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竹本一世
773关注2k被关注3夸夸
💡明天我的想法可能和今天不同
🚀 PM|Film Maker
🐦 抖音|小红书|B站|Twitter 同名
竹本一世
3天前
我们经常说对一件事多么有 Passion,实际上 Passion 这个词来自于拉丁语里的 pati,指的是忍受、承受。
66
竹本一世
11天前
之前看@潘乱 聊了很多次抖音、小红书、B站之间的生态差异,我作为消费内容视角时一直没有什么体感。这次我作为一个新人长视频创作者对这几个平台上有了更实际的感受。

上周四我发了自己的第一支vlog,时长大概11分钟左右。目前的各个平台的播放量是:抖音570万,小红书接近4万,B站 2000。

这个和我自己最开始的预期是完全相反的,我一直觉得抖音还是一个短视频平台,11分钟的视频太长了,完播率肯定低,又是我的第一支视频,应该很难被推荐出去。这个视频的风格是最接近B站的,在B站上应该能拿到更多的推荐才对。

但从结果上看,抖音和小红书很快就发现了这条视频(可能是纯推荐,也可能是人工编辑),而 B 站到现在好像还没反应过来。

这条视频适合 B 站,也不仅是我自己的感受,抖音的评论和弹幕里也有很多观众提到:“这条视频应该出现在隔壁”、“更适合B站”、“有没有B站账号”这样的内容。目前我的B站视频评论区里,也全都是“从抖音过来投币”类似的评论,也就是说,就算是B站的播放量,大部分观众也并不是在B站这里首先看到的这条视频,而是出于对“长视频应该在B站上看”这样的一个预期,从其他平台迁移过来看。

另外,抖音的弹幕、评论区的互动量和友善程度,都让我觉得自己就像在之前的 B 站一样(或说我想象中的B站)。

再往前倒推,在我发布视频时,抖音和小红书我都很快找到了适合的话题和标签,而B站上我怎么都没找到一个适合的话题,推荐的很多都是游戏、大学生、搞笑瞬间这种话题。

那所谓B站味的视频,大家现在真的还在B站上看吗?

记录下这个和我最开始预期完全不同的感想。
3831
竹本一世
12天前
之前看其他博主的vlog后,我都会去找一找里面好听的歌。这次我在自己的vlog里用到了一首 Redhead Saturday,当时觉得太适合想要表达的情绪了,看了一眼网易云音乐上的评论— Snowy已经成为了一个暗号。
31
竹本一世
15天前
竹本一世
16天前
看到新闻说 Grammarly 收购了 Coda,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 Coda 这个产品,恰好我之前在做 SaaS 产品的时候调研过它,和大家聊些产品想法。

Coda Notion 其实是同时期的同类型产品(2013年Notion成立,2014年Coda成立),都是以 block 作为最小组装元素,定位 All in one 的文档工具,排除设计风格,你单看两个产品会觉得非常像。

比起 Notion,Coda 还有明星创业者光环,Coda的创始人 Shishir Mehrotra 在创办 Coda 前是 YouTube CPO。

而且早期 Coda 的产品执行力明显比 Notion 要强,很多功能 Coda 领先 Notion 几年就推出了:
1. Coda 很早就可以直接基于 Database 生成饼图等图表,Notion 一直到 2024 年下半年才支持;
2. Coda 很早就有自动化能力,Notion 在很长时间里需要结合 Zapier 才能实现同样的功能,一直到 2023 9 月份才支持;
3. Coda Database,可以将符合特定条件的行用特定颜色高亮出来(例如数量 > 1000),Notion 到现在还不行;
4. 这样的功能非常非常多……

但是你今天看,甚至往前几年看,Notion 的知名度和商业价值都是远超 Coda 的。为什么同时期的竞品,最后差异这么大呢?实际原因可能非常复杂和多样,我想从其中一个视角来分析:一个 SaaS 产品到底应该先 2B 还是先 2C。

从上面我提到的 Coda Notion 早期多的功能,你也可以感受到,这些功能都是企业用户才会用到的功能,个人用户用的次数非常少。Coda 在早期就瞄准了企业客户,Notion 在前期则以个人用户为主。

这里的核心判断是,这个工具有多强的传播度,有多大的市场空间。Notion 首先是一个很好的个人效率工具,因为文档共享和体验良好的 block 概念,很多个人用户搭建好 Page Template 后,会发布在互联网上,无论是海外的 Reddit 还是国内的小红书上,你现在都可以看到很多制作精美的各类场景模板,还有很多人卖这个模板。这个产品形态在个人用户市场上有非常大的自传播能力。

