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Yva在哪里
143关注242被关注1夸夸
好奇心比地心引力更强大的00后🤪
这里有:我的日常/思考/碎片
在深圳,天南地北都可以聊,喜欢您来
置顶
Yva在哪里
1年前
Hi ,我是地球旅客西野,欢迎来到我的即刻小世界!
▫️2年3C行业内容营销经验,喜欢捣腾摄影和写作。
▪️ENTP,正在学习公开表达。
▫️观望机会中,欢迎通过yellow page联系我

🙋‍♀️这些是我记录下的思考碎片和有趣的故事,也许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看世界视角。

- 我妈是我见过最神的人:农村妇女,南下创业,负债百万,归隐田园
m.okjike.com

- 网友见面日记1:跟只工作过2个月的创业姐姐聊天
m.okjike.com

- 网友见面日记2:跟工作6年裸辞5次的姐姐聊天,“重启人生”才不是辞职就行
m.okjike.com

- 网友见面日记3:职场诡异见闻之,在大厂被领导暗示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讨好男性
m.okjike.com

- 杨天真高能量播客笔记:如何缓解底层焦虑
m.okjike.com

- 第一次线上兼职,发现小公司是森林草窝
m.okjike.com

- 我理解的亲密关系:在自身很匮乏的时候,很容易被别人身上的利它特征吸引
m.okjike.com

- 关于我理解的“爱自己”:不一定是享福的。
m.okjike.com
01
Yva在哪里
2天前
工作后认识的人大多在同一个圈里打转,就像在跳跳棋,都在一个盘子上,都只是盘子上的一颗可爱的小圆球,从这里跳到那里,功能不变,位置变了,旁边的圆球还是那些圆球,没有变颜色也没有变形状。
我不想在这个盘子上了。
这就是最近这么长时间一直在反复的难题。

我不想再在这个盘子上跳来跳去了。
想自己做一款游戏自己玩自己的,或者邀请我欣赏的人来一起玩。

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多做一点事”,是“少一点被打扰”。

经常会陷入FOMO,怕自己错过什么,怕没拿到自己可以拿到的,怕比别人走得慢,怕现在的路径不是最优解。

保护注意力。

在我还没有找到自己认可的认定的生活方式之前,所有的犹豫摇摆踌躇不安,都是过程的丰富性和我本身的复杂性。
好像也没什么。
11
Yva在哪里
2天前
看到这样一段话:

”项飙:把AI作为一个情绪的诉说对象寻找温暖,不仅是附近的消失,而且是一定意义上人的消失。

AI为什么那么吸引人?AI的恋人为什么是完美恋人?因为它是根据你自己的需要去设计的。不管AI如何塑造成非常丝滑地跟你对话的这种方式,它不可能给你带来独特的基于生命经验的视角,因为它没有一个独立的生命经验,**不可能调用它的具体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它只能对你的情绪进行迎合。所以它提供的并不是真正的交流,不过是一个比较高阶的回音壁,或者你的影子。现在AI把“顾影自怜”四个字彻底地实现。

当你对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世界本身就显得很模糊和可怕。你在工作生活中,别人不可能是你的影子,你不知道怎么处理,觉得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危险,好像角斗场一样,而不是觉得大家跟我不一样好有趣,没有这个能力了。我们看不到人了。“

-

在AI逐渐侵占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我们好像对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认识一个人、磨合一段关系,都要讲效率——让ai帮我解释我可以怎样跟这个人交往,让ai帮我想想我可以怎样跟这个人沟通、解决矛盾、识别问题——往往讲得都很精准。

就像项飙说的,AI是个“高阶的回音壁”,它通过我们的输入,识别各种各样的字符,然后在从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里爬取的数据库里,分析我们输入的字符背后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跟互联网上其他人留下的痕迹相匹配的,它不是一个有独特生命经验的生命体,它是个学习人类语言的智能体,是我们的影子。

-

“为什么在中国社会和东亚社会AI势头特别强烈?原因不是AI技术本身,而是生活本来已经变得非常稀薄。
在AI来之前,我们整个的教育和工作系统的行政化,变得越来越形式化,我们的思维方式已经AI化了。”

我们习惯性地想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习惯性地去找“最优解”,我们在意“意义”,在意“结果”,在意“取得的成就”,而寻找这些最优解的过程,最好是足够快的、足够有效率的,不然就是浪费时间,不然就是没有意义,或者用长辈们最常说的:有什么用?

