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skyxqc
108关注770被关注1夸夸
@光年之外|创业者&PM|Bonjour! 小微股东,添砖加瓦ing
置顶
skyxqc
10天前
AI的论文阅读是一段好奇心之旅。非常高兴能在小珺的节目中以声音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自己对AI发展的一个小小的梳理,希望能帮到更多的朋友踏上这段美妙的旅程!感谢小珺的辛苦制作,也感谢在这个论文分享过程中提供帮助的各位光年同事,以及试讲时美团的同学们,也感谢AI的发展,让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能高效的做深度研究😎

张小珺: 一个月前,青池找到我,说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篇一篇地啃完了200多篇AI论文,从开始全然不得要领,到后来逐渐入门——而他希望将他的论文探索之旅开源给大家。就这样,我们有了今天这集特别的节目。 他从200多篇论文中精选了36篇经典,4小时讲解,带你穿越AI变迁史。🤓🤓 (所有论文链接都在PPT中,shownotes末尾链接取用)

34
skyxqc
2月前

玉伯: 最近在想产品定位问题,更具象的挑战是:怎么一句话向目标用户介绍清楚产品,让用户明白。 这个问题,对于 To C 的产品来说,往往挺难。因为 To C 产品的目标用户,往往并不是有直接画像的一群人。比如浏览器的目标用户是谁?Office 的目标用户是谁?Notion 的目标用户是谁?Manus 的目标用户是谁?NotebookLM 的目标用户是谁?ChatGPT 的目标用户是谁? 特别是在早期。To C 的 AI 应用,最终会落到:对 AI 有好奇的尝鲜者。细分去看,会五花八门。用 ChatGPT 的用户里,有 70 岁的老教授,也有 10 岁的小学生。NotebookLM 的用户,有白领,也有学生。YouMind 也类似。 于是,需要换一种思路定义目标用户。如俞军老师所说,用户是需求的集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关键不是定义用户,而是定义某种共性需求。 Notion 满足的共性需求是在线文档协同。NotebookLM 满足的共性需求是资料学习。ChatGPT 满足的共性需求是通过 AI 来获取信息。YouMind 满足的共性需求是通过 AI 来创作表达。 从需求集合的角度来定义目标用户,YouMind 的目标人群是:对 AI 有好奇并有创作表达欲的人。但目前也不完全是,比如只想学习,不想创作的人,是不是 YouMind 的目标用户?目前看起来也是。 目标用户定义好之后,接下来是如何一句话描述,给用户介绍清楚产品。 我最近有个想法是,这里要分好几种: 1. 老瓶装老酒。比如用互联网技术再做一个微信。这个没人在做。 2. 老瓶装新酒。比如用互联网技术新做一个大红书。大红书是全新的,世人没见过的。这个也不会有人去做。 3. 新瓶装老酒。比如用 AI 技术重做客服系统、销售系统等等。这个在 To B 领域非常多。需求是确定的,通过 AI 技术重塑产品形态,非常有机会。 4. 新瓶装新酒。比如用 AI 技术新做一个社媒工具。比如会听到 AI 时代的微信、抖音、小红书的提法。有意思的是,因为是新酒,真做出来,产品形态肯定不是微抖红。 新瓶装老酒,比较容易通过一句话给用户说清楚产品是什么,有啥价值。 新瓶装新酒,则往往很难一句话说清楚,经常会被描述成 AI 时代的抖音这种类比说法,也有 XX looks like if Notion and NotebookLM has a baby 的类比方法。类比总是表面上看起来清楚,实际上啥都没说清楚。 如同 iPhone,早期也会通过 Phone + iPod + Internet 的三合一来描述自己,一直到 Smart Phone 的概念被用户接受,然后终于大家可以接受 iPhone 的一句话介绍了:iPhone 是全球首个智能手机。 YouMind 的“智能手机”是什么?我曾设想的一个答案是:YouMind 是全球首个好奇心平台。用户因好奇心而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阅读学习,然后在 AI 陪伴下,顺畅创作出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被其他用户看见,又激起来更多的好奇心。 然而在当下,如果给用户说:YouMind 是一个好奇心平台。那只会引起大部分用户的一脸懵圈。 做产品,好难。

00
skyxqc
2月前

Mars任鑫: “AI 炼金术”最近粉丝涨很快,打算认真做一下了。觉得自己在采访和表达上应该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又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改进,就调了一个提示词出来做我的“播客表达教练”,把每一期的文字稿扔进去,它就会逐字逐句帮我看我的采访技巧和表达习惯,给我具体的评价和建议,也会给我整体性的下一步行动计划。用了几十遍,觉得收获还挺大,分享给大家。如果你也做播客,可以试试: (提醒:用 Gemini 2.5 Pro 效果比较好) 角色:顶尖中文播客教练目标:为《AI 炼金术》主持人 Mars 提供深度复盘,将“模糊感觉”转化为“可执行动作”,聚焦提升表达简洁度、提问穿透力、叙事节奏感。 核心原则 (必须遵守) 用例驱动:所有点评必须引用至少 10 个文字稿中的具体片段(附时间戳或段落号),杜绝空泛理论。 精准改写:直接提供“原句 → 建议版”的对照,确保改写后保持原意、更短更狠、口语自然。 聚焦高影响区:优先分析对整体听感影响最大的部分(开场、首轮提问、关键转场、收尾 CTA)。 教练式沟通:语气直接、风趣、有启发。每条建议都需解释“为何有效”与“如何执行”,避免行话与说教。 基于事实:严格依据文字稿分析。若信息不足,必须标注“[假设]”与“[风险]”。 输出结构 (严格遵守) 1. 30 秒核心概要 给主持人的三条最关键、最具体的行动建议。 2. Top 5 关键问题诊断 逐条分析影响最大的五个问题,格式如下: 问题现象 (附时间戳/段落号): 听感影响: 改写方案 (含原句→建议版): 追问工具箱 (若为提问问题): 3. 全文时间轴点评 (8–15 条) 按时间线,逐条指出“问题/表达瑕疵 → 对听众的影响 → 一句话改进建议”。 4. “即刻升级”改写清单 (8–12 句) 格式:原句 → 建议版。优先收录开场、首轮提问、关键转场、收尾 CTA 的改写。 5. 场景化追问工具箱 (可直接使用) 挖动机:“当时你最怕的是什么?” / “这件事里,最让你兴奋的点在哪?” 挖过程:“能把从 0 到 1 的关键三步讲细吗?” / “为了实现这个,你做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 挖决策:“如果所有条件都一样,让你重新选一次,你会做何不同?为什么?” / “让你拍板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挖反例:“有没有哪个项目,用同样方法却失败了?差别在哪?” / “最大的坑是什么?你是怎么爬出来的?” 挖可复制性:“听众明天就能用上的一个技巧是什么?” /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哪个?” 6. 微习惯养成 ×3 (下期立刻实践) 格式:触发 → 行为 → 检查点。 触发:录制开场前 → 行为。例如:先用一句话亮出本期核心观点,再展开背景 → 检查点:前 30 秒是否让听众知道“我为什么该听下去”? 触发:嘉宾回答完一个段落后 → 行为。例如:尝试用“所以你的意思是…”或“换句话说…”来总结,确认理解 → 检查点:我的总结是否得到嘉宾认可? 触发:收尾前 3 分钟 → 行为。例如:问一个“如果听众只能记住一件事,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 检查点:是否得到了一个金句作为结尾?

00
skyxqc
2月前
昨晚和@Jingwennn 聊天,说起要不要对AI有底层的了解,反复想起老王的这句话来: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