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七天可爱多
1k关注7k被关注42夸夸
🧚‍♀️ 即刻活跃博主,自我反思家
👧出过2本书的作者/10年内容人
⚠️目前在生财负责内容,感兴趣可戳👇聊聊合作或交个朋友
置顶
七天可爱多
17天前
作为AI传术师俱乐部 负责人,首批名单我自己看完还是有点震撼的。

从4.2发起招募到4.25首批高手名单公布,赶在生财418活动最后一天宣布,亦有重要意义。

万物+AI,更聚焦AI的落地和术。

期待更多AI实战派高手。
10
七天可爱多
09:24
开始正经了解学习AI的一些思路:
1 每天至少花一小时看AI的文章,并且试用一个AI软件
2 列一个可以请教的AI高手清单🧾
3 做输出,每天至少输出一个AI信息
4 提问题,每天至少提出3个关于AI的问题
5 建立自己的AI学习支持系统,跟4.5个人形成更密切的交流学习。
32
七天可爱多
2天前
到公司的第一个小确幸,收到生财宝典啦!
20
七天可爱多
2天前
亦仁说过一句话:赚到钱,无非就是无数个微小里程碑叠加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所以我们会鼓励大家先去赚到“第一块钱”。除了工资外 ,通过其他渠道赚到第一块钱。

第一块钱,是赚钱路上的质变点。它让我们相信,除了打工上班,还有其他赚钱的方式。

第一块钱的赚取,是闭环形成的标志,是流量、产品、收入的完整链条的开端。

想的再好,没有动手都是白费力气。

而一块钱思维是教我们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眼高手低。

即使你想赚一个小目标,一千万,一百万,那么也必须从第一块钱开始。

一个人失败很少,只能说明他没有在做新事。

再微小的成功,都值得庆祝。经常庆功,就能成功。

赚钱是一个扎在泥土里的事情,是一门关于实践,甚至关于常常失败的事情,很难有别人给我们正反馈,常常更需要自己有强大的心力,熬过没有正反馈的低谷期。

用一个圈友的话:赚钱最难的是什么?是0-1的过程。是赚到第一块钱的过程。

这第一块钱并不多,但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是提供了信任。告诉我们,原来我真的可以通过上班之外的办法来赚到钱,原来我也可以自己当老板赚钱。

二是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原来我的想法真的能变成钱!

信心值千金。
02
七天可爱多
2天前
请教一下,一个人尝试做项目,愿意寻找新的赚钱机会,并且跑通了闭环,赚到了第一块钱,这是他的第一个小小里程碑。我觉得已经很棒了。大多数人都是看懂了不下场,不屑于小几十块钱,但反而是这样下场实战的人一步步去优化,去反思,迭代自己对于项目的理解。如果这样积极探索,已经跑通闭环的人,要被称作:努力,无知,韭菜,请问是何依据呢?

萧墨: 在生财逛了一段时间,真是宝藏地方。这里聚集了最完美的“韭菜”:努力、无知、愿意付费。

08
七天可爱多
3天前
用gpt辅助了解了一下这段话:这句话背后的核心洞察是:

人生效能的关键,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你是否有自己的“系统性目标”(play)去承接它们。

1 “做了什么”不等于“得到什么”
2 所谓“play”,其实就是你自己主导的叙事和资源系统
3 忙不等于进展,有效积累才是关键

AI真是我的思考搭子。

ChatV: 不浪费所做的每一件事,小前提是,能不能把这件事转化为 play 的一环,大前提是,自己是否有一个 play。如果一个人忙忙碌碌,却所获寥寥,原因很可能是,你是别人 play 的一环,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成就了别人的 play。

00
七天可爱多
3天前
最近在思考AI+X,还是 X + AI?

其实表面是顺序不同,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AI + X 是从 AI 出发,探索还能赋能哪些行业,偏技术驱动,适合做产品的人,典型如大模型 + 教育、AI + 内容创作;

X + AI 是从行业出发,思考怎么用 AI 提效、降本、增收,偏实战落地,更适合去优化现有业务路径。

我的想法是:

1 如果你是做教育的,AI + 教育 可能是你想做一套 AI 原生的教学系统,学生跟 AI 学习,不再依赖老师;
2 教育 + AI 就是你是老师、教培机构、内容团队,AI 只是你手上的新工具,比如做出题、做课件、做营销。

