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叫做生财有术的公司做内容(14)
我想分享一下自己进入生财这段时间以来,对于赚钱的一些思考。
回顾过去十年,我一直在赚钱这条路上不断尝试。从大学时期摆摊卖淘宝金的首饰,到毕业后写公众号、通过文章赚取广告费,再到网易做微瑕品分佣,我发现自己非常擅长找到赚钱的思路,但却不擅长将其规模化或持续经营下去。
原本我以为这只是因为自己三分钟热度,但进入生财后,我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擅长发现风口,却难以持续从中获利。
1 为什么我们总是擅长赚到第一块钱,却不了解赚钱的体系是如何运转的呢?
在生财,我逐渐发现了这套体系的运转逻辑。赚钱的本质无非是流量、产品和运营。首先,你需要创造出一个别人需要的东西;其次,你要能把它卖出去。卖出去的过程,其实就是找到流量,并在其中找到意向客户,然后通过运营逻辑告诉他们如何购买。创造出来的东西,可能是实体的,也可能是虚拟的。
这本质上是一个产品打造的逻辑,它可能是一个社群,也可能是某个具体产品。当我深入研究大量生财项目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赚钱就是这样一套完整的链路。在这条链路中,你需要明确自己处于哪个环节。
比如,在做微瑕品内购时,我主要负责流量环节——利用自己的私域流量销售他人产品,从中赚取分佣。而在大学宿舍楼里售卖小饰品时,我则是利用社区流量,满足用户对美的需求,通过销售价与成本价的差额获利。
到了运营公众号阶段,我的盈利模式变成了流量变现。广告主购买的是我每天3000-5000阅读量带来的转化收益,每个阅读量的定价大约是一块钱。他们背后的产品价格可能是2000元,也可能是200元。对他们来说,最佳收益模式是转化率乘以客单价。
随着对这套逻辑的深入理解,我逐渐意识到什么样的产品更赚钱:首先,产品最好能激发用户复购;其次,转化速度要快。即便不能快速转化,通过分享或定制化服务,也能促成购买并实现裂变,这样的效果最为理想。
原来,选择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用户生命周期管理。
关键在于:你是想在一个用户身上持续赚钱,还是通过更多用户的一次性消费来获利。
通过深入思考,我意识到赚钱的本质在于:你要关注目标人群的痛点,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特征。
在生财有术社群中,我学到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赚钱是一门关于人性的艺术。
你能赚多少钱,取决于你对这类人群痛点的挖掘深度,以及对他们需求的响应程度。
很多人对赚钱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比如卖雪地靴,他们只想到进货再卖出去。但本质上,你需要思考的是:这部分人群是谁?他们有什么需求?
举个例子,BabyCare这个品牌。它最初从纸尿裤起家,后来逐渐发展为满足整个母婴群体需求的品牌。他们不仅关注婴儿,还关注孕妈的需求,推出了湿巾、卫生巾等产品。这体现了他们对目标人群的深度运营,而不仅仅是单一品类的经营。
2 刚加入生财有术时,我也曾疑惑:为什么有人愿意分享赚钱的方法?
后来我发现,分享其实是一种"连点成线"的过程,通过交流碰撞出更多可能性。
因为你只知道这样的方式赚钱,但当你分享出去之后,别人可能会通过这个点连接到他们过往的经验。如果他们也愿意分享,那么大家其实是在把不同的点连成一条线,这样对于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就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只有这种开放性的生态,才能让点、线、面、体成型。如果你是封闭的,其实也没有关系,但这意味着你的封闭和别人的开放很难形成某种能量的流动。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又发现赚钱本质上是一种能量的流动。
当这个能量流动起来的时候,金钱其实会聚向那些能量更高的人,背后其实也意味着那些更愿意分享的人其实更容易获得能量流动的一个好的结果。这个是我对于为什么社群里面会有人愿意分享这件事情的思考。
3 而对于一个生态怎么样让好的东西发生,其实是一套规范。
这套规范叫做我们鼓励做什么和我们不鼓励做什么。其实这也是生态充满了魅力的地方。你会发现,无论是生财的生态,还是小红书的生态,它都是一种在让用户戴着镣铐跳舞的方式。这种跳舞并不会让舞蹈难看,反而因为有了约束,大家才能更清晰地获得一些共识。
好生态背后意味着是共识。在生财很明确的一个共识就是赚钱。
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让"一起赚钱"这种看似反人性的事情产生良好的收益。
其实,这背后体现的是不断将"连点成线"的开放性和分享利他性呈现出来。
这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事的双重链接。
在这样的生态中,我获得了深刻的体会。
"一起赚钱"的终极魅力,在于将利他性转化为集体势能,这种反直觉的共赢,恰是商业与生态衍生出来最动人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