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梁某银
164关注330被关注0夸夸
+v:ohChandler
90后,现居深圳
想要离经叛道的普通人
同名公众号日更一年半
博客:https://liangmoyin.com
置顶
梁某银
2年前
为什么你不该沉迷知识管理

---

我曾经特别喜欢看别人的知识管理经验分享,软件之庞杂令人叹为观止,从最开始的印象笔记、OneNote、有道云笔记,到现在的双链笔记Obsidian、思源笔记、Logseq、Roam,然后是All in One 的线上知识库Notion、我来、flowus、语雀。

同时笔记方法也不断涌现,有卡片笔记法、P.A.R.A知识管理法、原子化笔记等等,随便一搜关键词,就能找到海量信息。

但这非常奇怪,人们对笔记方法的需求,好像是随着互联网兴起而来的。在以前,顶多是谈论康奈尔笔记法,要求记笔记有浓缩有扩展,但现在好多人都变成了知识管理专家,倘若问他们有什么作品,答案往往是知识管理的经验分享。

是的,他们用笔记软件,管理的是一堆「知识管理」知识。

有段时间,我一刷社交媒体或常见网站,都在说知识管理,让我严重信息过载,因为看不过来了。究其原因,我没有这么多知识需要管理,也没有那么多笔记软件要学习。

现在我就选定了一个知识管理方法:INKP笔记法,源自公众号「L先生说」的方法。笔记软件也就一个:Obsidian,本地化的双链笔记软件,手机上会用flomo和微信来收集信息。

当简化我的伪需求后,就再也不为这方面苦恼,对别人的笔记方法也不感到羡慕。因为别人的经验,只适用于他,我生搬硬套过来,肯定水土不服,反而浪费注意力和时间。

而且当把输出作为检验知识管理的标准,就知道只会「知识管理」有多么不靠谱了。

我目前是把公众号作为唯一的输出库,但引用知识库的内容反而少之又少,可见我随大流走了多少弯路。

唯有放弃折腾,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
3849
梁某银
6天前
话说大家正在用什么枕头,值得推荐吗?

我现在用京造的乳胶枕,用了快一年,现在想换一个试试,我是侧卧仰卧混着来的。
30
梁某银
6天前
⭕️我是如何在闲鱼上,淘到一台近乎完美的二手 Kindle?

---

2025 年为什么我还在用 Kindle?这一答案我在之前的文章解答过。

不过文章发表后,偶尔会收到读者的困惑,他们不知道如何去买一台二手 Kindle。毕竟 Kindle 退出中国市场后,国内缺乏官方渠道购买,不是海淘代购,就是购买二手。

我手里这一台 Kindle Oasis 2,就是在闲鱼上淘来的二手,至今已有两年,除了续航稍弱,并无毛病。电纸书的别名是盖泡面神器,国内 Kindle 就曾调侃过自己,说盖了之后泡面也更香了,这说明吃灰者众,大多数一时兴起买来后,只会图个新鲜,然后放在家里吃灰。

这很正常。论阅读体验,Kindle 比纸质书差;论便携,不如手机;论功能和色彩,不如平板电脑——你把它删掉其他无用软件,只保留 Kindle,断网,开启黑白模式,那也和 Kindle 无太大差别。

可依然有人想买一台二手 Kindle,上面那些话明显劝退不了他们,那我就能从个人经历来说说,应该如何买一台 Kindle。

首先是平台,我之前尝试下来,能买二手 Kindle 的平台有多抓鱼、闲鱼和社交媒体。

多抓鱼除了卖有二手书,也有数码产品和服装;闲鱼自不必说,贩子和个人卖家都有,需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去筛选;社交媒体如小红书,我之前想买 Kindle 时候,因为经常搜索,首页陆续给我推送二手 Kindle 信息,但也要自己筛选靠谱卖家。

