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AI团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打法:
一种是抢占首发心智,build in public,玩转声量和流量;一种是在圈内隐身,长期猥琐发育以期成为水下巨头,只For用户、不To VC。
前一种,行业混沌期能虹吸attention,“社媒+视频+KOL”三件套,高举高打,心智建立很快。
甚至很多公司不惜发期货(如Sora);或在产品和交付能力尚不具备的时候,用waitlist、invitation code进一步强化稀缺性。
22年的诗云科技Demo视频,当时就广为流传,后来徐卓的HeyGen视频同样亮眼,很长时间都挂在官网上。
23年上半年,非常漂亮的一个Pitch Story来自Rewind,7mins路演换来1000+投资意向。创始人Dan在X上全网公开介绍产品,不主动找VC,把吸引力法则玩到极致。
这期间,最擅长预期管理、时不时放烟雾弹/核弹的,当属OpenAI。24年初Sora视频一出,一夜之间媒体震惊,仿佛世界被颠覆。Sora仅凭其效果演示,就直接定义或加速了一大批视频模型公司对产品的理解。
24年初,硬件当红炸子鸡,是吕骋的Rabbit R1,用一个充满苹果味的发布视频,直接引爆CES。时至今日,还有不少Agency、Vendor晒吕骋合照,表示Rabbit R1出圈他们是幕后操盘手。
24年下半年,Agent们还在酝酿、搞研发,Cursor闷声融了不少钱,吸引的更多还是垂直用户和业内玩家。
那时候,小红和他的伙伴们都非常低调,消息灵通的知道他们在憋大招,但没人知道具体产品形态。
然后就有了25年新年后,Manus横空出世的故事。虽然产品诞生前就有很清晰的叙事逻辑,但热度之高仍然让Red有点始料未及,非他本意。
也一直有人质疑Manus国外传播的真实影响力,但不得不说,Manus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Agent的共识,也让海外VC更加重新审视中国应用。
直到近期,GenSpark、Fellou、Flowith、Lovart、Medeo......各有各的精彩叙述,各有各的产品亮点。整个认知水位抬高以后,诞生更出圈的产品,也逐渐水到渠成。
某种程度上,产品创造的范式在发生变化,Studio、AI Lab、Creativity Factory都在演化,传播范式和更新颖的叙事,正在塑造00后新的共识。之前展开过一点👉:
m.okjike.com当然,这一种【build in public】的方式也有人诟病。
比如个别founder有表演性人格,过于享受“聚光灯下当CEO”而不是沉迷搞产品;也有些并没有完全想清楚长期壁垒,只是在GTM层面有样学样;还有些眼里只有资方,想玩击鼓传花游戏;类似web3的裂变操作,同样会让一些人警惕。
作为用户则是觉得被邀请码当猴耍。一码难求的高预期之后,使用下来却“不过如此”,狼来了的炸裂颠覆之后,消耗的是信任。
有founder私下说,他绝不找卡兹克写广告,因为对他来说泛流量是毒药。他还会看花重金搞PR的竞品的乐子,然后暗戳戳悄悄超车。
我很认同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也尊重传播和大众叙事的作用,而且看到了窗口期先发优势卡位之后带来的长期价值。
但同时,还是不免担心短暂的故事和注意力,能有多大作用、是不是第一性问题。
当然如果是独立开发者、多元收入的自媒体,或者VC/FA,流量、媒介、IP的价值已经很共识了。影响力和渠道一样重要。小红书社区、Hacker House等形态也让我看到了新的活力和动能。
【第二种】圈内隐身、猥琐发育的,其中有2位,在我最佩服的人之列。是我预感能做出来大事的人。
当然,我肯定不能说人家在做啥、有什么策略。有长期的对平台的理解,也有对技术范式、交互范式、市场逻辑的洞察。
“只让该看到的人看到”、“真用户第一”,是他们的哲学。
DeepSeek,还有更早的拼多多、Shein、泡泡玛特,不知道能不能归为此类,我只觉得藏在水下的founders各有神通,他不外露,真的很难想象能有什么绝招。
等到出招的时候,对手已死,大局已定。
对这种公司,了解并认可的人,早已经绞尽脑汁掺合进来了,要么投点、要么占点、要么亲身加入......
《AI发布会是个好生意》
最近正在逐帧盘点历史出圈产品的发布策略、demo视频,下次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