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艾瑞克丁Eric
139关注564被关注1夸夸
全球电商管理
AI 实践派/控糖 践行者
消费品/互联网/大零售
阅读/写作
赞美愚者
Wx:airuikeding101
置顶
艾瑞克丁Eric
6月前
今年我总共阅读了29本书,完整读完了其中的20本。在这些书中,有5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在此推荐给大家:

1.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这本书是我在读完《置身事内》后,又一本与政治经济相关的佳作。它对我帮助很大,尤其是书中有大量关于民主政体的讨论,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海外的政治状况。无论是各国内外的撕裂,还是对中国的思考,都帮助我在海外工作时更全面地认识政治文化和经济。

2. 《诡秘之主》
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网络小说。它带给我许多有趣的思考,包括如何构建完善的世界观,如何写好升级流的故事等。更重要的是,它帮我打发了很多在机场的时间。虽然难以评判其写作水平,但白银城的人们初见新世界的那一段,确实让我在飞机上感动不已。

3. 《现场:中东,南亚战地镜头之外》
记者一直是我非常敬重的职业,年少时"无冕之王"的形象就深深印在我心中。看了那么多专栏,读了那么多特稿,我总是感恩这个世界有这样一群人,为我们留下真实的记录。我很认同作者的那个观点:很多事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理解。这本书真的了不起。

4. 《浪潮将至》
这本书的读后感我曾发表在即刻上。7个小时的阅读,让我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AI作为通用底层技术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尤其是对技术本身的理解,潜在的风险,以及如何遏制风险的思考,都非常全面。

5. 《亚洲教父》
在三本解读东南亚的"神书"中,这是我唯一读完的一本,《季风吹拂的地方》实在有点难啃。跟随作者的笔触,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重新鲜活起来。我重新认识了资源、垄断、腐败的概念,它们并非那么不堪,而是构成事实的一部分。

阅读让人进步,阅读使人快乐,如果这世界有什么事情能让人重新找到锚点,阅读一定是其中之一。
1219
艾瑞克丁Eric
2天前
在去往南京的火车上,我听完了@潘乱 这期节目。

我才知道,今年的高考人数已经突破了1400万。一方面985的录取率依然极低,但是绝对数也在提升;另一方面,更多同学进入的是数量庞大的普通二本院校。

作为一名曾经的二本学生,听着同学们把自己比喻成“工业废水”,我忽然有种百感交集的状况。2010年毕业之后,过去的15年里,我经历过金融危机,互联网爆发,企业瘦身。外企的好时光和停不下来的下坡路。

我也想分享下,我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忘记优胜劣汰,相信异胜同汰
作为东亚小孩,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问题。成绩好的就是好孩子,成绩好的可以得到更多奖励,于是人总是更容易焦虑。我们不讨论如何更改这个逻辑,我们讨论的是,当你离开学校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我在毕业的时候,没有去做外企市场部,没有去国有银行,也没有去做四大审计师。我选择去了一家大外企食品公司的上海办事处做培训生,我的逻辑是,这个办公室里大部分人都是本地业务员,因此只有我一个人能说英语,写PPT,做表格,那我总会有些只有我的机会,后来事实证明也的确是这样,接待CEO,得是我,开全国大会,得是我,这的确给了我更多机会。

保持发声,保持开放
东亚小孩的另一个问题是,很多人都更愿意“内秀”,这又是一个文化问题。我也有这个问题,直到我意识到,发声才能有信号,才能让人看见你,你的观点才会被讨论,可以是对,可以是错,你可以修正,当然也可以坚持。没有关系,但关键是你要被看到,你也要看到别人。

