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亨亨在创造
117关注1k被关注7夸夸
产品经理在创业
登上《时尚芭莎》的男人🐶
95后互联网产品人
公众号「产品变量」
公众号100W+创作者(仅有一篇)
播客「人间变量」
亨亨在创造
2天前
《县城的客车和路(20251009的日记)》

县城的客车型号,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三个阶段,也把我的记忆,分成了三个阶段。

最新的人口数据显示,小县城的城市居民近两年只剩下4万人了,所以小城绝无开通高铁和火车的可能,过去没有,未来也不会有。

所以,县城和外界连接,唯一的公共交通方式,就是客车。

山西全是山。

在10岁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觉得山沟沟里的县城,就是世界的全部,我在书本里知道北京、深圳、上海,我甚至知道纽约和伦敦,但我确实想象不到前往县城外面的必要性。

在那个人口流动极少的年代,几乎所有人都在当地安居乐业。我在一所私立小学读书,隔壁工人家庭的儿子,是我的同学,县里局长的女儿,也是我的同学。

但很快,我就第一次离开县城,到了“市里”。

在我童年的认知里,我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市,“市里”就是一个明确的中心点,就像宇宙中心一样,几乎是所有出门人的终点,至于“省里”,那是遥不可及的天边。

我生病了,我妈想要带我去市里的大医院好好看看,那里的医疗条件,比县里要好很多。

从县里到市里的客车,停在城里北郊的三岔路口,会有画满纹身的壮汉,在那里招揽乘客。

客车不大,白色的依维柯像是一头大白鲸,前挡风玻璃上有一块大额头,是一辆很“方”的车型。

车里总共十五六个座位,还有七八个小马扎,超载3个人属于不超载,超载5个人是家常便饭,超载10个人是这趟车真赚钱。小孩儿是必须要抱起来的,不能单独占一个座位。

我妈抱着我,坐上了车,就开始等。车没有出发的时刻表,坐满才走,如果没坐满就一直等。

好在当时县城的经济还说得过去,有不少矿上上班的人需要往返,所以也不至于等太久,运气好的话,等半个小时就能够出发。

大白鲸依维柯爆发出引擎的轰鸣,司机挂上一档怠速慢慢地挪动着,引擎的运转让汽车的前盖震动作响。开得慢意味着路上还能再捡几个人,为司机此趟出行,再添一些收入。

路也不好走,一会儿泥路一会儿水泥路,拉煤车把路压得坑坑洼洼。我出了县城城区就开始晕车,剩下的70公里连呕带吐,等到了市里的时候,我感觉我的身体像是跳进了洗衣机。

这是我求医的路。

12岁那年,我家后面的山坡上,开始修路。我们一家人兴致冲冲地过去看,一台圆桶状的机械,把沥青摊开压实。

那时我没有意识到,这条路将彻底改变小城的出行方式,只是单纯的看了个热闹。但县城对外连接的途径,确确实实从此开始慢慢转变,而我,也将从小县城,步入更广阔的世界。

这条路叫做109国道,正式称呼叫“京拉线”,全长3922公里,终点是拉萨。我不想去拉萨,但109国道途径县城后,县城到市里的路,完全畅通了。

路通之后,紧随其后的是客运改革。县城取缔了原先全是江湖气的私人客运,要求必须转向公司化正规经营,其实还是那些人,只不过有了监管的眼睛。

那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去市里成了生活中高频的行为,所以原先的依维柯已经全部换成了50座大巴车,发车时间15分钟一趟准点发车。超载的现象还是会发生,但远不如之前猖獗。

开大巴车的司机,在那个年代,月收入能上万,成为县城里人人羡慕的好工作。

我也读完了初中,开始有机会走出县城,也知道了“市里”只是个小地方,“省里”也不算太远,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一直到读大学,每个假期回家一趟,加上去市里玩儿,每年要坐十几次大巴车。我也不再晕车,看着窗外石壁巍峨、峻岭崇山,我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这是我求学的路。往出走,是信心,越来越有奔头;往回走,是安心,家能带给底气。