我自己是通过闲鱼买的,因此可以聊聊如何去找相对靠谱的卖家——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社交媒体。
最主要的是进入卖家主页,看对方卖的东西杂不杂,如果一点也不垂直,那个人闲置的可能性比较大。我当时的卖家是个女生,她把衣服、鞋子、桌子这些东西挂在闲鱼,因此可信度高。

[图片]
而我在筛选时,往往会倾向于自提——即双方约定时间和地点在线下面交,这样你可以仔细查看机器是否有问题,如果是异地邮寄过来,发现问题时还要花时间扯皮。我当时询问卖家几个问题后,就约在周末自提,地点在对方小区楼下,离地铁站稍远,还下着雨,卖家看着情况,就说给我便宜一点。

线下面交的好处是,你可以通过观察对方情况,知道是否靠谱,进而要不要买下。卖我 Kindle 的是对年轻夫妇,女生说机器是她老公以前用的,现在用不上了,我再打开 Kindle 一看,发现里面有几本没读完的网络小说,很明显是自用的。

至于如何确定 Kindle 是否有问题,除了看外观是否有显而易见的瑕疵(划痕、漏光等等),序列号核验型号,更重要的是看能否注册亚马逊账号和打开内置商店——不少闲鱼卖家会特地说明无法注册账号。

因为如果一台设备无法注册或登录账号,大概率是因为它的序列号被亚马逊官方列入黑名单,通常失主丢失或被盗后,联系官方客服锁定设备,防止他人使用;而无法注册、登录账号,意味着你不能打开商店,购买电子书,也无法用 Send to Kindle。

等于是你只拥有了一台功能机器受限的离线阅读器,每次拷贝电子书都要用数据线连电脑——而且无法打开商店,连越狱都做不到,因为书伴网最新越狱方法是靠 Kindle 商店的缓存漏洞实现的。

检查方法很简单,我当时征得卖家同意后,先给 Kindle 恢复出厂设置,用手机开热点联网,再登录自己的亚马逊账号,这时能看到主页有我以前的电子书,最后打开 Kindle 商店,确认可以正常加载并浏览。我便痛快买下。

这个步骤走完,才能证明你买到的是一台功能完整的 Kindle。否则在便宜,那也是功能残缺、使用受限的电子墨水屏罢了。

那么买什么型号比较合适呢?

我觉得 Kindle 并不想手机那样需要追求新款,老款依然能满足看书需求,但太老就没必要了。性价比有 KPW4 和 KPW5,前者功能均衡,后者屏幕更大,暖光调节,还有 Type-C 接口;想要体验一下 Kindle 极致手感,那么 Kindle Oasis 2/3 均可,我的 Kindle Oasis 2 花了 600 多块钱,缺点是续航比 KPW 系列稍差,以及金属机身在冬天摸着拔凉拔凉。

至于存储空间,其实 4GB 完全够用,一本 50 万字、穿插图片的电子书,大小也就 5MB 以内,你装几百本书都够了。如果想看漫画,要囤几十本那种,再考虑买 8GB 以上就行。

买 Kindle 并不难,这仅是踏上灵山路的第一步。难的是如何找资源、买电子书,有了书后又如何花时间去阅读——我得承认,我间歇性闲置 Kindle,隔段时间掏出来读,然后又闲置。

前方道阻且长,施主准备好了吗?

链接:mp.weixin.qq.com
00
梁某银
7天前
我的终极梦想,是成为一个扑街网文写手

---

今天看到一位网友问:「你们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有过写小说的念头吗?」随后说自己以前有过冲动,但随着应试作文,慢慢就写不了生动的故事。

这句话,一下讲我拽到十几年前的学生时代,我买过一堆笔记本,写下很多个小说的开头。

那时信息匮乏,可读材料少之又少,因此我当时把能看的小说都看了个遍,言情、仙侠、武侠、悬疑、推理、青春、玄幻、轻小说,可以说除了耽美均有涉猎。那时候我看的杂志连载偏多,当初喜欢的作家,现在很多都不写小说,甚至销声匿迹,如凤歌、江南、双子星罗、蔡骏、唐缺、沧月、方白羽等等,当时并不看余华、王小波等传统型作家。

