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郝德宏
282关注170被关注1夸夸
无业游民,晃膀子中
郝德宏
28天前
感谢提供内测名额,首次体验反馈 @玉伯

- 体验路径:阅读官网介绍 -> 进入产品首页 -> 随机漫步体验产品功能 -> 基本理解产品理念和使用逻辑后,开始在产品内输出产品体验反馈(Writing = Creation)

- 整体感受:
个人直观感受是产品理念(**Where creation begins.** YouMind is the AI-powered creation system for you. )和使用逻辑有些割裂,不确定是输入优先还是输出优先。整体使用体验似乎是输入优先,主入口都给了Snip、Thought,配套了Snip插件。输入优先意味尽可能降低输入门槛,通过大量输入逐渐涌现出可输出的内容(flomo 的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输出优先意味着要尽快出活,倒逼去找输入,比如我为了写体验反馈去阅读官网,搜索即刻帖子等等。当前的理想使用逻辑似乎是用户有一个关注的话题/领域,维护一个 Board,日常上网时收集 Snip,并在 Board 内集中阅读、问答和记录想法,那 Creation 是什么呢?是那些 Thoughts,还是一篇长文,这个问题我体验下来没有想明白。
同时产品平行入口有三个,初次使用时没有引导,不太容易快速理解该做什么,这三者的关系。自己是笔记工具的重度用户(Notion、Obsidian、Flomo),首次进入时直观感受不是笔记工具,更侧重于剪藏收集,但产品宣传是 Creation System,那我该在哪里如何进行 Creation呢?笔记工具的话是一键新建笔记文档,NotebookLM 是上传多个文件后立即对话询问,但是当前产品首次进入后似乎是要先找些东西来 Snip,之后再看会发生什么。

- 细节反馈
- 插件相关
- 体验场景01:我尝试阅读一个公众号文章,并把自己的思考放到 YouMind
- 网页阅读仅支持 Snip,不支持批注
- 插件不支持输入 Thought,而在产品页面新建 Thought 路径偏长,2 次长距离鼠标移动点击。
- 如果插件只用于 Snip,回到产品内阅读时,也不支持批注和快速新建 Thought;从阅读-输出 目标出发,在阅读时能够划线批注,并生成用于输出的碎片笔记是必要的,现在的分屏设计只是能同时看到,但是没有联动。
- 体验场景02: 阅读产品的官网介绍
- 因为要输出这个反馈,所以去认真阅读官网 OverView 页面,但是发现不支持 YouMind 插件,应该是插件整体屏蔽了 youmind.ai 的域名
个人作为 Obsidian 用户,使用 五彩 插件体验较好,可能体验过程可能会参考对比,需要说明下。
- Chat 相关
- 想把网页+插件时 Chat 对话保存到 YouMind,未走通
- 尝试通过 Chat 记录 Thought,未走通
- 其他细节
- Unsorted Card 不支持多选批量 Add to Board
- 双栏交互很难触发,右上角的按钮不够明显。如果是希望用户同时对比阅读两个Card?(该如何统一称呼侧边栏的Chat/Snip/Thought),那可以参考 Arc 的分屏操作,尝试了下拖拽分屏发现不支持。点击按钮后默认是引导用户新建 Chat/Thought,如果是希望用户阅读一个Card时进行对话/记录笔记,那是不是点开一个 Card 时能给出更明显提示、容易触发的入口。

