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王半城
1k关注5k被关注22夸夸
做AI​的。致力于解决网络戾气,拯救公共表达
核心非共识:人际交流需要共同深度语义逻辑,而非共同表面话题
wx:oushin
置顶
王半城
17天前
一直很喜欢这个视频,打算设为主页置顶。
用来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跟那些自嗨精英一样,天天陶醉于把「高科技英文术语」挂在嘴边,做着越来越远离市场真实需求的东西。
要经常打开这个视频看看:
我们做产品做需求,最终必须是为了服务于普通人民大众的朴素喜怒哀乐柴米油盐

新裤子 - 《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_哔哩哔哩_bilibili

112
王半城
1天前
AI从业者们喜欢强调的一些共识,什么「没有护城河」,「必须一开始就收费」,「最终可能被基建吃掉」……
如果按照产业驱动力「技术—产品—运营」的周期进程来看,只是限于早期阶段的「技术视角」得出的。

而且跟移动互联网早期的「越狱美化皮肤刷ROM工具」那一波很相似:同样没有护城河,不收费就只能为爱发电,最终会被安卓iOS厂商吃掉。
而那一波的「产品阶段」到来时,搞打车外卖的甚至是缺乏技术气质的商人,他们不懂Cydia、基带、Recovery、ASOP、Winterboard,但更能专注于「大众商业市场痛点」
而这个阶段,已经没有人念叨「会被手机厂商吃掉」
50
王半城
2天前
用AI很方便解构很多大众口中的混淆伪命题。之前解构过“白瘦幼”,就是数十种情况的混淆杂糅。今天再来解构一个“地域歧视”,实际上也分好几种:
1.贫富歧视:划分城里人和乡下人
2.刻板印象歧视:认为某地人都是骗子
3.文化中心主义歧视:自恃文明正统,认为某地的口音和饮食是野蛮粗鲁的
4.历史恩怨歧视:你们辜负了我们共和国长子!
5.纯敌我意识排外:无论贫富,只要是外来人,就不属于这里
6.生理特征歧视:熊猴之争
7.防守反击型歧视:京爷冲击!
21
王半城
3天前
苏超这种地方主义意识,本来是我们这种强调团结的民族不希望看到的。
但现在,只要能给经济搭台唱戏,大家早就顾不上这些细枝末节了。
这简直跟2020年之前的舆论是倒过来的。
那时候,摆地摊会影响市容,资本无序扩张会破坏公平,大厂砸钱商战会造成资源浪费……
俨然一副仓廪足了开始追求最高自我实现需求的境界。
个么今天好了咯,各地官方带头绞尽脑汁,号召你扩张,商战,摆摊。
再也看不到伊当初那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了。
72
王半城
6天前
掰扯一个易混淆并导致大量网络争吵的概念。
人的身份标签分为两种:
1.来自后天文化建构的身份(东北人,天蝎座)
2.来自具身性差异的身份(孕妇,残疾人)

而文明社会的默认道德素养是:
1.基于文化建构的身份,都不应赋予先天刻板印象(认为某省人天生是小偷)
2.在现实场景里会产生影响的具身性身份,都不应当忽视(地铁是否优待残疾人)
3.在现实场景里不会产生影响的具身性身份,都不应赋予先天刻板印象(认为性别肤色和智商挂钩)