抓住时代红利
我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红利是互联网的崛起,我做了10年的电商工作,在这个过程里,得到了很多机会,在电商赛道上,没有40-50岁的人,平台没有,品牌也没有。没有人懂,就自学,但是学会了,你就拥有了话语权,有了话语权你就有了权威性,于是可以往前走得更快。目前的AI就是个好风口,多学,多做,多总结,总没错。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
选择和谁一起走和选择做什么一样重要,不一定是顶尖者,而是你相处舒服,愿意一起努力的。当你年长之后,甚至可以考虑看看对方过往轨迹是不是成功,成功过的人再成功的概率通常大一点,我们不做杠精,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或者极端情况。但是博大概率成功的事情和人,总是好一点。

不要躺平,不要放弃
现在大量自媒体都在那里说,别努力工作了。经济下行的垃圾时间可以多去看看诗与远方,我不好评价个人选择。但是我始终认为,人还是要多问问自己。如果工作是你能接触到最多人的路径,工作是你能学到新东西的机会,公司是你在还不够有资本的情况下给你提供一个身份的机构。为什么要自己另起炉灶呢?绑得住一艘大船,不是坏事。

最后的最后
知识改变命运的链条确实在松动,但这不意味着年轻人没有出路。
这个世界在鼓励那些既聪明又天真的人——聪明让你看清方向,天真让你坚持下去。
坚持一天是好奇,坚持一个月是喜欢,坚持一年是热爱,坚持五年你会发现周边没人了——这就是你的事业。
拒绝躺平,不是因为躺平不舒服,而是因为你值得更好的人生。我们都有机会在自己的赛道上发光发热,关键是要相信自己,祝大家都越来越好。

224.对谈黄灯:普通二本学生的出路在哪里?

乱翻书

39
艾瑞克丁Eric
3天前
所以… 全品类都可以参与国补了?
00
艾瑞克丁Eric
6天前
使用Craft 好几年了,真的非常喜欢这个产品,核心还是因为使用体验很棒,但是Craft 最近使用让我感觉有点像日系文具,很美,使用感体验也很好,但是感受不到实用了。我其实不需要有位置让我写今天是周几,天气如何,我希望能有区域让我进行二次批注。

而如今的笔记应用核心还是要对接AI,Craft AI 的确做得不太行,搜索联想都比不上YouMind Flomo 这样的产品。可能是时候开始进行迁移和备份了。
00
艾瑞克丁Eric
8天前
有一种用了就无法转换回到普通版的感觉,只能乖乖付费,谁说promotion code不是一种巨大的新用户招募呢…
20
艾瑞克丁Eric
8天前
国内的618 大促降下帷幕,虽然今年即不像过去两年大家叫苦连连,但是也没有让中国国内电商“内卷”停下脚步,越来越长的618大促时间和越来越多的立减,都已经让国内的品牌,电商服务公司甚至平台意识到,向外走,找到更好的增长机会,才是摆脱“内卷”的核心条件。

作为一名2020年就开始参与到亚太/全球电商中的从业者,对于中国品牌/服务商/平台出海,我看到了巨大机会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不是仅仅存在于文化上的,还有来自于技术和基础建设的,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产生更多的讨论。

核心误区
“中国可以做到的事情,在海外也可以。”这是我见过的民营企业家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仿佛所有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以达人营销为例,很多企业出海就是想找超头,做深绑,做销售。
但是海外达人更像分销,而不是KA管理。其实,国内达人格局已经是经历过几轮洗牌的,超头,头部,腰尾部的矩阵是很清晰的,佣金,费用,条款都很清晰。但是海外达人是没有超头的,头部和腰部在产出ROI上也不是那么明显差异。这是需要时间教育的,甚至我都不认为一定会产生超头。中国的超头是有很多平台暗中助力和时代背景在的,中国的经验并不可简单复制。

“海外生意做不好,是因为海外员工不努力。”这是我在平台侧听到最多的,诚然,中国乃至东亚员工可能是全世界最勤劳的人群之一,但是这不代表海外员工不努力。我觉得海外员工看中的是有效努力,他们并不遵循“老板不走,我不走”这样的东亚职场规则,对于海外员工,尤其是欧美员工来说,他们需要明确的指令,需要清晰的边界感。但是这不代表他们不能努力,更多是要说清楚到底需要他们做什么,以及,很多事情应该交给系统/第三方完成们,而不是试图让所有员工变成六边形战士。

