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史蒂夫说
63关注11k被关注31夸夸
独立心理咨询师
知名泛心理学播客《史蒂夫说》主播
译有《人生十二法则》1&2,著有《假性亲密关系》、《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
史蒂夫说
12:10
听众来信变成时间胶囊太妙了。我播客的回信栏目因为来信数量大大超过节目上能回复的数量,所以在回复时间上有一个2年左右的时间差。最新一期节目第四封信写于2023年初,昨天更新节目后当事人写下了回复,我看完了只觉得所有这一切都很宝贵,不论是当初的文字,我们的隔空互动还是两年之后对她生命进程的见证。这样的互动恐怕只会发生在播客里吧。
00
史蒂夫说
11:11
本期节目是听众来信问答,在小宇宙评论区第四封信的作者时隔两年后的回复让我尤其感动。本期话题包括:

1:02 当抑郁成习惯对一切都失去动力怎么办?
15:37 伴侣的异性密友,比断联更明智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27:07 我为什么不推荐师生恋
36:23 在对父母的愤怒当中找回自己的立场和边界
48:10 不了解自己的人容易执着于肤浅的成败

史蒂夫说432期 - 回信:不了解自己的人容易执着于肤浅的成败

史蒂夫说

00
史蒂夫说
1天前
务必不要让暴躁父母的口无遮拦定义你的自我认知。建立边界,课题分离,坚决不要轻信父母的气话!

视频节选自我的直播栏目《Re:史蒂夫你好》,资深心理咨询师回听众来信,每周四晚上10点在某书直播,欢迎预约收看!
03:05
00
史蒂夫说
5天前
如果我是个怪物,应该怎么和这个世界相处?

视频节选自我的直播栏目《Re:史蒂夫你好》,资深心理咨询师回听众来信,每周四晚上10点在小红书直播,欢迎预约收看!
04:33
00
史蒂夫说
6天前
认清自己的天赋,才不怕现实的打磨。

天赋让人在个人竞争中拥有先天优势,但天赋的意义并不止于此。如果天赋只和竞争有关,那么如果一个人不想竞争怎么办?或者ta的天赋不在于竞争怎么办?

天赋的更深层意义在于:社会现实会打磨所有人的棱角,让人们趋向同质化,而有天赋的人拥有更多一些底气和资本,去对抗这种打磨。一个人是谁,这件事情是很难改变的。如果你了解了自己性情中的某种天赋,比如对某项事业的热爱,某种能力的专长,或者对某种情感表达的敏锐,你就更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保留它不被消磨。你可以有意识地认可和维护自己的天赋,接受它所带来的必然代价,在内心找到自洽和平静,然后为自己的天赋感到骄傲。

比如一个人可能天生就是个内心充满爱的人,她自然而然能和很多人连结,也能带着充沛的情感去关怀身边的人。成长过程中她会因此遭遇很多失望、背叛或者伤害,但是如果她能承认这个天赋,并且接受伤害是不可避免地代价,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更成熟的爱人,爱自己,爱朋友,爱伴侣和家人,爱和自己一样擅长爱的人,甚至爱众生。在许多人都因为人际关系的挫败而变得悲观和利己时,她有更大的机率坚持不背叛自己的本性。这样持续地生活下去,最终她会活成一个极有特色与个性的人,也有可能成为其他人的榜样。

人类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多样性,每个人都如此独特,都擅长不同的事物,所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人坚守着自己的天赋。所以认识自己,活出自己这件看似极度个人化的事情,却也同时成为了你对众生产生关联的契机,活成值得效仿的样子,激励与你相似的后辈,完成许多人向往的梦想,带给人们希望。

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不背叛自己,不放弃自己。不要在意他人的异样眼光或者令人扫兴的劝解,不要屈服于无处不在的平庸化力量。活出自己的全部,活成他人的榜样。
02
史蒂夫说
7天前
本周四晚上10点,我会在小红书做一场直播,回答一些播客听众给我写的信。作为资深心理咨询师,我很喜欢也擅长从大家的来信里找到一些新的视角,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我在播客《史蒂夫说》里的来信问答环节持续7、8年了,极受大家喜爱,这次专门把这个环节和直播结合在一起,希望能碰撞出更丰富的火花。

世界上有这么多不开心,一场直播算是我杯水车薪的一点点努力,希望让你心里少些困惑和烦恼,多些信心和灵感!另外这次暂时不开放小纸条提问了,我的听众邮箱里还堆着几百封未回复的信。如果直播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未来会做更多现场问答的尝试哦!