玉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很有意思。 通常理解,会觉得这是强调工具的重要性。然而有意思的是,在 AI 时代,细品这句话,会发现“善其事”才是关键。没有事,器再利都没用。 比如研究各种笔记工具,并不能帮助你写出一篇长文。写长文最高效的时刻,往往是学生时代交作业的前一天晚上,或工作后晋升述职的前一周。事发生时,直接用记事本也能写出一万字。 换句话说是:工欲用其器,必先有其事。 怎么有其事呢。去各大内容平台,开一个号,确定更新频次。然后去在乎的人群里广而告之,这往往能让事情发生起来。 开号并定期更新,这是一种“立长志”。然而,能做到立长志的人很少。你我皆凡人,经常能做到的,是“常立志”。 这时工具变得很重要。好的工具,可以促使事的发生。比如在即刻,看多了他人的分享,自己往往也会有表达的欲望。然后尝试写写,越写越频繁,逐步就养成了一种碎碎念的表达习惯。 即刻是一个碎间表达的好工具。工具的作用,远不止是把利器。好的工具,可以让事发生,是让你“欲善其事”的场。 好工具就是让好事发生的地方。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好的工具能营造出好的环境,好的环境让好的事情发生。 YouMind 想成为的,就是一个服务于内容创作者的好工具。YouMind is where creation begins. 欢迎有同样想法理念的创业者加入。 目前急缺优秀的 AI 实践者、爱折腾的编辑器工程师、全球化增长运营专家。地点杭州。一定阶段后可远程办公。基础薪资 + 创始股权。一起为赚大钱和产品理想而远航。 有兴趣者,可邮件交流:lifesinger@gmail.com YouMind 产品内测中👇

30
郝德宏
28天前
感谢提供内测名额,首次体验反馈 @玉伯

- 体验路径:阅读官网介绍 -> 进入产品首页 -> 随机漫步体验产品功能 -> 基本理解产品理念和使用逻辑后,开始在产品内输出产品体验反馈(Writing = Creation)

- 整体感受:
个人直观感受是产品理念(**Where creation begins.** YouMind is the AI-powered creation system for you. )和使用逻辑有些割裂,不确定是输入优先还是输出优先。整体使用体验似乎是输入优先,主入口都给了Snip、Thought,配套了Snip插件。输入优先意味尽可能降低输入门槛,通过大量输入逐渐涌现出可输出的内容(flomo 的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输出优先意味着要尽快出活,倒逼去找输入,比如我为了写体验反馈去阅读官网,搜索即刻帖子等等。当前的理想使用逻辑似乎是用户有一个关注的话题/领域,维护一个 Board,日常上网时收集 Snip,并在 Board 内集中阅读、问答和记录想法,那 Creation 是什么呢?是那些 Thoughts,还是一篇长文,这个问题我体验下来没有想明白。
同时产品平行入口有三个,初次使用时没有引导,不太容易快速理解该做什么,这三者的关系。自己是笔记工具的重度用户(Notion、Obsidian、Flomo),首次进入时直观感受不是笔记工具,更侧重于剪藏收集,但产品宣传是 Creation System,那我该在哪里如何进行 Creation呢?笔记工具的话是一键新建笔记文档,NotebookLM 是上传多个文件后立即对话询问,但是当前产品首次进入后似乎是要先找些东西来 Snip,之后再看会发生什么。

- 细节反馈
- 插件相关
- 体验场景01:我尝试阅读一个公众号文章,并把自己的思考放到 YouMind
- 网页阅读仅支持 Snip,不支持批注
- 插件不支持输入 Thought,而在产品页面新建 Thought 路径偏长,2 次长距离鼠标移动点击。
- 如果插件只用于 Snip,回到产品内阅读时,也不支持批注和快速新建 Thought;从阅读-输出 目标出发,在阅读时能够划线批注,并生成用于输出的碎片笔记是必要的,现在的分屏设计只是能同时看到,但是没有联动。
- 体验场景02: 阅读产品的官网介绍
- 因为要输出这个反馈,所以去认真阅读官网 OverView 页面,但是发现不支持 YouMind 插件,应该是插件整体屏蔽了 youmind.ai 的域名
个人作为 Obsidian 用户,使用 五彩 插件体验较好,可能体验过程可能会参考对比,需要说明下。
- Chat 相关
- 想把网页+插件时 Chat 对话保存到 YouMind,未走通
- 尝试通过 Chat 记录 Thought,未走通
- 其他细节
- Unsorted Card 不支持多选批量 Add to Board
- 双栏交互很难触发,右上角的按钮不够明显。如果是希望用户同时对比阅读两个Card?(该如何统一称呼侧边栏的Chat/Snip/Thought),那可以参考 Arc 的分屏操作,尝试了下拖拽分屏发现不支持。点击按钮后默认是引导用户新建 Chat/Thought,如果是希望用户阅读一个Card时进行对话/记录笔记,那是不是点开一个 Card 时能给出更明显提示、容易触发的入口。

