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艺术》读后:别只想着赚钱,学会“花钱”才能更幸福
---
昨天,我读完了摩根·豪泽尔的新书《金钱的艺术》,颇有启发,甚至觉得读完后更幸福了。
《金钱的艺术》原名是 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直译过来是「花钱的艺术」,但是出版方估计是想延续作者的上本书《金钱心理学》,所以取这么个名字。
朋友
@月晖serendipity 难以理解这种行为,已经不能说是信雅达了,完全是断章取义。
这本书并不教你如何配置资产、如何赚钱、如何投资,而是教你如何通过花钱来让你变得更幸福。幸福是个宽泛的定义,但它往往跟金钱绑定,目前国内大部分人(包括我)觉得年入百万算幸福,否则日子都苦不堪言。
但是豪泽尔认为这样是被金钱奴役,会放大我们原有的一切人性,嫉妒者更嫉妒,空虚者更空虚,满足者更满足。
年入百万非常难,但许多人没想过年入百万需要承受的代价,天天加班,随时有被裁掉的风险,一堆房贷车贷还没还清(如果有),工作不开心也不敢辞职,担心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同理,我们也没想过自己究竟打算过什么样的生活,只觉得有钱就够了,买豪车住豪宅。
书中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被金钱控制的后果。美国当时有个范德比尔特家族,他的后代继承 3000 亿美元,但只用 60 年就挥霍而空,原因是攀比消费,总想要更好的,所以钱败得很快。
换言之,金钱是工具,能够换取独自、自由和时间,而非相反。
但每个人的花钱方式,又取决于不同经历,所以我们也不能要求任何人按照一个标准来。
我以前很拮据,花钱也吝啬,每次吃饭总想吃便宜点的,这样能省下几块钱。
如今有工作有收入后,也能吃些过去觉得偏贵的东西,只要把精力放在控制大额支出就好,小额消费也就只能省下那几十块钱,也不够做什么。
如今我在书里就读到类似观点,不过作者进一步觉得小额开销也要注意,聚沙成塔,天天这样消费也很难攒到钱。
书里还修正一个过去习以为常的观点,就是「花钱要花在体验上,而非物品上」,其实花钱更重要的是留下一段回忆,以及尽可能避免未来留下遗憾。
我今年似乎印证了这句话,租更贵但有采光的出租屋,购买心心念念的 MacBook,趁着国庆第一次出门旅游。
这导致我下半年几乎没有攒到钱。
但是,我变得更幸福了。阳光照进出租屋时会让人心情愉悦,使用 MacBook 时感到设计确实比 Windows 精致,在泉州和厦门溜达时既新鲜又充实。
这种幸福感存在于每时每刻,只要不产生跟人对比的念头,我就无比满足。
倘若我未来想到某一年为了省下钱,而错失这么多东西,想必我会很难过。
豪泽尔也认为,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尝试多种消费方式,直到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并砍掉一切不感兴趣和不适合的东西。
我觉得这是加法的艺术而非减法,先大胆试错,再拒绝更多,最后从零开始,此后绝大多数消费都建立于兴趣所在,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去花钱了。
坦率地说,我并不敢这么尝试,毕竟我想要的东西都是大宗消费:相机、iPhone、一室一厅的出租屋,尝试后只怕真要精打细算过日子。
好在这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否则我就把迈巴赫和深圳湾一号也列进来了——但我也不知道,万一有一天真的拥有之后,我会更幸福吗?
回到书本身,《金钱的艺术》在结构上并不精密,更像是 21 篇公众号文章的合集,观点互有联系,但体系不足。
好在它文风简练,比较好读,几乎不需要懂经济学知识,读完就能审视自己的花钱行为,行为又会反作用于观念,进而让以后花钱尽可能跟幸福这根线越来越近。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花钱呢?什么要买?什么不能买?这并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的条件、需求、爱好和收入都大相径庭,直接套用他人的答案,反倒会阻碍你寻找自己的幸福,只有在预算范围内去花钱,才知道究竟适不适合你。
链接:
mp.weix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