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砸贝儿王
1关注2k被关注3夸夸
🖤大家都叫我ci总
🪄创意公司合伙人
🎙️播客《LET ME cici》
置顶
砸贝儿王
9月前
除夕🐍。给自己的一些希冀:

1. 既然选择同时走那几条难的路。记得勇敢。有些触手可及的东西,会在多日后变成背叛自己的代价。继续做一个勇敢不要的人。

2. 最大的挑战是有所背负,越往前走定会孤独。但孤独里面有你追求的坦荡。一无所有从来都是更容易的,因为没有,所以一切都是构建。而有所背负是推倒重建,是抵抗自我怀疑,是割舍,也是通往强大的必经之路。

3. 不要解释。接受评判。不去咀嚼。你有能力分清,那些砸向你的东西,哪些是嫉妒、哪些是偏见、哪些是投射、哪些是臆想。你也可以拒绝附着那些不坦白的、过度包装的、虚张声势的。

4. 去与少年的自己和解。重新看见她,拉起她的手,陪她哭,理解她,支持她。让她长大,并最终走入我的身体。

5. 保持健康。感受身体。在焦虑爆发的时候想想此刻拥有什么。无论是灵活的四肢,还是顺畅吸入的空气。尊重它的出现,也记得它会离开。

6. 继续学习,保持谦卑。把丰富的触角放在正确的地方,让它在积极的领域里安放。高敏人的稳定从来都不是时刻感到安全,而是让自己的不稳定有所释放与建树。天性无法让你做一只慵懒的花猫,那就做一只温柔又敏捷的丛林猛兽。

7. 自省,但别愧疚。自爱,但别自怜。可以活得像个孩子,但要“杀死”幼态心智。

8. 你永远可以选择。无论发生什么。客观环境的人事,你都有自己的主体性视角,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无论环境多么的动荡与恶劣,人都有选择自身态度和应对方式的精神自由。这种精神自由是人类最宝贵的力量,也无法被剥夺。

9.相信时间。相信未来的可塑性。相信生命意义的可创造性。

10. 让爱往高处去,也跟爱一起去往高处。爱自己。爱家人。爱抱着善意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人,爱那些诚实暴露脆弱的灵魂。爱这个世界。
16
砸贝儿王
3天前
我是如何富有生命力的?

富有“生命力”是近10年以来,所有认识我的人对我的最高频的评价。还有一些其他的词,“明朗”“活力”“活泼”“大气”“野”“霸气”“全面”等等… 随着近几年,生命力在互联网上更为广泛被使用后,每次在社媒上分享内容,也经常收到很有“生命力”的留言评价。

我是很喜欢这个评价的,也很喜欢富有生命力的状态,
尽管从我个人角度并未刻意为之。
做社群品牌思考定位时,也是希望大家大家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如今生命力一词有诸多解读,也有很多建议去靠近:比如保持运动、保持童心,保持开放性阅读等等。在这些概念的背后,我始终觉得还有些细节被忽略了,而那些细节,可能才是“我为何是我”的状态的一些关键。

回上海的飞机上思考了一下,大致如下:

1. 喜欢大自然。喜欢在自然里呆着。
是自然,不是风景。无需拍照的自然,无需强调的景观。以及可能因为童年的原因,我尤其喜欢山里。如今在一个没有山的城市工作生活,定期去山里吸氧是我这么多年一直会做的事情。Steve说,我每次走在山林里的时候,表情会变,会很沉稳。我也能在山里走得非常非常快,下盘稳稳当当。前阵子在格鲁吉亚爬山,我都当山顶了S还在山底. (如今好像这叫徒步或者越野跑,身边几个pro老说我去比赛会很厉害。不过我目前完全没概念。)

2. 爱跟陌生人说话。跟陌生人笑。
我特别喜欢和擅长跟陌生人对话,用重庆话说叫 “搭飞白”, 用成都话说是 “打野招呼”。我每次跟陌生人对话的时候,都感像在打开一个个盲盒。不同的人生、经验、故事,像走在人生主干道过程中的一次走神,一个分叉,一朵野花,一个美丽的意外。而这个部分又会像藤曼一样回到我身上。我有无数的朋友都是我“搭飞白搭来的”,她们在不同的时间段都给过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

3. 像小孩子一样发出怪声音。
从小喜欢“玩弄”自己的声带。学驴叫,学狗叫,学猪叫,学羊叫。做事的时候,发呆的时候,我下意识随时都在“哼”— 哼的并不是歌,只是在发出各种像旋律又不是旋律的声音。Steve还给我取过一个绰号叫“哼哼怪”。现在回想,这个过程可能无意间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我了解了自己声音的边界、形状和重量,探索了我与身体的关系和连接,有点像现在的声音/音乐疗愈。

