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阿帅的健康笔记
89关注340被关注3夸夸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 | 美国体能协会认证教练
✏️科普作者,全网阅读量70万+
🥩擅长突破减脂瓶颈|舒适养成跑步习惯
🏃挑战大众一级跑者中
置顶
阿帅的健康笔记
2年前
我热爱科技,也喜欢运动,正在用科技助力运动健康。

毕业后担任智能手表产品经理,写过一篇关于智能手表的科普文章

⌚️手腕上的「心率检测」靠谱吗?智能手表能帮你了解哪些数据?🔗sspai.com

最近在深挖跑步数据,试图从数据中发现提高跑步成绩的秘密

1️⃣从开始准备到完成半马,需要多长时间?m.okjike.com

2️⃣想要知道自己的跑步成绩处于什么水平?可以看看m.okjike.com

3️⃣跑者为什么要做间歇训练 m.okjike.com

🚣如果你喜欢划船机,可以阅读《划船机的科普与选购 》sspai.com

运动只是健康的一环,想要健康,我们还要吃好、睡好、心情好。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我还写了一些理论和实操并重的文章:

🏋️如果你想要运动,却找不到发力感,可以读《仰卧起坐脖子疼?聊聊如何找对健身发力感》 sspai.com

❤️如果你感觉压力山大,不妨了解下《如何与压力和谐相处》 sspai.com

🥬如果你看了很多营养知识,还吃不好一顿饭,《不妨从几件小事开始改变饮食习惯 》sspai.com

🛏️关于如何睡好觉,你可以读《无需百万天价,普通人也能在对的床垫和枕头上睡个好觉 》sspai.com
16
阿帅的健康笔记
5天前
谷歌 AI 强的可怕,动动嘴,就能科研生图
最近谷歌上新了 Nana Banana Pro,听说文生图很强,图片里的文字也显示很好,就想着能不能科研生图。
我问了朋友,他有什么需求。我将朋友的需求输入到 AI 中,就生成了漂亮又正确的图。
当然,这张图还有不完美的地方,朋友希望他能够落在车里台上,我又把这个信息补充给他,还希望落地时能够双手叉腰,我也把修改后的描述给到了AI。
全程我没有自己修改这个图片,但它完全达到了科研可以使用的效果。
大家再也不用费劲去学 Adobe 那些软件了,全程也就一两分钟,真是科研党的福音。
§具体怎么使用呢?
访问gemini.google.com,或aistudio.google.com,或 Gemini App, 登录后选带香蕉图标的模型或切换Nano-Banana即可用。
你觉得它生成的效果如何,在生成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哪些地方可以完善?有问题可以在留言区讨论。AI 真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00
阿帅的健康笔记
6天前
术语会挡住登峰造极的路
我一直以为我不会营销,不懂营销,但其实我发现,我只是被学科名称蒙蔽了双眼。不管是营销、运营还是广告,归根到底是和人打交道,是和事儿打交道,这些能力我早就有了。
信息分析、决策分析、论证分析还有行为分析,我绝对能超过 80% 的人。
有这样的感悟,是因为看到了《影响力》一书的作者罗伯特 · 西奥迪尼,其不仅仅是心理学家,还是心理学与市场营销的名誉教授。除研究《影响力》外,罗伯特还研究说服,说服不也和《福格行为模型》以及《助推》相关吗?
00
阿帅的健康笔记
6天前
AI 时代,如何不溺亡在信息汪洋中?
目前信息变得触手可以,不知道的问题问问 AI 就行,然后 AI 就会洋洋洒洒写上几千字。
甚至我们还可以借助 Google Gemini 对事情进行深入研究。
一方面这是好事,我们有更多的机会验证心中的猜想。
一方面,信息很多,不过如何能够信息掘金呢?
第一:明确大问题。问题能让信息点石成金,AI 可以回答问题,但是无法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后,让 AI 快速进行解决,进而帮助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通过提问、反驳、交流,将属于 AI 的知识一点点压缩到自己的身体内。
第二:掌握元知识、元技能。信息无限,人类的核心知识有限,这就是阳志平的人类基本知识工程所解决的问题。
第三: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学习的内容多系统不重要,创造自己的系统才更重要。构建个人系统最重要的是能够对信息进行压缩,压缩不是总结,而是在所需之时可以解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行动中学习,能够触发行动的才是真正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00
阿帅的健康笔记
9天前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不仅仅是长着两条腿的图书,还是长着两条腿的思考机器。

