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奥特快出海笔记
115关注4k被关注4夸夸
-肉身出海博主(播客@奥特快出海笔记)
-供应链相关,满世界流窜(东南亚-中东-拉美)
-庄子老粉
前-远川出海
🛰️:zwjtcsr321
置顶
奥特快出海笔记
2年前
大家好,这是一则简单的自我介绍。

我是奥特快,南京大学世界史毕业,在东南亚、中东、拉美都长期工作生活过。目前在阿曼。

我在疫情前就开始关注出海,当时在远川研究所负责出海内容。肉身出海后做过VC、干过咨询、也当过海外物流供应链公司的国家经理,有个从一线视角讲出海见闻的播客@奥特快出海笔记,小宇宙app上可以听。

ps:之所以叫奥特快,是因为我小时候喜欢奥特曼,直接把网名叫作奥特曼显得很傻,所以叫奥特快……
208
奥特快出海笔记
1天前
晚上和新认识的阿曼朋友去吃晚饭,他问了我很多关于中国教育、住房以及人口出生率的问题,我也问了他很多中东国家之间的八卦。一些Notes:
1.阿联酋和阿曼看起来称兄道弟,但利益面前也在背后捅刀子。

比如,阿曼招商引资开发苏哈尔与杜库姆港时,阿联酋为了保住自己的杰布阿里港地位,给原本想去阿曼投资的外商开更优厚的条件,并对阿曼一顿黑,硬是把金主截胡到阿联酋。

2.沙特习惯了用鼻孔看人,觉得中东其他国家人都是穷x,并且一度以给极端组织提供资金闻名(中东人自己都这么说),最近几年稍微好些。

3.伊拉克曾经也是海湾国家成员,1991年入侵科威特后被踢了出去,但海湾国家对伊拉克至今还比较有好感,觉得对方更像自己。虽然他从个人角度不喜欢萨达姆,但觉得萨达姆在位时伊拉克起码是稳定的。

4.叙利亚黎巴嫩等非海湾国家与海湾国家差异较大,且这帮人对海湾国家有一种莫名的嫉恨,原因是:
觉得自己比这些阿拉伯土豪亲戚更聪明,去海湾国家工作是在给他们做贡献教他们做事,但这些土豪亲戚只顾着自己吃喝玩乐,从来没想着给贫困的阿拉伯亲戚多花点儿。

阿曼朋友的回应是:石油时代前我们自己是穷x时也没见你们对我们有多好,何况现在还说我们是智力欠缺的傻x,我们干嘛给你们钱?

5.伊朗人似乎对阿拉伯人有一种莫名的恨意,原因是:
1)伊朗实际上有很多“Muslim on paper”(他原话),斋月期间当众吃喝毫不避讳。所以很多伊朗人认为伊朗原本有更绚丽的波斯文化,就是因为被阿拉伯人入侵才变成了伊斯兰国家。
2)伊朗人内心非常骄傲,但在海湾讨生活时的生存状况又不咋地,憋着一股气。有意思的是,他觉得巴基斯坦人也会这样,但印度人倒能屈能伸,不会那么玻璃心。

6.逊尼与什叶之争在1970年代之前没什么人在意,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人以“解救你们在中亚的(逊尼派)穆斯林兄弟”为名从中东招募圣战者到阿富汗打苏联。战争结束后,这批人回到中东觉得自己比什叶派高人一等,再由沙特撺掇撺掇,于是逐渐不可开交。

听完后有一种“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即视感……

另:去的传统餐厅没有桌椅,一大盆饭就放地上,我跟他两人盘腿坐着分着吃。朋友直接拿手抓,我原本想本地化,但看着他油油的手,想想还是算了……最终拿了个一次性小勺,他那一半抓着吃,我这一半挖着吃😂

口味还不错,可以粗暴想象成藏红花味的红烧羊肉手抓饭——也可能只是因为我太饿了,毕竟等他做完礼拜一起吃饭时都快8点了。
22
奥特快出海笔记
3天前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东南亚中东拉美工作生活,一些朋友认为我在做自媒体,其实我是有“正经工作”的😂比如目前就是物流供应链相关工作。因此本期节目就根据近一年的物流从业经验,从大物流业务视角聊聊京东战美团。

摘要:
1.国际物流、电商物流、同城即配都可以算作“大物流”,因为其本质都是“用尽可能小的成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特定品类从A送到B”。
这一过程中,有4个核心要素:
1)点:物流节点(仓库、餐厅、港口等)。
2)线:路由(运输路线)与载具(飞机、轮船、不同载重的卡车、小轿车、二轮车等)。
3)人:运输执行者(司机、骑手等)。
4)品:运输物品类型(普货、冷链、危险品、大件重货等)。