4. 定期大哭。
哭对我来说,是一种很“满”的状态。除了情绪的释放,它还让我感受到投入、专注、和生命本身的流动。我甚至有那种“好像很久没哭过了?哭一下子”的时刻,然后就专门打开催泪电影,尽情哭一场。

5. 打电话,聊生活琐事。尤其是我妈。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还是需要非文字的、更直接的情感交流。以前过分忙碌的时候,会利用打车回家的时间给家人、朋友打电话,漫无目的,全是琐事。哪怕我只是听着,那些鸡毛蒜皮像一根风筝线,把我从天上拽下来。没有合同上几千万的发票数字,没有宏大叙事,有的都是人活着的细节。

6. 远离整天抱怨的人。主动靠近“非主流”的能人。
我会理解、安慰、共情,但一直抱怨的人会让我感到非常消耗和疲惫,我会离开。相比抱怨这不好那不好,我更喜欢有人兴致勃勃冲过来告诉我,ta最近的发现的新美食、新笑话、新挑战、新感悟。而还有一些“非主流“的—不一定功成名就的,有特殊故事、爱好、经历、坚持… 的人,都是我想交往的对象。他们奇形怪状的部分反而会非常吸引我。

7. 沙雕视频爱好者
每日睡前必看。看完还分享。所以每天都是傻笑着入睡的。

8. 逛超市。看货架。看街边门头。
小时候离家早,孤单的时候去超市,丰富的商品会让自己被包裹感到安全,在人流中也显得很合理。后来工作形式养成习惯,定期去商超看货架陈列,看品牌变化。如今更像一种人间观察习惯,去超市或便利店的路上会看各种门头,猜测店主的心思,观察店主审美,到了超市各种看看什么卖得好什么不好,去揣测和挖掘一个个信息、真相、逻辑…像寻宝游戏,又像在玩推理游戏.

9. 定期吃重口味食物。平时也需要一直更换菜系。
我的嘴里没办法一直寡淡。不是品鉴家、美食评论员。但需要感受各种味觉,去透过食物和香料与背后的土地和人发生关联。

10.玩的时候用力玩。不看手机不思考。
玩的时候手机倒扣。
也会刻意不回消息,只好不是很紧急。
不看书。也不看新闻。更不思考。努力当白痴。把精力耗尽,再沉沉睡去。

这样回头看来,我的这些与生命力有关的细节习惯,
不是一种静态的特质,而是一套动态的操作系统。
是一套随着自我发展生长出来的,在世界里保持自我的"底层逻辑"。

这些逻辑大致围绕三个方向:
1. 主动筛选和优化信息源:主动远离消耗的人和事,同时摒弃绝对的主流思考方式,去靠近那些能给我带来新视角、新能量的"奇人异事"。

2. 保持高保真感官体验:不只用眼睛看世界,更用耳朵去听、用味蕾去尝、用身体去感受。这些直接的感官输入,变成我孕育生命力最真实的燃料。

3. 允许系统自由运行:想哭就哭,想"哼"就"哼",玩的时候就彻底"离线"。笑与愤怒都自由。不压抑、不内耗,情绪和能量自然流动,系统健康运行。毕竟生命力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而是"建立自己的运行规则"。

写到这里才发现,这套“操作系统”的核心指令其实很简单: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并勇敢地为它创造表达的路径。

有“生命力”,就是"活出自己“啊!
(有种兜兜转转还是你的爽感)

我不是在“保持”生命力,我,就是在这样生活。

所以,养育生命力的途径不是向外求索,而是回去。
回到心里去,回到生活里去,
回到生命里去。
01
砸贝儿王
4天前
明晚合体直播!爱和大羊毛,我想都给你😚

10.10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晚上8点我和Steve会开一场合体直播
最近我们的人生阶段也有了新的变化
有很多关于亲密关系、爱、自我关怀等议题的新感悟

同时,我们@INNERWILD 作为全国首个拳击X心理学的社群品牌,也希望借此机会给到大家福利价格💥
因为我们希望聚拢真正志同道合的人
保证社群神仙氛围
所以平时我们也不怎么打折
一直在观望社群的朋友可以蹲蹲!!!

