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熊猫ai甘蔗
155关注1k被关注1夸夸
building printverse.ai,前scale ai高管
ex-AWS/Uber/Linkedin v: iyangcheng
熊猫ai甘蔗
7天前
Meta的大手笔才是充分利用“大厂”优势。如果大而抠,那不是白“大”了
02
熊猫ai甘蔗
14天前
你说的是国内美元vc吧? //@施耐泽: 做好你纯输出,对方对你信息价值为0的心理建设就行。 到最后都是嫖认知

熊猫ai甘蔗: 如果只想花一小时时间和vc投资人无明确目的交流,是和国内美元vc线下还是美国vc线上呢?

00
熊猫ai甘蔗
14天前
如果只想花一小时时间和vc投资人无明确目的交流,是和国内美元vc线下还是美国vc线上呢?
91
熊猫ai甘蔗
15天前
贝叶斯是筛选信息源的好办法
40
熊猫ai甘蔗
15天前
我显然不知道这么多啊 我只知道1 编程好的高中生实习很常见 2 scale早期订单是自动驾驶 和wang父母好像没关系,愿闻其详 cruise, auora和wang父母的关系?3 数据订单往往都是先和研究员搞个小的,效果好再增加 。openai gpt2论文里都写了。这传闻还不如你说alex和altman谈恋爱靠谱,毕竟他们真同居了一会儿4 scale融资总量写错了。 当然也毕竟trust me bro才是最靠谱的 //@西元Levy: 这条我必须得艾特一下@熊猫ai甘蔗 老师了哈哈哈

AI异类弗兰克: 最近AI圈越来越有“花花轿子众人抬”的感觉了~ 技术和产品未必有大突破, 谁抬轿子、谁是爸爸更重要。 像Scale AI,就是特别典型被抬轿子抬起来的。 创始人Alexandr Wang,97年,父母都是中国移民、物理学家。 Wang从小搞科研、搞竞赛、发论文。父母和硅谷很多实验室科学家、大厂高管联系紧密,让Wang高中开始在Quora等硅谷公司实习。 Wang在MIT读了一年本科后辍学创业。在Quora短暂工作后,16年他19岁时轻松拿了YC投资,借助父母介绍的第一批客户,迅速让Scale AI在湾区站稳脚跟。 Scale AI自2016年成立,到今天已经筹集了超过6.03亿美元的投资,资方包括Greenoaks Capital、Tiger Global Management及Index Ventures等。 大家可能看着眼生,但Mcrosoft、Meta、OpenAI等客户一定熟悉。而背后最开始牵线搭桥的,据中国版scale ai创始人说,绕不开他父母的老朋友们。 Wang在美国东西海岸的学术圈、技术圈、大厂圈,名声都不错,被Meta收购后,据说已经有了更宏伟的新计划。 论学阀、论抬轿子,北美都是明着来的,国内高考毕竟连推荐信都不需要。 最好的早期投资人一定是爹妈, 最牛的孵化器一定是娘胎。 前段时间上市的90后创业明星k,发自内心我很佩服。他也是广东厂二代,在珠三角有很强的硬件供应链背景。不然你想,那么多名校大学生搞创业比赛,谁能更容易把产品做出来、谁能那么坚定深耕硬件呢? 好在,搞AI,抬轿子未必是最主要的。 在新一轮技术的拐点、生产力释放之时,还有裂缝,还有新大陆。 技术和轿子,也算双轮驱动,相辅相成吧...... 给神仙们做个喊号的轿夫,不丢人。

00
熊猫ai甘蔗
20天前
edge做默认浏览器,微软密码管理器会记住google 密码。而chrome做默认浏览器的时候,sync莫名其妙停止后,谷歌密码管理器也停了。所以浏览器和主online账号应该同步还是不同步呢
00
熊猫ai甘蔗
21天前
人类角色分工本来就扯皮多呀,🤣 //@evan之浩: 模拟人类的角色分工实则没啥卵用,还是该按照机器的那套分布式搞法来?

熊猫ai甘蔗: 关于multi-agent和single agent之争,最近Anthropic和Devin的公司Cognition分别发表了两篇blog。Devin的观点是不要build multi-agent,Anthropic则分享了如何在research项目中使用multi-agent。表面上看起来是两个矛盾的说法,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们表达的其实是非常接近的观点。 Devin的文章提出了两个核心原则:一是context至关重要,二是每个action代表一个decision。基于此,他们得出结论——multi-agent之间互相传递context、沟通信息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实际上大于其带来的benefits。 而Anthropic的blog,如果仔细看其举例,实际描述的是一个主agent同时开启大量subagent的模式。这个问题本质上非常像数据并行中遇到的经典问题:并发带来的交流障碍会降低并发效率,但当能够进行大规模并发时,并发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结合这两篇文章,它们的共同观点实际上是:如果采用少量agent的架构——比如很多人设想的一个PM agent、一个engineer agent、一个designer agent三者互相沟通来完成任务——这种模式的效率会下降。 但如果能够massive地调用小型agent,比如一个主agent启动100个小agent,且这些小agent的完成时间都相对接近,这样的架构是可以带来效率提升的。

00
熊猫ai甘蔗
21天前
优越感才是永恒的需求 //@Danielw: 大家达成的共识是一定要找到非共识 至于以后被验证的非共识是是什么大家还没有共识🤣

Danielw: AI目前最大的共识就是“非共识”。

01
熊猫ai甘蔗
21天前
关于multi-agent和single agent之争,最近Anthropic和Devin的公司Cognition分别发表了两篇blog。Devin的观点是不要build multi-agent,Anthropic则分享了如何在research项目中使用multi-agent。表面上看起来是两个矛盾的说法,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们表达的其实是非常接近的观点。

Devin的文章提出了两个核心原则:一是context至关重要,二是每个action代表一个decision。基于此,他们得出结论——multi-agent之间互相传递context、沟通信息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实际上大于其带来的benefits。

而Anthropic的blog,如果仔细看其举例,实际描述的是一个主agent同时开启大量subagent的模式。这个问题本质上非常像数据并行中遇到的经典问题:并发带来的交流障碍会降低并发效率,但当能够进行大规模并发时,并发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结合这两篇文章,它们的共同观点实际上是:如果采用少量agent的架构——比如很多人设想的一个PM agent、一个engineer agent、一个designer agent三者互相沟通来完成任务——这种模式的效率会下降。

但如果能够massive地调用小型agent,比如一个主agent启动100个小agent,且这些小agent的完成时间都相对接近,这样的架构是可以带来效率提升的。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