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王半城
1k关注5k被关注22夸夸
做AI​的。致力于解决网络戾气,拯救公共表达
核心非共识:推荐算法不能回答问题know how
wx:oushin
置顶
王半城
3月前
一直很喜欢这个视频,打算设为主页置顶。
用来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跟那些自嗨精英一样,天天陶醉于把「高科技英文术语」挂在嘴边,做着越来越远离市场真实需求的东西。
要经常打开这个视频看看:
我们做产品做需求,最终必须是为了服务于普通人民大众的朴素喜怒哀乐柴米油盐

新裤子 - 《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_哔哩哔哩_bilibili

112
王半城
2天前
技术癖Tech Solutionism,就是遇到啥问题都想一键工程化,觉得靠一段优雅的代码就能完美解决世间一切,却忽视了社会人性现实的复杂不可控变量。
比如,试图用十几个联动工作流来管理个人生活的一切,从健身清单到健康检测到人生规划,但跳过产品业务思辨、脱离现实不确定性的理想化方案是羸弱的,大概率不好用,写完即吃灰。
从前这种思潮只是小众亚文化,但因为AI当前很依仗技术背景,导致创投圈也被带沟里了。
尤其是从前只研究新消费的那波投资人,由于骨子里对优绩主义精英叙事的渴望,更是“我终于融入了高科技圈子”的皈依者狂热。我看过即刻上不少人对未来AI发展的展望,几乎就是把这种拿锤找钉思维给等比例放大,指望十几个联动的agent、infra、MCP、vibe coding,就能掌控人类社会的一切
34
王半城
3天前
即刻上存在着大量「假冒专业理性的肤浅情绪化分析」,比如探讨知乎为什么难商业化,就只会复读那一句「精英群体难伺候不愿付费」
我请问呢?买LV的群体是不是最挑剔难伺候的那层?
但他们消费能力强不强?卖LV是不是好生意?
这个单一变量线性模型压根就不能成立一点点。
把不愿付费的原因归咎于“精英难伺候”,只是对自身无能的推卸怨气罢了。
实际的核心问题是,知乎(以及b站贴吧天涯们)的讨论语境,通常都是脱离用户切身利益需求的“架空议题”,离利益远,当然离钱远。
你在知乎聊银河系的起源,在b站聊美国危机,都悬在半空,跟亲身利益需求无关,当然缺乏商业价值,只能强行插几条按摩仪抱枕扫地机广告,还不如在小红书聊口红色号
100
王半城
3天前
直男臆想,无法理解版型和身材的复杂概念,把「人套服装」想象成「iPhone套手机壳」那样严丝合缝的千人一面标准化场景。
只有「穿西装以为自己很白领精英、实际像个地产保险中介」的人群,才能接受这种误差极大的交付效果,但偏偏,这个群体压根没有花心思搞穿搭的需求。

SUKIII: 吐槽一些臆想的AI场景:AI穿搭 为什么女装买了要试穿,就是因为每个人身材不同,一件衣服穿在模特身上的效果和穿在自己身上的效果完全不一样。一件抹胸的效果跟肤色、胸围甚至头肩比都有关系… 🙂AI做的跟自己身材毫无关系的试穿图又能颠覆穿搭场景了?

11
王半城
4天前
影视评分有个“童年滤镜加分回旋镖”现象,
95年前后的《大话西游》等周星驰电影,当时被批判不堪入目,后来那波观众长大(包括我),变成神作。
05年前后的《仙剑1》《仙剑3》电视剧,当时被批判不堪入目(我也批过),后来那波观众长大,变成神作。
15年前后的《夏洛特烦恼》等搞笑片,当时也被批判不堪入目(我也批过),由此预测,等那波观众长大,也会变成神作。
100
王半城
10天前
个体压抑或隐藏自己对他人的正面情感(如爱慕、感激、欣赏),不愿公开说出口,其背后的压力源因关系性质与社会情境的不同而有差异:
在爱情关系中,出于对被拒绝的恐惧和对暴露情感后遭到人格否定的脆弱状态的规避,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在家庭亲情中,尤其是在强调含蓄的东亚文化下,则是源于对打破既有角色互动模式、造成尴尬或被视为不庄重的顾虑,是一种遵循文化脚本的行为;
在同性友情中,尤其在男性之间,还包含了对情感表达被误解、或触犯了某种男性气概社会规范的担忧。
00
王半城
11天前
深入沉浸AI这么久,我自己在网上发动态也越来越不说人话了。
这也让我越来越理解,Deepseek那种哲学黑话感是怎么来的了。
越想要“消歧义”,就越变黑话。
我现在一打字就自动进入那种状态。
比如原本想说:“你们都不懂AI,只有我最懂!”
实际敲出来的字就会变成:“在关于人工智能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维度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对他者认知结构的系统性误读;唯有我的理解,在此话语场域中呈现为一种具有独一性的认识论特权。”
60
王半城
13天前
为啥说墙内脱口秀不好笑呢,
因为甚至不如曼联队的球技笑点多。
10
王半城
14天前
都市白领到中年,就容易爱上法国:开始买票观看法国歌剧,不断发现身边的法语元素(主要是餐厅招牌),在多邻国学法语悄悄惊艳所有人,开始用含痰音念法国哲学家名字,并在研讨哲学时不经意间引用了大舌拉丁词。
这时候就必须跟粗鄙的英语割席了,什么北方乡下蛮子语言,J’ai fini par对暴发户文化建构格种花头祛魅了一刚,英国=欧洲的苏北,La Manche海峡就是苏州河。
11
王半城
15天前
有点伤感。
在我小时候,“眼镜”和“胖子”可以作为一个外号,专门称呼班上唯一的眼镜和胖子。
但是现在,遍地都是眼镜和胖子。
甚至还有眼镜胖子(附赠秃顶属性)
伤感。
70
王半城
16天前
「社科黑话」那些宽泛宏大词汇的流行滥用,什么能动性、主体性、客体化、他者化、符号化……也近似于另一种维度的「民科」。
「套大词」本身在社科研究里,就是属于鄙视链最low层级的,这些网络流行术语,在学术上本身就不是那种可以被直接拿来到处套用的「封装成品」,你做不到把背后复杂系统变量解释清楚,就去按图索骥的直接嵌套在社会现象上,就会触犯“把复杂系统简单化”的禁忌,丧失理论的涵摄能力。
而且很多社科研究有阶段性和依附性,不考察理论本身的语境和逻辑缺陷,套用就更会失去价值。
而互联网精英作为外行,恰恰是缺乏展开复杂系统的习惯和功底的,也从未接受过哲学、逻辑学等上游学科的拷问,所以也会产生对南柯游人这种圈地自说自话的懂王茧房的崇拜。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