直到……

今年中秋节假期,我回到家。这五年,我一直在北京工作,回家的次数变成了一年一次。

我发现,县城的客车,又换回了15座车。

这样的变化意料之中,事实上,大巴车空跑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县城的人口锐减,离开县城的年轻人,往往都不会再回来;另一方面,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让老百姓几万块钱就能持有一辆私家车,客车出行反而成了少数人的选择。

新车的车型还是依维柯,但司机都是中年的大叔,不再是当年霸道的小伙儿;发车时间20分钟一班,到点就走;客车司机的收入也不再被人讨论,一些司机尝试在县城里做买卖,谋点副业。

路倒是没变。十几年过去了,还是那条109国道,扛住了拉煤车日夜碾压。但最近路也不行了,今天这里修,明天那里修,过往的车辆总得到旁边的村子里绕路。

这条路,为县城的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把县城的年轻人一车一车送出去——不再回来地送出去。

我大概率不会回到县城,但我会记得晕车的“大白鲸”、蓝色的大巴车。

对于我来说,这一条路,是走向改变的努力之路,也是归家的回乡路。
00
亨亨在创造
8天前
自佛教传入中国,一千九百五十年以来,各式佛塔拔地而起,历经风雨、战乱、天灾,至今留存两万五千余座。其中,木塔因为材料易损、结构较弱,仅有一座幸存。这座两万五千分之一的奇迹,名为应县木塔。
11
亨亨在创造
18天前
今天掌握了一种统计学方法:双重差分。

AB测试一般被视为检验策略效果的关键工具,说白了就是把目标人群分成两拨,一波应用新的策略,称为实验组,一波保持原样,称为对照组,这样的话,如果策略有效,那实验组的数据就会明显比对照组好,策略得到验证,就能够推全到所有人群。

AB的理想过程是,两个组之间只有「新策略」一个变量,但实际上在AB的过程中,其实往往会有额外的变量,比如大环境的影响、其他策略的影响等等。

所以,为了尽量减少这些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会在AB的基础上,再加一个AA,就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比策略上线前和上线后的数据差异,再进而对比两个组之间上线前后差异的差值。

我举个例子更好理解,某电商平台为了提高收益,上线了某个新功能,但发现功能上线前收益为10,上线后反而下降到了8,如果只看前后对比,结果就是-2,功能价值负向。这就叫一次差分。

但是,如果再引入一个完全没上线功能的对照组,在功能上线节点前,收益为10,上线后为7,在没有功能变动的情况下,结果变成了-3。那么此时,就能发现,是外部大环境的影响,让整个平台的收益都降低了,跟这个功能无关,反而因为这个功能的上线,实验组比对照组少下降了1,所以功能的价值就是(-2)-(-3)=1,功能价值正向,这就叫双重差分。
10
亨亨在创造
2月前
经历过荒岛直播后,Tim的人气达到了新高,B站热门的前5条视频里,3条属于影视飓风。
50
亨亨在创造
2月前
多邻国更新了Push策略,直接用好友的名字作为触达的标题,点击的吸引力真是成倍增长,好奇AB测的时候数据涨了多少。
50
亨亨在创造
3月前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做不落的太阳,奏少年的歌。
00
亨亨在创造
3月前
这是这一周的好内容,我所读过的,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

精选信息源周刊#05:如何写好记叙文、泡泡玛特的往事

00
亨亨在创造
4月前
发现一个令我超级惊喜的网站,Cool Backgrounds ,能够帮我生成各种色彩的背景图,简直是做文章封面、PPT背景的福音。

这个网站的作者对于需求的洞察也非常准确,能够生成三角化、粒子线条、渐变等带有纹理的背景设计,而且渲染的效果也很好。

网址coolbackgrounds.io
679
亨亨在创造
4月前
这是2019年,张卓采访泡泡玛特联合创始人杨涛的记录。杨涛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她同时也是王宁的妻子。

随着LABUBU爆火、泡泡玛特股价飞升,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但一家公司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也非一人之功,台前幕后,皆需有人勉力支撑。这篇文章,从泡泡玛特联创、王宁妻子杨涛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泡泡玛特的新视角。

mp.weixin.qq.com

-王宁一直想干零售行业,大学就在学校附近开过一个格子铺,后来他在北京工作了一年,不爽,就计划辞职再开店。那时,他张罗和他一起开过格子铺的大学同学来北京创业,恰好有些人工作也不爽。我当时还在央视实习,觉得这是一份一眼可以看到60岁的工作,挺无聊的。就也跟着一起创业,大不了就河南嘛,我挺乐观的。

