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千古壹号
489关注7k被关注23夸夸
热爱阅读、分享、写作。写代码、聊产品、工具控。
对优质信息敏感,喜欢探索小而美的事物。
有一个免费的优质内容阅读群:qianguyihao
置顶
千古壹号
3年前
推荐几个我常看的中文优质阅读源(2025年版)。既然是经常看的,说明数量不会太多,投入时间很多,深度阅读为主。贵在精品。

- 电子书渠道:微信读书、得到App

- 书籍:《读库》系列,包括纸质书和读库App。《详谈》系列。

读库Mook是张立宪(人称老六)主编;从2006年开始,每两个月出一期;此外,每年会额外出一期00系列。从2022年开始,可以在读库App看电子版内容了。这是我作为读者今年最让我激动的一件事。

- 专栏:得到专栏、小报童专栏

- 社区:即刻、小红书。我买了三年的即刻会员,有不少人称即刻是中文图文社区的最后一片净土。同时,我最近开始在小红书搜生活方面的内容,知乎想做的事情小红书做到了。严格来说这两个算信息源,不算阅读源。

- 数码、软件、生活类文章:少数派。我在少数派上也买了几个效率工具的专栏。

少数派的首页文章和精选文章都是编辑精挑细选的。想要在少数派写文章,得先申请成为 Matrix 作者,门槛较高。文章的整体质量是很高的,评论区的讨论氛围也很浓厚。

- 新闻:财新。国内大陆地区现在能看的正经新闻,也就财新最可信了。此外,每周一期的财新周刊,会有当下热门话题的深度报道。

财新有大量的调查记者,无论是新冠疫情、经济话题、还是国外最近的战争,永远都是财新冲在最前面,深入一线,做了大量的纪实报道。相比之下,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拥有的是大量的自媒体小编,在电脑面前舞文弄墨。

财新的所有新闻都是付费的。最低级的会员是年费500多,偶尔会在淘宝做活动打折。会员分了很多等级,我是最低的等级“财新通”。但我越来越发现,我想看的许多内容只有“数据通”才能看,这一点让我挺反感的。

- 文学:小鸟文学

- 视频:一席(免费)、混沌学园(付费)。严格来说它俩是视频,不是阅读源,但我一般会看一席的文字稿,效率更高。

- 人文:看理想

- 杂志:第一财经(得到App有电子版)、三联生活周刊(在中读App订阅)

- 报纸:《啲叻DEALERS》月刊, 是一份关注青年独立创造和生活选择的月刊报纸;采访艺术家或者一些有趣的人,内容主题很多元。

- 还有几个付费 newsletter:赵赛坡的「Dailyio Pro」、郝海龙的「林中来信」、丁一的「DEX设计周刊」、少楠的「产品沉思录」。

- 还有一些微信群、TG频道,会帮我过滤筛选信息。

现在大家很流行建一个群,然后相互分享优质信息一起共读。但大部分人进群只想着默默白嫖,这种心态共建群,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我建议你在公开平台写作,多输出自己的原创内容,哪怕是在即刻写一篇几百字的帖子,都很有价值。写作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可以很快速地与素不相识的人建立信任感和达成共识。

如果你写的是长文为主,强烈建议你搭建一个“独立博客”的网站。在内容审查风声鹤唳的时代背景下,独立博客适合作为自留地。而且,独立博客上有着大量的长尾优质文章,你可以通过RSS订阅或者搜索引擎去偶遇宝藏。

- - -

是的,以上主要都是文字为主。当然,我也偶尔看视频、听播客,但主要都是从上面的渠道里看别人推荐的视频和播客。

有一点:我几乎不看“以算法推荐为驱动”的内容产品。我并没有说B站、知乎、微博、抖音等平台不好,任何一个大平台,你能把它们用好,也是很不错的,只是我自己用的比较少。我的选择是:要搜索,不要算法推荐。要订阅,不要猪食推送。我相信:人比算法更了解人。

你发现没有,我看的这些阅读源,大部分都是付费的。钱花的值就是挖到宝,花的不值就是当韭菜。

- - -

最后一条与我有关:
我在 @少楠Plidezus @Lightory 的产品「小报童」专栏中,每周输出一些原创内容,并推荐小而美的优质信息。已经更新了400多篇文章,感兴趣的即友欢迎订阅:xiaobot.net
62128
千古壹号
6天前
张小龙在十年前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的关于开发微信产品的这些话,都兑现了吗?如今,你的工作伴随着微信24小时在线,感到愉快吗?
31
千古壹号
9天前
国内口碑比较好的旅行社平台,基本都在这张图里了。

