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凌空小鱼儿
390关注6k被关注35夸夸
大厂产品裸辞创业1年 团队总营收百万
重启人生沙盘金牌教练 播客「凌播微步」主播
亲密关系/个人成长/商业变现
人生就三件事:爱 财富 智慧
置顶
凌空小鱼儿
12月前
对外比,难敌众力
对内比,强得一匹

一年前:内耗工作,绩效不行,刚刚跳槽
一年后:直接裸辞,自己单干,再不内耗

一年前:副业月入小xk
一年后:副业转主业,月入增长50倍

一年前:没有团队
一年后:团队4人,徒弟36人

一年前:没有客户
一年后:累计服务C时长150小时,累计导师陪跑时长150小时

一年前:没有学习
一年后:年底集中知识付费各方向,全面迭代

一年前:没旅游 没出差 没回家
一年后:出国了 旅居了 出差了 回家了

一年前:存款n
一年后:存款2.2n

一年前:对象谈了两年
一年后:对象谈了三年

海辛Hyacinth: 快年终了,大家觉得对比一年前的时候,自己有显著变强吗?

03
凌空小鱼儿
12:57
“工作强度从来不是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更多的是身为「工具人」的无意义感。”

​已经离职1年多了,再看到这样的文章还是能带入那份压抑。在创办了鱼你重启的这一年,我看见了很多与我之前圈子不同的人生样本,很多人是长期裸辞。

有资身大厂裸辞,出来转型做咨询师;
有资身国企裸辞,出来探索多元人生;
有中年创业裸辞,出来化身数字游民;
有00后外企裸辞,出来走向教练之路;
有00后央企裸辞,出来开启环球旅行。

没裸辞的,很多人也是在裸辞的路上。

而身为大厂中层高绩效,还能兼顾家庭与副业的,有是有,但不具备代表性,可谓人中龙凤。

很多人体验过重启人生沙盘之后,都开启了真正意义上对自己人生的首次全盘理解。

而在逐渐清晰真我的路上,沙盘的百年推演,其实让大家看清了很多生命中并不真实存在的「执念」,以及莫须有的「恐惧」。

因此,我们越来越多的同胞们,在成为沙盘教练的路上,往往对真实的生活也能找回更多「勇气」。

勇气就是,你终于敢于为自己负责了。

不再被一些恐惧与焦虑幻化出来的假象,所扼住了自我实现的「力量」。

曾经我以为「商业化」是这个时代里的普通人追求的能力,因为这个能力可以用来养活自己,所以我很强调。

但这是生存焦虑,并非存在焦虑。

现在我逐渐发现,这个能力之外,当大家还困在大厂,陷于痛苦时,人们最需要的本身就是「不被物化和异化的主体性」和「能够自我实现的意义感」。

大家在钱的维度已经被大厂锁死了,所以他们现在更加需要的是——找回人不再成为手段的那个部分。

​而这也是大家来到我的鱼你重启后,找回的最大的价值:生命力。

​生命力贯穿人时时刻刻对于当下生命的体验感,和对未来的期待与笃定,能抵千金。

在大厂倒计时的年轻人

00
凌空小鱼儿
2天前
互联网评论当中最令人厌烦的并不是别人与你观点对立,反驳你,抑或纯人身攻击;

而是恶意曲解。

即你原本并未表达某种含义,被别人歪曲扣上某个坏帽子,以便他伸张正义,看似正义,不过是自己立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更靶子,只为了赢得广大群体的信服。

赢得信任与团结最好的方式:构建正义的价值观,树立共同的敌人。
00
凌空小鱼儿
6天前
分享读到的一段话,读的过程中直接感动落泪,我愿相信是来自身体的直觉。我决定把它融到下一集即将更新的播客里:

感谢你,我的身体,感谢你每时每刻毫无保留的奉献。
我明白,你正在经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需要你付出代价。

即便如此,你仍然为我不遗余力。
即使你连所需的空气都无法呼吸。

我正在尽一切努力,只求助你一臂之力。但我知道,这还不够,远远不够。
即便如此,你仍继续奋战,日复一日,倾尽全力。
你是我的英雄。

我保证,如果你再一次丧失了做某件事的能力,我绝不对你心生怨怼。
我保证,要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和用心地倾听你的诉求。
我保证,不会对你提出超出你的能力和意愿的要求。

我要为以前对你的所有苛求道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要郑重发誓,当你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让我们顺从你的意愿。