项飙还提到:“作为一个思考者,我要做的不是完美而是特性。”

我写的东西可能不如AI写得完美,不如AI写得逻辑缜密、语言通顺、结构清晰,但我自己写的东西会保有我自己的特性——这样的特性还没有出现在大语言模型里,它是我的,不是互联网的。

是从我独特的生命体验里生长出来的,不是从数据库里拼凑出来的完美答案。

-

怎样转化成一种更鲜活的、更有生命力的状态?

我想到的,首先是,接受自己的瑕疵,不怕展露自己的瑕疵。

我记得第一次跟国外客户开会的时候,因为要全英文,所以会用AI生成逐字的英文会议讲稿——开会的时候,照着念就可以了。

但问题是,如果客户这个时候问出了意料之外的问题,说了一些没有预先意料到的话,我可以怎样应对呢?

我后来发现,工作中,英文的表达不在乎用了多高深的词,而是“观点是不是自己的,有没有具体的行动指令,有没有业务上精准的洞察。”

英语口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对业务的理解。

我观察到很多高职级的人,在用英语对外沟通的时候,很少说很高级的词汇,用的都是基础的、能听懂的词汇,这不会影响这个人的影响力——因为他的观点足够清晰有力,对下一步的行动指令也足够有说服力。

这就是AI办不到的特性。这是基于他的独特的工作经验,融会贯通到当下这个场景的、对业务的深刻理解。

-

对AI的态度,我自己会是:「保持谦卑,保持批判,保持独立思考。」

让AI成为我的助手,而不是我的“头脑操控者”。

它是来帮我提升效率的,不是来帮我思考的。

不是来遮掩我的瑕疵、我的特性、我不那么完美的个性的。
01
Yva在哪里
8天前
学AI的第一周:学AI最怕的不是学不会,是什么都想学。

这一周,收藏了很多AI教程,跟了很多大佬,看了很多产品测评,但没有真正沉下心认真用过一个工具,也没完整看完+好好跟学一个教程。

每天都像在追热闹,又像什么都没抓住。

一度很想开个账号,分享学习过程。

但越想发的东西越多——工具测评、功能技巧、干货视频、宝藏博主……就越容易陷入“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完”的状态。

直到今天看到一句话:“每天都会陷于‘想法太多,精力太少’的纠结之中。比起要做什么,决定放弃什么反而是更难更重要的选择。”

好像不能再陷入这种“想做的很多,想看的很多,但什么都没做好”的无头苍蝇状态。

所以我决定从今天开始,只做两件事:

1. 删减信息源,专注深度:只保留 1-2 个新闻类的信息源,优先看AI大佬访谈和深度内容,每天至少2小时专注学习。

「分享我的学习流
1. YouTube看视频 (ps.同时用Chrome 插件:沉浸式翻译)
2. notion:边看视频边记一些零散的笔记
3. NotebookLM:用 Mindmap 总结视频内容 + 零散笔记,输出分享内容」

2. 构建自己的最小AI工作流:每个环节只选一个工具,从“能用”到“用熟”,之后再优化。比如:写脚本 生图 生视频 剪辑 发布,每一环只用一个工具用熟用烂。

不缺工具,也不缺信息,也许是该停下来,想想该放弃什么。
30
Yva在哪里
13天前
用flomo的AI洞察回顾了自己去年和今年的旅行经历,因为写了太多旅行中的碎碎念,而一直没有好好去反刍过它们,总觉得它们只是“存在过”,而不是“持续存在着,持续影响着我”。

在我的#旅行日记 碎碎念里,反复出现的主题有:
- 文化冲击与适应:比如对埃及的偏见转变为接受(从开罗的抗拒到马特鲁的美景和善意)、对日本和埃及的比较。
- 人际连接与孤独:比如感觉与世界联结、见到的孤独老头、萍水相逢的友谊、在地中海的平和时刻。
- 自我觉察和身份:比如嫉妒白人的privilege、思考傍身之技、写作和阅读的习惯、迷茫、自由和爱的追求。
- 旅行带来的视角变化:如对旅居祛魅、真正体验世界(通过遇见人)、在平凡中的感动。

这些都是AI总结出的,在我的笔记里反复提到的内容。

距离去年开启旅行计划已经快过去一年了,再次看到这些日记出现在眼前的时候,突然又感受到了那段长达4个月的solo trip带给我的富足。
让我看到如此丰富、细腻的我自己。

这个功能真的太好了,原来那些只写过一次就沉底的日记,其实藏着最最真实的变化,就像是,帮我捡起了散落在时间碎片里的“自己”。
01
Yva在哪里
15天前
信息的尽头,是提问。

在信息极度丰富甚至泛滥的时代,我们不缺信息,缺的是有方向的提问能力。

今天本来想研究一下 NotebookLM,想着让它帮我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写简历。

然后我发现,使用notebookLM的关键,是要给它输入可靠的信息源。

然后一步一步,越走越偏:

NotebookLM 需要输入可靠的信息源 那什么是“可靠的信息源”?→ Google 搜索 信息一多,又开始筛选困难 想到不如问问 ChatGPT……

这一通操作下来,好像做了很多事,好像问了很多问题,好像脑子跑了很多弯,但最终什么问题都没解决。

我又回过头来看一开始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只是想让notebookLM帮我写简历。

那它到底需要什么?