“中国的经验就是最好的。”这是我在服务商侧,听到最多的。通常,他们会让自己的员工照搬国内的分析模板,但是往往会发现,海外电商平台上没有办法找到数据工具,插件也有局限,甚至机构的品类数字都不准确。其实我一直会说,今天中国的经验是很好,但是需要就地取材,实事求是。我总是鼓励我的服务商伙伴,不要罗列分析结果,而是要真的到运营中去,每一个国家每一个阶段的电商发展都不一样,海外的Omni 需要的品类分析,找到品类机会,Amazon 需要的是流量管理+转化提升的打法,而这些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有SEO/SEM的辅助。简单的用天猫/京东/抖音的经验是不可取的。

以上的误区,更多事业务侧的,有很多文化和管理侧的,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说明,基于以上的误区,我有两个解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解法
心态改变:从“出海”到“入海”。很多企业都意识到,没有决心的“出海”,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今天把“人才”放过去,将主体设立在本地,才能有更好的理解和产出。因地制宜的关键是要去到当地,理解当地环境,否则都是白搭。

管理改变:从“震慑”到“共融”。我给很多企业都提过建议,需要在海外的人才管理中,采用“导师制”,这里不是让某一个高管成为海外员工的导师,宣导中国管理经验。而是,让中国高管成为当地高潜员工的学生,学习当地文化和管理。这样既可以保证沟通渠道的通畅,也可以确保双方共同的共融和成长。同时,我也很建议核心管理需要有A/B角,需要有至少一个当地高管在核心决策岗位上。可以给高成长,但是要合理。可以给高期待,但是要符合当地情况。

中国企业的出海与入海,是从中国企业向国际企业的转变,法务,财务,人才管理缺一不可。但是如果业务领导没有改变,中后台的同事很难有准确的认知。希望能有更多讨论。

Yuan
11
艾瑞克丁Eric
8天前
春节前就说想要和@玉伯 见一下,但总是碰不上时间,这周到杭州终于见到了真人。我们从YouMind 的产品体验开始聊,再说起海外市场的拓展,然后就开始了无轨电车,AI 作为一个前沿性的话题,总是让人充满各种憧憬与思考。

关于YouMind

YouMind 并不是我使用的第一款笔记应用,但是在结合AI的体验上的确这款笔记应用是走得最深,也是使用感最强的,很多时候甚至有了自己在编程而不是写文字的感觉。但是,只有今天在玉伯坐在我面前说起“万物化稿,稿生万物”的时候,我才会真正感叹,多模态真的给予了创作各种形式(文,图,音频,视频等)的可能性。作为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总是会觉得文字的表现力总是需要借助环境,但是当文字可以成图,可以成音频,视频的时候。突然感到这世界又对自己友好了一些。

当然,我们也讨论了现阶段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包括如何提升信源质量,如何让模型调用更有效,这可能是我收到过最好的售后了。也正是因为目前的各种不完美,让将来的完美变得更值得期待。YouMind忽然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起点,更是一个Studio。

我们也聊到了Global Expansion的将来,我有两个感受,首先是在这款产品上的国界变弱了,反而是技术的共融和共通变得更为重要,其次是其实商业化在方法论上不同行业,其实是可以共通的,尤其是在C端,如何传播,如何影响,术上有很多一致性。大部分消费者所接触的媒体,其实都是雷同的,全球范围内都很一致。而在使用场景上,其实站在品牌角度或者服务商角度也都是有需求的。因此B端是一个自然而然会触及到的点。

关于人才,以及人与AI 的关系

我问了玉伯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时候能让YouMind 从0.3 版本 发展到1.0 。当我以为缺的是钱,缺的是大模型能力的时候,他告诉我,其实今天他更缺的是人。当“稿生万物”的时候,如何让文字更美,如何让音频产生抑扬顿挫,如何让视频中的动线不违和,其实这都需要人的调试,需要taste,需要审美。忽然想到了张津剑老师的分享中,关于“审美”的讨论,这一“抽象”概念终于在这里有了一个闭环。