当那一刻到来之时,我会尽我所能,去放手,去感激;在信任和接纳中安息;从我们曾经拥有的美好人生中汲取快乐;用坚定无畏的声音对你低语:

“放弃我的意愿,遵从你的意愿。”
41
凌空小鱼儿
6天前
有时候图片跟画面的意境,真的能让大脑或心灵在一秒钟就抵达遥远的地方。

​前两天看到一个朋友发了这张图片,我在看到这张图的第2秒,心里就生出了一幅画面:

我回到大理,在12月的冬天独自旅居。

早上醒来的时候推开窗,气温并不那么寒冷,似有若无的哈气后能看到小气流;深吸一口气后,是专属于冬天的那种清冷。

​但彼时又能看见真实的阳光,打在我脸上。

​我的脸面朝东方,太阳透过稀薄的雾,我脸上的绒毛都清晰可见。

​我住在二楼的一个木板loft里,下面的小院儿被一棵大树遮挡着。

​没有多少人会来这个小院里打扰我,早上也不会被楼下打太极锻炼的老人吵醒,也没有玩空竹跟抽陀螺的声音,更没有汽车急促而短暂的喇叭声,以及那种没修好的路上被轮胎压过的石子滚动的声音。

没有虫鸣,因为蝉早就不叫了,但是有鸟鸣。

​虽然是冬天,但穿上一件长袖加上一件大衣出门,只会觉得浑身一哆嗦,不会感受到彻骨的冷。

​出门之后,闻到的都是来自森林的声音。

​于是在走出木屋后,我会在树下盘腿而坐;

下午,我会去到稍微远一点的地方,那里有一片草原,我在草原望着对方的山坡,等待夕阳西下。

​晚上大院里面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一个篝火旁边互相聊大家过往的故事,而旁边有一架钢琴。

​有时候我在篝火旁,听大家说话。我是主持,尽量不让哪一个人被忽略。

​有时候我坐在钢琴后,演奏那一段我内心最放不下的旋律。

​这边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有的人可能会在这个大院里停留几个月,有的人也许只是一夜的驻足。

​但哪怕是短短的这么点时间里,你也能看见每个人之间的互动,和一些情愫暗涌的瞬间。

​……

​很神奇吧,这就是画面的力量,我在看到这幅照片的那一刻,就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场景,而我,身处那个场景。

如此细节。

是它们自己跑进我的脑海的。

​所以那天我突然有一个冲动,就很想去买票,去大理待一段时间。

​上一次去大理也是类似这样的冲动,因为提前看见了画面,所以要奔赴那个画面。

​有时候别人会问我,你是怎么样做规划的,为什么有强大的行动力。

​说实话很难规划,因为没有画面,就无法规划——通常是,当画面出现的那一刻开始,你浑身上下的细胞,就会为了去实现那个画面而行动。

​放下理性与利益之下的「应该」,看见感情与画面之上的「愿望」。

​你的生命力自会涌现。
10
凌空小鱼儿
10天前
​过往的每一段经历,都塑造了我们现在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和学员们开了1小时对齐会,他们说太像开周会了。

别人开培训像老师,我开培训像办公。

我有种回到产品经理和运营开MRD评审的即视感,否掉了一堆伪需求,比如让我开发小程序、以及只考虑体验没考虑ROI的点子…

​虽然离开了大厂,但产品思维和一些工作习惯其实早被内化了。

曾经思维才干top1,战略才干top2,完美top3,打磨出了在目标清晰和信息一致的情况下,能快速评估出最优方案。

​而我们学员大多都是关系建立才干排在前面,和我本质构造不同,大家身上带着的是他们过往的独特经历。

人真​有意思。
00
凌空小鱼儿
13天前
自我,其实是一种稳定的边界感。

既不是一种对他人人格的侵犯,也不是一种对自证的要求,更不是一种对自恋的攫取。

真正稳定的自我,根本无需通过索取、讨伐、攻击、哀求等方式在关系里侵犯他人、纠正他人;

也无需通过辩解、证明、妥协、包容等方式,试图让他人必须理解你的一切行为模式;

更无需通过炫耀、宣扬、吸引、叫嚣等方式, 让他人的目光与注意力永远为你一个人停留。

自我就是,我不必自私,我可以在充分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请求他人来满足,但不要求他人必须执行。

我不必自证,我允许别人不理解我,我接纳被他人误解,我自己自洽与知行合一即可。

我不必自恋,我不需要地球围着我转,我不需要所有人的目光永远盯着自己,我能接受每个人的生活千差万别。

我对别人没有那么重要。我只对自己重要。
00
凌空小鱼儿
18天前
很多人都不会觉得自己当下的生活,是TA「理想中的生活」。

​几年前我有个对理想一天非常具象的向往,其实和现在的生活,90%相似。

​我当时想的是,每天早上起来,上午能好好看书阅读,接受新信息与学习;

下午开始办公,比如找人录录播客采访,或者自己写写文章,要么给人做做咨询,做做课;

晚上找朋友约饭,可以在外散步交流,聊聊彼此最近的人生觉察或者业务进展。回家之后休息休息就可以睡觉了。

10%的差距差在哪呢?

