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去了跳海和klook联合举办的招聘会。(是偶然间看到
@梁二狗2dogs 的帖子去的hhh)
开在酒吧里的招聘会?没见过,带着“去感受一下”的想法,冒着深圳突如其来的暴雨,出发了。
去之前以为是轻松、开放的networking,但我一进去就感觉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不宽敞的酒馆里,面试排号混在酒单和昏暗灯光之间,一百来号人在吧台排队等面试,手里攥着打印好的简历、作品集。
看得出来很多人是认真想来找工作的。
我站在熙熙攘攘边缘,隐隐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压迫——原来深圳有这么多人,在待业,在骑驴找马,在盯着那些不多的机会,在自救。
还在人群缝隙间看到一个女生站着写简历备注,靠着墙,像在打仗前补最后一发弹药。
真的在chill social的人不多。三个穿着白衬衫的年轻人在讨论读研的性价比,读phd怎么选,更多的人是在聊自己所处的公司、行业预算缩减、大礼包拿了多少。
我站在角落偷偷观察,有些不知所措。我没有带简历,没有带准备好的作品集,只带了一台里面存了很多不完美的稿件的电脑。
好吧,其实我只是想“感受一下”。
然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份“感受一下”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 privilege。
聊了两个“不用坐班”的岗位,内容写手和旅行体验师。听起来自由,但聊下来发现,大多数内容,最后都要归顺于“转化率”。
创造力是装饰,指标才是KPI。
我没说出口的是:我不是想写东西,我是想借助一个锚点表达点什么。
当然也不至于失望。因为人群之外,遇到了几个有趣的mkter同行,聊着聊着,突然有了一种不知谓何的轻微的优越感。不是因为我多强,而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似乎在一个并没有感受到萎缩的赛道——科技、智能硬件、出海。这些词背后藏着的,是结构性的资源,是对稳定性和发展性的提前选择。
别人是“骑驴找马”,而我,去年裸辞 gap 八个月之后,面了一家公司就拿到 offer,薪资没有涨得太离谱但也基本符合预期。
市场寒冬我没太感受到,是因为我站在了比较暖的板块上。
晚上回来反思我才意识到,这场招聘,于我而言,不是求职活动,是一个行业测震仪。
窥见了地壳下沉的前兆,没有被埋进去,但我听到了地层下轻微却真实的响动。
它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我现在不是在海里漂着的人,是那个站在岸边听见远处海啸声音的人。
我现在拥有有选择权,吃了一点点行业红利,但我也知道,这一切不会永远都在。
现在对我而言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跳槽”,而是:我要不要开始,在这块还活着的地段,盖起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是我昨晚离开酒吧时脑子里唯一清晰的句子。
其他都在嘈杂声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