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
@陈宇慧 老师。在看新书《谁来决定吃什么》的时候,越看到后面越发现,书名真是取得妙啊,吃是大事,但前面还有一个「谁」。谁定吃的,谁做饭,谁协调吃饭的氛围,谁负责饭后的收拾现场。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人离不开食物,围绕食物展开的一系列讨论更是需要人的存在。
我算是个吃饭和做饭都比较随意和含糊的人,基本上不讲究,能吃就可以。同事形容我吃饭的样子,大概就是平淡到看起来每道菜都不是特别好吃的感觉(🤣)。不过,看到做饭特别认真、或者吃饭特别香的人,我都会被感染,也不禁觉得这菜的美味度又上了一个层级。
大学的时候也是,和室友一起做了一个特别短命的视频自媒体。那时候大多数美食自媒体都是以图文为主,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能坚持下来,说不定会过上自己没有想象过的生活。但怎么说呢,我可能是喜欢和那位室友一起探店的体验,多过于真的喜欢寻找美食本身、记录美食这件事。后来,我们俩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把那个账号继续做下去,毕业以后联系也不多。偶尔想起来也会觉得特别可惜,但当时和她一起在上海街头暴走日行三万步的探店回忆,还放在一个非常柔软、被柔光笼罩的角落里。
人们因为吃的走到一起,也有可能因为吃不到一起而分离。会因为吃的产生误会和分歧,也会因为吃的和他人以及自己和解。这是我在宇慧老师的书里更深刻感受到的一件事情。她用文字勾勒出来的画面,这一页好像有菜市场嘈杂的讨价声,那一页又好似有厨房里滋滋作响的热油声。一页又一页节奏舒适、笔锋利落的文字里,包裹着再日常不过的饮食时刻,也承载了许多我深有共鸣的记忆。
今天在活动上,她说「要允许不好吃」,放低吃饭和做饭的下限,让自己去尝试更多可能性。我在想,那如何提高一顿饭的上限呢?活动上我也我胆提了一个问题,说因为自己嘴笨,如何表达才能让辛苦做饭的妈妈感到开心?宇慧老师很热心地提供了很多小撇步。现在想想,允许自己和珍惜的人都开心地吃饭,允许不同偏好、口味和吃饭的感受被表达,允许人和食物自在相处,或许也是提高一顿饭上限的一种方法吧。
(签售的时候,宇慧老师和我说,「你要开心,你妈妈也要开心」的时候我真的太想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