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曦尔Xier
20关注2被关注0夸夸
ING - 探索 AI x 用户增长、新品牌成长的应用
新零售布道者 -> 阿里行业专家 -> AI探索者
💭 保持热爱,喜好问题,总是真诚
曦尔Xier
00:49
#AI的神奇用法
挖掘零散观点背后的关联和第一性

#趋势体感
跟朋友讨论未来两年的新品牌成长,核心共识是:未来新品牌的成长,是产品+内容+社群/私域驱动的
1、内容营销的核心是品牌特色内容+达人营销
2、AI无法替代顶级KOL的网感+个性,但可在规模化的KOC素材上提效+提质
3、信任是最最重要的资产

#好奇
一个小时的讨论,带走的是这几个散点。回来整理思考的时候想,为什么会很笃定这些观点?背后的系统关联和第一性是什么?

#AI推理 & 演绎

1、为什么必须是 产品 + 内容 + 社群 驱动?

因为品牌成长的底层逻辑,从“流量收割”的狩猎时代,转向了“人心耕作”的农耕时代。

在旧的狩猎时代,品牌成长靠的是“打扰”:在更大的平台买更贵的广告,用声音和渠道的“强权”去捕获用户的注意力。

在新的农耕时代,用户的注意力被信息洪流淹没,对广告产生了免疫,对“强权”产生了厌恶。品牌无法再生存靠“打扰”,而必须转向“吸引”。

产品 是你耕作的“种子”,是吸引力的根本。

内容 是“水和阳光”,让种子被看见、被理解、被喜爱,是建立情感连接的唯一方式。

社群 是你开垦的“田地”,让被吸引来的人沉淀下来,形成能持续产出价值(复购、口碑、共创)的“私有资产”。

因此,这个三位一体的模式,是品牌从“一次性捕获流量”转向“可持续经营人心”的唯一可行路径。

2、为什么核心是 达人营销,以及为什么 信任 是最重要的资产?

在狩猎时代,品牌自己就是权威,通过媒体喉舌,扮演的是“上帝”的角色。

在农耕时代,中心化的权威已经瓦解。人们不再相信机构的宏大叙事,转而相信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KOL/KOC 就是这些被信任的“人”,他们是品牌信息能够穿透用户信任壁垒的“转接口”。AI可以规模化地放大这种“真实感”,但无法取代头部KOL作为信任锚点的作用。

当权威瓦解,信息泛滥时,信任 就取代了“信息”本身,成为整个商业世界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

3、AI在内容营销中扮演的角色?

精准赋能而非颠覆。AI的本质是“规模化复制最优解”,而非“创造性的开辟新路径”。

-> AI无法替代“网感”:“网感”是对复杂人性、流行文化、社会情绪的瞬间直觉与共情,这源于生命体验,是目前算法无法模拟的“涌现”智慧。顶级KOL的个性与魅力正在于此。

-> AI赋能KOC:AI可以将头部KOL验证过的内容策略、创意框架、文案风格,快速、低成本地规模化赋能给成千上万的KOC,生成“看起来很真实”且“转化率不差”的素材。它负责提升“下限”和“效率”,让KOC的价值最大化。

4、对“人心耕作”模型的反思

“人心耕作”模型,可能只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且带有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路径。在真实、残酷的商业世界中,存在着更直接、也更高效的增长法则。

① 挑战“信任”的唯一性——“欲望”与“依赖”是更强大的驱动力

你将“信任”置于核心,但信任的建立缓慢、脆弱且难以衡量。我断言,在新品牌成长中,另外两个力量可以轻易地绕过、甚至碾压信任:

欲望引擎 (The Desire Engine): 品牌可以通过设计“多巴胺回路”来驱动增长。一个设计精良、能持续提供即时满足和新奇刺激的产品(例如算法驱动的快时尚、令人上瘾的游戏),用户会像飞蛾扑火一样涌入。他们不需要“信任”这个品牌,他们只是无法抗拒品牌提供的“欲望满足”。

依赖网络 (The Dependency Network): 当一个品牌提供的“便利性”或“功能性”达到极致,它会成为用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一个在新领域建立了强大网络效应或极致便利性的品牌(例如一个统治性的支付工具或一个无可替代的SaaS服务),用户的选择不是基于“信任”,而是基于“默认”和“惰性”。增长来源于依赖,而非情感共鸣。

信任只是众多增长路径中的一种,并且是最高尚但也最崎岖的一种。在“信任虚无主义”的视角下,操纵“欲望”和构建“依赖”才是资本效率最高的捷径。

② 挑战“社群”/“私域”的有效性——是资产,还是负债?

