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荷粉蒸肉
179关注616被关注1夸夸
@自由良渚 @荷气生财·女性创业社群发起人
良渚出生 北漂过 精酿摇滚爱好者
👩🏻‍💻前 创投融资→云原生数据
🛰️939474299(备注:即刻)
置顶
荷粉蒸肉
22天前
《给外地想来良渚的人泼点冷水》
现在网络上的效应,让良渚在很多人眼里成为了青年人的理想乌托邦、创业圣地

但是作为在良渚出生长大,两年前就做了良渚自由职业者社群@自由良渚 的我,今天想给大家泼点冷水

良渚,冒犯了

1.租房问题
两年前也就是23年下半年以前,文化村的房价确实很美丽,“3000不到能租到两室一厅树景房”是真的,但现在完全不是,良渚太火了,大量数字游民、AI创业者、gap离职期人士全都涌入这里,好房出手很快,要靠抢,而且真正的好房价格不低。村里的房子大多都已经十几年,一没有电梯,二每个住村里的都会很坦诚地说隔音真!的!差!三如果你不是一个坚定的自由职业者,现在或未来还是要通勤上班,那住这里去市区交通是没有那么便利的,去地铁站还有一段距离,打车要三四十分钟起步

2.创业问题
现在良渚确实聚集了一些AI从业者、独立开发者,这类的分享和活动也很多,但是最近我也采访了一些裙里的人,了解到的情况是:良渚的这些项目,真正在增长和变现方面能有比较好的突破的,目前看下来,非常少;真正靠自己研发的App收费能有稳定收入的开发者,占比不大;一些AI创业者更多的也是转行过来的,一直在专研这个领域有深刻理解且项目有壁垒、符合实用场景的,极少。

简单来讲,现在良渚的创业生态还很不成熟,独立开发/AI大牛有,但屈指可数,好项目很少,目前良渚创业政策扶持也都还在水下,不明朗。

3.自由职业/数字游民问题
在今年以前,我都没想过良渚会日渐成为一些数字游民新的聚集地。自由职业者和数字游民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稳定待在这里的,在23年良渚火之前,文化村就已经有很多的自由职业者,但更多是已经在这里生活很久,工作状态和业务稳定的“老村民”(这里不分业主和租客)。去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今年越来越多来良渚短居的人/数字游民,最近一两个月,@自由良渚 裙里来了一些大理过来的人。昨天录播客就被主持人问到一个问题:大家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吗?

答案是否定的。

处于一个gap期/离职、被裁休息期/长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自由职业探索期的人,目前还是蛮多的,当然这跟目前的经济环境、大厂裁员等现象脱离不开

所以,自由职业没有那么美好,良渚自由职业者也不是人人都收入稳定、身心健康,当然每个地方都一样。我见过不少自由职业后再回去上班的,也有在良渚待过不适应,再回到原来的城市的。

所以,建议辩证地来看,前期多做调研,再选择要不要过来。

字数有限,其实还有很多要展开说的,这次先写这么多。

#自由良渚
1423
荷粉蒸肉
1天前
哈哈哈哈哈哈

今晚敞开见
00
荷粉蒸肉
1天前
AI真的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变轻松了吗?

我们真的需要会用那么多的AI工具吗?

回到没有AI的日子,你还有能力完成现在的日常工作吗?
31
荷粉蒸肉
2天前
今天7:30起来去临平上修心课🥹

在现场偶遇村友~ 很困但是吸收了很多能量的一天

以前我觉得这种讲生命、修身修心的场很玄乎 不落地 但是现在越来越觉得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修好了 才能对外 才能用好每一天的每一分钟 不然就算实现目标了,内观的时候也是一团糟

今天是一个平和、温暖、高能量的场域,祝心怡和她的自媒体、团队越来越好
00
荷粉蒸肉
2天前
乐一自从离职后 每天输出力都爆棚 卷起来了😼每天都有被这种状态push到

