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用户打造其创造者的“拟像”
今年初我关注到三股力量的汇聚:AI生成3D模型能力成熟、消费级3D打印机成本降低、消费者对3D打印商品形态的接受。
m.okjike.com今年3月,我们用很短的时间从小红书上挖掘到一个需求。哪吒2上映时,自媒体博主开始使用deepseek - 即梦 - tripo/腾讯混元的AI工作流,生成3D哪吒手办模型,再用拓竹3D打印机打印出来,在小红书分享整个过程,引发大量用户效仿。
而用户打开三个软件才能完成一个动作的门槛太高了,这就是我们做PrintVerse的切入点。我们很快做了一个清爽简洁的工具页面,将生成过程整合,让用户能更便捷地得到3D打印模型。
PrintVerse很快获得了付费用户,但接下来我们没有在营销上深耕。一方面老杨
@熊猫ai甘蔗 在工程上重新搭建一个更扎实的地基,一方面我停下来思考这个付费点触及的更底层的需求是什么,这影响PrintVerse到底会长成什么样子。
我发现单就定制手办这个场景而言,可以拆解成三个层次:自我表达和延展(自拍、生日照、毕业照)、情感连接和凝结(情侣照、全家福、宠物照、OC、偶像)、社交货币诉求(既是送礼场景,也是在社媒展示identity的过程)。
但这还不够深入。定制手办场景cover不了消费级3D打印,它只代表AI生成3D与消费者市场双向验证的最早的一个场景。
但群体对物和造物的痴迷,可能可以lead me to somewhere.
最近重读鲍德里亚,我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对physical object的执念背后的逻辑。现代消费不再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对符号的消费——人们购买的是物品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身份标识。消费的真正目的是生产差异——通过消费行为区分社会地位。
而消费级3D打印将这种差异生产推向极致:在人人都能买到商品的时代,创造成了最稀缺的符号资源。
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符号生产方式。传统消费是购买现成的符号,消费级3D打印让用户参与创造符号的过程,AI+3D打印则让用户真正有能力创造符号。这正好呼应了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AI生成的3D模型本身就是纯粹的创造——它不复制现实中的任何东西,而是基于用户的想法生成全新的“超现实”物体。
所以我的思考结论是,对于用户而言,核心是帮助其营造一种我是创造者的“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