​一是早上根本起不来,上午不可能看书,而会刷短视频;

二是下午也不会规律到有这么多沉浸饱合的事情做,很多时候会陷入闲散的沟通聊天,还有东搞西搞浪费时间里,你想的连续创作不一定会如你预期按时输出;

​三是晚上会更容易熬夜,根本忍不住。

​但为什么我还会说,即便现在这样,也和我理想的生活差不多呢?

​因为我发现很久以前,我们会把理想的生活寄托于自己「不上班」这个事情上,或者寄托于「财务自由」的前提。

以为现在没能过上理想的生活,是因为xxx外部原因导致的。

这90%的外部原因,我已经干掉了。

​但理想生活的达成,最终不靠外部,而会回归你自己的意志力和习性。

​所以人会以为,自己要对抗的是金钱,是财富,是某种稳定性,是某种安全感,但实际上,你最终对抗的是自己固有的模式——比如懒惰,比如散漫。

​你其实有选择,如何度过当下的每分每秒。

但​可能因为懒,所以这一瞬间,“轻松有爽点”的手机算法,和一本“看上去又长又复杂”的书摆在你面前,你选择了手机。

​而今天,你可能选择了十次手机。

​于是这一年的300天,你都选择了手机。

​你不是说天天读书与进步与创作是你理想的生活吗?可手机也是你自己选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其实离「理想的生活」很近,是在于当外部条件已排除后,自己对生活的选择塑造了我们每刻的生活。

​我们虽然如此容易沉沦于生活,容易入戏太深忘掉我们真正的目标;

​但我们仍旧永远拥有选择权。

​即使它要对抗的习性与业力如此重。

​因为这是你选的。
00
凌空小鱼儿
19天前
今天下午在上海中心,正好有位年入几百万的地产行业老板base在此,找我谈了下合作。难得遇到一位「清晰高效」的合作方,我有5个高价值洞察,分享各位:

1. 三句话能讲清楚自己业务,且能去掉黑话用大白话翻译给纯外行人理解的,有真本事。

​2. 自己营收规模与量级已经很大时,还能不ego,提前调研过对方信息,快速识别出对方的小体量潜力业务究竟做得好还是不好,有真本事。

​3. 不靠提问,能直接说准对方的业务与商业模式重心、主要获客方式,有真本事。

​4. 快速说明双方需求,并归纳潜在合作方向,直接聊钱,列出下一步todo,有真本事。

​5. 之前完全不认识,简单聊了不到半小时,核心已拉齐,首次谈话就高效结束,有真本事。

​说实话,我自己也超级喜欢这种沟通。因为平时很多所谓找我「碰下合作」,都要寒暄半天,互相吹捧,先听对方讲一小时自己的过去人生,未来的愿景是什么,使命价值观。

结果讲了半天也讲不明白业务。

然后对方对我可能也一无所知,又要拉齐解释个半天。

​我不需要知道你的愿景,你直接告诉我你有什么,你做了什么,你要什么。

​然后我也说我有什么,我做了什么,我要什么。

​然后就能马上知道有哪些方向,是否要做,不做就不做,要做就说下一步计划。

​就轻松快速结束了。

因此,针对​很多时候B端的业务合作,我总结了3大下头行为:

​1. 自己一上来就讲了半天,其实核心是向对方吹嘘自己的牛逼,秀肌肉,孔雀开屏。但这个行为就非常自恋。

讲明白自己是什么,比让别人觉得自己牛逼要重要的多。

因为真的牛逼不需要靠讲。对方能观察出来。

我觉得真正的牛逼是在于认知、思维、与你的表达。而非show title。

​2. 一直在说自己能给对方带来多大好处,可是根本就没有先了解对方的需求,但凡没说中,也是属于纯自嗨行为。

除非你能说中,就是你的能力。

​3. 前置没背调。你先约对方,结果还对对方一无所知,最后讲了一堆自己的优越。

浪费对方时间。

​此三条,自己也要无则规避,有则改之,警戒自己。

​送给各位老板。
01
凌空小鱼儿
26天前
什么叫真正的「执行力」?
​昨天收集了一些大家对我最好奇的点,其中就有提到执行力的。正好有一个小事启发了我的思考,也分享给各位。

