境
进入 AI 行业前,我曾把自己的头衔改成「content&context maker」。没想到,后来 AI 的发展让 「context」成了一个极其关键的词,甚至还衍生出了像「context engineering」(上下文工程)这样的说法。在我们的俱乐部里,我们想努力给成员提供足够好的创作环境,这些都是 context:
- 需要安静创作时,有可以独立工作的数字空间;
- 想交流时,有 3~4 人分一组的小规模线上碰头会;
- 想分享时,也有面对大几十人的 demo night 或者几千名订阅者的 newsletter。
我们努力提供这些不同的环境和工具,让每个成员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创作过渡带。我们没法一对一地帮助每个人解决具体问题,但我们希望通过提供这样的 context,帮助大家更好地培育自我。
所以,如果你拥有或者正在寻找自己的 agency,喜欢 prompt 和提问多于寻找答案,那灵感买家俱乐部,会是一个能为你提供足够 context 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