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问我,你是怎么保持高效的?
说实话,我不是什么时间管理大师,之所以看着如此高效,靠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秘诀,而是一些细水长流、雷打不动的工作习惯。
今天就把我保持的27条工作习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这些习惯帮我沉淀知识、高效协作、保持心力,可以说,它们构成了我职业能力的底盘。
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实实在在的启发。
01.保持“定向捕捞”式输入
我每周一会固定花一些时间,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搜索相关关键词,看看有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内容,看完觉得不错就收藏。
社交媒体平台:微信文章、微信朋友圈、即刻、知识星球……
关键词:小红书、品牌、营销、运营……
02.定期回看聊天记录
我大概每隔1-2天就会重新翻看一遍自己的微信聊天记录。
回看的目的有3个,
- 看看有没有漏回的消息?回复一下
- 看看有没有遗忘的待办事项?记到待办清单
- 看看有没有值得收藏的信息?及时保存
这件事儿花不了几分钟,但却可以帮我减少不少的麻烦。
03.对外的内容,先在备忘录“排练”
不管是写什么内容,我都会先在备忘录里写好、改好。
核心就三点:
- 尽量一次性说清楚,减少来回问
- 讲逻辑,分点分段
- 注意可读性,适当断句换行
说白了就是尊重对方的时间和阅读体验。
04.在沟通的时候,把“你”换成“我们”。
一个称呼的变化,姿态就从“对立”变成了“同盟”,沟通会顺畅不少。
05.在同步日期的时候,在日期后最好加个“星期X/周X”。
比如“17号周一下午15点”,这样对方就不用再打开日历查星期几,减少一步,就是减少一点沟通成本。
06.重复性工作,尽快沉淀成SOP流程。
如果一件事情重复做了3遍以上,就值得花时间把它整理成SOP流程。
下次再做的时候,直接按照步骤执行就行;
如果需要交接给别人的话,直接发SOP流程就行,可以省去不少沟通协作成本。
07.联系别人的时候,别问“在吗”,而是尽量直奔主题、说清来意。
如果对方愿意帮忙的话,自然会回;不愿意帮忙的话,大概率会装作没看见。
08.微信发长消息的时候,记得分段。
没有人喜欢看一坨密密麻麻的文字。
分段、空行、加小标题,都是在降低对方的阅读负担。
09.学会摸鱼,保护心力。
一个人每天高效工作的时间其实是有限的,适当摸鱼不是偷懒,而是为了保护心力,把心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
10.微信沟通尽量少发语音。
除非对方同意,或者情况特别紧急,否则尽量打字。
语音听起来省事儿,但是对于接收方来说,信息获取效率很低。
11.想法来了,立刻记下来。
灵感、任务、临时想到的事情……第一时间记下来。
可以用备忘录、可以语音……方式不限,但是别用脑子记。
12.给自己留白放空。
每天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不处理信息、不思考工作,纯粹放空。
有时候答案不是在忙碌里找到的,而是在空白里浮现的。
13.偶尔和不同领域的朋友聊天,你会发现世界其实很大。
14.包里永远有笔和纸。
虽然现在手机万能,但是纸笔在快速草图、即兴记录的时候,依然无可替代。
15.把常用信息存在微信收藏里。
比如自我介绍、收件地址、收款信息……统一存在微信收藏里,需要的时候,秒发。
16.对有些事儿没头绪的时候,试试纸笔。
在纸上写写画画,比在屏幕上更容易打开思路。
17.用好你的朋友圈、知识付费产品……
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别自己憋着。组织好语言,发个朋友圈,或者在你加入的知识付费产品配套的微信群聊里提问,说不定就解决了。
学会借助外力,是成年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18.手机静音/免打扰/关机,保护专注力。
我的手机就是常年静音、免打扰,不让自己被打扰、切割自己的时间。
19.不要只输入,也要输出。
教是最好的学。
输出会倒逼自己整理思路、查漏补缺。
20.面对面聊天的时候,多点头。
21.多说谢谢。
22.准备多个版本的自我介绍。
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准备好不同版本的自我介绍,让别人快速知道“你是谁”、“你可以提供什么价值”。
23.把工作当成提升的途径。
工作不只是赚钱,更是锻炼能力、积累资源的过程。
换个视角,心态会松弛很多。
24.适当拒绝,保持心力。
不是所有人、所有关系都值得维系。
把心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儿和事儿。
25.建立自己的资源圈。
如果在一个领域里做了一段时间,还只停留在公司的资源里,那成长会很有限。
所有人都需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资源圈 —— 付费的、免费的都可以,去获取信息、置换资源、拓展视野。
26.写一份“个人使用说明书”
把所有协同的工作事项全部写成SOP流程,这样别人就知道怎么和你配合更高效,降低沟通成本,就是提高协作效率。
27.尽量集中回复消息
设定固定时间段集中处理消息,避免随时被消息打断,保护自己的节奏。
这些习惯,有些很小,有些看起来是常识,但就是这些细节的叠加,让我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