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易凡
356关注1k被关注2夸夸
一个元宇宙∞里不炒币💰的程序员👨🏻‍💻
易凡
16天前
GPT-5给我的感觉不再是“一款基础模型”,而是它本身就是一套深度适配了多个基础模型的Agent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失望:基础模型没有迎来跃进式提升。

但我觉得,大突破是可遇不可求的,“伟大不能被计划”

在基础模型大突破到来之前,其实反观AI产业的现状,我认为是工程落后于基模的。

绝大多数工程都不够适配LLM,还有太多的Context Engineering要做。

AI产业目前急需的是普及更深度驾驭多个LLM的Agent最佳实践

而GPT-5提供了非常多行之有效的思路——尽管它不开源,但聪明人还是能管中窥豹。

只是从对人类价值更大的角度来说,这些最佳实践出现在GitHub、Youtube和技术博客上比通过一个闭源商业产品来提供更好。

但我相信,会有人这么做的。
00
易凡
23天前
理想“重卡”对撞实验,充分说明了流量之恶

他们心里完全清楚这种宣传是有问题的
但有问题能带来流量,只要有流量,他们就不在乎有问题了。

侧面说明,他们合计过了,舆论对品牌和商誉的实际伤害,并不大,在巨大的流量利益面前,道德和脸面可以舍弃。

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网民极易被文字迷惑,只管输出,不甚思考。

为什么说这次实验是“有问题”,但不是完全“作假”

1. 宣传100公里/小时,忽悠大家自然而然理解成为这两辆车时速都是100公里/小时。
但实际上这两车是相对时速100,实际可能是理想60出头,卡车接近40

2.有人可能认为相对100也是100,其实不是的,重点不是运行速度,重点是速度的变化。动能的转化一方面看车重,另一方面看速度从多少降到多少。两车相撞之后,卡车四轮腾空,车头被掀起,理想微微后退,理想速度变化应该是60多不到70,卡车速度变化是不到40,且有一部分转化到向上和车头旋转的动能了,所以实际正面冲击给理想的能量,远小于宣传描述的那样“100公里/小时重卡撞击”(即使8吨也并不算重卡,重卡一般自重都超过10吨,更别提大众印象中的“重卡”更多是装了货的)

3.为什么卡车腾空,而理想没有,因为理想车头是斜的子弹头形状,卡车车身整体高很多,冲击后理想会往下压,卡车会往上抬。还有卡车速度并不大,而理想车速是卡车的1.5倍,双方动量差距并不大。
11
易凡
24天前
体检这事也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比如说覆盖60%的情况,90%的准确率

这类机构没查出它范围内的问题,不等于你没其它健康问题
这类机构在范围内说你没问题,但还是有小概率“假阴性”

但如果它在范围内说你有问题,那确实值得注意了,去正规医院复查一次。

这类体检就是做初筛,筛出一些情况,再有的放矢去关注具体问题。

没有绝对的准确和对错(正规医院也一样),只是一个部分范围内大概率准的工具,要不要用而已。

832: 爱康国宾老板是这年头少见的实在人吧。 老百姓原本以为体检机构能查出什么病来,这些年过度体检的趋势也一直存在。这下倒好,丫自己承认赚的就是焦虑+安慰剂,其实正经也查不出病哈。 良心企业!

00
易凡
27天前
Spell it RED
锋利 又绚丽

I'm a Warrior
Keep going Higher

感觉自己充到了电
My Rose 明年见
01:25
00
易凡
1月前
人的一生,都是不公平的

从出生开始就是不公平的,你的家庭,你的境遇都是随机落定的

到生命结束,你付出了多少,受了多少罪,你索要了多少,欠了多少,到最后这笔账是算不平的。

有人一生都在索取和享受,有人一生都在牺牲和受罪,到最后,这一生的善恶,未必有报。

人的一生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不公平的

公平只是芸芸众生的夙愿(这种夙愿甚至是单向的,少有人觉得自己太优渥了而不公平,只会看到自己不如别人好而觉得不公平)