“我坚持花很多时间,几乎每天,只是坐下来思考。这在美国的商业环境中是非常罕见的。我阅读和思考。因此,我比大多数商业人士读得多,想得多,做决策也不那么冲动。”
——沃伦·巴菲特
01
阿帅的健康笔记
10天前
一镜到底的美食视频有了新的机会—听田螺姑娘分享有感
以往的美食视频都要经过复杂的剪辑,展现干净利落的节奏。

但是由于九零后和零零后做饭太少了,所以需要一比一的复刻,一比一的还原细节,把里边的挫败、失手以及补救措施全都展现出来。

因为现在很多人家里边从来没有做过饭,家里边连盐都没有。也有人不知道烧出来的上海青有沙子是因为没有好好洗上海青,等等之类的情况。
,,做饭没时间、吃饭靠外卖,被预制的不只食物,还有我们的生活|田螺姑娘 一席 ,podcasts.apple.com ,获取于2025年11月17日 16:05
00
阿帅的健康笔记
10天前
wakeout 一款让你逃离椅子 不再久坐的 App
软件可可爱爱
在登录过程就会引导你运动。

还有两点比较好。
第一点:开始动作时不是叮的机械声音,而是打鼓的自然声音。播放的音乐是轻音乐,和动感不相关,但是活力从心底升起。 第二点就是它有游戏化的设计,每完成一项运动,就会奖励你一个“关卡”,来告诉你进步的情况。它在抖音上可以直接查看。你可以和以前的自己比较,看谁更领先,从而产生一种较量的感觉和故事感。

不过他们的课程设计的差强人意,如何联系上他们来采购我在少数派的久坐课?久坐人群如何缓解腰酸背痛sspai.com
00
阿帅的健康笔记
10天前
最近统计学的里程碑无疑是因果推断,统计学不仅仅能够分析相关关系,还能够分析因果关系。

我对此翘首以盼,一年前动手学了下因果统计,顿时祛魅,发现因果模型也不是万能的。

§因果推断的局限性

DoWhy 是Python 中常用的因果推断的库,DoWhy 的局限可以看作是因果推断的局限。
如果共因变量没有正确地被观察或者测量,那么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偏差。

虽然库提供了多种工具(如Placebo 安慰剂测试、Bootstrap自助法测试)来测试模型稳健性,但最终结果的可信度还取决于因果模型的合理性和数据质量。

即便是数据质量非常的高,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原有的结论也会被推翻。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在学生时代分数越高一般认为会更受老师欢迎,提高分数也能增加在老师中的欢迎度。不过,到了社会上,分数不在重要,实力更加重要。

§预测未来不如创造未来
我们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本质上还是希望能够预测未来,对因果关系进行干预,好能够在未来有更好的结果。

不过,与其预测未来,不如创造未来。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学的工具,启发我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思考。但不能把统计学奉为圭臬,而是应该快速行动,在行动中不断适应。

在将因果关系上升到人生哲学层面,我们再回来看,如何在工作中应用因果关系呢?具体来讲,因果关系可以帮助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得到新的洞察。但是因果关系的前提是有比较多的数据,诸如单次睡前拉伸训练改善了夜间的呼吸频率可能无法敏感反应,此时采用遍历法可能更有效。不过,我们可以观察很多人的数据,进而给出合适的因果推断。

§背景知识
Bootstrap 原意为靴襻,是指可以自己把自己扣住,在统计学中是指从样本中抽取部份数据进行计算,达到扩充数据量的目的。Bootstrap 的解释来自豆包。
在计算机当中可以用来进行抽样,评价模型的稳健性,在硬件中可以引导开机。
00
阿帅的健康笔记
11天前
每日回顾的条数能不能多点? 24 条根本不够刷😂@flomo浮墨笔记
10
阿帅的健康笔记
15天前
AI Native的社区,AI 可能出现在各个流程中,发帖子前先引导用户规范发言,发帖后帮助用户调整帖子表达,发帖后帮助用户们沉淀已有信息,分类汇总成不同的证据,更进一步还可以用图尔敏等论证工具展示论证过程,避免无效论证。

