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我不跑调
714关注7k被关注31夸夸
🤲 Podcast is just fun
🎄欢迎来逛播客小镇: podtown.xyz
✍️ 公众号播客荚,播客小心地滑
我不跑调
1天前
最近翻来覆去的脑海里的一些事情。

1/ 同事妹妹经常会因为工作里的事情开始内耗,问我怎么办。我每次给的反应都是,没事,如果没回复的话你再发一次,ta 们可能太忙没看见;如果你真的觉得这个方法不可行,那就如实和领导说,逻辑清楚地讲述你的判断。诸如此类的话好像给了她一点勇气。实际去做了之后,大多数事情也确实往自己的预期发展。

有一天她和我说,好神奇哦,你好像我的小黄鸭,每次和你聊完再去做,事情就会变得很顺利。其实只是因为我也曾经在那个位置上,知道那些事情在现实生活里的恐怖程度,远不如脑海能够想象出来的。所以轻轻撞一下那堵墙就可以,一般不会受太大伤害。

2/ 我最近也有一件纠结的事情。拿起手机,点点点、看看看。实在做不了决定,就先睡一觉。直到有一天,发现摩擦力居然降到最小,几乎没有。于是哒哒哒地完成了。好轻松。好像你一直想要把一个东西拆开,左拉右扯,但这么做是没用的,它只会越拉越紧。有时候放掉一些力气,松开一点,它自然就解开了。

3/ 有一天,在半梦半醒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一句话。不确定是不是这么表述,但大意是:尽量低摩擦(不消耗自我)地思考值得摩擦的事情(艰难但正确的事情)。迷迷糊糊的我在心里想着,一定要把这句话记下来,一定。
00
我不跑调
13天前
最近经常想起的一段话⚾️
00:37
11
我不跑调
19天前
睡前没忍住,打开了@CallMeRayRay 寄来的礼物。终于在冬天来临之前收到了「冷不着」的咖啡,实在太香了。已经快一个月没喝咖啡了,明天决定小小破戒。

九月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 rayray,被她身上的能量电到,突然又感慨和同频的人聊天实在太好。希望她的火焰可以烧到柏林,以及她内心想去的所有地方。
11
我不跑调
19天前
小力推荐近期喜欢的五期播客🖐
127
我不跑调
20天前
今天很开心的一件事情是,因为发了这期讲台剧《拜六礼拜》的播客,认识了一个来自台湾的听友。后来听友们在群里很开心地说,她是自己认识的第一个台湾的人脉,然后大家热烈地讨论着 QQ 内内好喝到咩噗茶。一下觉得好近哦,有一种很神奇的感觉。

065 《拜六礼拜》:始终重要的是先完成你自己

小心地滑

101
我不跑调
27天前
听着播客,A 说在工作上解读人的情绪和动作帮助自己推进了很多事情。B 说,那你觉得大家可以怎么提高这个能力?还不会引发一些童年创伤,因为过度读空气有时候是一种病。A 说那你就去看虚构小说,或者看电视。阅读和观看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言语和情绪,增强自己的体察和分析能力。

听到这里,我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突然明白为什么我小时候开始就很喜欢猜电视剧里的人物下一句台词会说什么,而且大概率猜得蛮准的,直到现在。

噢,因为我也有这种过度读空气的病……想想还有点悲伤这样。

下一秒就在想,要把这份敏感和共情用到更有价值的地方(握拳)。
181
我不跑调
1月前
拼车趣事一则。从医院拼车回家,后面坐了一个晚上车的男的,说自己肾结石疼得要命,嗷嗷叫。司机(男)说肾结石算什么,不就是微创手术,整个人笑呵呵的。你们男的聊天是真够有意思👍

我听司机是北方口音,好奇问了下哪里人,结果是河北人。因为姑娘在这里上学,一家人一起过来。还没回去是因为姑娘没成家,放心不下。然后吧啦吧啦开始说这几年如何开始理解年轻人的思想,又扯了好多老毛思想的要义,愤愤地说时代真是变了。肾结石男说,现在年轻人都是资本主义的思想。我是 90 后我也结婚有孩子了。