-王宁肯定我们的领头人,他当时就有很强的leadership,他也特别信任这些同学。现在回想,这是泡泡玛特早期的优势。 开店的启动资金是20 万,后来发现不够,就又想办法筹到30万,发现还不够,就再筹点,根本没规划过到底创业要用多少钱。

-有时候太累了,我就崩了,可能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我就哭,也不想当着王宁哭。我跟一个女同事抱着哭。每次哭完,我俩擦擦眼,都觉得不管怎么样,今天哭完,明天还能干。

-后来就是转型做潮流玩具(2016年),关于molly的故事,王宁对外说自己三顾茅庐,真的不是三顾茅庐,是多顾茅庐。他那阵子老跑去香港,我没去,因为机票太贵了。

-我和王宁的关系是一个硬伤。很多人进来之后,发现这公司怎么是一个夫妻店啊,会离职。大家会拿有色眼镜看我。

-公司这几年大了,我感觉Hold不住那么多人了 ,我精力有限。最近我一直在考虑退回家庭,就是想退了,孩子需要我。我不可能每天白天工作,下班回家照顾孩子,等孩子睡了再继续工作。
00
亨亨在创造
4月前
罗永浩也要回来搞播客了。在极客公园的采访中,罗永浩透露,DeepSeek的梁文锋问他为什么不“靠嘴吃饭”,罗永浩表示确实可以,所以他决定搞一个科技播客,吃一吃自媒体这碗饭。

无独有偶,前两天罗永浩的死对头王自如,也发布了回归视频,表示要在AI领域创业,具体干点啥呢,还是做自媒体,做做AI方向的内容。

针锋相对的两位初代网红,最终又殊途同归,走上了同一条路,好在这条路够宽,容得下“科技春晚”和“人格独立”同时存在。

正好看到一条10年前羽泉对张一鸣的采访,很有意思。张一鸣十年前就认为,自媒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势,但张一鸣的切入点不同,他选择从渠道切入,也就是今日头条和抖音。

从2011年开始,张一鸣就关注到,北京地铁上卖报纸的摊位,一年时间基本就从很多到基本消失。他意识到,报纸摊的消失,是内容分发渠道发生了变化,大家可以从其他的渠道获得信息。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和创作,是在一体的,你要创作,就必须有传播渠道,基本上创作是要受制于传播渠道。

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事实上推动了内容的去中心化,传播和创作能够分开,自媒体可以专注于创作,所以那个年代孕育了很多老牌的“活化石”博主,就比如王自如和罗永浩;另一面,渠道也有机会重构出新的商业机会,算法分发能够实现更高效的传播,这成了张一鸣选择的切入点。

这其实挺有意思的,3个人对于做内容的信仰是相同的,但决策的原因却有差异:

- 罗永浩是因为自己太擅长吃这碗饭了,不干自媒体属于暴殄天物,属于长板太长,牵动着入局。

- 王自如属于想赚钱,他自己也说,“干AI就是来钱快”,但从哪里切入AI 呢?那就只能从老本行“做内容”来切入,别的也干不了。所以王自如并不是多有信仰,而是实现目标过程中,这就是吃饭的手艺。

- 张一鸣带点冷酷,理性地上帝视角看这一切,知道自己要什么。看到了自媒体的浪潮,从趋势中分析,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这也符合张一鸣的人设。

写到这儿,其实挺共情王自如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既没有罗永浩那样的老天赏饭,又没有张一鸣的非凡定力,我们的职业选择,其实很多时候都跟王自如类似。为什么干这件事儿?无他,不过是因为自己只有这点手艺罢了。

这三篇内容都值得看看,不同的视角,各有启发:
1. 罗永浩:梁文锋建议我「靠嘴吃饭」,我想做个播客帮助科技创业者 -Founder Park
mp.weixin.qq.com
2. 【视频】我又要创业了!-王自如AI
m.weibo.cn
3. 张一鸣、羽泉、姚劲波的采访 - 即刻
web.okjike.com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