昨天参加完一个一人公司的会员活动之后,有一个朋友在我评论区下面留言,问这个圈子北京有没有。

​有一位共友回了“上海限定”。其实也完全没错,目前主理人确实只在上海办,这是事实。

​理论上这个话题就该终结了。

​但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北京没有,但可以有。我可以帮你有。

​很多事情的初始诞生,都是源于:原本没有,但可以有。

​比如,我遇到一个沙盘很新很好,别人问我上海能不能玩到,如果我说不能,可能性就没了。

​但我去认证了教练,于是上海就能玩了。

又​比如,北京成都等地的小伙伴问了,能不能让我在外地也玩到?如果我说不能,可能性就没了。

​但我开始拓展外地市场,培养了全国20多个城市的主持,于是好多人又能玩了。

​再比如,还是有偏远地区问我,能不能让我线上体验呢?如果我说不能,可能性就没了。

​但我也去设计了一个60分的线上可用版本,于是又有人能玩上了。

​我发现很多事情,就是你一发现别人需求,你又有产品或者业务,你就特别想「促成」一下。

​不仅是我自己做的事,有时候发现别人有啥需求,我身边有人朋友做,也是马上能联想到,然后给他们对接上。

​于是,有的小伙伴觉得我「很有执行力」。

​其实,执行力这三个字,乍一看总给人一种“有人下达任务,你自己得坚持去完成”的感觉,背后有一种“被迫”和“忍耐”的感觉。

​我不喜欢这种感觉。

​所以我在职场上,或者在家里,其实执行力很差。

​原因是不够坚持吗?原因是不够有「动力」和「愿力」。

​很多事情我也不想做。但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就没人能拦住。

​它已经不是执行力了,而是你不想浪费自己的天赋、能力、资源,从而让一些原本能落地的可能性落空。

​所以很多时候,缺乏执行力,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你没看到那个动力源。比如我是真想让北京那个小伙伴也体验到这么好的一人公司圈子,所以我马上去找主理人问了,怎么能实现这个需求。

如果我觉得这个东西不能帮到她,或者她的需求我觉得与我无关,我自然没动力。

第二方面是你没看见自己。比如我觉得我是有一定影响力去push一些事落地的,我就不会内耗于,“万一做不成呢”、“万一主理人不想做呢”、“万一有很多困难呢”。

我的大脑很少出现「困难」这个词,因为太抽象了。困难来了就解决,解决不了就说明不适合,ROI低,不做了就行。

但很多人没看到自己,就会把自己的价值跟一些事情直接关联起来,觉得一旦这个事没做成,就证明自己很失败。

​那你自然就不会想着如何把事做成,而是总想着如何维护自己的自尊。

​所以我觉得,看似的执行力,其实就藏在一件件小事背后那一刹那的起心动念里。

​看似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而己,其实背后是一整个外部动力与看见自己的宇宙。
31
凌空小鱼儿
26天前
究竟人为什么会看别人的「内容」呢?在@白日梦想家Vivi 的分享中,我也找到了创作者的共鸣。

几年前我开始用即刻APP(一个小众社区产品)时,并没有特别大的目的,就是想找树洞。

因为那段时间人生经历了滑铁卢,于是我每天就在里面分享内心OS,自我觉察日记,焦虑感受和悟,如何正念恢复,复盘分手的结论,挖掘自己是谁,甚至后面有了暗恋心动日记系列,天天全是这些东西……

然后后面就吸引了一大堆关注,其实大家关注我的本身,应该也是看见了部分infp的内心活动而已。

我只是个嘴替。

Vivi提到的“颗粒度还原别人情绪”一说,我感觉确实如此!

​后来我在很多非常细粒度、深刻地剖析自己当时此情此景下的心绪的单口播客下,也总能收到那种共鸣般的长篇小作文。

​确实,这样的东西就可以算「好内容」了。

​谁说好的内容一定是让别人收获信息、得到干货、羡慕你呢?

​你的内容让别人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不再孤单,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价值。

​内容的核心是让你跟受众之间形成一些情感的链接,而不是秀优越。

​伟大的作品,向来揭露了一部分人真实面临的那种痛苦处境,从而让这种处境被呈现出来,却从不是作者天天自嗨自己有多么牛逼。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