这给我一个莫大的好处,就是想象力非常丰富,思维奔逸,因此我也想创造一些故事出来,所以趁着兴头去写一堆开头,有不少是同人文。可我擅于挖坑,或者说由于不设大纲,导致结构和想象力不足以支撑我写一部完整的小说,由此错失成为「天才作家」的机会。

那时候每写一会儿,就会给同学读。让我印象深刻的时,以前读韩寒《长安乱》,使我对这种幽默荒诞写法很着迷,因此模仿风格也写一个武侠故事,班上一位女同学挺喜欢读,经常催更,但我写几章又跑去写其他小说。

可见模仿是练习写作最好的方法,更可见我那时心思纯净,脑子只有小说。

写小说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我能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个故事来,设想里面的背景、情节、人物,光是想想就让人觉得热血上涌,恨不得直呼「铁甲依然在」(这是江南的九州小说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如今回想起来,之所以选择写小说,是因为选择太少,日常上课,课余活动有聊天、玩卡牌游戏(游戏王)、下象棋、斗地主、踢足球等等,而写小说只是微不足道的兴趣爱好罢了。但这件事随着高二学业繁重后,我就没有再去写。

我的「封笔作」是高二第一学期,写的一部根据现实改编的小说,内容是调侃学校那些惹人嫌的领导,还给一位主任取了个不太雅观的绰号。这小说写在笔记本上,班里疯传,我后来把它挪到 QQ 空间的日志,读者更多,不少人纷纷留言,同仇敌忾。

想必这就是内容分发的重要性。

不过我怕被学校收拾,因此就只写两章,此后江湖上只剩下我的传说。或许是我习惯于管杀不管埋,后来读网络小说时,我对那些大内总管(尤其是烽火戏诸侯和沧海煮成酒)容忍度极高,只要开头对味,即便小说太监和烂尾我也能读下去。

从大学至今,我就更少写小说了。上个月我写了篇《莲花北密码》,源于乘地铁想到如果墙上的马赛克是个密码会如何,然后写个开头,搁置了一年才圆上结尾。但我自己并不满意,这不是我想要的故事——我并不知道结局,但我知道故事不该走向哪里。

我有些害怕这件事,证明我不可挽回地走向庸俗,也意味着我心底的网络小说梦又暗了几分。是的,我很少和人说过,我其实想写网络小说,但一直没去写开头。如果有天我不更新了,要么工作巨变,无暇写公众号,要么就是成为一个扑街的网络小说写手,天天写几千字混全勤。

写小说毕竟和写随笔不同,不能信马由缰,还要讲究一些设定、结构、手法和合理性,难度会高不少。与此同时,我的想象力也变得匮乏,看的小说越来越少,有的读个开头就毫无兴趣,这就是乐趣的阈值在不断提高。

但未来还有没有人看小说,以及 AI 写的小说,又会不会取代人写的小说,我想皆有可能。

真有那么一天,还在对着键盘打字写小说的人,恐怕跟我们看别人用毛笔写字一样,得加上一个「古法写作」的标签了吧。
00
梁某银
8天前
🍂从湿冷到干冷,再到深圳的“假秋天”

---

深圳今天的确比昨天冷,只穿短袖明显不行,恍惚间以为开始跟着北京上海的步伐步入秋天。

事实并不是,深圳降温是受冷空气和台风「风神」的影响,因此体感微凉,甚至有些舒服。但从后天开始,气温将渐渐爬升,回到正常水平。

这就是我喜欢广东的一个地方,常年夏天,只穿短袖就够了,能省不少钱。但今早上我还是对选衣服犯难,因为我不确定外面气温如何,所以透过窗户往下看,发现路人的穿衣也很不一样,有穿外套,还有穿短袖短裤,我顿时不知道怎么选。

