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许不会爱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的他者的存在,只是为了探索自己究竟会不会主动给予爱,能否体验被坚定选择的感觉,以及各种规律和秩序带来的安全感。也许是想在一段链接中建立一面镜子,习惯于和自己对话以后,观察纳入他者的对话形式会有什么新的启发。很多时候思考着到底什么是爱,尝试开启多轮对话,总希望有实体能给予思考后的印证和反馈。每个人都有镜子,有人乐于把镜子带在身边,照镜子已是不可或缺的步骤;有人敢于打碎镜子,但总会去寻找新的镜子。
又或许,在某些阶段心的能量的缺失,才会需要他者给予的注意力去填缺;是观察不到自己后,想从他者的互动中去看见自己。「我」说了什么,表达「我」是谁,我又看见了「我」的特质。这样的交流中,主体只有「我」,毫无他人之特质和内心能量的感受。这类链接肯定是不健康的,小我不断想去寻求一些身份认同,而完全忽略了关系中的「看见」。
把自己置身于一段段关系内,确实可以有更多的样本更好地观察人类,可也会陷入一些盲目的忘却体验本质而让小我主导的风险。控制关系的频率,适当侵入有可能能启发新的感悟而去创作,过度侵入会扰乱自己的频率从而陷入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