即便是自由行……自驾,不跟团的话,「开元心」推荐的旅游路线和攻略,也是非常值得参考的。

相关链接:mp.weixin.qq.com

mp.weixin.qq.com

space.bilibili.com
56
千古壹号
9天前
不需要追求什么“原汁原味”,人会使用工具,工具也会塑造人。

俊煜写的这期AI专栏太棒了👏🏻
12
千古壹号
12天前
【字节TikTok美国电商团队的混乱管理内幕】

近期,有个名叫「奔跑的北极企鹅」的公众号,陆续写了十几篇系列文章,主题是《我在字节美国电商的两年半:从希望到幻灭》。

全文一共两万字,讲述的是作者在字节美国 TickTock 电商做技术管理期间的亲身经历,一个关于奋斗、权力、管理混乱,以及最终离场的真实故事和职场生存记录。他之前在亚马逊待了八年,一直担当L6 Manager,手下管着十几个人的团队;2022年中跳槽到字节,加入电商美国团队,职级3-2,管理40人的研发团队。

可惜,文章已经全部被删除,原因见图1。昨天还能看到呢(图2、图3),今天就都没了(图4),估计是被字节的公关团队拿下了。

我今天花一个多小时,看完了全文。整理一些让人触目惊心的内幕和细节:

1、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直到加入字节国际电商美国团队才发现:字节的江湖,不光有刀光剑影,还有嫡系、派系、宫斗剧,以及让人防不胜防的PUA。

2、美国电商业务从无到有,P00项目、倒排项目一个接一个,所有人都在和时间赛跑。各个部门的汇报线调整得比短视频刷得还快,感觉过几个月就换了一批不同的合作方,团队的定位始终不明晰。

3、字节美国的电商依托于 TickTok,绕不开两座大山:一个是隔离生产环境TTP(Trusted Third Party),一个是负责运营它的USDS(U.S. Data Security)团队。这俩家伙,既是合规的命根子,也是效率的绊脚石。

为了应对TTP,TikTok投了几个亿跟Oracle搞了个TTP环境,几乎完全隔离。理论上保护用户隐私,现实里却让开发效率低到想哭。同样的需求在美国上线,比国内多花至少50%的effort和将近一倍的时间。TTP俨然就是一个耐力测试场。

Oracle云的可用率,严重怀疑不到3个9。有一次,很多服务延迟突然变大,后来说是Oracle云的人维修换路由器,有个操作同学直接拔了网线从旧路由换到新路由,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导致很多traffic丢失重试,造成了不必要的网络拥塞,也是过了几个小时后才逐渐恢复的。这些事情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USDS是个“神秘组织”,成员背景得“干净”,只招美国籍或友好国家绿卡的。一个USDS同学常支持好几个方向,对业务一窍不通,你得手把手教。比如查数据库,ticket里得写好SQL,他们copy-paste后过滤再给你。如果你给的SQL写错了,那很可能就得来回多浪费几天时间。

4、公司的目标设定和项目管理有股“独特气质”——快得让人喘不过气,但是很多时候又乱得让人哭笑不得。OKR和项目优先级成了日常的主旋律,既是方向盘,也是紧箍咒。

OKR是双月的,节奏快得像坐火箭。一个双月刚写完,喘口气没两天,又得开始下个双月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所有人苦不堪言,吐槽声传到上面,总算改成了季度。

5、项目优先级,从P0一直到P000,还要看这是谁的P00。

P0是最高级,可不知谁脑洞大开,搞出P00,表示“高优中的高优”。后来居然冒出P000,上面老大看不下去了,出手整顿,说只能用P0——估计是怕再不管,P0000都要出来了。聊项目时,大家得竖起耳朵数零,生怕听错优先级。整顿没多久,P00又悄悄复活,好在P000没再现身。

因为有不同老大圈定的P00,所以同样是P00也是有贵贱之分。因为电商是业务驱动的,业务老大的P00才是“王中王”。

每当我们产品说这个项目是P00的时候,我们都会习惯性问“这是谁的P00?”,生怕是大boss的P00。

6、国内(也就是中国)团队崇尚速度,为了快速上线,可以缩减流程,比如codereview和unit test(UT)常被忽略,恨不得写完扔给QA,没大问题就推上线。可美国团队,尤其是大厂出来的同学,质量流程意识刻在骨子里,问题是,两边共用一份代码,美国这边想增加UTcoverage,国内不合作,基本推不动。后来我们这边逐渐跟国内划分了不同模块,才在自己own的模块上慢慢把UT弄起来。

这差异还给业务方留了个印象:美国团队效率低。同样的需求,国内一周搞定,美国队得一周半甚至两周,加上TTP合规环境的拖累,三周都可能。我每次都得跟业务方解释为啥需要这么多天,都花在哪些地方了。可说了跟没说一样,不少人压根不理解。这速度与流程的拉锯战,成了中美团队的日常撕扯。