玉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很有意思。 通常理解,会觉得这是强调工具的重要性。然而有意思的是,在 AI 时代,细品这句话,会发现“善其事”才是关键。没有事,器再利都没用。 比如研究各种笔记工具,并不能帮助你写出一篇长文。写长文最高效的时刻,往往是学生时代交作业的前一天晚上,或工作后晋升述职的前一周。事发生时,直接用记事本也能写出一万字。 换句话说是:工欲用其器,必先有其事。 怎么有其事呢。去各大内容平台,开一个号,确定更新频次。然后去在乎的人群里广而告之,这往往能让事情发生起来。 开号并定期更新,这是一种“立长志”。然而,能做到立长志的人很少。你我皆凡人,经常能做到的,是“常立志”。 这时工具变得很重要。好的工具,可以促使事的发生。比如在即刻,看多了他人的分享,自己往往也会有表达的欲望。然后尝试写写,越写越频繁,逐步就养成了一种碎碎念的表达习惯。 即刻是一个碎间表达的好工具。工具的作用,远不止是把利器。好的工具,可以让事发生,是让你“欲善其事”的场。 好工具就是让好事发生的地方。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好的工具能营造出好的环境,好的环境让好的事情发生。 YouMind 想成为的,就是一个服务于内容创作者的好工具。YouMind is where creation begins. 欢迎有同样想法理念的创业者加入。 目前急缺优秀的 AI 实践者、爱折腾的编辑器工程师、全球化增长运营专家。地点杭州。一定阶段后可远程办公。基础薪资 + 创始股权。一起为赚大钱和产品理想而远航。 有兴趣者,可邮件交流:lifesinger@gmail.com YouMind 产品内测中👇

00
郝德宏
29天前
想请教的点,单个 MCP Server 的功能是原子化的,还是场景驱动的类似于 Agent 的存在?如果是原子化的,似乎不适合作为联系人层级,如果是近似于 Agent 存在,那如何配置简单来配置每个联系人的能力列表呢。
如果是参考微信联系人的设计逻辑,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至少具有多个属性/技能,如果被压缩到只有一个功能,那这个列表会很冗余,就像我们的微信一样。

艾逗笔: #每日一个idea 新的一周。准备开始写ChatMCP客户端,架子搭起来了,用的 tauri + react + shadcn/ui MVP版本计划在一周内发布,实现几个最基本的功能: 1. 界面布局参考微信桌面版 2. 联系人列表展示可用的 MCP Servers 3. 点开 MCP Server 查看功能和对话示例 4. 可视化安装 MCP Server 到本地 5. 跟单个 MCP Server 对话,操作本地资源 欢迎留言提需求,一起创造一个高品质的 MCP 桌面客户端。🚀

00
郝德宏
29天前
感谢分享,那几点收获很有启发,今晚去和我姐安利我给侄女做的小AI硬件时,也遇到了对屏幕的担忧;户外那个场景,内置了蜂窝网络模块么,竟然延迟这么高,这两天也在测试一个蜂窝网络模块中