王半城: 【14】《基本常识和建设性意见》 今天讲讲,直男们给各种傻帽失败找借口的「生态氛围玄学」,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为什么用AI解决了它。 算法推荐重在「分类」,AI重在「参谋解答QA」。所以,算法适合解决「主帖」的分发,AI适合解决「评论区」的质量。 有些内容天然只适合「看完即走」,比如美女跳舞短视频,没什么可评论的,所以这类内容通常点赞数远超评论数。 而有些内容主楼压根不包含什么信息,只是问了个问题或发表了个观点,比如「300元以下是不是压根没有好耳机?」, 评论区才承载了核心价值。 你会发现,抖音擅长前者「视觉观赏型」,小红书擅长后者「QA讨论型」。 个性化推荐的「兴趣分类」,相当于只是一个「主语」,评论区可以自己去发散各种谓宾定状补,也就无法避免会发散成什么效果。 就像楼主讨论「巴黎旅游」,评论区就会冒出来一个人指责楼主崇洋媚外,再一个人说卢浮宫文物都是抢的,再一个人说西方历史都是伪造的…… 你在网上冲浪会不会遭遇杠精,全靠「氛围玄学」 很多工程师,还是只想着从推荐上入手,甚至继续拿AI增强兴趣推荐。但是靠匹配主楼来改善评论区,这种「隔山打牛」的底层模式,就决定了它的上限天花板也就是这样了好吗,别钻牛角尖了。 —————— 那么,我从「方法」视角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首先,我本身就只建设刚才提到的「侧重评论区的QA讨论型内容」: 也就是说,创作者发帖是围绕着某种需求、主张、问题、痛点、疑惑、困扰,是一个Question或Query 不鼓励即刻型晒虚荣岁月静好、抖音型博眼球整活、朋友圈型记录生活流水账。 发帖所需要的,是一个结论、肯定、认同、建议、指点、解答。 而AI需要基于明确的fact&logic分析判断,来制定讨论的「秩序规范契约」方向,也可以叫做《know-why》,也可以叫做《基本常识》 AI本身不一定直接彻底下定论,会和评论区群众智慧来共同组成Answer、Solution,也可以叫做《know-how》,也可以叫做《建设性意见》 恰好跟某个人人网旧友做的公众号名称呼应上了。 —————— 如果上述表述太抽象,可以拿现实来打比方: 发帖的创作者就像是个原告,提出某种控诉。 AI是法院,受理案件,梳理案情,并开庭审理,但约束本次庭审只能围绕某些「秩序规范契约」来控辩,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把方法作为话题」 评论区群众是陪审团,在AI的约束和引导下,遵照合理的表达方式,摆事实&讲逻辑,就事论事,来对案情发表良性意见,下结论。 这个模式,既在小红书已经成立,又在美团闲鱼小法庭里也已经成立。我自己跑起来,也很成立。 —————— 所以,AI的核心价值,就是扮演维护「事实逻辑」的「权威秩序规范契约」,类似昨天提到的「群规」 你虽然能看到各种内容平台都能在评论区at一个AI助手,但这个小东西压根起不到「群规」的把控整体的意义,仍然是个小玩具。 甚至我们现实中每次公司开会,也是在模拟这种场景: 每次会议都有一个精确的议题,比如「logo要不要改」,而每个同事都围绕它来良性沟通,并不会有同事突然跳出来喷「你为什么说logo不说标志,是不是夹心英文崇洋媚外?」 而在公司会议里扮演「群规」的,其实就是公司的天然工作规范秩序。 每个人类社群的良性沟通,也都是建立在某种天然的「规范秩序契约」之上,比如乡土社会礼法、宗教、熟人好友关系,婚恋关系…… 「确定恋爱关系,就是签署了一种契约」,这种常识,但凡谈过恋爱的初中生都该懂吧? 但大部分互联网从业者,因为没深入接触过内容社交社区,所以只会基于泛泛的道听途说而知道「兴趣」,却从来不知道「契约」也就是哈贝马斯的「规范性共识」为何物。 都只基于「兴趣分类」的机械视角来看待人际沟通,因此明明都在聊「巴黎」仍然会吵起来 发帖氛围,是可以依靠「低成本模仿」等方式来实现的,比如抖音早期的对口型模板。但多人沟通的氛围,就复杂多了。 大家从来都忽视了「规范秩序,需要区分fact&logic对错」这个特殊因素,因此面对氛围的崩坏,只能甩锅说成是玄学 你必须先看明白为什么我之前的动态费那么大力气讲述「规范秩序」的重要性,才能理解我为什么拿AI来扮演这么个看似不重要的东西。 而两人之间一对一的「规范秩序」,也就是直男们最梦寐以求的「好友关系」

00
阿帅的健康笔记
15天前
我的理解也是这样 只是付费咨询的门槛还是太高了 有了AI 原先的付费咨询可以惠及更多人 然后出现新的商业模式 //@护发熊长老: 貌似您描述的这种尊重常识和契约为前提的讨论,大多可以被付费咨询筛选。