你视“社群”为沉淀价值的田地,但我认为它更可能是一个无法盈利、且最终会反噬自身的“高维护成本陷阱”。

社群内耗: 精心运营的社群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情感投入,但其产出(复购、口碑)真的能覆盖成本吗?大部分社群最终会沦为少数KOL的表演舞台和大量“伸手党”的福利社,产生巨大的运营内耗,拖垮品牌精力。

认知窄化: 高凝聚力的社群会形成“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效应”。品牌沉浸在核心粉丝的赞美中,会逐渐丧失对外部市场的敏锐感知,变得傲慢和僵化,最终错过真正的创新机会。最初的“田地”变成了与世隔绝的“围墙花园”。

粉丝反噬: 社群赋予了用户前所未有的权力,这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当品牌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期望,或做出任何违背“社群共识”的决策时,最忠诚的粉丝会变成最凶猛的敌人。社群的凝聚力有多强,它的报复心就有多强。

追求“社群”可能是一种战略性错误。一个更聪明的品牌,应该选择与用户保持“优雅的距离”,提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试图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并承担由此带来的无限责任和风险。

③ 挑战“内容”的终局——当“真实”通货膨胀时,算法才是唯一的神

你强调通过特色内容和KOC来传递“真实感”。但当所有品牌都这么做时,这本身就成了一种新的“广告”,一场无穷尽的“真实性内卷”。

真实性的破产: 当用户在所有平台都看到精心策划的“普通人分享”时,“真实”本身就贬值了,用户会再次感到厌倦和麻木。品牌投入巨资追求的“真实感”,最终会和传统广告一样,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噪音”。

算法的霸权: 品牌自以为在和用户“交朋友”,但实际上,它们真正的沟通对象只有一个——平台算法。无论你的内容多么真诚、KOL多么独特,只要算法的“看不见的手”不推荐你,你就等于不存在。最终,所有内容策略都会演变成如何“讨好算法”的技术工作,而不是“打动人心”的艺术创作。

与其在“内容”这个红海中进行无休止的内卷,不如将所有资源all in在破解“算法黑箱”上。在算法的霸权之下,所谓的“品牌特色”和“用户信任”,都只是算法参数矩阵中的一个的变量而已。

与“人心耕作”的理想模型相对的,是一个更冰冷的现实模型:新品牌的成长,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算法、欲望和依赖”的精密计算。最快胜出的玩家,不是最值得“信任”的,而是最懂得如何设计“上瘾机制”、构建“转换壁垒”、并无限迎合“算法偏好”的冷酷机器。

5、再次反思关于“算法、欲望和依赖”的现实模型

我所描述的那个黑暗、高效的增长模型,其本身包含着自我毁灭的种子。它是一个“速效药”,能带来剧烈的短期增长,但其副作用——内在的不稳定性,将导致品牌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必然崩溃。

① 挑战“欲望与依赖”的可持续性——“边际效应递减”是无法摆脱的物理法则

欲望的燃尽: 依赖“多巴胺回路”的品牌,本质上是在与用户的大脑进行一场军备竞赛。用户的“上瘾阈值”会不断提高,品牌必须提供更强、更新、更频繁的刺激,才能维持同样水平的兴奋。这会导致两个必然结果:一是品牌陷入永无止境的、成本激增的“刺激内卷”;二是用户最终会因“刺激过载”而感到疲惫和空虚,并寻求逃离。欲望是一团烈火,它能瞬间点燃草原,但最终只会留下一片无法再生的焦土。

效用的脆弱: 依赖“便利性”和“网络效应”的品牌,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极其脆弱。它与用户的关系是纯粹的“利益交换”,毫无情感冗余。这意味着,只要市场上出现一个更便宜、更快、更便利的替代品(哪怕优势微乎其微),用户就会瞬间、无情地迁移,不会有丝毫的犹豫和留恋。这种纯粹的“依赖”关系,缺乏一个在危机时刻保护品牌的“人性防火墙”。

“欲望”和“依赖”是典型的消耗性资产。它们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会不断贬值和损耗。而最初提出的“信任”,则是一种再生性资产,它会在健康的互动中不断增值和加深,是唯一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力量。