希望这场直播可以给大家的内心
带来满满的能量和新的灵感🩵
10月10日周五晚8点开播,欢迎各位去小红书@史蒂夫说 那儿预约
明晚不见不散💫💫💫
00
砸贝儿王
6天前
72岁婆婆跟我视频:你心态最重要。你可以不听任何人的。包括我的。
93岁外婆跟我电话:你不准重男轻女。女娃娃养好跟男娃娃一样的。
60岁妈妈陪我旅游:我们那个时候怀孕,不好意思让人看专门穿大衣服。你的都是显怀的。你好厉害。

我的女性主义从何而来。
👆。
10
砸贝儿王
15天前
回家咯
预祝大家国庆中秋快乐!
00
砸贝儿王
17天前
看纪录片。

满头花白的帕金森老奶奶说:
Growing old isn‘t for sissies.
(变老可不是给胆小鬼准备的)

燃啊。
00
砸贝儿王
18天前
在职业咨询的过程中,理论上来说我是那个看见他人的角色。但因为我的咨询并无那么好“定义”,所以也会发生遇到一些敏锐的朋友,窥见“我”的时刻。

这是难得而美妙的时刻。它不是单纯的肯定和赞美。是一种反弹。尽管她还没出国的时候,在两个场合见过我。这是她第二次跟我深度对话。她会察觉到我在互联网的表达其实是克制的。她在思考自己创造性的过程中,也会观察我的创造,并给出我的风格都充满“社会性”这样的关键词。

有意思的是,“社会性”是我之前公司创意标准之一,甚至它是广告行业的共识。而我为什么选择广告行业,又源于幼年生长出的表达欲与对他人的高共情。

某种意义上,没有人能全然了解你。包括你自己也不能。所以人需要向外,需要对话,需要探索。遇到介质,再弹回来。于是你更了解自己。

我看见你。你看见我。于是看见的过程里,我们都坚决了更多。
00
砸贝儿王
21天前
今天收到的好消息。

最近这些日子,在观察各种人【改变】,也包括觉察自己的。愈发确信,大部分的改变,都是悄然又坚决的。只要你接受了第一次那个略微神秘主义的召唤和轻微的转向。它就会复利、会叠加、会相互作用。

每一个普通的改变,都将改变普通。
00
砸贝儿王
22天前
终于找时间聊了一下怀孕的感受,这个巨大的变化,让我对身体、女性、风险、主体性、母亲、人生态度也都有全新的体验与二次确认✨ 也希望这个对话能带给大家一些勇气(不是只在鼓励生孩子意思,听完就知道了哈哈哈哈!)💗thx agian,love u all🤰

史蒂夫说: 我和Ci总要做爸爸妈妈了!尽管先前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官宣过,但这期节目算是在播客里的首次正式宣布和讨论。谢谢所有朋友们的美好祝福![心] 本期嘉宾Ci总 @砸贝儿王 是我的伴侣,拳击x心理社群INNER WILD的创始人。另一位嘉宾@六层楼先生 是知名女性健康科普博主,著有《女生呵护指南》和《怀孕呵护指南》等著作,播客《当个事儿》主播。 本期节目是我们围绕Ci总怀孕这件事情的聊天分享,话题包括: 1:17 六层楼是这世界上第三个知道喜讯的人 10:31 Ci总的怀孕感想:强调和捍卫人与人的不同 23:50 男性该如何参与:从关注和看见开始 32:28 Ci总怀孕后更认同了女性的伟大 41:11 从一句评论共情万千女性受到的审视和评判 52:01 生育这事能用理性来判断吗? 63:07 生育对女性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停滞期 75:36 面对不可回头的生活,做个不回头的人 86:43 Steve对于生育的3个感性动机 95:19 相信我们这一代可以做不一样的父母 105:23 如果有一天孩子问“你为什么生下我?” 115:01 刚进入父母角色时的尴尬无措 收听请到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Spotify等平台搜索史蒂夫说。 “史蒂夫说”是创办于2015年的知名泛心理学播客,曾被评为2019苹果最佳播客,2022年CPA中文播客奖年度成长类播客。这是一个通过深度交流理解人与世界复杂性,拓展意识边界,提炼个人成长之道的节目,节目形式包括对谈、听众来信和独白。主播Steve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普作家。

10
砸贝儿王
1月前
今晚给社群成员开个小灶✊✊✊这个话题我从来没对外讲过,以及未来也不会很仔细对外讲的———因为感觉涉及到太多真相了🤪🤪🤪 (这样算不算给我们社群打个广告😀, 希望上海的同路人们有缘一起见面吧!)
30
砸贝儿王
1月前
昨天跟史先生两人出去吃火锅,我边吃边给他分享了很多我做职业咨询的思考。