最后想了想,干脆把防晒衣穿上,要事真冷起来,也就出地铁到办公室的距离,好在并不算冷。我之所以穿防晒衣,是因为细数之后,发现我唯一能穿出来的外套就一件棉质衬衫——而它早已被我放在公司,空调吹得太冷时会披上。其他外套诸如冲锋衣、摇粒绒和连帽卫衣,明显就不适合这种「似秋非秋」的天气,所以只剩防晒衣。

这种时候,总让我想起贵州和黑龙江的冬天,这两个地方是截然不同的冷。

贵州是湿冷,寒意能钻到骨子里,所以需要烤火烤电炉,以前晚上要热水袋,后来需要电热毯,至于空调和地暖,那是稀罕物。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前念书时,我衣衫单薄,所以要把双手塞到屁股蹲下面,这样才暖和,早上穿裤子也是冰凉刺骨;对于打游戏的人来说,缺点是游戏水平急速下降,因为实在冻手,操作不过来。

黑龙江则是干冷,只要穿得够严实,不要让风钻进缝隙就足矣。至于在房间里,则有暖气供应,所以大学在寝室打游戏反倒很有激情,大家都光着膀子,甚至会买雪糕来吃,想喝冷饮就把饮料放在窗外,次日再喝就是冰渣。

稀罕物除了暖气,还有雪。第一场雪总在十月和十一月降临,刚开始雪花如细雨缤纷般飘落,但过一会儿就能看到大片大片的雪自天而降,几个小时后整片世界都是白色。不过我只有大一时感到兴奋,大二后就兴致缺缺,因为有时还得受学院安排参加扫雪,好在次数不多,有一次我靠着感冒幸免于难——一时不知道哪个才是苦难。

如今在深圳,冷得也不一样。冬天比较短暂,气温不会很低,就算最冷的时候到 5 摄氏度左右,那也只维持一个星期左右,甚至用不上羽绒服;睡觉我则只需一个 6 斤重的纤维被,实在冷的话可加盖夏凉被(我是用睡袋),贵州起码得 10 斤棉被才能挺过最冷的时候(还得加电热毯,床单被套最好也要带毛)。

在冬天的时候,人就难免思念夏天。我对深圳夏天的感受就是可以穿短袖,和「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道理,提前查看天气 app,把短袖都洗好,等到天气合适,再随便挑一件穿,这时我感觉像是刚才牢狱中出来,人也变得轻盈舒展,再没有一刻怀念冬天。

深圳如今还未正式经历冬天,我就提前期待起春天来,想必是入乡随俗造成的,连天气我都希望它卷起来。
00
梁某银
9天前
🎈与泉州顺风车师傅的一次长谈

---

10 月初,我从晋江前往泉州,当时打个顺风车,司机是本地人。

这趟行程大概四十几分钟,所以我和师傅攀谈起来,中间也聊了不少,晚上我趁着记忆写进笔记软件中。

而今天翻看,觉得可以分享出来,万一有人想去泉州旅游,那么除了我之前的游记,还有一份本地人的分享,兴许能帮助一二。

上车后,司机大哥问我想去中山路哪里,我说不知道,哪里都行。

司机大哥无奈说:“别这样说,你要是想多逛逛,我送你到一个地方;如果就想看钟楼,那就去钟楼。”