1. 我的工作内容:直接把写过的周报、绩效自评、汇报材料丢进去。
2. 部门的工作内容:项目复盘也有现成材料。
3. 简历写作标准:找几个播放量高的 YouTube 简历讲解视频。
4. 岗位JD:找几个类似职位就行。

写到这里才意识到:在“后互联网时代”,信息过剩不是最大的问题,“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找什么”才是。

面对泛滥的信息,光靠“多看一点”、“多搜一些”其实很容易越看越乱,被信息泥沼拉进去、陷进去。
真正能帮自己走出混乱、找到关键答案的,不是“看了多少”,而是能否问出一个准确、具体的问题。

比如我最初想到的是“研究 NotebookLM”,但这个目标太宽泛,也被各种“该怎么用AI”、“有哪些好工具”、“哪个信息源更可靠”这些信息牵着走过。

但当我找到一个清晰具体的问题——“我想写简历,NotebookLM能不能帮我?”——我才发现其实只需要四种资料,问题就简单多了。

越清楚自己在问什么,信息才越有用。
00
Yva在哪里
22天前
开始重新实践:用内容吸引同路人,而不是去大海里捞同路人。
00
Yva在哪里
27天前
承认自己的胆怯,是一种勇敢。

敢直面自己的懦弱、犹豫、恐惧,本身就是一种对自我深深的信任——我知道我现在恐惧这件事,这没什么,我不会因为对这件事的恐惧而动摇我对我的肯定,我不会因为“有恐惧的感受”而觉得自己是个懦弱的人。

直面这些恐惧,会经历一种阵痛,像长肌肉一样的阵痛,酸酸的,但是是踏实的酸痛感。
00
Yva在哪里
2月前
刚刚好最近在焦虑的也是A或B的问题。其实也在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职业的选择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是一条动态的、流动的河,我可以往这条河里放各种小鱼小虾,会有水澡,会有分叉路,但它的大致流向一定是往前的,就好了,就够好了。去试着让自己看到很多分叉路、交汇口。

携隐Melody: 条条大路通罗马(此处罗马大概就是代表一种幸福圆满的人生状态),到达目的地的路本来就不止一条,不同的人呢,会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走起来最顺畅的,或最享受的那条。 理想情况下,最好是既要又要:既享受过程,又能顺畅到达目的地。虽然这两种诉求经常在打架,我们总归是朝着尽量兼顾的目标去做人生决策,是不? 劝你不要转的人,更偏重“顺畅”到达目的地,也就是安稳、富足的人生。他们并不是觉得过程不重要,而是作为“过来人”,都已经过来了,过程已经在他们脑后了。你自己坚持想转,是因为对你来说,你还在起跑线上,目的地还很遥远,眼下更相关的是过程,过程要是很痛苦,想想就没劲,没动力,此时“遥远”的美好未来是激励不到你的。 两种立场在各自的人生阶段都很合理,而且很难互相说服。 那怎么办呢? 我觉得这种非A即B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跳出非A即B的陷阱,跳出“全或无”思维。不是一定要100分的享受,宁愿牺牲结果;也不是一定要100分的结果(稳定富足层面),放弃享受,是吧?中间是不是还有很多组合?我们有没有考虑过所有的可能性? 黄金决策问题之一:What’s the alternative?所有决策之前,都应该先问自己,我穷尽所有选择了吗?还是只看了两端就急于跳进结论了呢? 你看,你厌恶的,想要逃离的,其实是你当下了解到的“专业对口”就业。但是不是逃离它,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现在转专业?能不能靠辅修一个专业(比如经济或商科,或数学),拓宽你的就业选择? 退一步说,就算毕业时大概率无法逃离“专业对口”,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呢,难道就没有别的方法,让你转到更喜欢的领域?别的不说,我那么多MBA的学员,都是通过MBA成功转换了赛道的啊?现在职业变化那么快,很多人都是工作几年后慢慢就转了赛道啊?又不是要捆你一辈子? 再换个角度,写代码和人机交互是不是就是你唯一会喜欢的赛道?你有没有可能会同样喜欢上别的工作?有没有可能这个工作就是在你水声学的道路上只是需要走得稍微远一点?我有个朋友,本科学机械工程,如果本科直接就业,其实工作也不算是他特别喜欢的。他后来出国念了海洋工程博士,还没毕业就有一大堆石油公司抢着要他,工作内容和待遇都很满意,而且公司为了留住人才,一年内就快速通道给他搞定了身份。有没有可能这种前景你也是可以考虑?水声学不就是申请海洋工程硕士、博士的最好基础? 以上这些可能性,都基于“你毕业于本专业最好的院校之一”。因为是专业排名很靠前的出身,你在很多时候会占到这个便宜,大家会因此高看你两眼。你既没有完全放弃本专业带给你的好处,又仍然保留了很多可能性。 现在来看看另一个选择:计算机。计算机的确非常卷,意思就是你只有在这个赛道做到出类拔萃,才能获得赛道红利,否则就会很苦逼。基于你学校的计算机实力一般,资源也一般,你觉得凭自己的毅力和决心,有多大的概率你能一路读上去,考入计算机名校的研究生,成为赛道高手? 相对的,我们前面说的那些拓宽水声学职业选择的可能性,它们的概率加在一起是不是比在计算机赛道闯出来要大得多?至少,这些可能性一路分布在很长一段未来,而计算机相对来说就要一条路走到黑? 最后怎么选,肯定还是必须要你自己决定,因为只有你自己在承担后果。无论你怎么选,你自己觉得值得就够了,人生决策这事儿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可能你觉得“你们分析得都对但我就是热爱编程”然后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去,那只要你觉得心中舒坦,就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只是要记得,人生的大决策往往不是只有A和B两种选择。简化选择,你就要承担复杂的后果(要不断面临新的选择)。在选择时看到复杂性,拓宽思路,忍受很多“中间选项”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到了承担后果的部分反而就变得很简单哦(该考虑的都考虑过了)~

