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来深圳大学和看展是我给儿子安排的,缘起学校安排的是去丹霞山和红军基地。别说三晚四天的费用是 1880,哪怕是免费我都不会让儿子的,去过丹霞山的都知道,在视频里推广丹霞山都要打码,怎么能让高中时期这么个青春期正在萌芽,还在不知所措的摇摆阶段孩子去面对那么样一个庞然大物,还是矗立在男女同学面前?这是在开什么国际玩笑?这些我都是跟儿子商量的,也说了,到了大学期间,想什么时候去都行。
像看展这样的活动是需要陪养的,这个对我来说就是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小时候带他看的时候,他总是心不在焉,也不太感兴趣,但慢慢看着看着兴趣就有了,这个有,就是基础,也是我也吃不准的尝试。我想,那么多展,总会遇到一两个他恰好喜欢的吧?他至今记忆犹新的就是齐白石画展,扎扎实实在里面待了快俩小时;再就是“千年法老光影重生”的埃及展,他第二周就带他朋友再去看了一次;这次就是钢铁与荣耀和中国剪纸艺术,他看到闭馆,说剪纸艺术挺牛逼的。
我们做家长的都是尝试,摸不准也吃不准,那么多东西,时间如何分配就是哪些信息让他去吸收,那我宁可把时间花在这些的吸收上,也不愿意消耗在被环境左右的手机上。很多时候,我都是在刻意安排和手机抢时间占用,这个抢占也是心智的抢占和审美人文素颜的积累抢占。在哪个地方时间积累多一些,那留在他心智和身体里的记忆就会多一些,秉性和很多东西也是要靠这样的时间基础去积累起来的,很多东西形成了就是形成了,所以我怎么都要干预一些进去,那个框架不能全然学校和社会帮我去构建完成了,这绝对不行。
我算是个不会拿孩子的表现好坏/有才无才/有用无用来作为是否给我长脸丢脸的标准的母亲的。好,靠的是他自己;不好,也是我的孩子,那里不仅有我的责任在,还有我的基因在。且好坏的标准是在我这里的,不是在全然的外界眼光那里。社会里的眼光是有服从性的要求在的,我不能让孩子只学会服从,也不能让他屁本事没有只会挑三拣四,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我要给这个时间,不能拿统一标准来匹配所有孩子。
只要时间有,时间里的养成时间分配在,大差不差到他醒悟的时候,人生也不会差到那里去,因为生活的好坏标准是在自己那里,不是全部给了社会去评定。总之,性格的养成和人格价值观人文素养的养成我比什么都看得重,那是关乎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包括周遭的一切的。
性格、个性、审美、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我看来,养成了就是养成了,没有就是没有,想通过走入社会再去自己去找和构建,可以说难于上青天,好些寻找自己和认识到自己,都是得到了中年老年才找到,我不想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