2020 年,叠加疫情、线上化、TikTok 在海外的流行等多个因素。有用户在 TikTok 上展示自己的 Notion HomePage,因为特别好看,一下子Notion 这个产品爆火。

而这些自分享的前提是什么?除了界面美观外,另一个重要点是这个产品需要足够简单好用。

Coda 由于过早做 2B 用户才会用到的功能,整个产品的上手门槛要复杂很多,你会看到非常多的按钮和配置项,而 Notion 在早期功能就是以文档为主,非常好上手。

当这类产品在个人用户侧爆火后,由于“数据不重要,框架重要”的特性,在公司内可以自下而上的推广使用,一个公司里只要有一个 Notion Power User 创建了框架,就可以推行到部门,甚至公司里去使用。

很多年前,EICO 的创始人 Rokey 写过一篇文章叫《工具的社会化与创作者网络效应》,很好地概括了工具的这种属性,工具可以用横轴和纵轴划分成4个象限:私域/公域、个人使用/团队使用。

一个顶级的产品,它首先是一个好的个人工具,其次它能够在公司里使用,它还能跨组织纬度进行协作,最后用户还可以因为使用这个工具获得更多的身份资产。

除了 Notion 之外,这个框架可以用来分析很多产品:Github、Figma、Zoom、HuggingFace……

Coda 可能过早将自己局限在企业市场中,没有预料到这个产品形态在个人用户市场有这么大的潜力。

2022 年,Notion 开了 block by block 大会,新增的功能意味着 Notion 正式开始踏足2B 市场。(team 概念、API等都是那时候才推出的)

总结:

Notion 通过相对较少但适用范围更广的功能,让产品的上手门槛相对较低。在 C 端积累影响力,让产品在个人用户里可以自传播,然后发力满足企业功能(收购 Automate.io 补足自动化能力、Block by Block 的新功能)。

Coda 则选择推出一个功能更多的产品,更适合企业用户使用,但也限制了个人用户的使用(因为使用门槛的提高),这类型 All in one 产品重协同,轻协作,也意味着个人用户的上手门槛对于推广使用来说相对重要。

那有没有什么工具产品类型不适用于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呢?我认为,大部分 BI 工具不属于此,因为对于企业来说,数据有敏感性,对接数据需要专门的部门负责,也就意味着个人用户很难自下而上推广一个 BI 工具的使用。其次, BI 相比起来不是重协同的产品,而是重权限管控,要管理不同人的角色,以及对应不同表不同列的 CRUD 权限。这些都意味着 BI 产品比较难沿用 Notion “效率工具→社会化协作→身份与资产”的路线。

(图一为早期 Coda 风格鲜明的官网开屏,后来变得很无聊趋同了)
210
竹本一世
27天前
竹本一世
1月前
01
竹本一世
2月前
01
竹本一世
2月前
如果要推荐一款人生必买App,我应该会推荐世界迷雾,属于越早买遗憾越少。198的定价很贵,但肯定比以前18元的定价要更接近实际价值。

这个App的概念是在安装App时,这个世界是一团黑色的迷雾,只有自己亲临过的地方才会显现出清晰的地图面貌,所以是每个人的“世界探险手册”。

因为世界迷雾,我和阿挺发现在飞机上看到的群山恰好是去年我们去过的熊野古道,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在空间上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世界迷雾还让我想到2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在电话还没普及的年代,当时有个未来学家就推测出了未来会出现一种“视觉电话”,大家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长什么样子,然后他据此推断,这会降低大家旅游和探索的意愿,因为远处变得已知了,大家不会再对远处产生好奇心。今天我们知道这个推断和实际情况截然相反,亲身经历对人来说,比想象得到的画面要重要得多。

第二个是最近看马伯庸的《食南之徒》,最后说起现在简单清晰的地图面貌,在古代要通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搞清楚。“在唐蒙的时代,张骞尚未凿通西域,南越尚未归附,东海之外茫然无知,西南也只能笼统地以诸夷来概括。在那个时代的西汉人眼中,中原之外的广大地区被重重迷雾所笼罩。若要把这些地图点亮,需要有勇气、有谋略以及有着超越时代的地理直觉。”
125
竹本一世
2月前
周末陪@阿挺 去宁波参加个户外活动,顺便打卡了OCR咖啡。老板做咖啡的时候我说:“我很多同事都推荐这里”
老板愣了2秒:“即刻?上周末你们还有同事过来”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