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y’S的迭代日记/三天两夜线下MBA:
佛系开局,燃到收尾】
开营前一天去环球影城,被一场雨浇到脑袋嗡嗡的。第二天清晨嗓子像被砂纸蹭过,人还没坐稳,我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坚持住”,而是——完了,我生病了;再加上这组看着还挺佛,那这次我就安心当条咸鱼吧,摆烂也许更好。心态一放平,反倒不焦虑。
三天两夜的时间线很简单:第一天全天在学;第二天上午继续学,下午老师给题,我们选定方向、开干;当晚就要交。第三天一早预演、路演、现场调整,晚上大路演收官。节奏不疯,但每一段都卡着点。
进组之后,没人抢话,也没人立头衔,整体气质就是不争不抢、好好倾听。起初我真打算做个安静的旁观者,嗓子疼就少说两句。可坐着坐着,摆烂计划自己散了前一天大家都在学习交流都还好
但是到第二天团队协作的时候真的完全不一样——虽然都说的是佛系小组,想要摆烂,但看见别人埋头啃口径、修长句、抹错字,那股“就差一点点”的小执拗在空气里发酵。
我们没讨论什么“方法论大词”,就顺着常识把事理顺:
先把发生了什么、影响了什么、我们究竟要证明什么写清;能进备注的就不端上台面;先定取舍再定风格;该删就删,哪怕是大家都爱的“心头好”。
光一个PPT,我们就换了好几个软件,导出崩了再救,最后干脆拉到线上协同,真的好几次电脑慢得,我真的要崩一份大稿里同时飘着好几枚光标——有人压色板让画面安静一点,有人补贴图和数据,有人把对照表再对齐一次。我们原本说好九十点就撤,不加班不内卷,可时间往后滑的时候,谁也舍不得先走。不是鸡血,是那种“就差一口气”的固执。
第三天我来的时候很遗憾,因为身体原因实在没有听到我们组的演讲,但是我们组的小伙伴还是把所有的全程录给我看了,真的很感动!第一轮路演竟然顺利晋级,比预想要稳。临到大路演,我把心里惦记很久的“情感共鸣”搬了上来——这部分我很喜欢,也很想留下痕迹。
我们的倒数第二页只有一个纯色背景和四个毛笔字:“实事求是。”也是一堂的最基础的底层逻辑这四个字不是装样子,而是三天里我们真实的做法:是什么、为何、我们做了什么,就交代清楚。
最后一页,我们把标题做成镂空,背景换成前一晚拍下的几十到上百张“彻夜奋斗的背影”:有人伏着校对,有人眯着眼调版,屏幕的冷光照在不同的脸上。
那一页没有一句煽情词,画面本身就是答案。到了大路演,我临时把脑子里想了两天的那段“哒哒哒哒”节拍加了进去——前一晚翻库一小时没找到,第二天看到别组也在用类似的节拍,我心里“咔哒”一下:就用它。字幕里没有“太阳照常升起”四个字,音乐只负责把情绪托起一点点
好让大家把注意力落回那些背影和那四个字——实事求是。
结果公布,我们全场第二名,差一点点。遗憾当然有,但开心更大:从“我打算摆烂”到“谁也舍不得先走”,这段路不是靠燃情鸡汤冲出来的,而是在彼此可靠里慢慢长出来的。
也想把这几天“金句”分享给大家:
•“我选择,我乐意,我活该”不是我们说的,是别组一个做AI影像/动画漫的同学在台上分享的,我被钉了一下,记在本子上——愿不愿意为选择付代价,最后都要回到自己。
•“问题被描述清楚,就解决了50%”是最后一天我们聚餐,另一个团的小伙伴夹菜时随口说的,像第一梳把乱麻理顺。
这三天两夜对我的改变,不是“学到了几个新名词”,而是把几样很朴素的东西,搬回生活里:
逻辑顺序永远先于漂亮话;
基本功是被信任的底盘;哪怕很小的事情,也要把单元模型过一遍——不是为了显摆,而是少承诺、准交付。
一堂的体系并不鼓励“端金句上桌”,我为什么还愿意把这些短句反复记在生活的缝里?我的答案很生活流:记录,是对抗遗忘的习惯;记录,也是我对抗低能量的按钮。
当我把一句话写下来、贴在屏幕边,它就像键盘上的快捷键——下一次手会自己按下去,动作会自己发生。这也是我持续写“迭代日记”的底层理由:不把经历丢给时间,而是把它们缝进日常。
⸻
金句清单
1)执行力是过去与未来的拔河。
2)成功=知道做什么 × 做到怎么做 × 踩中什么时候做。
3)业务是发展出来的,不是板上钉钉。
4)你到底要用哪个点打用户?这个内核是什么。
5)你的产品用户到底为什么买?她买的是什么。
6)标签比流量更值钱。
7)你的单元模型一定要搞清楚。
8)基本功越扎实,逻辑更稳。
9)缺点某种程度是你的另一种优点。
10)问题被描述清楚,就解决了50%。(饭桌上听来的)
11)我选择,我乐意,我活该。(场内别组同学分享)
12)佛系不是躺平,是不跟无关紧要的事较劲。
13)删除不是失去,是让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前一步。
14) 某种情况下,我是个瘸子,反而这个缺点让我的双臂更加强大
⸻
收尾
这次拿了第二名很高兴!,也拿回了一个更可用的自己:和同频的人一起很重要,和对的思维一起前进也很重要,事要慢慢地做,再慢慢把它做好。等音乐起时,
太阳照常升起,
我也会照常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