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跟Kyth聊为什么美国播客多在 YouTube 看而中国播客多在小宇宙听,当时还觉得中国播客发展的路径跟方向,可能跟美国还是不一样。
「现在播客在美国互联网上,更多上是指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会被拍下来,大家拿着话筒,有几个机位的一种秀。至于这种秀放在哪里,是不是首发在传统的播客渠道,其实悄悄地已经在发生一些变化了。」
中国并不缺在手机里面看一个人讲话的内容形式,可能也未必能有很多像美国播客一起聊政治、聊文化的内容。而且从用户触达的角度来说,中国确实走在更前面,李佳琦他的商业化肯定做得很好,用户触达做得更多,最后都是通过短视频的切片,再做二次传播。
中国的原生环境,早已被“短视频/直播逻辑”彻底重塑。
但今天各大视频网站的加入,就是把视频播客当做综艺节目的短剧时刻,那情况可能会再发生变化。毕竟美国的视频播客本质是“对话秀的视频化录播”,其价值根基仍是深度、专业性的长内容。而一旦现在各家商品播客尝试的小苗头得到放大,有更大的商业想象力开放之后,未必不会有更多新鲜成熟甚至压根没搞过播客的同学加入这个赛道。
注意力可以兑换成钱,争夺注意力不管用各种手段,这个逻辑所有人都 buy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