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庄澜Iris
47关注37被关注0夸夸
👩‍💻互联网中厂高管助理 |努力搞钱的高敏 INFP
🌱持续探索提升身体续航 |科学与玄学双轨并行
💬欢迎志同道合的灵魂串门 iris1250
庄澜Iris
15:37
最近把《卡片笔记写作法》重新翻出来读

问:初步描述一下卢曼的卡片盒系统?
答:1.组成结构: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尽可能简短)+永久笔记
2. 整理思路:尽量当天把1+2 整理成永久笔记,放入卡片盒;闪念笔记可以直接丢掉;文献笔记放入文献库

由此得出,flomo 混乱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闪念笔记(inbox)、文献笔记(摘录)和真正高复利、长半周期的永久笔记混在一起了。
00
庄澜Iris
3天前
每次坐地铁被强制安检而生闷气,心态稳定这条路还要修很久啊
00
庄澜Iris
14天前
昨天看到一篇推文,讨论为什么人们现在上班都穿得很丑,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被凝视。

但评论区看到一句话。“无视凝视才能从客体变为主体”。

意识到过去两个月的思想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被审视、被评价,才说明自己“上桌了”。

不再是站在路边批阅奏折般随意点下“赞”和“踩”,看似有互联网上的无限新鲜内容供我批阅,但其实没什么主体性。

而当自己开始获得“写得好”“写的差”“写的没意思”“说的啥看不懂”这种评价,其实是个非常正面的信号。
让大家知道你开始写,且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才会获得“写得如何”的相关评价。

至于获得好评、获得更大的传播那是下一步。而被评价是不可跳过的前置程序。

挺好的,多多凝视,多多 judge。
00
庄澜Iris
23天前
也难怪长三角人民喜欢往日本跑。

上海文化和东京文化的相似度在很多维度上可能超过很多北方地区。
比如,大家都要经历梅雨。
00
庄澜Iris
24天前
最近意识到,把flomo作为一个all in one的记录并不合适。

如果作为一个不加选择的inbox,又不直接整理,结果是很灾难的。

过分追求“生活埋点”的数量,其实意义不大,记进flomo的内容还是要更注重半衰期和未来复利。

生活化的记录或许可以换个工具,在苹果的手记/journal和传统日记大佬day one之间做了下功课,还是选了day one。

老牌大厂的积累+苹果手记的开放接口,在小红书上学习了省钱方式(试用之后在可以在app store的订阅里手动改成148的方案,立省100)

让日记归日记,笔记归笔记,清爽了。
00
庄澜Iris
26天前
我不再幻想自己未来某天会有时间完成所有事。

最近读《人生只有四千周》,学习到的一个心态是:
一旦你想做成一件事情,其他东西是必然要做出牺牲和让步的。主线任务做得好,各种支线碎片任务也都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其实也挺好理解:
一个人 KPI 完成得很好,但经常被吐槽不及时回同事消息,无伤大雅;
一个人及时回复每一条消息,以至于没时间精力做自己的业务,业绩一塌糊涂。
二选一,我们都知道该选哪个。还是学生时代「全面发展」的余毒没有清理干净。

所以突然就跟 ToDo list 里一堆待办&flomo 里一堆没展开的灵感选题和解了,因为知道“未来某天会有时间完成所有事”只是幻想罢了。
00
庄澜Iris
27天前
村上春树三十岁之后才成为小说家,过上这样的理想routine也并非不可能,时间还很多,慢慢来。
00
庄澜Iris
1月前
东北文艺复兴之后该轮到山东了吧,带头人必有策导。

广场往事三年之后再出续集快去看!
00
庄澜Iris
2月前
普拉提课上到第四节了,这节课强度其实挺大的,好几次带上痛苦面具。但骑车回家的路上,却有一种虽然很累、但又很轻松的奇妙感受。

推测是因为:日常有些应该发力的肌肉,由于久坐、体态种种原因处于沉默状态,为了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某些不该发力的大肌群承担了更多工作,而这些大肌群开动起来功率都很高,所以很容易累。

而普拉提核心床上面练习的动作唤醒了这些偷懒分子,让它们支棱起来,分担了原有的工作,让背锅顶班的大肌群们得到了解放。所以有了这种又累又轻松的奇妙感受。

再次感慨,普拉提真的特别适合缺乏运动的久坐人士,即使没有塑形或者减脂的目标,也能帮助唤醒、加强日常被遗忘的深层肌群(aka 姿态肌),减少已经存在/潜在的疲劳,还能让我们在坐、站、走的时候更加持久。

(当然,尽量还是不要久坐)
00
庄澜Iris
2月前
看到 @生姜iris 写的良渚活动笔记,对 @少楠Plidezus 的这两条很有共鸣:

在算法构筑的信息茧房下,做出来的内容,能触达的大多都是「高级用户」,见多、识广、要求高。但任何一个领域的「高级用户」,放到整个人群中都是少数派。

很多小圈子里见怪不怪、被默认为常识的事情,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有趣的新知。
所以我们看到那么多写/拍得好的人、写/拍得好的作品,并不意味着我们做的不如 ta 们好,就不用做了。在自己价值体系下看似普普通通的内容,放到市场上依然是有价值的。

就像,诸多播客都对重轻老师的节目给予很高的评价,自己的节目深度和质量都有所差距,但都还在继续更新。

一方面,还是可以获得关注、认可,对特定的人群有帮助
另一方面,重轻老师他更新少啊!他(以及《无人知晓》的孟岩)只在真正有想说的内容才会更新,而大部分所谓的「普通内容」会给自己规定固定的更新频率,无论好坏,到了点就要上,堆训练、堆数量。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练习和修行之道呢

想到的另一个比喻是:
- 顶尖科学家在做科研
- 工程师在做应用
- 还有些人在做科普

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也未必非要有高下之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