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生日,简单说两句。
1. 当我凝视这个疯狂而多变的世界时,常常陷入对千禧年初的怀念。我越发觉得,那段时间给我们这一代小孩留下了两大宝贵的遗产:对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无限迷恋,和对全球化地球村的美好幻想。
如今我都快要迈入 30 岁了,它们依旧在某个深处影响着我的观点和职业选择,也塑造了我的优势和局限性。明明国家主义和保护主义都在抬头,明明振兴实体经济和工业复兴才是主旋律,但我总不自觉地被什么元宇宙、AI、游戏、区块链、社交媒体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所吸引走。它们交付给用户的价值,通常是无聊的、感性的、非功利的、反效率的、但很快乐。
不管你把它叫作什么,是不是当下流行的所谓的“情绪价值”,这种快乐一直被需要着。我希望有机会把这种东西做得更好。
2. 关于创业。我应该暂时不创了,也顺利地把团队小伙伴送到更适合他们发挥的地方去了。毕竟你只有认输,才有机会赢“下一次”。不然的话,只会一直困在“上一局”里。或者说创业这个概念也不重要,创作更重要。彪哥在播客里说,我会一直做产品,因为我也不知道不做产品的话,我还能去做什么。
我也有这种感受。这是我长大到现在,唯一学会的能够向社会提供价值和证明自我的方式,其他的形式更不擅长。或许“写作”可以算半个?
不过庆幸的是,经过这一遭,有所成长和教训之后,我还是觉得创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没把这个事儿当成一种苦难或者修行,保持它的新鲜有趣可能更重要。不要失去对创作的热情,来日方长。这比选择 all-in 消耗自己全部心力的创业方式,更适合我吧。
3. 月初的时候,我去看大卫霍尼克的生涯回顾展。在全环绕的数字展厅里,结尾一句简单而有份量的话,击中了我。他说,我已经画了 60 年,不出意外的话会一直画下去。我很羡慕这种坚持和快乐。
可能因为人快到中年了,就对年龄异常敏感。我忍不住思考,有什么事情自己能坚持做 60 年吗?享受其中并且获得持续的反馈。
这对某些行业/时代/国家的人可能不成问题,比如我爸可以一直是个公务员,但互联网这个行业诞生都还没到 60 年,变量太多了。什么事情是能干一辈子的,需要自己不断思考和尝试。
找到自己的终身事业,明确自己未来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应该是我接下来比较重要的课题。
而且这和年轻刚工作时的幻想不同,生活方式的核心不是物质,而是取舍,你不能全都要。尤其有了伴侣和责任之后,也不能只考虑自己。
纳瓦尔有一个很典型的感悟,幸福是满足,而成功来源于不满足。怎么去做平衡,也是一件非常考验人的事儿。
4. 创意是 AI 时代更重要的金子。如果说脑腐 brainrot 是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那 AI 时代可能会让更多人失去审美和想象。
总有人在焦虑 AI 发展后,什么样的技能更有价值。但如果你一直关注着那些最好的产品、最好的公司或者最厉害的艺术家,就不会有这种困惑。
他们没有一个人是靠着高超的工具而取得这样的成就,他们勇敢、热爱、坚持、不断学习。不是追随技术,反而是技术尝试追赶和复刻他们。
如果你习惯了吉卜力风格的头像,却无法欣赏宫崎骏的原作,那是你的损失。因为 AI 还会继续发展,宫崎骏也不会失去历史地位,但你将永远错过理解吉卜力为何能打动全球的机会。
这次就先写到这了,我们明年再聊。
---
往年生日合集:
2024:
m.okjike.com2023:
m.okjike.com2022:
m.okjike.com2021:
m.okjike.com2020:
m.okjike.com2019:
m.okjike.com2018:
m.okj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