我一听哎哟味道太冲了,但没搭理,还是和司机聊天,说现在年轻人要考虑的事情可比上一代多多了,压力也非常大。司机表示同意。肾结石男开始激动,说教道:姑娘你这思想非常不正确啊,你爸妈辛苦养你,最后你还是一个人过吗?撇开孝顺不谈,你来到这个世界上,难道不应该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什么吗?!平凡的人就应该走平凡的路,你这样老了以后很孤单的……

我说,兄弟,今天你不也一个人去医院做手术,接着还拼车回家吗?孤单的到底是谁啊。

然后就下车了。嗯嗯,很早就决定好了,我要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幽默和智慧🙏
130
我不跑调
2月前
循着@艾丽象 的风来了深圳万象城的 Grid Coffee PRO。黑金店,山羊,红砖,绿植。中间摆放着的产地石让人感觉好像在小型热带博物馆。在 33 度的天气里喝了埃塞假手冲,以及这个编织椅我坐着好安心。

热烈,大方,喜欢!
80
我不跑调
2月前
今日份的语言艺术:
比起「我会支持你的决定,但是我的做法和你不同」,更想听到「我的做法和你不同,但我会支持你的决定」。

语序和前后逻辑真的太重要了。
31
我不跑调
3月前
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陈宇慧 老师。在看新书《谁来决定吃什么》的时候,越看到后面越发现,书名真是取得妙啊,吃是大事,但前面还有一个「谁」。谁定吃的,谁做饭,谁协调吃饭的氛围,谁负责饭后的收拾现场。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人离不开食物,围绕食物展开的一系列讨论更是需要人的存在。

我算是个吃饭和做饭都比较随意和含糊的人,基本上不讲究,能吃就可以。同事形容我吃饭的样子,大概就是平淡到看起来每道菜都不是特别好吃的感觉(🤣)。不过,看到做饭特别认真、或者吃饭特别香的人,我都会被感染,也不禁觉得这菜的美味度又上了一个层级。

大学的时候也是,和室友一起做了一个特别短命的视频自媒体。那时候大多数美食自媒体都是以图文为主,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能坚持下来,说不定会过上自己没有想象过的生活。但怎么说呢,我可能是喜欢和那位室友一起探店的体验,多过于真的喜欢寻找美食本身、记录美食这件事。后来,我们俩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把那个账号继续做下去,毕业以后联系也不多。偶尔想起来也会觉得特别可惜,但当时和她一起在上海街头暴走日行三万步的探店回忆,还放在一个非常柔软、被柔光笼罩的角落里。

人们因为吃的走到一起,也有可能因为吃不到一起而分离。会因为吃的产生误会和分歧,也会因为吃的和他人以及自己和解。这是我在宇慧老师的书里更深刻感受到的一件事情。她用文字勾勒出来的画面,这一页好像有菜市场嘈杂的讨价声,那一页又好似有厨房里滋滋作响的热油声。一页又一页节奏舒适、笔锋利落的文字里,包裹着再日常不过的饮食时刻,也承载了许多我深有共鸣的记忆。

今天在活动上,她说「要允许不好吃」,放低吃饭和做饭的下限,让自己去尝试更多可能性。我在想,那如何提高一顿饭的上限呢?活动上我也我胆提了一个问题,说因为自己嘴笨,如何表达才能让辛苦做饭的妈妈感到开心?宇慧老师很热心地提供了很多小撇步。现在想想,允许自己和珍惜的人都开心地吃饭,允许不同偏好、口味和吃饭的感受被表达,允许人和食物自在相处,或许也是提高一顿饭上限的一种方法吧。

(签售的时候,宇慧老师和我说,「你要开心,你妈妈也要开心」的时候我真的太想哭了🥹)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