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凌空小鱼儿
390关注6k被关注35夸夸
大厂产品裸辞创业1年 团队总营收百万
重启人生沙盘金牌教练 播客「凌播微步」主播
亲密关系/个人成长/商业变现
人生就三件事:爱 财富 智慧
置顶
凌空小鱼儿
11月前
对外比,难敌众力
对内比,强得一匹

一年前:内耗工作,绩效不行,刚刚跳槽
一年后:直接裸辞,自己单干,再不内耗

一年前:副业月入小xk
一年后:副业转主业,月入增长50倍

一年前:没有团队
一年后:团队4人,徒弟36人

一年前:没有客户
一年后:累计服务C时长150小时,累计导师陪跑时长150小时

一年前:没有学习
一年后:年底集中知识付费各方向,全面迭代

一年前:没旅游 没出差 没回家
一年后:出国了 旅居了 出差了 回家了

一年前:存款n
一年后:存款2.2n

一年前:对象谈了两年
一年后:对象谈了三年

海辛Hyacinth: 快年终了,大家觉得对比一年前的时候,自己有显著变强吗?

02
凌空小鱼儿
4天前
什么叫真正的「执行力」?
​昨天收集了一些大家对我最好奇的点,其中就有提到执行力的。正好有一个小事启发了我的思考,也分享给各位。

昨天参加完一个一人公司的会员活动之后,有一个朋友在我评论区下面留言,问这个圈子北京有没有。

​有一位共友回了“上海限定”。其实也完全没错,目前主理人确实只在上海办,这是事实。

​理论上这个话题就该终结了。

​但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北京没有,但可以有。我可以帮你有。

​很多事情的初始诞生,都是源于:原本没有,但可以有。

​比如,我遇到一个沙盘很新很好,别人问我上海能不能玩到,如果我说不能,可能性就没了。

​但我去认证了教练,于是上海就能玩了。

又​比如,北京成都等地的小伙伴问了,能不能让我在外地也玩到?如果我说不能,可能性就没了。

​但我开始拓展外地市场,培养了全国20多个城市的主持,于是好多人又能玩了。

​再比如,还是有偏远地区问我,能不能让我线上体验呢?如果我说不能,可能性就没了。

​但我也去设计了一个60分的线上可用版本,于是又有人能玩上了。

​我发现很多事情,就是你一发现别人需求,你又有产品或者业务,你就特别想「促成」一下。

​不仅是我自己做的事,有时候发现别人有啥需求,我身边有人朋友做,也是马上能联想到,然后给他们对接上。

​于是,有的小伙伴觉得我「很有执行力」。

​其实,执行力这三个字,乍一看总给人一种“有人下达任务,你自己得坚持去完成”的感觉,背后有一种“被迫”和“忍耐”的感觉。

​我不喜欢这种感觉。

​所以我在职场上,或者在家里,其实执行力很差。

​原因是不够坚持吗?原因是不够有「动力」和「愿力」。

​很多事情我也不想做。但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就没人能拦住。

​它已经不是执行力了,而是你不想浪费自己的天赋、能力、资源,从而让一些原本能落地的可能性落空。

​所以很多时候,缺乏执行力,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你没看到那个动力源。比如我是真想让北京那个小伙伴也体验到这么好的一人公司圈子,所以我马上去找主理人问了,怎么能实现这个需求。

如果我觉得这个东西不能帮到她,或者她的需求我觉得与我无关,我自然没动力。

第二方面是你没看见自己。比如我觉得我是有一定影响力去push一些事落地的,我就不会内耗于,“万一做不成呢”、“万一主理人不想做呢”、“万一有很多困难呢”。

我的大脑很少出现「困难」这个词,因为太抽象了。困难来了就解决,解决不了就说明不适合,ROI低,不做了就行。

但很多人没看到自己,就会把自己的价值跟一些事情直接关联起来,觉得一旦这个事没做成,就证明自己很失败。

​那你自然就不会想着如何把事做成,而是总想着如何维护自己的自尊。

​所以我觉得,看似的执行力,其实就藏在一件件小事背后那一刹那的起心动念里。

​看似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而己,其实背后是一整个外部动力与看见自己的宇宙。
30
凌空小鱼儿
5天前
究竟人为什么会看别人的「内容」呢?在@白日梦想家Vivi 的分享中,我也找到了创作者的共鸣。

