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橙色栗子
254关注4k被关注1夸夸
良渚文化村村民。学文学的。
之前在《晚点 LatePost》
代表作:《繁荣的终止,阿里P9 的失落》《互联网大厂程序员梦醒时分》等
橙色栗子
5天前
赶在天气大好、大风大雨从北方赶到南方之前,骑着我的小电驴,参加了@启师傅 组织的demo day。从2点到6点,几乎整整专注了4个小时,最后愣是给听饿了。

被种草了好几个应用,比如可以给播客转文字的Podwise@一啸-Skoo ;告诉你今天补了多少VD、外面紫外线多少的晒太阳助手SunAlly@康纳利-Shawn ;让人想马上买个3D打印机的PrintVerse @喝鹅何说说 ;以及坚持帮你学“会”英语这门语言的Context @boilingKai

也看到很多有趣的人,上了八年半大学,跨学科学了无数个专业的“专职本科生”;因为担心隐私,很认真地建议大家,也许可以在家自己部署个本地模型(价格都算好了)的开发者;觉得大学上课考试没啥意义,于是研发了一套“理想大学生活”系统的博士生;自称是艺术家女朋友小助手,分享结束也不忘给女朋友展览打广告的连续创业者。

对我本人来说,全场最佳是听到那句,AI时代,“中文系专业对口”。哈哈哈,情绪价值极高。

而最被启发的没想到是一场来自@常高伟_长山 的纯技术分享。一开始几乎完全不懂MCP和ANP是啥,但听完有种智能互联网everything都会被重构的电击感。

现场来了不少投资人,有的说专程从外地赶来“朝圣”(不知道我有没有听错),还有的说“投资人现在是弱势地位”,想跟年轻人坐在一起。

不过我到现在也不理解,良渚这个“中国硅谷”的称号到底是咋传出来的😅……虽然去年开始就感觉到这边开发者在变多,创业氛围有变浓厚,但……

anyway不管未来如何,也算是值得记录的一段进程。时机到了,这里在发生的人和事,也许值得好好写点稿子。
95
橙色栗子
7天前
看了播客《不合时宜》和实习生的纠纷始末。一个感受是,人跟人的沟通真的好难哦。双方都那么会写,证据、情感都非常充沛,但就是无法真正沟通,彼此都带着怨怼和委屈。

其实没觉得两位主播在事情上是绝对的过错方,错的是双方对事情的预期。

一方觉得文化行业不赚钱、播客不赚钱似乎是个默认前提,而她们在钱和待人上,已经算是地道和有关怀了,觉得你应该理解我们,看到我们的难处。

而一方其实对人有着对偶像完美的期待,于是一切不如意,不管是流程和财务的草台班子感,还是沟通上的情绪压力,都转变成一种“被伤害”的感受;被伤害后,应激下的行动又进一步造成了隔阂。

《不合时宜》的应对目前看起来肯定是失效的。斟酌过的言辞也变成了“巧言令色”了。因为舆论永远期待有人担当。而当两个当事方都有委屈,两个“弱者”出现时,那只能同情更弱者了。
37
橙色栗子
7天前
本“分心大师”亲测。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拥有什么”、“能做什么”上,大部分痛苦都会消失。去感受自己的力量,赞美自己,而不是让“无助”蔓延,自我消耗。这也是人找回主体性的一种方式,你永远可以选择怎么思考、如何行动。
11
橙色栗子
9天前
想看《白色巨塔》,又觉得鸿篇巨制,心理很有负担,结果一打开豆瓣,发现才53分钟*21集。这么清爽。

真的是被当代国产剧动辄四五十集的规格吓怕了。(很早以前好像也不这样,《红楼梦》也就36集……)
30
橙色栗子
9天前
在看一部好几年前的日剧《非正常死亡》,一集就45分钟,但能完整讲好一个案件和故事,而且还有人物的刻画,情绪的留白,叙事节奏太好了。这个时长的控制,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详略得当,里面什么细节该展开,什么部分用与主题相关的情节点睛,什么地方要笔墨省略,都很恰当、很妙。学习到了。
00
橙色栗子
14天前
特别概念化的思考方式,有时候是不是会阻碍想象力?尤其是在创作时候的想象力。比如写小说,很多作家都是对一个故事有天然的冲动,以此作为起点开始创作的。但如果你想的只是,我要写某某主题的小说,通常可能写不好。概念化的能力可能更适合评论家。