而不公平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仁,是人的夙愿,不是天的

至少我现在,作如是观

但我还是人,人总是会追求一些没实现的东西的

所以我仍然相信因果循环,秉持善恶有报,哪怕最后没有实现。

这不是我没看透这世界,这只是我的选择。
00
易凡
2月前
哈哈哈,还真有信息代沟😂

那时候来电话,在电话响之前,电脑音响会先一步出现“滴滴滴-滴滴滴”的电流声

随着手机信号协议的升级,和音响接口升级,信号屏蔽做得越来越好,就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 //@即友raylin: 预测未来,我是说,如果你坐在电脑前,你能提前知道有人会打电话给你,准确率高达100%,懂的都懂。

这是什么意思

阑夕ོ: Reddit问答版:对于那些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长大的人来说,有什么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体验的? - 那种能够彻底消失的自由。我的意思是,你现在当然可以一天不带手机的出门,但这并不符合当代社交礼仪,当你回家时会发现一堆未接来电和未读消息,大家会以为你出事了。在90年代,「消失」一整天不仅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有人联系不到你,他们也只会觉得很不凑巧。从人们视联系到你是一种幸运,到假设你随时都可以被联系否则就是一种冒犯,这种互动方式的变化,太大了。 - 上厕所时看洗发水瓶上的说明。 - 工作间隙时能做的事情,会闲聊,或是读杂志,大家身边总是带着一本书,有时候也会分享随身听里的歌,我不是说老一代的东西都比现在好,只是那会儿随身携带长篇读物是很正常且被鼓励的。 - 挂断电话时猛地摔下听筒的满足感!那不仅是「咔哒」一声结束通话的声音,你摔下去的时候会发出真正响亮的「砰」的一下,非常解气。 - 和所有人同时观看一部重要的剧的最后一集,然后第二天在学校讨论它。必须在规定时间回家看节目,并在广告时间安排上厕所。把你最喜欢的广告从杂志上剪下来装饰你的储物柜。 - 纸质地图。 - 有人在聊天时问了一个随机的问题——比如尼加拉瓜有没有秃鹰——如果身边没人说出答案,那你就只能继续不知道,即使有人声称知道答案,也没法验证他们的话是否正确。 - 脑子里记着十几个甚至更多的电话号码。 - 那是一个有权不被记录生活的时代,能够犯错,同时这些错误不会在网上伴随你一辈子,而且欺凌只存在于学校里。 - 给男朋友/女朋友打电话,需要和他们的父母尴尬的聊一会儿之后才能和他们说话。 - 没有压力。我在80年代长大,现在经常对孩子们说,希望他们能过上一个1986年的夏天,这样他们就能体验一下没有社交媒体、信息流广告、短视频如同洪水般涌来的生活……没有必须不断刷新主页并更新自己动态的期待。如今的孩子们过早得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 - 不会有游戏内置一个按钮,然后告诉你按下去,充钱就能变强。 - 预测未来,我是说,如果你坐在电脑前,你能提前知道有人会打电话给你,准确率高达100%,懂的都懂。 - 贪食蛇,一部从3楼掉下去依然能用的手机,充一次电可以管一个星期的电池。3210,我想你了。 - 你只能通过电视、电台或报纸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除非主动去寻找新闻,否则你什么都不会知道。如今,我们不断被信息、新闻、广告和宣传轰炸,我确实认为那时候的生活压力和抑郁感要少得多,部分原因就是这个。 - 无聊。听起来很糟糕,但其实并不是。 - 听数学老师训话:「你们总不能以后总在裤兜里装一个计算器吧?」 source:r/AskReddit/comments/1kycl8z/for_people_who_grew_up_before_smartphones_what_is/

00
易凡
2月前
We are all visitors to this time this place.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
Our purpose here is to observe, to learn, to grow, to love, and then we return home.
00
易凡
2月前
做不了是源于模型知识,做得了是源于外部工具的执行结果。
看上去是嘴硬心软,预期管理,本质上是关于“手”的知识没写进模型。

银银Silver: 嘴硬心软manus 嘴上说我做不了你找别人吧 但手上还是给我做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