我们女性创业社群做的是围绕女性创业者、创作者的创业扶持和陪伴 包括资源对接、IP孵化、AI提效、融资等,不局限于自媒体🫶

乐一RoyS: Roy‘S的迭代日记/【润宇 x 斯斯 0501 期】播客听完后的真实思考:关于创业的5个「反直觉」真相 昨天群里小伙伴给我分享了润宇 x 斯斯 的这期播客,今天听完立刻来写迭代日记啦,不夸张,就这期比外面某写所谓的成功学“大师”4位数的课都要干 聊了4小时创业干货,全程没废话,很多观点颠覆了我的认知,想掰开揉碎了和大家聊聊。 一、商业交易的本质:不是卖产品,是「偷时间」的艺术 以前总觉得创业就是“卖东西”,但润宇说:交易的本质是「用户注意力→时间投入→价值变现」的过程。 举个真实例子:我朋友去年在小红书开了家饰品店,初期测试砸钱买流量却没转化,后来她发现,真正买账的客户都是在因为某一张图戳到了他的喜好的人。就算朋友不挂车还会在评论区和私信求问链接,这才明白:用户愿意为你花时间,才有可能为你花钱。 现在很多新手创业者一上来就想“变现”,却没想清楚:凭什么让别人停下刷短视频的手,花时间看你介绍产品? 问问自己凭什么? 真相是:先做“注意力磁铁”——比如用干货内容、行业揭秘、真实故事吸引用户停留,再用持续的价值输出建立信任,最后变现才是水到渠成的事。就像播客里说的:“卖货前先学会「偷」用户的时间。” 二、创业方向选择:别挤红海,去「人的脑子和情绪」里找机会 很多女生想创业,第一反应是开奶茶店、做代购,但播客里提了个很犀利的观点:未来十年,高端智力服务业才是普通人的「破局点」。 什么意思?比如心理咨询、职业规划、企业管理咨询这些“卖知识和经验”的行业,有三个特点: • 服务占比大:赚的不是产品差价,是专业能力的钱; • 非标准化:每个客户需求不同,溢价空间大; • 极度细分:不需要对标大公司,聚焦某个小领域就能生存比如“帮30岁女性转型自媒体”。(我已经有朋友在线开始做了,还开了mcn(这里@荷粉蒸肉 我认识一个朋友,去年开始做“职业培训规划师”(这里@Jason-羅 ,专门教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何改简历去面试,用碎片化时间做轻资产创业,现在月入比上班还高。 现在发现,把自己的经验梳理成「解决方案」,就能赚钱。” 启示:别被“实物产品”限制思维,你的见识、技能、甚至踩过的坑,都能变成生意。 三、商业模式搭建:为什么说「主跑量产品」是现金流的命脉? 播客里提到一个让我惊掉下巴的数据:成熟商业模式中,主跑量产品能贡献70%的收益。 很多新手容易犯的错是:一心想做“高利润产品”,却忽略了“跑量产品”的重要性。润宇说:“先让用户能轻松下单,再谈让他们为高价买单。” 落地思路: • 流量产品:低价甚至免费(比如9.9元体验课),用来吸引新客户; • 主跑量产品:性价比高、高频复购(比如399元月度会员服务); • 利润产品:高客单价、强定制(比如1v1私教课)。 这个结构就像金字塔,底层越扎实,上层才能建得高。 四、创业的底层逻辑:别只靠“卖力气”,要学会「用要素赚钱」 以前总觉得创业就是“努力+坚持”,但播客里把创业拆成了五个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数据。 举个简单例子:同样做自媒体,有人靠“日更3条视频”(劳动力)赚钱,有人却能通过搭建剪辑团队(资本+劳动力)、分析用户数据(数据)、开发课程(技术),实现“被动收入”。 这让我想起一个做电商的朋友,她早期自己选品、打包、发货,累到崩溃却赚不到钱。(@倩哥 后来她学会把自己的经验下放招募更多想要通过副业赚钱的人“来一起赚钱”(资本+技术),再节省个人经历的同时,又让更多的小伙伴一起赚到了钱 核心观点:创业的终极目标是“用要素搭建系统”,而不是“用体力换钱”。你能整合的要素越多,生意越轻松。 五、创业的成长路径:从“卖货”到“定规则”,你要迈过这三道坎 播客里把创业分成了三个阶段,特别戳中我这种想学习的00后 1. 销售能力阶段:说白了就是“能把东西卖出去”。 我第一次做副业时,连在朋友圈发广告都不好意思,后来硬着头皮一天发好多条朋友圈和即刻,当时还觉得价格定高了没人会来,结果原定20人的小会,最后来了接近30人。这一步没捷径,必须逼自己开口。 2. 营销能力阶段:从“卖单个产品”到“让用户主动来买”。 3. 商业秩序阶段:建立自己的规则和生态。 比如头部博主能制定行业标准(如“广告报价体系”),大公司能建立规则。这一步对新手来说可能遥远,但前两步打扎实了,才有机会走到这一步。 最后:创业不是“勇敢者的游戏”,而是“清醒者的修行” 听完这4小时播客,最大的感受是:创业没那么多“热血鸡汤”,而是一场需要理性规划的“持久战”。 作为普通人,我们不需要一开始就想着“颠覆行业”,先从最小的交易模型跑通开始——比如在朋友圈卖一次二手好物,在小红书接一条广告,甚至在小区群里组一次团购。 重要的是,在这些小事里培养商业思维:学会算投入产出比,学会看用户需求,学会用“要素”而非“蛮力”做事。 ——毕竟,赚钱这件事,越聊越清醒。 (ps:同时求杭州哪里适合下午办公的场所咖啡厅和图书馆,欢迎大家留言)

