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诗 《拥有大海》~孟若景
大地似无边境
银河奔流于宇宙
人间喜怒哀乐
日月却似无愁
就算今生繁华
又怎会无悲无痛
死亡而又灵魂散尽
然而宇宙永恒无穷
世界何其之大
我们不会总仰望
一片天空
只要你相信
你就一定拥有
......
拥有一个大海
面朝房子
春暖花开
记得上高中时,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东哥(我们同学们都亲昵地称他东哥)在讲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告诉我们:“苏轼这首词的开场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气势上整个文学史可以与之相比拟、媲美的只有李太白的《将进酒》开场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且从未有人超越过此两人。”于是我就一直想着要超越,于是就写了这首诗。顺便再纪念一下诗人海子,海子这个笔名多美呀!谐音就是孩子,海的孩子,简称海子。我在想,如果他当年能看见我的这首诗,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天真地去抱着《圣经》卧轨自杀了?真是令人惋惜、同情。而要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仅仅关心粮食和蔬菜也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而苏东坡和李太白的那两句诗在气势上还是有些诗句是可以比拟的,如杜子美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只是它不在首联开场句,并且它的描述对象也是江河水。话说自从夫子在川上曰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的诗人就超爱用江河水之流逝来喻时间之流逝,所以古代诗人们在描写江河水时常有一种感叹光阴似水的情调在里面。而要注意到,夫子是在川上曰的,不是川下。诗人常在观望江河水时也基本是处于高处略微俯瞰或最多平视,那样观水时造成的效果便是眼前胸前一片开阔,于是就容易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然后就很容易回到自我而感叹自我,所以很多观水望江或者登高登楼所赋的诗都是颇有气势甚至自负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登岳阳楼》《登高》、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等等。
而再看现代诗,恐怕是找不出这么有气势的开场句了。不禁要问:我们诗歌的气势哪里去了?!不止是气势,还有飘逸、浪漫、豪放、豁达以及深刻哪里去了?中国有一百个李杜都不嫌多,有一千个苏辛也嫌少。尽数去学李商隐的含蓄、迷离,可李商隐有多凝炼与精致咋不学呢?更讽刺的是,还要去学西方诗,我承认现代诗的确是受了西方诗之影响,但与其说是受了西方诗影响,倒不如说从本质上它只是受了白话文影响或者五四运动之影响。而我想更明确地告诉你:西方人根本就“不会写诗”,他们只会写小说写剧作。整个地球村最好的诗歌就在中国,如果有一天外星文明访问地球,我一定会向他们推介中国的诗歌和希腊的神话,这两样东西必算是地球文明史的第一道风景线。
我不知道现代诗流行的“远方”一词是不是就是从海子的诗里开始的,但我确实非常讨厌这个词,也更讨厌现代诗那种莫名其妙的忧伤调子,仿佛就是一种青春的“靡靡之音”。动不动就是诗和远方,诗和梦想,远方和梦想跟诗毛关系都没有。而你说的远方又到底是什么呢?人类现在连月球都登上去了,你还想去多远的远方呢。哲学家康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但在当年,整个地球的思想中心就在德国。
我一直在幻想:要是我穿越至大唐,我定会是那些诗人的超级粉丝。可是要是李杜白穿越到现代,看见这些现代诗,他们会怎么想?他们该有多失望?!他们会不会说:“你们的诗怎么还没有我们一千多年前写得好。”他们会有多么鄙视我们,甚至觉得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而究其根源,恐怕还是我们过于背离我们诗的一些优秀传统和精华,而如果我们仍然不思进取,我们的诗又怎会迎来真正的复兴呢?!(去想想西方的文艺复兴是吸取的哪里的精华?!)
~孟若景2019.5.4
(今天恰逢五四青年节,写得非常激进,望各位多多包涵,祝大家青年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