完了之后他一本正经的说:你真的很厉害很聪明 ,你没有专门学咨询,但是你使用的技术某种意义上90%的心理咨询师都做不到,只有非常厉害的咨询师才可以如此丰富和娴熟;且因为你的丰富社会阅历和个人特质,整个咨询又进化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出入自由,浑然天成,这个就更难 ,只有很少的甚至宗师级的咨询师才能做到 ,但几乎不可能这么年轻。

他一本正经的夸赞其实有点惊讶到我,也挺为自己骄傲的。但沾沾自喜要去搞个心理学学位嘛?好像没有这个想法。

我学文科出身,入行后做的也是偏文的、和人打交道的、解决问题的、思考创意的行业。以前也在微博分享过,刚踏入社会那几年工作不顺的时候,会有很多瞬间羡慕理科同学、羡慕理科工种;也羡慕很多技能型岗位,羡慕“专家” 。原因很简单,做出来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一个物品、一个程序、一个技术———证据与反馈很明显、很实在、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晰。他们手上好像有一把很厉害的屠龙大刀,我手上好像一堆水果刀。

现在当然不这么想了,怎么理解怎么转变观念怎么自我升级以前也分享过这里不赘述。这几年又亲手实践了很多事情,史先生的评价让我意识到:我好像很喜欢且很擅长,不在某个行业,但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参与或改变某个行业的方法和规则。

其实我一直都是这么做事,只是没有刻意总结,我大概知道这个能力来自哪里:多样实践带来的多样经验与视角;不封闭固化的价值观;交错生长叠加的复合能力;从事创意行业的反常规训练与欲望;敏感观察与快速抓本质的天赋;第一个吃螃蟹反传统的兴奋;识人与高共情;对自我技能清晰和独特性的笃定,和对优秀专业人士的尊重与学习。

最后一点好像和自我新发现有点【相反】。但我恰恰想聊聊这一点。

就最近这两年而言,我在做的部分非专业事情涉及到两个领域:拳击和咨询。我在做这两件事的过程中,一直都很注重与该领域【高水平者】讨论学习。尽管我做的事情是开拓创新的、独特的复合的,但我不具备“时间”这个无比重要的维度。这不可能是我自鸣得意就能弥补的:策略层面时间成本高到不划算,自我认知层面我有重点定位,从价值观层面,我非常尊重专业。

就像我在跟各类高水平运动员聊天时,我会发现从小训练的人,骨头会配合生长,神经会配合塑造,还在发育阶段他们的身体就变成了最适合那项运动的样子。又或者我在跟一些心理学家或资深心理咨询师聊天的时候,本科就学习心理方向的人就是比后来硕士再转专业的人更深厚更平衡,就更别提工作以后再学习的。他们的学习的过程配合着他们的青春期与人生经验,共同融入这个人的底色。

(我在其他领域也有一样的感受,不是说后来者无法通过天赋赶超,但时间会有特殊的工作痕迹。在同样高水平的专业人士面前,我会更好奇“童子功”的职业轨迹、思维模式与来龙去脉)

为什么是Ta?为什么是这件事?我需要足够深入,才能弥补时间;我需要见识高水平,才能拔高我想创造的东西的上限。也需要足够靠近本质,探索共通的可能;要足够敏锐,才能识别天赋、性格、时间、环境与人性的关系。

而愈发深入,他们也会给你分享的各种屠龙大刀的美好、强大与局限。他们被绑住的手脚,他们自知且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式,和他们时常有刀无法挥的困顿。

我是一个虔诚的闯入者。我在他们的面前,更是那个自由身。

不必成为他们,不必颠覆他们。只需成为另一种答案。

离开职场时,我还担心遗憾过,我是不是没办法做喜欢的创意了。如今却以“非典型”的方式走进一个个领域,带着尊重好奇学习,也带着犀利的挑剔、与充分的看见。不受约束,挑战现状,开疆拓土。

我相信真正改变某些现状的,往往不是圈内最听话的那个,而是那个敢把其他世界的逻辑带进来的人。它不替代那些经过系统训练的力量,但它提供另一种可能——一种跳脱范式、直取核心的可能。

最好的创新不是否定传统,
而是在传统之外,长出新的传统。

分享给有创造欲望但兵器困惑的朋友。
也许你不需要拥有一把屠龙刀。
熟悉你的小刀、磨快你的小刀、丢入熔炉重新锻造属于你的武器。
并且知道什么时候,该抽出哪一把迎敌与开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