除了品没有能动性之外,其他3个要素都在围绕“成本、时效、质量”之间的平衡做文章。

从成本看,我认为大物流行业的本质就是“人形制造业”。只不过传统制造业靠产量摊薄固定资产投入,大物流是靠单量摊薄固定成本——仓租(点)、运费(线)、薪资(人)。

在时效侧,“点”通过靠近终端消费者(海外仓、前置仓等)以及优化仓内(人数、班次、工时、设备、动线等)提升时效;“线”是通过优化普线以及设置专线(包括闪送)和更快的载具提升时效;人则是靠熟练工(常年不变的顺丰小哥)以及特殊情况(恶劣天气、难派地段、节假日)下的特殊激励提升时效。

点、线、人、品,是理解大物流的核心4要素。

2.京东和美团在物流配送上的区别?

原本,物流快递与同城即配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赛道。

物流链路复杂,一个环节出问题影响后续所有环节,一个区域出问题影响整个区域的交付(比如所有货物先到南京中转再发江苏全省,如果南京仓库出问题,整个江苏的交付都受影响,虽然实际上南京不会只有一个仓库,只是举例)。

所以物流更在意稳定性,对时效要求低于外卖,因此也更愿意招上社保的正式工。快递小哥本身也是更在意朝九晚五稳定生活的人。

即配(外卖)链路简单,就是从店家到终端顾客,不会因为一个外卖小哥路上遇到问题影响其他外卖小哥,但是时效以分钟而非以天计,高峰时期需要可以迅速扩充运力。

所以即配更在意灵活性,对稳定性要求较低,因此更倾向找众包(临时工)骑手,而非上社保的正式工。骑手小哥则是更偏好灵活用工的一类人。

但是随着京东为了加快时效,把前置仓不断向前推,离终端消费者越来越近,逼近美团的空间范围;以及美团除了送外卖,开始送“万物”,逼近京东的品类范围。两者终究面临一战。

从点、线、人的物流配送交付能力看,美团打京东其实很“顺手”,依然不需要网点,依然动态路由,依然是那波骑手,只不过从餐厅取货变成去便利店小超市取货;

而京东打美团则不太顺手——物流网点没法复用,路由从静态变为动态,小哥也得新招外卖小哥,所有能力都要重新构建。再算上初期招商投入和用户补贴,早期得花很大一笔钱。

如果这笔钱能带来足够的后期回报,那也好说。但问题是,外卖尤其在中国做外卖,赚钱吗?

3.2015年,中国互联网从春秋进入战国

刘强东要让京东外卖净利率不超过5%,但美团外卖净利润也才2.3%(即便抽成20-30%,但是是一单二三十块外卖的20-30%,那从绝对值看也就七八块钱,分给骑手几块钱,平台盈余有限)。

商家不赚钱,骑手过得苦,平台也不赚钱,那钱去哪儿了?这与2015年后中国第二代互联网新贵的商业模式特点有关。

第一代互联网企业,比如阿里腾讯,多少还是尝试在平台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做平衡。没有一边倒偏袒商品消费者的“仅退款”,也没有一边倒偏袒内容消费者的纯粹算法霸权。

但是第二代互联网企业,无论是多多、字节、还是美团,往往通过一边倒站C端需求方,做足增长与留存,再以此反向压榨供给侧(多多上的商家,抖音上的内容创作者,美团里的餐饮平台),并实现商业闭环。

这无关善恶,而是竞争越发激烈后中国第二代互联网巨头的普遍范式。从国际比较看,海外外派平台的配送费普遍为餐费的1/4-1/3(我在海外点外卖的付款截图见下方)。

况且扪心自问,如果现在有一家外卖平台以对用户的高配送费为代价,换取商家和外卖小哥更小的负担,作为终端消费者的你,你自己愿意吗?会不会流失到另一个不怎么收配送费的平台?

4.京东的机会在“品”。

如果纯从点、线、人的物流履约看,我认为京东在外卖层面打美团没什么优势。但京东的优势在“品”,他有比美团更丰富的自有SKU供应链,而且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拿到更低采购价。

美妆护肤、3C电子,毛利和客单都比外卖高,300块抽成10%,仍然比30块抽成30%要多,舆论战上也说得过去。

国际上能跨界做好外卖的,往往不是物流/电商公司(如亚马逊、美客多Mercado),而是打车公司。比如东南亚的Grab、中东的Careem、俄语世界的Yandex,以及Uber Eat,乃至Didi Food。