AAnson: 今天做了一个 AI 魔镜 的田野调查,有不少收获。 事情起源于前几天的智算活动。在举办方王主任的引荐下认识了智算大V田老师。餐叙时,听田老师提到他的客户4090租用需求一直在增加,了解后知道用于AI魔镜的推理需求。 > AI 魔镜,是一款儿童陪伴工具,类似放大镜,可以拍照后结合语音对话讲解看到的一切事物。 只听他简单的介绍,我就认为这是一款很有潜力的多模态大模型应用场景。在大模型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用它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解答十万个为什么,TMF很匹配。所以,立即找田老师要了一个样品,拿来把玩。 用它拍摄办公室的植物,不仅能告诉我植物的科属,还能介绍该如何种浇水、施肥。拍摄英文绘本,还能帮我用中英双语解答。当前看,整体体验在预期内,是个不错的大模型硬件。 为了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避免自己一厢情愿,打算通过访谈+田野调查的方式,进一步验证我的想法。 一方面给几个有孩子的朋友安利了下,寄给他们体验,收集反馈。另一方面,又亲自带着样品前往广场摆摊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有如下收获: - 放大镜,是90后这一代的记忆,10和20后的小朋友们明显不买单 - 家长对大模型完全没有认知,当我拍照识图后,有家长认为大模型的解读是内置死的 - 户外场景下,魔镜的网络延迟太卡顿,一分钟多,明显超出了小朋友们的耐心 期间偶遇一位做工业设计的大哥,给了很多建议。 - 小朋友们更喜欢有个性/IP的玩具,而不是冷冰冰的工具,魔镜如果是异型的毛绒玩具,用它的眼睛看世界,会比放大镜更吸引这一代的儿童 - 儿童玩具真正买单的是家长,如果说服家长,这种形态会比手机上装个App更好用,更有性价比?例如他经常用Kimi app给小朋友做作业 - 关于定位,放大镜的屏幕很容易让人把它与手机或手表类比,一旦有这种心智,就很难抢占市场,要做就做没有屏幕或隐形屏幕的设备 - 即使用魔镜这种形态,是不是可以与某些IP联动,在外观上适配,在人物性格上适配,赋予其人物的性格 总体来说,这是一次不太成功的田野调查。收集样本不够多,上述结论只能作为初步参考。有孩子的朋友们请与我联系,期待您的反馈。

00
郝德宏
1月前
的确,近期技术革新太快,给人一种必须只争朝夕的错觉,实际上有些技术瓶颈是可以跨过去的,但是用户心智、渠道这种壁垒则很难打破。,
不过说会分发端,我前段时间在上海给一个老人推荐豆包等 AI 工具时,说可以在微信里用,不想用下 APP,她却说不要在微信里,还是下个 APP好,因为微信里各种群太多了,根本看不过来。我之前一直以为微信对老人来说是最友好的使用入口,但现在有些怀疑了。 //@Dachein大澄: 其实用deepseek 用不弱(当然了,这个在国内是另一个问题),我只是在放长时间线来看,这些都是跨的过去的,酝酿发酵下沉都要几年时间,毕竟

郝德宏: 在不能用先进基础模型(gpt-4o,claude3.5sonnet)的情况下,这两个就算做出来短期内都会很鸡肋,就像最近被群嘲的 IMA。小程序 IDE + 云托管 其实接近 v0 + vercel 组合,只是体验和稳定性一言难尽。 其实我也很看好前司在分发端的优势,前段时间服务号允许个人注册了,我理解也是在应对供给侧要大爆发,分发端开始开放。

00
郝德宏
1月前
在不能用先进基础模型(gpt-4o,claude3.5sonnet)的情况下,这两个就算做出来短期内都会很鸡肋,就像最近被群嘲的 IMA。小程序 IDE + 云托管 其实接近 v0 + vercel 组合,只是体验和稳定性一言难尽。
其实我也很看好前司在分发端的优势,前段时间服务号允许个人注册了,我理解也是在应对供给侧要大爆发,分发端开始开放。

Dachein大澄: 微信小程序团队会考虑,直接下场做个中国Cursor 或者 v0 不~? 13/14期间,离开支付宝的一个原因就是 推小程序/近场极度缓慢,资源被去了社交... 10年后,25年小程序可以因供给侧,可以进入全新时期,分发端.. 似乎唯小程序一家