我们都知道AI 在很多事情上比我们更强,但是我们怎么能与之共处呢。我们聊到了@李继刚 老师提到的关于从“它”到“他”到“人类智慧共同体”的变化,我们也有了碳基生出了硅基生命体的讨论,但是玉伯说了一个点,还挺让我buy in 的,人类与AI 是一个“相伴”到“共融”的变化,可能下一代的课题很重要的就是如何让“边界”和“共融”同时存在。

个人工作场景下AI 产品的选择

聊到AI 总是绕不开大模型能力的迭代,Gemini + Claude + YouMind 将会是我在工作领域上,之后6-12个月的核心订阅。我们不讨论具体的模型强弱,只说选择原因,Gemini 是因为在search 和多模态上有长处,而Claude 是我个人的确喜欢,哈哈哈,文字处理能力上比较强。我们都同意,YouMind基本可以平替ChatGPT,哈哈哈。当然,作为一个PPT 机器,一定是会付费Gamma的,我也希望,稿生万物中可以有PPT。

写在最后,从个人角度上,我非常喜欢玉伯本人,我始终相信,真诚是必杀技,而这个必杀技往往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从生意的角度上,我始终相信,在应用层面的开发上,中国将会是占据Leading Position的。所以,我相信一个真诚的人做出的一款充满可能行的应用,能成功的概率会更高一些。

Yuan
23
艾瑞克丁Eric
9天前
00
艾瑞克丁Eric
10天前
最近在帮东南亚的一家便利店系统看如何进行数字生态系统搭建,500-600家门店,全店数字化率低,消费者信息录入还是以手机号码为主。

作为一家零售企业,CRM 的系统也不成型,导致redemption 率只在10%左右,国内的日资体系大概能做到35%。

多少还是有些感慨,国内的数字化进程能有这么快,还是很大程度依赖了阿里,腾讯等头部互联网企业,当年“新零售”的改造的,而线下的数字化进程又依赖了之前国内电商的电子支付等基建的打造。

想到自己2019年,参加阿里云的CEO班的培训,当时多少觉得就是一个大型BD 现场。但是李宁的门店改造,蒙牛的中台搭建,的确也是给大家做了一个新模板。后来,腾讯的企业微信,开平做的新零售的尝试,也是做了一个生态上的摸索。

当然有成功,有不成功,但是的确推动了国内的数字化加速。但是今天在海外市场,单个零售商要做数字化,光系统开发这一条就让很多老板望而却步,这还不算上,配套的员工培训,服务跟进。成本与短期收益很难匹配,这也是今天在东南亚的屈臣氏,也没有完成如同国内的数字化改造,门店动线,CRM管理依然落后,数据清洗和打标也是不全面的。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能够生在一个大国家还是幸福的,因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所以你能有规模,而只有规模效应达成,对于系统的改造才显得至关重要。数字化只是其中一个小例子。
00
艾瑞克丁Eric
10天前
练习意式咖啡的第三天

锅炉温度:95度
咖啡豆:Blue Bottle 海耶斯谷
咖啡豆重量:14.4g
出街杯型:espresso

萃取依然不尽如人意,按压只用了一次,换了小锅,但是的确看到有细粉,出来的液体偏淡。

我要想一下怎么做会更好,或许从轰炸机改回辣妈自己的压粉锤是个选择。

口感上有些酸。明天再试下。
00
艾瑞克丁Eric
11天前
练习意式咖啡的第二天

锅炉温度:93度
咖啡豆:Blue Bottle 海耶斯谷
咖啡豆重量:19.3g
出街杯型:espresso

今天的萃取还是不尽如人意,但是油脂的确已经感觉是专业级别的了,口感上还是有点酸,按压过度,可能是一个原因。后续准备用小锅。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