我说,那就送我到可以多逛逛的地方吧。

于是,师傅熟练地把导航终点设在了中山路。

我和司机大哥开启一次长谈。

1、关于美食。

聊起泉州美食,司机大哥如数家珍。

他推荐我去天后宫大门右边那家老字号“秉正堂”尝尝四果汤,说自己也去过好几次。国仔面线糊、关岳庙对面的好成财牛排也值得一试,特别是咖喱牛排,风味独特。

他还提到,想吃最地道的土笋冻,最好能去安海,找你老乡开车带你去就好。

他还说,你要是待到农历八月十五,还能体验到闽南最富特色的中秋风俗——搏饼。

花200块钱买一张票,十人一组,非常有趣。我听他描述那热闹的场面,据说最高奖品甚至有小米汽车,实在是豪横。

2、关于景点。

我问他哪里看海最好,他推荐了洛伽寺 ,以及与之相邻有黄金海岸。

他建议我下午三四点钟再去,那时的海岸线非常漂亮。

谈到泉州的历史,大哥告诉我,泉州在宋朝时海运发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宗教文化极其浓厚。

比如清净寺是阿拉伯风格的 ,晋江草庵还有摩尼教(明教)的遗址。

他还提到了几个知名景点,说开元寺主要看东西双塔和中间的佛像 ,通淮关岳庙香火鼎盛,甚至上过央视。

不过,对于清源山,他则不太推荐,觉得门票要五六十,但和峨眉山、九寨沟比起来就没什么意思了。

至于师傅为什么提到峨眉山和九寨沟,因为他问我是哪里人,我脑子一轴,想到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就说我是四川人。

3、关于避坑。

大哥很直率地提醒我,泉州的民风相对朴实,宰客情况不严重,但你要是去厦门就要得小心。

他特意点名了某些出租车司机,和鼓浪屿上的海鲜店,说那些店因为租金成本高,很容易把压力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一顿海鲜花掉一两千块是常有的事。

他也建议,像厦门的曾厝垵就别去了,商业化比泉州的西街还要严重。

4、关于“出海”。

我们还聊到了一个我一直很好奇的话题:“走线”。

大哥说,泉州人“出海”,更多是“下南洋”去东南亚做生意。

因为那边的人相对较“懒”,勤劳的泉州人能找到更多商业机会。

他举了晋江人在菲律宾创办的SM集团,说那就跟中国的万达一样,影响力巨大,在晋江就有个 SM 国际广场。

而“走线”去美国,则是福州人更多一些。

他们很多是去做餐饮,从餐厅的基础工作做起,慢慢发展,站稳脚跟后再想办法接家人朋友过去。

大哥说,这些人会花几万块买船票,在大海上漂一个月偷渡到美国。

他当兵时就见过,有人刚在洛杉矶海岸登陆,就被美国警察抓住,然后直接遣返,七个小时就送回了厦门。

我问他被抓到会怎么样,他说,普通人一般是交罚款,几千到几万不等,但“蛇头”则会被判刑。至于如何拿到绿卡,方式有很多。

比如民主党执政时政策会比较宽松,可能会有特赦;而像懂王那样的保守派上台,政策就会收紧。

拿到绿卡后,就可以为家人办理身份,但排期会长短不一。车很快就到了中山路,这场意外的“在地文化课”也告一段落。

下车后,我给大哥加了五块钱的感谢费。

他不仅为我指明了游玩的方向,更让我看到了一个旅游攻略之外,更真实、更鲜活的泉州。
60
梁某银
9天前
⭕️《金钱的艺术》读后:别只想着赚钱,学会“花钱”才能更幸福

---

昨天,我读完了摩根·豪泽尔的新书《金钱的艺术》,颇有启发,甚至觉得读完后更幸福了。

《金钱的艺术》原名是 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直译过来是「花钱的艺术」,但是出版方估计是想延续作者的上本书《金钱心理学》,所以取这么个名字。

朋友@月晖serendipity 难以理解这种行为,已经不能说是信雅达了,完全是断章取义。

这本书并不教你如何配置资产、如何赚钱、如何投资,而是教你如何通过花钱来让你变得更幸福。幸福是个宽泛的定义,但它往往跟金钱绑定,目前国内大部分人(包括我)觉得年入百万算幸福,否则日子都苦不堪言。