如果围着餐饮外卖,至少从物流履约视角,我不认为京东打得过美团,长期打下去反而会被反噬,尤其是他初期调门立太高;但如果用新搭建的即配履约能力在非餐品上突破,京东说不定能赢,至少在这一块。

附:海外外卖平台配送费截图
Rappi(哥伦比亚公司,拉美外卖平台),配送服务占比21.4%
Uber Eat,配送服务费占比30%:
Careem(中东最大外卖平台),配送服务费占比28.8%。

17.系统聊聊京东战美团:从物流框架和国际比较看

奥特快出海笔记

2272
奥特快出海笔记
3天前
“我和她在海边奔跑 她说她要找小贝壳”
00
奥特快出海笔记
5天前
干了快一年物流,明晚9点做个直播聊聊京东美团大战。包括:
1.业务视角下,系统理解物流快递行业的三个核心要素是什么?
2.京东美团在物流配送层面的根本差别
3.参考海外案例,京东能赢吗?
(海报上的17点是中东时间,实际为北京时间21点)
20
奥特快出海笔记
6天前
故事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是核心铁三角技能。故事能力捕获需求,再靠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自营/外包交付供给。
01
奥特快出海笔记
8天前
下午跟一个做投资的朋友打电话,说流浪地球几年有点累了,想找个地方base一下,有点想去杭州继续做内容老本行。被她苦口婆心用三体式口吻劝了半天“不要回国!不要回国!不要回国!”。。。

叫我不如继续回越南或马来西亚苟着,也不要回国。说目前形势甚至不如两年前,除了AI,其他方向创业公司一片凋敝,她自己连探索都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探索了。

各位觉得跟两年前比,情况是变好了、变差了、还是没啥变化?
248
奥特快出海笔记
9天前
复更后又开始上锋芒榜,感谢小宇宙🙏
00
奥特快出海笔记
11天前
开斋节10天假,去埃及兜了一圈。行程:开罗-阿斯旺-卢克索-赫尔格达(红海)-开罗,去埃及玩的朋友可参考这个路线。最新一期播客就谈谈埃及见闻。

摘要:
1.虽然都是阿拉伯国家,但埃及(北非)与海湾国家(阿联酋、阿曼、沙特)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直观感受上,埃及街头明显人更多,且大部分为阿拉伯人,而非印巴人(海湾国家印巴人更多),更脏乱、更嘈杂、更拥堵(大街上大量摩托车)。在批发市场看到路边喊麦的小哥,仿佛回到越南/墨西哥。

与此同时,经济条件也明显不如海湾国家,路上看到许多流浪汉以及乞丐。

从宏观数据看也很合理。阿联酋1千万人,人均GDP为49k美金;沙特2千万人,人均GDP为32k美金,而埃及有1.1亿人,人均GDP只有3500美金,还不如越南(4200美金)。

2.除了更嘈杂与贫困外,埃及还呈现一种矛盾的特质。

一方面,它比海湾国家更世俗化。比如不是所有女性都戴头巾,且在夜市摊位上我看到有人当街卖女士内衣(在海湾国家简直难以想象);还有埃及本土品牌啤酒,而在海湾国家买到酒都困难,沙特更是全国滴酒没有。

但另一方面,它又显得更封闭。比如街头店面门头几乎都没有英文,能说英文的人也少很多,打车时发现车牌号都不是用阿拉伯数字,而是阿拉伯字母。

这或许就是是世俗化的民族主义阿拉伯与神棍的骑墙阿拉伯的区别?

3.来之前就听说埃及遍地骗子,亲测之后发现更精确地说法叫:习惯性出尔反尔和不守信用。

比如谈好了价格400埃镑,到最后各种理由让你给他500埃镑。虽然多100埃镑也就人民币14块钱,绝对数额不大,但给人的体感就很糟心。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说收500埃镑。

我后来发现这似乎是阿拉伯人或至少是埃及人做生意的策略:不管你提啥需求,只要不是太离谱,先满口答应下来把你“哄上车”,过程中再通过各种办法(比如主动给你拍照、给你增加你不需要的讲解等)在最后以“服务好“为由让你给他小费,把原本还掉的价又加上去。

说好听点,就是不管能不能交付,先获客,获到后再想办法交付原本不能交付的交付掉(比如从阿斯旺到卢克索的包车,先答应可以做,但其实半道换了个司机做),或者硬增加附加值把最终价格又抬上去。

坦率讲,我觉得这种商业策略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可取之处。比如先把握住需求,再在过程中不断完善供给。但像埃及人这样画饼画画过头的,确实反而会让买家体验很糟,即便绝对差额很小。

