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孟岩
185关注41k被关注81夸夸
让万物穿过自己
置顶
孟岩
3年前
投资中,我相信的事

2005 年算起,我学习投资已经有 17 年了。

我曾经以为,我会对投资和市场越来越了解。

恰恰相反,在市场「存活」的时间越长,我越来越意识到永远会有超乎我想象的事情发生,一切无人知晓。

上周,市场再创历史记录,巨幅震荡。

和朋友们聊天,有人提前大幅度减仓,认为这次不一样;有人按原计划加仓,虽然有些看不懂但必须坚守原则;还有人在周二的盘中,根据纪律清掉了大部分仓位。

虽然动作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遵循自己的投资哲学和投资原则。

我在想,把时间拉长,这次结果的对错可能并不重要。但如果因此而对自己的投资哲学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和破坏,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继而,我想借这个机会,把我这些年来在市场中学到的,那些在失败、痛苦、迷茫中感受到的东西写下来,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1)站在时间一边;
不上杠杆、不做空、不用短期可能要用的钱来投资,否则准备好承担相应的后果。

2)市场价格包含了很多信息,我只知道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当我开始做主观判断(比如「这个公司很好」、「已经跌很多了」、「最近趋势不错」)的时候,多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比市场知道更多。

3)做好大类资产配置,分散持仓;
包括大类资产标的(比如 A股、美股、债券、宽基、价值、成长……)以及比例,这个配置本身决定了大部分收益。

4)宽基指数作为原点和核心仓位;
宽基指数(沪深 300、标普 500 等)不会死,更重要的是它的筛选机制会突破人的认知和情绪限制,帮助我们捕获优秀的公司。

5)短周期的择时是无效的,长周期的逆向投资是可行的;
参见 2,短期猜明天涨跌很难,利用投资者群体情绪做长周期的逆向投资,值得尝试。

6)在宽基的基础上,基于自己的能力圈来扩展;
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效。只有确信自己真的比市场「更懂」一个行业、一个公司,或者真的能找到有能力做到这些的基金经理时,再把一部分仓位配置给 TA。

7)用仓位上限和加仓节奏来保护自己;
参见 2,市场比我们知道太多。无论觉得自己多么懂一个行业或公司,无论标的跌了多少,设定好一个品种的上限(超过不再加仓),控制好补仓的节奏。

8)长期合理的预期收益是 8% 12%;
一年三倍者如过江之鲫,三年一倍者却寥落星辰。对大多数人(包括我)来说,8% 12% 已经是很好的收益,短期超过的部分,更应该归功于运气,大概率还会还回去。

9)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Plan your trade, trade your plan);
人脑远没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客观和冷静,尤其是在极端时刻。根据策略来交易,根据结果来迭代、升级策略,而不是按照主观想法违反策略。

10)正确对待信息;
参见 2,绝大多数时候,市场价格反应了所有的信息。当我们看到一则信息的时候,第一根本不知道真假,第二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人更早知道并根据它交易了,信息已经反应在了价格中。

11)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参见 2 以及以上所有,当你在平均收益率(长期持有指数)之外做出额外的选择(择时、择股、选择基金经理)时,就是在用你的「超额认知」来交易。你是不是「真的懂」,决定了交易的结果。长期来看,你的长期收益率会回归到你的认知水平。
扩张自己的认知账户,投资收益自然会跟上。

12)投资哲学需要和我们的价值观匹配;
市场有很多投资策略和哲学,长期都有可能赚到钱。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投资策略和哲学,这决定了你和它的关系,决定了是否能长期持有,决定了是否能在它不适应市场风格的时候拿住它。

13)投资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让自己更焦虑;
收益率、市值这些数字经常掩盖我们真正的目标。如果因为投资而整天陷入焦虑,说明我们的投资策略或是仓位不合适。

14)投资收益,根本来自于人类经济的增长;
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市场交换,这些因素促进了最近 200 多年人类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财富的根本来源。投资获得良好收益,是尊重世界的规律,做正确的事情,参与到价值创造后自然的结果。