但是豪泽尔认为这样是被金钱奴役,会放大我们原有的一切人性,嫉妒者更嫉妒,空虚者更空虚,满足者更满足。

年入百万非常难,但许多人没想过年入百万需要承受的代价,天天加班,随时有被裁掉的风险,一堆房贷车贷还没还清(如果有),工作不开心也不敢辞职,担心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同理,我们也没想过自己究竟打算过什么样的生活,只觉得有钱就够了,买豪车住豪宅。

书中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被金钱控制的后果。美国当时有个范德比尔特家族,他的后代继承 3000 亿美元,但只用 60 年就挥霍而空,原因是攀比消费,总想要更好的,所以钱败得很快。

换言之,金钱是工具,能够换取独自、自由和时间,而非相反。

但每个人的花钱方式,又取决于不同经历,所以我们也不能要求任何人按照一个标准来。

我以前很拮据,花钱也吝啬,每次吃饭总想吃便宜点的,这样能省下几块钱。

如今有工作有收入后,也能吃些过去觉得偏贵的东西,只要把精力放在控制大额支出就好,小额消费也就只能省下那几十块钱,也不够做什么。

如今我在书里就读到类似观点,不过作者进一步觉得小额开销也要注意,聚沙成塔,天天这样消费也很难攒到钱。

书里还修正一个过去习以为常的观点,就是「花钱要花在体验上,而非物品上」,其实花钱更重要的是留下一段回忆,以及尽可能避免未来留下遗憾。

我今年似乎印证了这句话,租更贵但有采光的出租屋,购买心心念念的 MacBook,趁着国庆第一次出门旅游。

这导致我下半年几乎没有攒到钱。

但是,我变得更幸福了。阳光照进出租屋时会让人心情愉悦,使用 MacBook 时感到设计确实比 Windows 精致,在泉州和厦门溜达时既新鲜又充实。

这种幸福感存在于每时每刻,只要不产生跟人对比的念头,我就无比满足。

倘若我未来想到某一年为了省下钱,而错失这么多东西,想必我会很难过。

豪泽尔也认为,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尝试多种消费方式,直到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并砍掉一切不感兴趣和不适合的东西。

我觉得这是加法的艺术而非减法,先大胆试错,再拒绝更多,最后从零开始,此后绝大多数消费都建立于兴趣所在,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去花钱了。

坦率地说,我并不敢这么尝试,毕竟我想要的东西都是大宗消费:相机、iPhone、一室一厅的出租屋,尝试后只怕真要精打细算过日子。

好在这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否则我就把迈巴赫和深圳湾一号也列进来了——但我也不知道,万一有一天真的拥有之后,我会更幸福吗?

回到书本身,《金钱的艺术》在结构上并不精密,更像是 21 篇公众号文章的合集,观点互有联系,但体系不足。

好在它文风简练,比较好读,几乎不需要懂经济学知识,读完就能审视自己的花钱行为,行为又会反作用于观念,进而让以后花钱尽可能跟幸福这根线越来越近。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花钱呢?什么要买?什么不能买?这并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的条件、需求、爱好和收入都大相径庭,直接套用他人的答案,反倒会阻碍你寻找自己的幸福,只有在预算范围内去花钱,才知道究竟适不适合你。

