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中记》是一本当代中年女性的日记。
站在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也许会问,我为什么要看一个不认识人的日记?私人记忆与社会公共性的痛苦、压力、鸡飞狗跳有什么关系?
云四朵是一位生活在青岛的女性,有一个看上去典型的儿女双全的家庭,也曾经有一份看上去体面的工作。
她面对的困境也是典型的,她有一个每天喝酒,对生活不闻不问的丈夫,她遭遇职业危机,面临工作转型,收入锐减,亲人离去。
她有她的细致和可爱,喜欢烤戚风蛋糕,愿意在路边观察一朵小花,会帮孩子班级做短视频做到半夜,对孩子会道歉会反思会拥抱。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怎么面对这份“日常的泥泞”?
《泥中记》里没有任何方法论和教我们如何击败困境的金句,但它因为真实,因为诚恳,所以成了一个水位标尺,读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把她的生活拿过来和自己对比:我有这样的崩溃时刻吗,我将面临那样的痛苦吗,我上一次想自己静静是凌晨几点,遇到那些无解的问题,我会比云四朵处理得好吗?
生活的起伏永远胜过虚构和想象,生活也有它自己的文学时刻。《泥中记》里我跟云四朵一样,无数次被击倒,也无数次被她鼓励,被孩子们的爱扶了起来。
为什么还要写,为什么还要记下来?
云四朵回答了我们:
“我是个特别渴望温暖和爱的人,都说成年人要强大、要自己发光,自己给自己安全感和温暖。但我没有那样的能力,我懦弱又胆小,贪恋那些别人给的爱护、温暖、鼓励,很贪恋。
就算我现在一身盔甲、百毒不侵,看到男人都不抬眼,我内心还是渴望。
因为这样的渴望,我又常常鄙视自己,鄙视自己的懦弱和无能。
很多话我都不敢写出来,也或许是表达能力有限。
而且我不确定,当我揭掉我的这一身伤疤,赤裸而伤痕累累地站在那里,我是会更痛,还是会痊愈?
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