不过也未必。也有的小说是连篇累牍地总结和概念化的描述,这种小说作者通常是某类“精英”。弗兰岑的《自由》应该算这种。

另外,第一类纯故事驱动,把自己投入到创作的作家,有时候可能在某些方面的观念非常“不先进”,不政治正确,有时候他们说的话很让人“咯噔”。这个例子就有点太多了。
00
橙色栗子
14天前
好奇心在哪里也很重要。有人对人本身好奇;有人对变化好奇;还有的人对复杂好奇,这都会影响注意力和行为。

好奇也是有门槛的,有时候越了解,越会被激发更深入的好奇。就像冷启动一样。

从好奇到满足好奇心,也是一种训练,就像健身一样,这个过程越是纯熟,好奇心越能被滋养得旺盛。

橙色栗子: 真正有好奇心,就会突破一切障碍,用尽一切方法,找到答案,哪怕只是暂时的答案。直到下一个疑问浮上心头。 很多的媒体采访(以及一些对话)其实是在假装提问,但提问的人有没有真的在好奇,对面和读者(听众)是能感受出来的。 一个I人、“讨好型人格”、“社恐”,克服与人交谈障碍的唯一方式,真的在提问的方式只有:好奇,真正地好奇。对一切困惑和细节,不遗余地地好奇。

00
橙色栗子
14天前
真正有好奇心,就会突破一切障碍,用尽一切方法,找到答案,哪怕只是暂时的答案。直到下一个疑问浮上心头。

很多的媒体采访(以及一些对话)其实是在假装提问,但提问的人有没有真的在好奇,对面和读者(听众)是能感受出来的。

一个I人、“讨好型人格”、“社恐”,克服与人交谈障碍的唯一方式,真的在提问的方式只有:好奇,真正地好奇。对一切困惑和细节,不遗余地地好奇。
11
橙色栗子
15天前
两年前无招做HHO的时候,对他的印象是个“变态”的产品经理,尤其是听他分享做发光耳机时候,感觉很像乔布斯。

后来我们采访他,他却说,想做的还是“赋能”商家,帮助广大中小商家。

HHO当时做事情方式就很曲折——通过自己做出一个品牌(他们做了发光耳机、后面还想做宠物品牌),来帮助其他商家做品牌……HHO的梦想是成为万千商家的“品牌营销”赋能者?(大概是这个意思,当时还说了很玄乎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类的……)

所以看到无招回钉钉,一个感受是,相比HHO,钉钉还是更适合实现他那个“赋能”的梦想……虽然他本质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另一方面,去年就看到钉钉业务的一个小转向是,他们仍然有追求在 to C 方向上的梦想,也许AI可以加速这个梦想?anyway感觉,是个一拍即合的事儿,毕竟叶军把商业化这个事情解决得也差不多了,接下来就得冲刺点更有意思的目标了。
60
橙色栗子
16天前
人很喜欢给自己分类,贴标签,比如星座、MBTI,又比如确诊某种类型障碍症,ADHD、ASD,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等等。这的确给理解自己,与自己相处提供了诸多非常好的依据。

不过刚刚获得一个领悟是,在这些标签里,其实更应该拿来的是赋予自己力量的某些“词语”或者“理念”。

我最近在看一本研究ADHD的书,里面诚然介绍了这一类群体各种神经的特性以及症状、困难。

但对我来说,最有魔法的是一个词:“分心大师”。对,不是注意力缺陷“障碍”,而是分心的“大师”。

分心有一个好处是,你可以非常跳脱,思绪随时从一个点跳到另一个点。这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切换自如,只要掌控得当,努力训练,就可以既完成主线任务,又有很多有意思的衍生创造。

换句话说,你的大脑是一匹跑得比常人更快的马,你要做的不是将它摁下、减缓它的速度,而是引导、控制它的航向,让它去我们想去地方。

大师都有某种天赋,接下来就是训练技法而已。

我写下这段,是因为我今早大概完成一次思维航道的转化,获得了某种喜人成果,感觉还不错。分享之~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