大家可到小红书@史蒂夫说 预约直播,我们明晚见!
10
史蒂夫说
8天前
终于看见人格成熟一点的好莱坞男主了!

上周末看完《F1》在播客观影会的讨论里被梵一如问到男性气质的话题,梵叔问我怎么看待布拉德·皮特所塑造的这个男性角色。当时第一印象觉得这个角色的魅力来源于在守序和调皮之间的平衡,但偏调皮多一点,懂得利用和突破规则。这种冒险和叛逆精神某种意义上也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过了两天心里慢慢细品之后,觉得这个角色所体现出来的男性气质的魅力还有一个不那么显眼但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他在人际关系上的成熟。

经典的好莱坞男性主角在人际关系上往往都是很不成熟的——离了婚,和孩子相处不好,不信任朋友,不喜欢团队合作,情感封闭、一意孤行,而且经常有被害妄想。这种形象经常被包装成孤胆英雄,在巨大危机当中挺身而出,救所有人于水火之中,并且因此重新赢得大家的认可。

但这样的形象依然是不成熟的,因为人格的成熟势必包含了人际关系上的成熟,包含了爱与恨的平衡整合。他的攻击性是更加善意和建设性的,他的个性是建立在尊重他人之上的,他的自由不羁不是以伤害他人为代价的。所以典型的好莱坞男英雄形象只能在特殊情况下站得住脚,因为危机带来的恐惧会让人们暂时忽略和容忍他的不成熟,而更看到他作为武器或者救生圈的工具属性。

皮特的这个角色,虽然在人物小传里能看到一些经典角色的影子,比如多次离婚,曾经自以为是放荡不羁,但在片子里的表现却有着非常超越传统的表现。或许因为F1是一个高度依赖团队协作的运动,他在保留个性的同时也非常懂得与他人的相处之重要。他会维护犯错的队友,会带领大家一起跑步,会在晚辈挑衅对抗时保持耐心和慷慨,也包括会在和女主的亲密关系里展现出健康的边界感和尊重。

所有这些细节汇聚在一起,就会让你觉得这是一个很man但也很讨人喜欢的男人。我想这多少和皮特的年龄有关,到了这个年纪应该不太愿意继续塑造那种经典的扁平工具人形象了,岁月教会了他什么是成熟。经典的好莱坞大男主总是需要用自己的工具性价值来合理化自己的人格缺陷,而桑尼是一个又强又有人味的迟暮英雄,比较之下他更加完美,也更加迷人了。

男主角太像男孩子,人格上太幼稚,这恐怕是很多好莱坞大片都会留下不良回味的原因,至少对于我这个对人物心理尤其敏感的心理咨询师来说。所以我通常不怎么爱看这类主流娱乐片,或者不会去深究人物心理。但这部片子的男主我认为是值得好好琢磨的,因为某种程度上他提供了主流男性气质的新范本,一个更成熟的版本。
210
史蒂夫说
10天前
最近社群要组织馆内拳赛,报了名的伙伴们都开始主动备赛了。有的人好多年没有跑步,在教练指导下近期恢复了跑步,还主动拍视频纠正步态,自测心率和配速。这很好地展现了目标和状态之间的互动,也就是你拥有怎样的目标,会塑造你的生活状态,而生活状态反过来也会影响你选择怎样的目标。倘若没有在社群里学会出拳和面对对手,很多人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想要去打拳击赛,而一旦确定了这个目标,那么身体和生活的其他部分就会运转起来去为这个目标服务。

