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外地想来良渚的人泼点冷水》
现在网络上的效应,让良渚在很多人眼里成为了青年人的理想乌托邦、创业圣地
但是作为在良渚出生长大,两年前就做了良渚自由职业者社群
@自由良渚 的我,今天想给大家泼点冷水
良渚,冒犯了
1.租房问题
两年前也就是23年下半年以前,文化村的房价确实很美丽,“3000不到能租到两室一厅树景房”是真的,但现在完全不是,良渚太火了,大量数字游民、AI创业者、gap离职期人士全都涌入这里,好房出手很快,要靠抢,而且真正的好房价格不低。村里的房子大多都已经十几年,一没有电梯,二每个住村里的都会很坦诚地说隔音真!的!差!三如果你不是一个坚定的自由职业者,现在或未来还是要通勤上班,那住这里去市区交通是没有那么便利的,去地铁站还有一段距离,打车要三四十分钟起步
2.创业问题
现在良渚确实聚集了一些AI从业者、独立开发者,这类的分享和活动也很多,但是最近我也采访了一些裙里的人,了解到的情况是:良渚的这些项目,真正在增长和变现方面能有比较好的突破的,目前看下来,非常少;真正靠自己研发的App收费能有稳定收入的开发者,占比不大;一些AI创业者更多的也是转行过来的,一直在专研这个领域有深刻理解且项目有壁垒、符合实用场景的,极少。
简单来讲,现在良渚的创业生态还很不成熟,独立开发/AI大牛有,但屈指可数,好项目很少,目前良渚创业政策扶持也都还在水下,不明朗。
3.自由职业/数字游民问题
在今年以前,我都没想过良渚会日渐成为一些数字游民新的聚集地。自由职业者和数字游民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稳定待在这里的,在23年良渚火之前,文化村就已经有很多的自由职业者,但更多是已经在这里生活很久,工作状态和业务稳定的“老村民”(这里不分业主和租客)。去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今年越来越多来良渚短居的人/数字游民,最近一两个月,
@自由良渚 裙里来了一些大理过来的人。昨天录播客就被主持人问到一个问题:大家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吗?
答案是否定的。
处于一个gap期/离职、被裁休息期/长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自由职业探索期的人,目前还是蛮多的,当然这跟目前的经济环境、大厂裁员等现象脱离不开
所以,自由职业没有那么美好,良渚自由职业者也不是人人都收入稳定、身心健康,当然每个地方都一样。我见过不少自由职业后再回去上班的,也有在良渚待过不适应,再回到原来的城市的。
所以,建议辩证地来看,前期多做调研,再选择要不要过来。
字数有限,其实还有很多要展开说的,这次先写这么多。
#自由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