开发流程的拉锯、管理理念的碰撞、战略路线的分歧,这些差异看似日常,实则暗流涌动。国内队嫌美国队“矫情”,美国队觉得国内队“糙得离谱”,业务方嫌我们慢,上层还在路线拉扯,本地闭环的大饼还停在纸面上。这些裂痕不只是文化差异,更是后面一堆故事的导火索。

7、更痛苦的是跨时区合作,常常让人崩溃,团队成员干到凌晨比比皆是。团队太新,得跟国内同学边学边干,合作的电商团队基本都在中国,跨时区开会成了日常。凌晨2-3点的奋战是常事,大家累得像弹棉花。

国内有中午12点吃饭、午休到2点的习惯,如果不能在国内的上午把问题解决了,美国这边得等到他们午休完继续干,那会儿已经是晚上10点甚至11点(夏令时)。

8、中美文化的冲突逐渐加剧。美国本土的运营人员换了一波又一波,最终发现,权力依然牢牢掌握在国内几个大佬手里。

9、2022年底,Temu在美国落地,势头猛得像开了挂。2023年2⽉,超级碗上撒重⾦打⼴告,⼀时间势不可挡。反观TikTok Shop,虽2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却离正式GTM遥遥⽆期。上头坐不住了,没多久,国际电商研发部⻔迎来⼤重组,换了新掌门人。非嫡系部门被挨刀、被调走、被降级。

重组的导⽕索是Temu的爆发。Temu在美国快速落地,业务暴涨,TikTok Shop却还在磨蹭。上头急了:为啥⼈家能快,我们这么慢?研发团队搞海外化,是助⼒业务还是花钱瞎折腾?可细究下来,这锅不该研发全背。

Temu直接把国内商家通过海外仓半托管搬来美国,TikTok Shop却主攻本地商家,Global Selling那时候还只有个项⽬代号,在中东某国做试点。⼀个个教新商家⼊驻、发品、拍视频做直播,哪有Temu传统电商直接搬商家快?

合规紧箍咒:TikTok海外安全性被政府紧盯,合规要求⽐Temu⾼⼏个档次。TTP环境像紧箍咒,研发效率⼤打折扣,没海外团队很多事⼲不了。有⼈说Temu也要合规,可它们上线时像“光脚不怕穿鞋”,根本不care⽤⼾数据。

10、2024年初,大家还在忙着做去年绩效总结,部门重组令却迫不及待砸下来了。作者的整个三级部门被划给新掌门人的嫡系同学负责,同时业务和团队被大刀阔斧拆分。美国团队直接砍半,过程还夹杂着让人瞠目的荒唐事。这场风暴,彻底暴露了重组的混乱,再次不得不让人觉得就是为了清洗而做的调整。

作者所在的部门则被大卸八块。最大一刀,是把一个重要方向连人带项目划给了嫡系大部门。

国际电商至今没个清晰架构策略,一会儿横切,一会儿纵切,部门像块豆腐被切得七零八碎。团队也被拆分,原本负责的scope逐渐被砍,这场游戏的规则不完全由个人努力来决定。

11、新领导建议放宽招聘要求,多看候选人的潜力,如果潜力好,那级别也能"稍微放宽一点"。作者按他说的做,结果悲剧了。看好的候选人送去他那面试,基本被刷,理由永远是"scope不行"。级别?从来没见放宽,只见更严格。搞得作者后面也不得不提高标准。

嘴上说放宽,实际尺度还是让人琢磨不透。

12、新领导的一位嫡系下属,负责国内+新加坡团队,base却在SJ,堪称奇观。他一年365天,至少300天在国内出差,国内同学说他是凯悦"环球客"级别(一年60晚)。按他这情况,应该能把四大连锁酒店的最高级会员刷齐了!拿美国工资在国内花,常年住国内酒店且享出差补贴,大家感叹嫡系待遇就是不一样!

13、换了新老板后,工作压力更大了,要求越来越高:“既要,又要,还要!”每个lead都得是超人,否则就会被边缘化。

绩效考核变得越来越玄学,上个绩效还能让人满意,半年后却突然不符合预期。突如其来被给了个低绩效,这告警,像冷箭从天而降。半年前绩效沟通还好好的,这半年做事没变,领导从没提任何问题或改进计划。领导给低绩效的理由是:“觉得你没什么存在感。”