一个人就是这样从锁死的僵局中走出来的。一开始你需要一个适宜的、支持的小环境,需要被信任的人轻轻推一把,然后就能建立起足够迈出第一步的自我效能感。停滞不前的状态并不意味着万事皆无望,一台沉寂的引擎依然是一台引擎,只是缺少了最初的那点火花。

最近另一个让我震撼的是我们的拳击教练少康的训练视频(发在下面了)。他最近也在准备8月份在日本的职业拳赛,视频里面他把自己练到呕吐。这是职业拳手才会有的自律和内驱力,当你知道你的对手也在疯狂训练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比他练得更狠。

有人也许会说这很卷,但卷的意思是无效努力,无效竞争。在职场的游戏里,卷是存在的,但是在和自我的相处里,几乎所有的努力都一定会有回报,从跑步到自我觉察到接受咨询到为拳赛备赛。

昨天看了电影《F1》,这是一项为了0.01秒的速度提升可以投入大量金钱和技术努力的运动,我在想如果一个人也可以如此在乎自己,ta的内心应该是不会纠结内耗的。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职业拳手,但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身份添加一个类似拳手的身份标签。哪怕没有人看见,但你自己内心有这样一个部分,你知道自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竭尽全力训练、备赛、出拳进攻,一边擦去嘴角的血迹和眼角的泪水一边笑着走向对手开始下一局比赛,你的内心应该是非常自由的。#INNERWILD
00:18
14
史蒂夫说
11天前
现在很少在社媒上讨论任何时事了。其实对各种事件的主动或被动的接触并没有减少,也会因此产生很多复杂的感受,比如遗憾、悲伤、愤慨或者失望。但是最终还是决定不将这些个人情绪扔进互联网的缘分网络里去,而是尽可能单向度地输出有关爱、连结、求知和成长的内容。你或许会说这是高尚的,但是从很私人的角度,这也只是我的一种比较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当荒谬和痛苦进入我时,如果流淌出来的是更多哀嚎和怒骂,那么我就是只是一个媒介而已,痛苦穿过了我,通过我流向了更多人。但我拒绝让万物都不加区分地穿过自己,我想用自己的力量去阻截那些不值得传播的东西,自己默默消化反应,并且坚持做正向的表达,以此确认自己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哪怕这只是一种幻觉,我实际上是在往大海里滴墨。

许多私人的幻觉聚合在一起,就是共同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说不定有一天,墨滴的总量会超越海水。
34
史蒂夫说
12天前
史蒂夫说431期是一期专门聊心理学求学、留学、受训、从业和行业发展的专题节目,三位嘉宾都是非常优秀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她们分别是:周家琦,纽约州立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助理教授;李悦,印第安纳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罗斯福大学心理系助理教授;陈静茹,堪萨斯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现任职于耶鲁大学精神健康与咨询中心。

本期话题包括:
1:21 三位嘉宾的心理学职业历程介绍
7:51 走上心理学道路的动机和契机是什么?
19:03 对考完高考想选心理系的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29:01 如何看待精神分析在国内的主导地位?
38:11 怎么判断要不要学心理学?要不要留学去美国学心理学?
52:40 沉迷心理咨询工作会有问题和代价吗?
60:46 想当咨询师最推荐去哪里学?半路出家会有劣势吗?
76:52 留学毕业后为什么选择留下或者回国?
82:40 如何平衡东方文化底色和西方文化熏陶?
96:16 心理学在带来启示与解放的同时,是否也有代价和伤害?
104:46 经济下行,AI来袭的年代,心理咨询的价值何在?
119:16 三位嘉宾自认为创造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132:16 按头推荐哪些心理学入门素材?

收听请到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Spotify等平台搜索史蒂夫说。视频完整版可到B站或Youtube搜索观看。

“史蒂夫说”是创办于2015年的知名泛心理学播客,曾被评为2019苹果最佳播客,2022年CPA中文播客奖年度成长类播客。这是一个通过深度交流理解人与世界复杂性,拓展意识边界,提炼个人成长之道的节目,节目形式包括对谈、听众来信和独白。主播Steve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普作家。

史蒂夫说431期 - 和三位心理学博士聊求学、从业和行业现状

史蒂夫说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