链接:mp.weixin.qq.com
00
梁某银
9天前
深圳今天虽然气温降了不少,但还不算冷,出门一件短袖足矣。

月晖serendipity: 北京,开二倍速入冬 三伏天里忙着打蚊子的北京人们不会想到,仅仅两个月后,他们就不得不认真考虑穿羽绒服、戴帽子手套的问题。 我自己最早感觉到北京天气转凉快得不正常,是在九月初。在我印象里,一般九月最开始那两周都沿用夏天的衣服和生活方式,继续穿着短袖开空调才对。直到中秋或国庆放假,才需要整理衣柜把短袖收进去,秋衣秋裤拿出来。而这之后再过一个多月,临近供暖,才有穿羽绒服的必要。 可是今年我在九月初就不得不穿两件衣服出门,即便这样早晚甚至还觉得挺冷。我起初不太在意,以为是我从市里搬到良乡,没有了城市热岛效应所致,但看着手机天气预报里的温度数字半个月就从三十多度打了个对折降到十四五度,我再迟钝也意识到不太对劲。 所以,之前跟高中同学出门郊游的路上,我就问他有没有觉得今年变冷速度加快了,他上大学并没有搬出市里,但跟我的感觉一致,也说现在明明才九月底,温度已经跟往年十月中旬差不多。 而降温最猛最急的,莫过于中秋后那两天的雨。大概一周多以前,有连续两天多持续下雨,绵长而细密,几乎从早到晚不断。在这一场雨洗礼下,最低温度正式从两位数落到一位数,进而落到零度附近,且再无回升。 我在北京住了快二十年,在我记忆中,北京整体上在逐渐变热,夏天越来越长是主趋势,总是4月底5月初就提前抢座,等到9月中旬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然后才是秋天,再然后才到冬天,这是个很慢的过程。 但今年完全不同。往年那种夏天后跟一个饱满的金黄色秋天然后缓缓入冬是一整部电影,而今年老天爷就像是电影解说短视频看多了,已经失去耐心,要求开二倍速赶紧跳到最后的高潮,一天都等不及。至于暑热的反复,秋天特有的温度摇摇摆摆,这些拖慢电影节奏的东西统统被砍掉。 在一个周末的早上,坐在窗前,把窗户和屋门都打开吹穿堂风本该是北京秋天里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此时的风不是夏天那种热浪扑脸,但仍然有夏日余温把它托起来,不会太凉,敞开了吹穿堂风也不会冻着,只会觉得凉爽。而如果下楼去散步,走在这样的风里,即使是上学的路也可以成为一种享受。 可惜,今年我根本就没有机会体验这个。刚刚关上空调,转瞬间周围的空气已经像冬天那样干冷,风吹在脸上已经得用“刮”这个立刀旁的字了。 在二倍速入冬的北京,我披着羽绒夹克和冲锋衣走在路上。寒风吹过,我把拉链又提高一些,而大脑正用幻想把记忆碎片织在一起,试图复原一个秋天本该有的模样。

00
梁某银
1月前
🎈我为什么放弃了清单App,重新用回便利贴

---

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自己是个容易分心的人。

上周末,我去参加场新书分享会,更加印证这件事。我在椅子上坐立难安,总想站起来走动,可囿于是他人地盘,只能把屁股定在椅子上,要么掏出手机看,要么翻出包里的待读文章。

其中原因,许是内容无趣,许是我注意力容易漂移,但我想试着去解决它。对于分心者而言,最受困扰的并非灵感不足,而是想专注一件事时,大脑思维异常活跃,各种念头纷纷冒出:查资料,买东西,读文章。

以前我习惯追逐念头,文章写到一半就去逛 YouTube,或者打开购物软件查想买的数码产品,就像小学课文里那只追蝴蝶的猫。个人私事还好,但工作中太过分心,后果就是加班,这就得不偿失。

当我想思考什么软件好用时,无意拉开抽屉,一个四四方方的便利贴映入眼帘,答案触手可及。

于是,我把便利贴和笔放在桌旁,一旦冒出灵感、闪念、琐事,就逐条写下,空闲时再统一处理,如此我就能专注在一件事上。

写下来的好处很简单,它能将念头从大脑释放出来,不再需要时刻想着这件事,自然能全力以赴要事。毕竟我们大脑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大概就 4 个组块,即便我们不去追逐念头,它也盘踞于大脑,时不时影响手头工作。