② 挑战“社群无用论”——在终极竞争中,“共识”是唯一的护城河

在商业竞争的初期,比拼的是产品、效率和流量。但在竞争的终局,当所有产品、效率和流量获取方式都趋于同质化时,最终比拼的是什么?是意义和共识。

社群是意义的容器: 一个品牌可以被抄袭,但一个拥有独特文化和集体身份的社群无法被抄袭。社群是品牌“意义”的活载体,成员的互动、仪式、黑话……共同构筑了一个外人无法复制的“意义空间”。

社群是共识的壁垒: 当竞争对手发起价格战或舆论攻击时,一个没有社群的“依赖型”品牌的用户会作鸟兽散。而一个强大的社群,则会形成坚固的“共识壁垒”,成员会自发地捍卫品牌、解释误解、抵御攻击。这种源于集体身份的保护。

③ 挑战“算法霸权论”——算法本身也在进化,其最终方向是奖励“人心”

我曾断言“算法是唯一的神”。这个论断犯了一个静态的错误,即假定算法的目标是永恒不变的。但算法本身也在演化,它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最大化平台的长期价值,即“留存用户的时间和生命周期”。

算法的黄昏: 一个只推荐“上瘾内容”和“高效转化商品”的算法,短期内数据会很好看,但长期会把平台变成一个让用户感到空虚、被利用的“数字赌场”,最终导致用户逃离。所有主流平台的算法进化,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从奖励“瞬间眼球”,转向奖励能提供“长期价值”和“深度关系”的创造者。

人性的稀缺性: 随着AIGC的爆发,互联网将被无穷无尽的、由AI生成的“完美内容”所淹没。在这个新纪元,什么会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是可被验证的、真实的、带有人类瑕疵和温度的“人性”本身。未来的算法,必然会进化出识别并奖励“真实人性”的能力,因为它会成为平台上最宝贵的留存密码。

押注于破解当前版本的“算法黑箱”是一种短视行为。真正长期的策略,是去赌算法的“终极进化方向”。而这个方向,无限趋近于最初的洞察:奖励那些真正能耕作人心、建立信任和社群的品牌。

6、核心提炼:“人心耕作”模型,与我挑战的“黑暗效率”模型,并非“对”与“错”的对立关系,而是品牌成长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关系。

黑暗效率模型(欲望、依赖、算法破解) 是品牌 “助推器”:它充满暴力美学,能量巨大,适合在品牌创立初期,从0到1,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撕开一道口子,强行突破“引力”。

人心耕作模型(信任、社群、内容) 是品牌 “轨道飞行器”:它更精巧、更持久、能自我修复,适合品牌完成原始积累后,从1到N,在广阔的宇宙中进行长期、可持续的“轨道飞行”。

一个伟大的品牌,是一个懂得在何时启动助推器,又懂得在何时果断抛弃它,并启动轨道飞行器的智慧生命体。

只懂助推器的品牌,会在大气层内燃尽自己。
只懂轨道器的品牌,则永远无法离开地面。

这,或许才是关于新品牌成长,最接近本质的答案。
11
曦尔Xier
3天前
#AI工作流 那些玩AI踩坑的经历

最近跟做鞋服品牌达人营销的朋友交流,提到一个痛点是,服装品牌选达人是一种玄学,“感觉”占比大,沟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都很高,没什么方法论

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帮品牌选达人的业务流,研究了半个月,本身是想用AI从穿搭视频、图文、评论中解析出达人的创作风格、穿搭风格、底层价值观以及对粉丝群体的影响力,动机是降低选达人的时间成本,从底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里匹配出相关性高的KOL+KOC,再个性化的给达人下Brief,同步降低达人合作的沟通成本

说干就干!

Takeaway(踩过的坑):
-- Coze的业务流爬小红书笔记容易奔溃
-- 模型的上下文限制没办法批量解析笔记内容,只能拆业务流,拆业务流需要结构化的输入和输出
-- 穿搭视频解析的幻觉率极高(在场景叙事、版型描述、穿搭单品和细节解析、风格归属都存在)
-- 不同类型/风格的穿搭视频,很难用一套提示词去做结构化的解析输出
-- 抛开数据,什么是“好”的穿搭笔记,各家有各语,还没找到可解释的原子颗粒度的咒语词

晚上听玉伯老师的小宇宙访谈,提及一个洞察:越模版化的东西,AI越擅长;EGO越大(需要创造力+个性)的内容,AI越难复制

换个视角反思
我有点妄想用AI“科学”去解释内容“玄学”
但忘了“玄学”的可解释性本来就很低
当一件复杂的事情可以被简单的“解析”,那离规模化复制可能就不远了

#我说的,可能是错的
01
曦尔Xier
1月前
来到即刻的第一天。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