10
荷粉蒸肉
3天前
最近听到的播客都提到了运动的好处
那么6月开始好好运动 🏏🎾

自由良渚1群一不小心已经变成了 匹克球 网球爱好者聚集地
00
荷粉蒸肉
4天前
🥲对不起
20
荷粉蒸肉
4天前
自由良渚群里全网百万粉 博主含量越来越高了

给人一种错觉好像百万粉很容易一样
12
荷粉蒸肉
4天前
今日份工位
10
荷粉蒸肉
5天前
你问我在良渚见过最多的一种人是哪种?

就是以前工作年薪百万、千万,来良渚后本想躺平,不经意间喜欢上一个东西、玩起一个东西,然后不经意间又轻轻松松赚到很多钱的

真的,这种人良渚真的很多
00
荷粉蒸肉
5天前
【一些杭州凤起路少年情怀】

亲爱的仇敌居然开播了 曾经每天追着倪一宁更新 等了这么多年 现在终于开播了 然而看到陈妍希演陈凯希 袁弘演周慕孙 跟多年前看书的时候想象的那个样子差太多了 还是没有兴趣去看了

高叶跟倪一宁本人倒是很像 看了几个短视频片段演得也有点入戏了 只是比原型略粗犷了些 罗曼的原型就是倪一宁 她这些年也是个有故事的女同学了 高中的时候我们同级 杭高鲁迅文学社每个月都有文学刊 我堂弟都会带给我 她文笔真的很好 当然能上杭高校刊的文笔文采都不差 有人擅长散文 有人擅长现代诗 还有喜欢写小说的 这么多年每个月一期每个作品放到现在都是绝版的精华

只是只有她写了那么多年 坚持到了现在 那时候大家都在人人网更新 人人网倒闭后之后很多人都找不到了 只有她转移到了微博 继续写 追过她的 丢掉那少年 也追过 亲爱的仇敌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时期 她经历了不少事 近几年卖了版权后 她在上海买了房 也跟打过她一巴掌的数学老师爸爸和解

现在她开了网店 写写字 做做美容 小红书晒晒图 过得很轻松了 去年看她在装修上海房子期间一个人住回杭州的家 偶尔去爸妈家吃饭 她在公众号写:我在过人生的暑假

杭高 贡院 红墙 甬道,这一路, “丢掉那少年” 何其不容易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