几年前我开始用即刻APP(一个小众社区产品)时,并没有特别大的目的,就是想找树洞。

因为那段时间人生经历了滑铁卢,于是我每天就在里面分享内心OS,自我觉察日记,焦虑感受和悟,如何正念恢复,复盘分手的结论,挖掘自己是谁,甚至后面有了暗恋心动日记系列,天天全是这些东西……

然后后面就吸引了一大堆关注,其实大家关注我的本身,应该也是看见了部分infp的内心活动而已。

我只是个嘴替。

Vivi提到的“颗粒度还原别人情绪”一说,我感觉确实如此!

​后来我在很多非常细粒度、深刻地剖析自己当时此情此景下的心绪的单口播客下,也总能收到那种共鸣般的长篇小作文。

​确实,这样的东西就可以算「好内容」了。

​谁说好的内容一定是让别人收获信息、得到干货、羡慕你呢?

​你的内容让别人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不再孤单,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价值。

​内容的核心是让你跟受众之间形成一些情感的链接,而不是秀优越。

​伟大的作品,向来揭露了一部分人真实面临的那种痛苦处境,从而让这种处境被呈现出来,却从不是作者天天自嗨自己有多么牛逼。
00
凌空小鱼儿
8天前
爱的反面不该是恨,而是离开。

不爱了就离开,恨对谁都无益。
要么投入爱,要么切断离开。

很多人是不敢投入地缩着爱,能量内收;
又同时在藕断丝连地持续恨,能量外耗。

对自己的能量都不好。
30
凌空小鱼儿
9天前
参观了杜甫草堂,重新看了李杜二人的生平,突然想起来,小时候特别渴望古时文人间的知己友情,本质上是对「两个主体」之间那种平等尊重的灵魂共鸣与精神交流的追求。

而很多时候看的英雄、诗人、将军……等等名人,无论是有才华的,还是有能力的,还是建功立业的,后人对他们的刻画都非常彰显「自我」。

​而很多个自我背后,是看不见的女性劳作。

比如今天看到李白生平中写到27岁娶妻许氏,但不知道妻子具体能有如何的成就,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杜甫的生平连娶妻也没写,就写了个33岁遇见李白。

​当年看《长安三万里》也看到的是男性之间的友情,鲜有女性的刻画。

​世人向来歌颂那些闪耀的主体,但每个主体背后,肯定有着看似“上不了台面”的客体在默默支持。

​现在这个时代挺好的,女性这个向来被视作客体的社会性别,也有了更多发声与变为主体的机会。

​而那些仍旧被当作客体的她们,至少也有了更多作品在让她们的处境能被看见。

​这不是最坏的时代。

在《事实》这本书里说过,人们总觉得世界越来越坏了,但从历史的长河上来说,现在比过去是越来越文明了。
00
凌空小鱼儿
13天前
愿力是真的很强大的,以前我不信。

​去年10月7号参加了一个线下活动,那个时候对一年后的自己许了几个目标,都用的是“我已经达成了xxx”这样的句式。

​当时写的时候,并没那么敢相信,但又有些激动害怕期许的心情。

后来这张卡片我都不知道放哪了,这事也被我遗忘了。

​结果前两天突然想起,去年发过一愿,正好是这个月到期。

于是找到了照片,才发现原来曾经觉得很难达成的事情,现在已经悄悄完成了。

​不管是具体的数字指标达成,还是抽象的心境变化,我都进阶了。

​我确实是一个没有太多规划的人,有的时候就是拍脑袋想做成一些事。

​但也正是那些毫无理由的愿望,推着我们一步步前行,去往渴望的生命状态。
00
凌空小鱼儿
13天前
最近养成的好习惯:别人爱怎么想我怎么想我,爱怎么评价我怎么评价我。