我所实践的这种思路,也能找到理论背书:GTD(Getting Things Done)方法论。这由戴维·艾伦提出,核心在于通过五个步骤(收集、处理、组织、回顾、执行)来管理工作生活,便利贴正好处于收集和组织阶段。

便利贴是天然的收集工具,轻便小巧,书写自由,不担心突然没电,十分稳定;事后想要组织,便能按颜色、性质、进度来排序分类,统筹全局。

便利贴除了记录灵感,写待办事项也很方便。我仍然开着滴答清单年度会员,但我已经有三个月没再打开,想到写一条任务,我要纠错、列优先级、打标签、分组,就感到琐碎;而便利贴我只需要写下往显示器边缘一贴,就能看到待办事项,即便想列优先级,只需要画个星号即可。

此物在阅读时也能如虎添翼。借阅来的书籍不便写写画画,那就在便利贴大展拳脚,记录零碎心得,写完贴在书页上,让边缘透出,作书签之用,读完就能顺藤摸瓜把心得写到笔记软件。

偶尔,我会将其作为决策工具。比如我最近在考虑要不要买 iPhone(当然,我早就决定不买),发现思索半天,不如理清缘由。所以我在便利贴依次写下买和不买的理由,到最后发现我竟然只能为系统尝鲜而买单,那就要衡量值不值这点钱;顺着这个实践,我们还能把更多思维模型搬到便利贴上,如金字塔结构、概念图、SWOT 等,写画自由,无拘无束。

然则,便利贴也非唯一工具,你仍可以把这个思路用到其他工具上。譬如微信聊天框,你能跟自己或文件管理助手发消息,或者手机自带笔记软件,讲究一个即时性。

我使用便利贴,皆因它不会干扰我,老实本分。打开手机软件,我就会不自觉逛朋友圈,看公众号文章,到最后想做什么都忘了。

它的缺点,或许在于需要一个书写空间。倘若走路萌发灵感,你也不好直接掏出便利贴写,而笔记软件的录音功能,还能帮你润色完善,去掉赘词。

便利贴会翘边姑且也算个缺点,有时在贴在显示器底部会掉落下来。估计是粘性太差,下次我打算换个品牌的便利贴试试。

随着你越写越多,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比如写了一堆,发现便利贴又多又杂乱怎么办?

这是没有及时处理造成的,要么逐个查看,要么铺在地方整理,看这条信息对你是否还有用,如果是未完成的待办事项,思考有没有必要写进新的便利贴,如果是灵感闪念,就看有没有写进笔记。处理完毕,便利贴的使命随之结束。

但我们对创作过的东西有不少感情,亲手写过的便利贴也不例外,这如何处理?实在想保留,要么把纸质笔记本或书籍当作中转站的中转站,贴在里面保留;倘若是已经读过的书,下次翻阅便利贴时,也能顺便回顾一下书籍。

然则还有一问:那为什么不直接用 AI 工具呢?想到什么事情,直接对 AI 说,需要提取时再聊就好。

便利贴依然是第一选择,更何况有的问题不必劳烦 AI。当我们过于依赖 AI,逢事必问,全盘接收,没有一点反驳的欲望,那就是把独立思考让位给了它——仅仅因为它是 「全知全能」,就忽略你也有思考的权利;而在询问之前写进便利贴,有空再问 AI,于是你发现在提问前就有答案,甚至发现问题根本不重要。

更何况,我用便利贴的初衷,是我觉得自己太过于分心。念头纷纷扰扰,处理吧,会中断此刻的事情,不处理吧,它又悬而不决,更难专注。

于是,经过几天的实践,我确信它有用,可以帮我维护宝贵的注意力和时间,而所付出的成本,不过是几块钱一沓的便利贴罢了。

外界信息汹涌而来,大脑亦是波涛起伏,一张小小的便利贴就能化作小快艇,在思维之海自由穿梭,兜兜转转带回我所需要的结果。
11
梁某银
2月前
写作之难在于删掉赘语,保持简洁。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