而且这些“骗子”的话术往往一样:钱是第二位的,开心是第一位的,我让你开心(做好服务),你也让我开心(给他小费)。

听到这话我很怀疑埃及人储蓄率是不是很低,毕竟如此及时行乐。查了下,确实如此……埃及储蓄率10.9%,排世界149;美国18.7%,排第91;中国46%,全球第二(第一是卡塔尔)。

4.从开罗到阿斯旺的卧铺火车上遇到一个中国大哥,因为错过了火车上了这班,但没有改签车票(也不知道在哪儿改),所以乘务员来找麻烦叫他补个车票(90多美金)。

大哥把乘务员拉进车厢一顿密谈,最后塞了500埃镑(70人民币左右)小费解决问题。据说大哥刚提出这个想法时,乘务员哈哈大笑回了句“You must living in Egypt ,right ?"。

后来我跟这大哥聊起这个,说如果发生在日本,这事可能吗?或者在欧美、在中国,我觉得都不太可能,估计也就这种原本就“坑蒙拐骗”丛生的新兴市场才行得通。

当我们说“遍地是坑”时,其实意味着这个市场不讲信用不守规矩。这总体上肯定不是好事,因为增加了交易成本,每个环节你都要额外监督,不然可能就踩坑。

但换个角度讲,这对比较有江湖经验的社会人来说,可能反而是好事——因为可以用社会经验与交际能力把本来就模糊不定的规则变得更有利于自己一面。当然,这也是有风险的,因为今天在自己这边,明天可能又跑到对面去了。

关键是,这意味着不同特性的市场适合不同类型的出海人。如果是老实的“做题家”要出海,或许还是去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老实上班好,要么就是进中国大厂走外派;如果要在亚非拉自己创业,大概还是有江湖气的社会人更容易成功。

5.在阿斯旺老瀑布酒店(建于1899年,丘吉尔与阿加莎都住过)前台想问有没有去卢克索的船,看到一对目测七八十岁的英国老夫妻已经在咨询,所以坐旁边等候。

但那位爷爷咨询的内容一度让我觉得是不是听错了——他父亲是英国陆军少校,在1945年1月和他母亲曾经在这家酒店度蜜月。他想知道当时的他的父母亲住的是哪一所房间,能不能进去拍几张照片。

后来跟前台确认,我确实没听错……前台小伙子也是一脸懵逼,我俩都感觉历史活生生重现在了眼前。

听到他这个诉求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感动,甚至脑补出一个泰坦尼克号结构的电影叙事。。。但转念一想,1945年1月,我们抗日还没打完,离建国还有4年多,整个国家仍处在一片废墟。这些英国佬居然都可以在埃及一座已经建了快50年的英国酒店里度蜜月,可见老牌帝国对中东的经营真不是一天两天的。

即便这几年海湾国家开始与中国走近,但要真正让中国的影响力达到与西方比肩的地步,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比如在迪拜,核心圈层肯定是阿拉伯王爷们,其次是英国人,继而是印度人乃至菲律宾人,之后可能才是华人。任重道远。

6.其他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
1)阿斯旺的尼罗河日落很好看;
2)入住过一家苏丹穆斯林老板娘开的民宿,只露了眼睛。她说原本并没有遮面,去年去完麦加朝觐后觉得遮面很好,我没有具体问原因;
3)卢克索有一天气温突然到42度,因为沙尘暴。当天就像钻进银翼杀手2049里似的;
4)Esna彩色神庙很好看;
5)红海海水很冷;
6)我总觉得在埃及看神庙时有一种割裂感,这些遗迹与当代埃及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宗教甚至人种都不一样。

我问遇到的埃及人怎么看这些前伊斯兰时期的古埃及遗迹,主要回答要么觉得很牛逼,要么觉得看惯了,还有一种是平时无感但看到别人觉得这些很牛逼时她觉得很骄傲……

16.埃及十日谈:躁动的阿拉伯、“坑蒙拐骗”与1945年父亲住过的房间

奥特快出海笔记

20
奥特快出海笔记
12天前
做了第一笔出海咨询,开心
00
奥特快出海笔记
13天前
最近与人聊天,发现很多不同观点穿透到底是在一个问题上存在分歧:

中国时代到底是还没完全开始还是已经结束了?

我觉得是前者。

诚然,当前增速不比往日,结构性问题也不少。但我地球逛了一圈,被吹上天的东南亚中东拉美热门国家都去了并长期工作生活过,也没见哪个有当年中国那种势能啊?而且体量就在那儿,撑死能有多大呢?(何况能不能到撑死那天真不好说)。

鲸落没落先不说,就没见到万物生。而更大那只鲸看起来也没见蒸蒸日上的样子,那就算这边变慢了又怎样?怎么说也没到鲸落地步吧。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