“AI + X”是在思考AI如何改变世界;“X + AI”是在思考我如何用AI改变我所在的行业。
一个偏技术想象力,一个偏行业实用主义。

两个方向没有对错,关键是自己的业务适合什么,自己觉得什么fancy。

但说到底,还是回到一线场景。AI 真正落地,不靠概念,靠业务和人。

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00
七天可爱多
3天前
在良渚活动中会遇到很多开发者,这次跟@海玮 的聊天蛮出人意料的。

他是技术出身,但对于社媒很熟络,尤其是小红书,他说他们会关注很多小红书上的年轻人情绪,比如ADHD,MBTI,甚至躯体化,围绕这个seo 去思考有什么产品可以做。

甚至会把小红书作为冷启动的重点平台,观察用户评论和反馈,然后开启code。

跟夙愿交流的时候也提到,本身一个业务的生长路径也有两种,一种是先做商业化定位,看人群看规模看趋势,选2到3个项目,再选择自己更擅长或者喜欢的,还有一种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做项目,刚好发现其中某个有规模化的机会。

我原本也是后者,现在反而推崇前者。

原因是从商业化定位出发,会更容易看到一个业务的天花板。

我跟海玮分享,如果你想把现在的业务扩大2.3倍,大概率是加法思维,比如在现有APP的基础上再多做几个APP,但是我推荐你用10倍思维来思考这个事情。

比如如果现在营收20万,就要思考要做到200万要怎么办,这种思考会放弃原有的路径,思考乘法的业务扩大,而不单单是产品叠加的加法。

比如转向海外的内容平台,比如X,最近的异常值是朋友给我分享的,AI主题的X流量高出国内不止10倍。

出门见人真好,交换彼此真实的经验和信息差,开心面即!
22
七天可爱多
3天前
在一家叫做生财有术的工作做内容(17)

很多人不知道,我其实之前是图书公司的营销负责人。负责过东野圭吾,伊坂幸太郎等日本推理作家的新书宣传,那段时光真的是最好的时光,每天上班的任务之一是读小说。

因此读完了东野圭吾最畅销的大部分书和伊坂幸太郎的很多书。

跟现在在做的,所谓“知识付费”的业务,江湖地位不同。

@启师傅 问起我在生财工作体验如何时,我说我觉得很有价值的点就是跟谁在一起工作,亦仁绝对是在我这个年纪和状态里,近距离学习认知,商业思维,创业理念,最top的人。

他有几个很强的思维,日常学习到的很多:

1永远反过来想
2构建系统,而非目标
3 关注一个业务能否被10倍放大
4 允许脑海中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是同时存在的,因为所有的观点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存在。
5 当很多人推不动的时候,一定是回到价值本身思考。
6 算账,一遇到无法决策的问题就算账。

最近跟朋友聊起来,也会觉得我的战略思维,逻辑提升了很多。

生财有术这个字眼本身就很热,离钱太近了,看起来急功近利。所以在传播和理念塑造上,需要花更多的精力。

亦仁还说了一个观点:近悦远来。做产品永远比做流量长期主义,而做产品的背后,永远是对人需求的关注。

从这个角度思考,其实做图书和做知识付费社群没有太大的产品,永远是创造。

在活动上做自我介绍,说完自己在做的业务,加了一句:致力于在即刻改变大家对于生财的一些刻板印象。

的确也是这样想的,希望有人会因为喜欢我(手动🐶),而尝试了解一下生财。
02
七天可爱多
4天前
笑鼠,现场听到后问了下GPT,给的答案是:信任,还有理有据,不知道真假。

玉伯: 在如今这个年代 时间并不稀缺 稀缺的是注意力 比注意力更稀缺的是什么呢 如果有的话

31
七天可爱多
4天前
demoday上,赵君老师对于独立开发者如何捡钱的分享很有感悟的一点是:赚钱其实是一门实践的艺术。

他分享自己做出海应用的几个洞察和经验:

1 PMF不要找,找就是错。不要去试图寻找你的idea,如果试图去找,是一个在说服自己,而不是看见真实市场的过程。

2 放下执念和自我,更多耐心:多生几个。创业者的信念很重要,但有时候这种ego 也会欺骗自己。

如果只有一个“孩子”时,会产生孕妇效应,会很容易寻找更多信息来证明自己是对的。所以分散投资,让自己的产品多赛马,让真实的需求浮现。

3 做有把握的事情,持续正反馈。

去做简单的事情,比如做youtube赛道,做50个频道的分析,在这里面找到有正反馈的方向。

出海的价值是什么:
1 超大纵深,不怕卷。
2 愿意付钱,不怕小
3 细分市场,傍大款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