15)「我」变小,是投资成功的开始;
「我」只是整个世界非常微不足道的变量,当「我」变小,当我们把亏钱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而不是市场、国家、主力、战争、其它,可能就离投资成功不远了。
42256
孟岩
5天前
我最近常想起《黑客帝国》和《机器人总动员 WALL·E》里的两个场景:

- 在《黑客帝国》中,成千上万的人被安置在充满营养液的胶囊里,身体的热量与生物电被机器汲取为能源,而他们的大脑沉浸在一个精心编织的虚拟世界。
- 在《机器人总动员》中,远离地球的人类躺坐在漂浮座椅上,屏幕 24 小时推送信息流,饮料与食物源源不断送达,所有琐事都由机器人代劳。

当时看到这两部电影里的这两个片段时,我是没有太大感受的,只觉得那是对未来的一种夸张想象。

然而今天,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凭借最尖端的算法和对认知科学、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对人性的精准拿捏),捕捉、占据人类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人沉迷其中,而科技巨头高效地将这份注意力货币化——广告收入再反哺 AI 基础设施,用于购置算力、训练大模型……

人类贡献注意力、机器获得能量。

那两个银幕里的画面,似乎正在从想象走进现实。
2233
孟岩
20天前
最近我向不少朋友推荐了 Tim Urban 在 2015 年发表的两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

waitbutwhy.com
waitbutwhy.com

尽管距今已十年,这两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仍在不断被现实验证

更重要的是,Tim Urban 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论:

我们很可能正站在那条指数曲线的拐点上。

如果真是如此,超级人工智能或许即将诞生,而且一旦出现,在短短数小时内就能把自身能力提升到远超人类的水平。

到时候,AI 看人类,也许就像人类看蚂蚁一样。

这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

1)人类灭绝;
2)长期困扰人类的很多基础难题(比如癌症、能源、气候等)被轻松攻破。

如果是第二种,人类有可能将走向「永生」或至少大幅提高寿命。

基于这两种可能性各自的概率,Tim Urban 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

1)活在当下;
2)保护好身体。

要是刚好死在人类可能永生之前,就太遗憾了。
2971
孟岩
22天前
中午吃饭和伙伴聊天,TA 问我:

你是怎么选择去看哪部电影的?

如果是老电影,豆瓣评分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依据。一般我都会选择「超过万人评价」以及「评分不低于 7.5 分」。

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就像我在和重轻对谈的播客里说的:

「有些人一旦出现在播客里,我就会把这期播客加入待听列表。因为 TA 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比评分更直接的保证」,就像周老板说的「人保活」。

在电影领域,诺兰、维伦纽瓦、彼特·道格特、科辛斯基、汉斯·季默、马特·达蒙、马修·麦康纳 都是这样的名字。

有些人的名字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
101
孟岩
25天前
去看《F1》吧,最好是 IMAX 厅,看完可以在座位上待一会儿,听一下汉斯季默的配乐。
1112
孟岩
2月前
端午节读田螺姑娘 @陈宇慧 的新书《谁来决定吃什么》,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做饭的场景。那时,每顿饭都从逛菜场的小摊挑菜开始:父母拎着新鲜食材回家,淘米蒸饭、洗切烹炒,我们围坐在那张至今仍记得样貌的折叠圆桌旁慢悠悠地吃完,再去刷锅洗碗——一顿饭,要花上好几个小时。

《Wall‑E》里的未来则来到光谱的另一端:人类瘫在漂浮椅上,一根吸管就搞定「进食」。营养丰富,膳食均衡。

外卖平台、预制菜、算法推荐与顾客点评,从整体来讲,显然提升了安全性、品质与便利性。但也像一个无形的传送带,把我们的餐桌一点点推向光谱的那一端。

我有时会想,这条路最终会停在哪里?

买菜、做饭、吃饭,是可以被不断优化、加速的过程,还是生活本身。

我喜欢田螺姑娘的文字,她让那些食物和味道变得鲜活,也让我在边读边咽口水的同时,又思考了这个问题:

谁来决定吃什么。
65
孟岩
2月前
聪明劲儿都用到这些地方了
33
孟岩
3月前
一些自己对自己说的话,也希望能给你些许启发

E40 够与多

无人知晓

2213
孟岩
3月前
每天的夕阳都是独一无二的 ​​​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