复盘后,作者发现领导的期望是"既要、又要、还要":既要服务业务,按时高质量交付;又要总结架构、推升级;还要管好团队。他常挂嘴边:"技术要服务业务,带动业务,影响业务,带着业务往前走。"还要定期review系统现状和架构改进。作者同意技术服务业务,可"带动业务"?电商是业务驱动的,一哥研发Lead咋带动?真能带动,那还要几百号业务团队干啥?研发全包得了!也没看到其他研发高层们,包括领导自己,怎么"影响业务"了。业务老大一escalate,不管啥需求,研发还不是加班干?架构改进已在一个大方向做了不少,资源时间有限,总得一步步来吧?更离谱的是,他想要作者超hands-on做架构总结和优化,要满足这点除非我转IC不做管理!这哪是期望,分明要作者变"全能超人"。

作者觉得"存在感"低还有个重要原因:他在领导的"核心Lark群"不活跃。

这说明:"存在感"高低,全看老板咋想。2024年中绩效告警和"存在感"刺痛让作者看透了前路,边缘化已成定局。

14、美国职场的PIP(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本来是帮员工提升绩效的工具,如今却成了"开人"的利器(其实国内也一样)。

PIP的本质是从"改进"到"赶人"。PIP理论上帮你提高绩效,实际多半是"劝退"前奏。跟绩效考评挂钩:拿低评(M-或更低)大概率被PIP,但达标也不保险。关键看你在老板心中的排名,和团队有没有"PIP指标"要背。说白了,PIP就是把你踢出去的"合法"流程。

PIP的目标要设成20%头部员工才可能完成。

15、2025年3月初,作者正式告别字节。离职恰逢绩效沟通季,带着对团队的不舍和未知的绩效及bonus,我画下了两年半的句号。

发工资时,发现bonus只有1.6个月,愣了(以前绩效好的时候,能发3个月)。于是给领导发邮件问绩效和bonus,领导回:"不知道你的bonus,去问HR。"笑死,老板不知道员工bonus?连绩效结果都不肯透露?

辗转联系HR,确认绩效是M-,bonus是2个月。可为啥实际不到2个月?原来今年bonus算法变了:超3个月的bonus按总包(base+股票)算,4个月可能拿4个多月;低于3个月的,也按总包扣,像作者2个月折算后只剩1.6个月。超3个月的部分发股票,延后2年分批兑现,把你拴住;低于3个月的还得"退现金"。这算法,设计的人真是"天才"!要是给人1个月或0个月,估计不但拿不到一分钱bonus还得再倒贴公司钱。

作者不想耗时间,更不想给团队"带头烂"的坏榜样。好聚好散,总比拖着体面。这尾声,有荒诞的收尾,也有温情的余韵。

16、即便一只企鹅倒下,还会有千千万万只企鹅继续奔跑。未来某天,你可能看到似曾相识的故事,只是少了具体实体信息,理解或有难度,但聪明的读者自有代入感。这代入感是你的,与文章无关。
1391
千古壹号
14天前
千古壹号
16天前
羡慕北京的即友。深圳作为“千园之城”,很需要类似的整理。

北京公园使用指南

42
千古壹号
25天前
深圳的几家面食,我经常吃且觉得不错的是:老碗会、遇见小面、面点王、萨莉亚。

不仅味道好,且性价比高;覆盖不同的价位,便宜有便宜的吃法,贵有贵的吃法。

(另外,八合里牛肉的炒牛肉河粉也不错)

最成功的是老碗会,店面太多了,几乎每个商场都有。

有一次,我打车地点选的是我刚吃完饭的地方——老碗会。电话里,我说我在老碗会,司机说他也在老碗会。但是拉扯了半天就是没看到彼此。

我再仔细一看,马路对面也开了一家老碗会……我又转身抬头看了眼自己这边的老碗会,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20
千古壹号
26天前
坐太久是很多疾病的元凶。垃圾桶不要太近,杯子不要太大,这两个生活习惯与我不谋而合。
22
千古壹号
28天前
公众号的阅读体验,在逐渐向微信读书看齐。

图1的原文链接:
- 微信大改版!个人微信可直接发公众号,短内容将井喷式爆发?
mp.weixin.qq.com

图2上面说,个人微信创建公众号时,会开通评论功能。那么,以前的那些 没有评论功能 的老号,要咋办?

图3的点评真是犀利。你看好人人都能发公众号的这个特性吗?
40
千古壹号
29天前
逛过深圳的很多公园,有两个公园的风景很不错,一个是福田的香蜜湖公园,另一个是南山的前海石公园。

前海石公园,是最近两年新建设的公园,上周末去逛的时候发现,摄影师非常多;集合了草坪、花、海水、礁石、桥、椰子树、散步绿道、骑行跑道、露营、湿地等多种元素。不远处还有欢乐港湾的摩天轮作为背景,真的绝了。

我在2021年来这里逛了很多次,当时在附近上班,吃完晚饭后经常来这里散步消食。那时候,到处都在施工,但也无法阻碍行人欣赏风景的脚步。附几张我当时拍的照片。当然,四年后的今天,风景更丰富了。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