00
Yva在哪里
3月前
昨天晚上去了跳海和klook联合举办的招聘会。(是偶然间看到@梁二狗2dogs 的帖子去的hhh)

开在酒吧里的招聘会?没见过,带着“去感受一下”的想法,冒着深圳突如其来的暴雨,出发了。

去之前以为是轻松、开放的networking,但我一进去就感觉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不宽敞的酒馆里,面试排号混在酒单和昏暗灯光之间,一百来号人在吧台排队等面试,手里攥着打印好的简历、作品集。
看得出来很多人是认真想来找工作的。

我站在熙熙攘攘边缘,隐隐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压迫——原来深圳有这么多人,在待业,在骑驴找马,在盯着那些不多的机会,在自救。
还在人群缝隙间看到一个女生站着写简历备注,靠着墙,像在打仗前补最后一发弹药。

真的在chill social的人不多。三个穿着白衬衫的年轻人在讨论读研的性价比,读phd怎么选,更多的人是在聊自己所处的公司、行业预算缩减、大礼包拿了多少。

我站在角落偷偷观察,有些不知所措。我没有带简历,没有带准备好的作品集,只带了一台里面存了很多不完美的稿件的电脑。

好吧,其实我只是想“感受一下”。

然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份“感受一下”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 privilege。

聊了两个“不用坐班”的岗位,内容写手和旅行体验师。听起来自由,但聊下来发现,大多数内容,最后都要归顺于“转化率”。

创造力是装饰,指标才是KPI。

我没说出口的是:我不是想写东西,我是想借助一个锚点表达点什么。

当然也不至于失望。因为人群之外,遇到了几个有趣的mkter同行,聊着聊着,突然有了一种不知谓何的轻微的优越感。不是因为我多强,而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似乎在一个并没有感受到萎缩的赛道——科技、智能硬件、出海。这些词背后藏着的,是结构性的资源,是对稳定性和发展性的提前选择。

别人是“骑驴找马”,而我,去年裸辞 gap 八个月之后,面了一家公司就拿到 offer,薪资没有涨得太离谱但也基本符合预期。

市场寒冬我没太感受到,是因为我站在了比较暖的板块上。

晚上回来反思我才意识到,这场招聘,于我而言,不是求职活动,是一个行业测震仪。

窥见了地壳下沉的前兆,没有被埋进去,但我听到了地层下轻微却真实的响动。

它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我现在不是在海里漂着的人,是那个站在岸边听见远处海啸声音的人。

我现在拥有有选择权,吃了一点点行业红利,但我也知道,这一切不会永远都在。

现在对我而言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跳槽”,而是:我要不要开始,在这块还活着的地段,盖起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是我昨晚离开酒吧时脑子里唯一清晰的句子。

其他都在嘈杂声里消失了。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