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习惯不太一样,而我用 AI 大模型也没有很多,但 nene 这条确实让我有了新的视角。
跟大语言模型进行比较开放、闲聊类的聊天的时候(例如 Gemini, DeepSeek 和 ChatGPT),我基本都会带上“请”;但跟 AI agent (Manus, Kimi Researcher 等) 聊天的时候,就不太会用到“辛苦”“麻烦你”这样用于祈使句的词。
思考了一下,理由可能是:之前听说过 Transformer 模型的“注意力”机制,因此希望 AI 在执行 agent 这样较为复杂的任务时,不会将注意力“分散”到“祈使词”的部分。
但如果是闲聊类的,AI 模型自由散漫一点可能就也还好? //
@nene请说: 我跟deepseek、claude对话就很少用祈使句,因为用这两个ai的时候我其实很少带有明确的任务指令和目的性,就是纯粹的通过和他们聊天,来梳理我的思路、扩展我思考的边界,和他们沟通是我通常是给到开放问题、或者压根没有给到任何问题。
而与agent互动的目的更多是有一个明确的指令,让他做一个ppt、执行一个深度研究等等,明确他的工具属性
场景会塑造语言。
所以我究竟期待的是一个怎样的ai呢?是一个能和我思维共振、亲密无间的亦师亦友,还是一个能够高效处理我的问题、但保持边界感的工作搭子?
我曾经很期待有一个ai可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但也许从我选择在不同场景下、用不同交互语言、与不同ai互动的这一天起,我已经亲手粉碎了最初的期待。
毕竟,在现实的世界里,也大概率不存在这两种属性合二为一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