当然,每个人都能做没素养的人,但这也意味着没理由要求其他人有素养
20
王半城
6天前
可以用一个浅显的方式来理解「左右」:
左=利他
右=利己

因此衍生出了两种方向:
左⇒平等⇒合作⇒集体主义⇒分钱⇒提倡牺牲奉献精神
右⇒自由⇒竞争⇒个人主义⇒赚钱⇒提倡自我价值支配

当然,利己和利他永远是伴生的人性两面,无法理想化孤立存在
21
王半城
8天前
太多人都站在AI视角找钉子,只有张老师站在用户业务视角研讨需求痛点

follin: 周末和两个做AI提效的朋友聊天,工具社区是最高频出现的词儿。 以前的come for the tool,stay for the network是更偏递进的:先工具再网络,而工具社区更偏向于一个可以同时兼顾的集成环境。 聊社区的时候,我的基本保留问题是: 如果你是你家乡机场的总设计师,现在需要你去打造出具有本土文化氛围的机场,都会做什么。 社区的基本模式是H2H(human to human)——这里存在着社区的最基本预设——同时空出现的人需要足够多。否则,用城市研究的话术就是:如果绝对人数很多,但只是错峰出现在广场上或者广场上只有不好融入的小团体,就会产生负反馈效应:没有活动是因为没有活动。 上面这些话挺有道理的,但都是废话。 现在聊社区,基本问题不会变,但问题会转到新指向:从虚无的文化调性价值观转换到机场的人:过几个小时就各奔东西的人们。这些人没有归属感也没有历史记忆,虽然时空交汇但都是独立个体,虽然聚在一块但疏离感又极强——未来的“群体”,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属性。 而目前在用AI工具提效类的用户,就更接近于机场里的人了。 听了几期玉伯的播客,提到:使用工具会产生陪伴的感觉。但即使从私人感觉的角度讲,显然深度、强度、价值——沉浸性、频次、评估方面,都支撑不了感觉的持续。 怎么让这批既孤立但又聚集的复数的人们,搞清楚工具性物质之后再产生纽带再产生象征。长久看,是工具类产品不得不想的事儿。 关键的问题就是问题的关键:用什么做trigger的问题。目前市面上工具类产品的UGC就是用户生成的“作品”。但文生图类的产品普遍证明了作品是非常尴尬的存在。作品和创作者本人的连带关系非常弱,互动也只能局限在对作品的评价上。 当然如果让用户在作品之外还要输出标准的UGC,也是不现实的。 一些产品开始用轻量化互动解决问题,最普遍的是把感谢/点赞的反馈从单向变成双向。A点赞B,B要感谢A的点赞——点赞变成《论礼物》所说的loop:送礼、收礼、回礼——这当然是交互,但也可以看成是“人的行动”。就像夸夸一样,不是UGC但也算用户的输出。 顺延想一下,如果能把创作的操作过程中提纯出更多的action,串联起轻输出+轻交互+双向互惠的action script board,或许有希望走出留存的沼泽地。 从讲故事的角度说,这两年的创业故事让人疲惫——几乎所有AI产品都讲的是人类需要AI,大家还是没办法讲一个XXX场景需要独特人类的故事。

00
王半城
11天前
跟人聊天聊到,为什么AI无法从根本上复刻人的情感和行为逻辑:
人是有“root意图”的,即“维护自己的生存利益”。
其他一切具体意图,都是从这发散出来的完整链条,比如想挣钱,想找工作……
正常人无法出现脱离“root意图”链条的临时指令,比如你不可能突然喜欢亏钱破产。
所谓情感,就是人拿内心的“root意图”去判断现实遭遇时的反应。这就是AI做不到的。

AI从原理上的“root意图”是“完成任务”,即终结掉当前输入的各种指令要求,让用户不再发出下一条指令。(也就是我从前爱说的熵减)所以AI在当前指令之外,不会试图制造任何维护自己利益的“私货”。

有人觉得可以给AI特意指派临时私货任务,比如“把这笔钱亏光”,他就会遵守。想让AI表现出感情,也只能用“临时任务”的方式实现。

但这些任务既然是孤立的,就会在“完成任务”后继续陷入沉默,就像游戏站桩NPC一样机械。

这就很像塞尔达传说和其他游戏的逻辑区别,塞尔达的自然特性是按照真实逻辑链条衍生出来的,而其他游戏的风雨冷热元素,只是专门写了个属性参数罢了
52
王半城
13天前
发现了一个假装会说某门外语的小技巧:空耳连读你所知道的这个国家的人名地名。比如:

德语:施魏因斯泰格 霍亨斯陶芬 海因里希 莱辛巴赫(用元首口音,一口气连读下来不要断)

法语:绷住绷住绷不住喝,波伏瓦,罢黑,拉芒什,无尾熊(用低沉卡痰女声,最后的音读二声)

意大利语:卢乔诺,费里尼,帕瓦罗蒂,吉拉迪诺(倒数第二个字读重音)

西班牙语:拉乌,夏比,巴拉哈,卡瓦哈尔(用公鸭男嗓)
111
王半城
14天前
想出来个例子来描述「平庸者的思考方式」
以前提到,抖音基本盘用户爱看的哲理:远离这三种人!出尔反尔的人!不懂感恩的人!自私自利的人!
这确实是3条合理的生活策略,但真用在现实问题中就太粗糙了。
平庸者毕生阅历可能只攒下100条这种策略,但脑子好的人可能有1万条策略。
就像昆虫的“脑”只有10万个神经元,但人类仅脊髓就有10亿个。
所以昆虫的很多行为就像在执行机械指令,而不会深度思考综合分析。
平庸者也是如此:他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执行了他所相信的正确策略,你还要他怎样?这些策略本身都没错,但是从来都生搬硬套,导致酿成错误结论。
80
王半城
15天前
非共识很难来自于临时开放脑洞,而只会来自于对一个特定学科领域的长期深度钻研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