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芒果蘸酱油”想起
暑天,在泉州的街头树下,常会遇到举着一根长杆的人——目光顺着长杆往顶端望去,就会看见枝头垂吊着的鸭蛋大小的青黄色芒果。
芒果树是泉州常见的行道树,落果时,地面上难免留下一滩果泥。举着长杆的采果者,只将颜色仍泛青,还未全熟的果子收入囊中。
接着,这些芒果被人用刀刮去外皮,剜出果肉,搭配一小盒酱油,摆在蜜饯摊上出售。泉州本地的朋友告诉我,她从记得芒果的味道起,就是蘸着酱油吃的。以至于后来在别地,花了些时间才适应不蘸酱油的芒果。
我第一次认真地尝了尝这味道:
用竹签插上一块芒果,一端点了点酱油。全熟的果肉有一种吃三文鱼刺身一般肥厚的口感,酱油的咸鲜包裹着芒果馥郁的香甜、轻微的酸涩,其味型与不少酸甜基调的福州菜如出一辙。
对于这种做法的解释,有养生派的降火说,但更靠谱的,还是以咸来衬托甜、掩盖酸涩的“调味说”——类似的例子,还有岭南的荔枝、台南的番茄。这种无所禁忌将调味品与水果融合的做法,或许还与盛产地区以水果作为一种果酸调味入馔的传统也有关,比如在漳州将菠萝丁和鸭内脏同炒的做法。
说回芒果蘸酱油,它本是一种改良的智慧,而如果用甜度本来就高,风味无可挑剔的芒果拿来蘸酱油,只能说有点画蛇添足了。但跟风的不只是店家,一搜,调味品里也已经有了“给水果吃的酱油”。
而关于酱油(豉油)的风味,记忆最深的是童年时父母的早餐:一碗白粥,配一块淋上酱油的内酯豆腐,如果有刚出锅的油条,必然有一碟豉油来揾食。父亲还告诉我,艰难的时候,是用筷头蘸点豉油,就稀饭。
回想这些,酱油不仅是中餐调味里的主心骨,也是揾食者的支撑。
注:
揾:福州话音 [oung],形容将物品浸没水中沾湿,蘸酱油在福州话中为“揾豉油”;在粤语中“揾”[wan2]为“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