只要不影响到我真正重要的深度关系,我的人身健康,我的事业业务,我的钱。

随便咋说。当做积德了。

因为被评价和被想,也能消对方的业。

但涉及到行为的事,我就要干涉了。

行为影响我的边界,要么沟通达成共识,要么再见解除链接。

不要做强行改变别人的事。可以尝试,不能强求。

可以改变自己。自己永远有选择权。
00
凌空小鱼儿
15天前
抱怨和吐槽是你对一些他人的事情心存不满,但你又无力改变时,出现的一种通过攻击外部来使得自尊不受损的心理反应。
00
凌空小鱼儿
16天前
昨天我的宠物死了。昨天是它的祭日。
我在家给它办了场隆重的葬礼。头像换了灰色。
上周也是我的生日周。
我发了条朋友圈,说了这两件事。
于是评论区全在祝我生日快乐。
没一个人说节哀顺变。
101
凌空小鱼儿
17天前
突然发现之前常有的一种惯性模式是,当自己感受到什么情绪的时候,我会把造成情绪的这个「事件」说给别人听,试图从别人的嘴里听出你自己现在的情绪。

这个模式是非常非常潜意识的,非常非常惯性,从而意识不到。

​但每个人对于一件同样事件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很多时候你听到的反馈,更多是评价、是建议、是他们自己的更强烈的情绪夹杂进来——于是,你就更难看见自己「本来的情绪」了。

在这种过程中,反而你会掺杂更多期待、更多失望、更多反抗等等——于是,更多情绪又夹杂在你「说出口」之后,对对方「能承接」的期许、落空。

比如你说「周杰伦居然再也不办演唱会了」,你当下想释放的是巨大的「失落」,曾经没看过的「遗憾」。

但听到的人如果回答「那有什么,周杰伦老成那样,反正五月天还办」,你就不只是原本的情绪没被承接和释放,反而又会觉得他在否定你的偶像和转移话题,于是会多一层「愤怒」和「失望」。

然后你自己就更不知道是什么感觉了,混杂起来,就是「不舒服」。

那怎么办呢?

​我最近发现,当自己在发生事情的临下,能完全地感受和接纳当下那个「真实的情绪」之后,反而就不需要和别人说了。

比如周杰伦不办了,你从来没看过,但喜欢了他这么多年,你觉得你的青春没有等来一场盛大的落幕,就戛然而止。

你会失望和遗憾,这很正常。

你可以和这种情绪认真待一会儿。

它终将会流走。

流走之后,别人再说什么五月天也不重要了,因为你的情绪没被压抑,而是被承认和看见和流走了。

​这时,你已经完成了自我内循环,流动完毕。
40
凌空小鱼儿
20天前
最近我一直在习得和练习一种能力,就是真实面对自己的感受还有情绪,以及表达出来且不怕被拒绝或误解的能力。

​最近和不同的关系都有冲突,都有吵架,发生矛盾,基本上是我“挑起”的,因为不想再“逆来顺受”和“忍辱负重”了。

但这个过程反而是正向的,因为我在逐渐承认接纳自己内在的感受和需求,且并不是要分个「对错」,而是感受「存在」本身,我必须要「看见它」。

念头不是我的,是一切外在;
但情绪是我的,是出生即有。

​如果连我都否定我的存在,我否定的是「真实」。

我连真实的我的感受都看不见,我如何能看不清这个真实的世界,因为世界会蒙上一层我情绪的滤镜。
​​
​如果没有看见自己的委屈,我看世界就都是浑身带刺自以为是的自私鬼;

​如果没有看见自己的失望,我看世界就都是不信守承诺不负责任的懦弱怪;

​如果没有看见自己的焦虑,我看世界就都是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生死军。

​​只有当我看见自己感受的时候,我的感受才会「消失」,这个时候我才能看到不带滤镜与投射的世界。

​也唯有这个时候,我眼里才真正能有「别人」。

​而敢于矛盾,敢于发表感受,本质不是对关系的破坏,而是一种信任。

​真正能看见彼此情绪的关系,能允许一切情绪发生的关系,才是真正的深度关系。

​否则表面上永远是一片和谐,实际上彼此的脆弱和渺小互相都看不见,也不允许自己看见,这个根本就是皮毛。

​不论怎样,首先要和自己处成深度关系。

​28岁第一天,我又允许了自己情绪翻涌,我也不再过度承担别人的情绪,也没用惯性理性压抑一切,我超级开心。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