王半城: 【14】《基本常识和建设性意见》 今天讲讲,直男们给各种傻帽失败找借口的「生态氛围玄学」,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为什么用AI解决了它。 算法推荐重在「分类」,AI重在「参谋解答QA」。所以,算法适合解决「主帖」的分发,AI适合解决「评论区」的质量。 有些内容天然只适合「看完即走」,比如美女跳舞短视频,没什么可评论的,所以这类内容通常点赞数远超评论数。 而有些内容主楼压根不包含什么信息,只是问了个问题或发表了个观点,比如「300元以下是不是压根没有好耳机?」, 评论区才承载了核心价值。 你会发现,抖音擅长前者「视觉观赏型」,小红书擅长后者「QA讨论型」。 个性化推荐的「兴趣分类」,相当于只是一个「主语」,评论区可以自己去发散各种谓宾定状补,也就无法避免会发散成什么效果。 就像楼主讨论「巴黎旅游」,评论区就会冒出来一个人指责楼主崇洋媚外,再一个人说卢浮宫文物都是抢的,再一个人说西方历史都是伪造的…… 你在网上冲浪会不会遭遇杠精,全靠「氛围玄学」 很多工程师,还是只想着从推荐上入手,甚至继续拿AI增强兴趣推荐。但是靠匹配主楼来改善评论区,这种「隔山打牛」的底层模式,就决定了它的上限天花板也就是这样了好吗,别钻牛角尖了。 —————— 那么,我从「方法」视角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首先,我本身就只建设刚才提到的「侧重评论区的QA讨论型内容」: 也就是说,创作者发帖是围绕着某种需求、主张、问题、痛点、疑惑、困扰,是一个Question或Query 不鼓励即刻型晒虚荣岁月静好、抖音型博眼球整活、朋友圈型记录生活流水账。 发帖所需要的,是一个结论、肯定、认同、建议、指点、解答。 而AI需要基于明确的fact&logic分析判断,来制定讨论的「秩序规范契约」方向,也可以叫做《know-why》,也可以叫做《基本常识》 AI本身不一定直接彻底下定论,会和评论区群众智慧来共同组成Answer、Solution,也可以叫做《know-how》,也可以叫做《建设性意见》 恰好跟某个人人网旧友做的公众号名称呼应上了。 —————— 如果上述表述太抽象,可以拿现实来打比方: 发帖的创作者就像是个原告,提出某种控诉。 AI是法院,受理案件,梳理案情,并开庭审理,但约束本次庭审只能围绕某些「秩序规范契约」来控辩,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把方法作为话题」 评论区群众是陪审团,在AI的约束和引导下,遵照合理的表达方式,摆事实&讲逻辑,就事论事,来对案情发表良性意见,下结论。 这个模式,既在小红书已经成立,又在美团闲鱼小法庭里也已经成立。我自己跑起来,也很成立。 —————— 所以,AI的核心价值,就是扮演维护「事实逻辑」的「权威秩序规范契约」,类似昨天提到的「群规」 你虽然能看到各种内容平台都能在评论区at一个AI助手,但这个小东西压根起不到「群规」的把控整体的意义,仍然是个小玩具。 甚至我们现实中每次公司开会,也是在模拟这种场景: 每次会议都有一个精确的议题,比如「logo要不要改」,而每个同事都围绕它来良性沟通,并不会有同事突然跳出来喷「你为什么说logo不说标志,是不是夹心英文崇洋媚外?」 而在公司会议里扮演「群规」的,其实就是公司的天然工作规范秩序。 每个人类社群的良性沟通,也都是建立在某种天然的「规范秩序契约」之上,比如乡土社会礼法、宗教、熟人好友关系,婚恋关系…… 「确定恋爱关系,就是签署了一种契约」,这种常识,但凡谈过恋爱的初中生都该懂吧? 但大部分互联网从业者,因为没深入接触过内容社交社区,所以只会基于泛泛的道听途说而知道「兴趣」,却从来不知道「契约」也就是哈贝马斯的「规范性共识」为何物。 都只基于「兴趣分类」的机械视角来看待人际沟通,因此明明都在聊「巴黎」仍然会吵起来 发帖氛围,是可以依靠「低成本模仿」等方式来实现的,比如抖音早期的对口型模板。但多人沟通的氛围,就复杂多了。 大家从来都忽视了「规范秩序,需要区分fact&logic对错」这个特殊因素,因此面对氛围的崩坏,只能甩锅说成是玄学 你必须先看明白为什么我之前的动态费那么大力气讲述「规范秩序」的重要性,才能理解我为什么拿AI来扮演这么个看似不重要的东西。 而两人之间一对一的「规范秩序」,也就是直男们最梦寐以求的「好友关系」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