42
郝德宏
1月前
AI IDE 当成笔记软件来用,虽然没有 Noiton AI 那么专业,但扩展性足够强,实际上就是个人知识库了。
今早更新版本又支持了图片,距离放弃 Cursor 转投 Windsurf 更坚定了些,Agent 模式非常强大,而且给人一种安心感。在使用 Cursor Windsurf 时的对话体感是不同的,前者是一个不解风情的程序员,框框干活,后者更有同理心,不过度承诺,但能实际落地,很靠谱。
00
郝德宏
1月前
读到毕业去向那段,想起昨天和Gap中的毕业生聊他这所学校时,我问他为什么官网毕业生去向里没有哈耶普斯和剑桥牛津这样的名校,他一愣,先解释说这两届其实是有的,可能这个介绍没更新,同时也知道一位同学放弃了麻省理工去了加拿大的一所大学。他们认为本科学校没有那么重要,而且想换也可以再换。
又联想起《对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炮灰》里项飙说:“但是如果一定要说只有北大清华是好学校,那就没办法了,认准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东西是好的,当然就会匮乏。所以不是教育资源的匮乏,是评价体系的单一和意义系统的匮乏。”
我以为我这半年变得已经足够多元开放,但昨天和他聊天时,才又发现自己身上仍残留的单一评价思维。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教育实践

00
郝德宏
1月前
从上海赶回良渚参加 Cursor 文化黑客,幸运组队交互和前后端,四个人极限2小时搞了个时光回忆录 demo,Powered by Cursor和Midjouney
意外之喜是认识队里的高中毕业生,看到了中国应试教育的裂缝。他读的是北京探月学院(也叫Moonshot,7年历史),室友录了密涅瓦大学(也是我眼中的一所神校),毕业后选择Gap,和爸妈在家用白板讨论创业项目,未来想去北欧读哲学。

很喜欢探月学院官网关于表现性评价的表述
“””
传统考试 = 知识 = 学习者知道什么
表现性评价 = 能力 = 学习者可以用自己知道的东西做什么

与传统的考试不同,表现性评价更像是一份完整的能力档案,基于学生的 Artifact(作品)去评估他对某种能力的掌握程度如何。这份评价不只是考察简单的知识点,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的「核心素养」,例如分析和创造性思维、复杂沟通-口头及书面表达、领导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技术及数理能力、全球视野等等。

工业式教育有几个显著的特征:大规模生产、量化记录、同质化。为了效率,过去的我们将一个个孩子的成长用简单的「数字」来呈现。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量化的手法确实帮助了我们在一定阶段取得了快速提升人口教育率的成效。

但数字之外的成长却被隐藏了。表现性评价,就是为了让这些被隐匿已久的个体成长,重新被看见、被珍视。
“””
24
郝德宏
2月前
今日和两位上海阿姨,也都是认知症患者家属各聊了两个多小时,几个直观感受:
1. 老年人失去伴侣后容易陷入自我封闭和孤独抑郁中,需要外部帮助才能走出来,比如社区或是公益组织(我在做的志愿者)。社交孤立会显著增加认知症风险,一个懂她们一直在的AI,而不是偶尔说些片汤安慰话的亲友或外人,或许在特殊时期能帮她们好过一些。
2. 豆包很容易给老年人带来Aha。为了给住在楼上的阿姨解释什么是AI,给她装了豆包、演示电话功能和声音克隆时就超出了她的预期,再演示拍照问问题(药瓶、舌苔))后就直说是好东西,会常用,也会努力让老伴试试,希望他多说说话。
3. 今日安利豆包和昨天用Coze+飞书多维表格做个食物管家都让我再次确认字节强大的产品和组织能力,对于同类创业团队是碾压,不如用这些产品给自己打工,就像调用Top LLM的API做套壳,当然这或许只是“小生意”
4. 在养老院和第一位阿姨聊时,另一位83岁的阿姨插话进来,她想要个能照顾她的机器人,这或许是大多数老年人对AI的期望,也可能是人形机器人最早一批落地的民用场景。之前看一篇讲复活亲人的报道时、也是呼声最高的评论。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