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份文件,驱动个人成长
---
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最有用的是四份文件,一份叫《原则》,一份叫《日课》,一份叫《日记》,一份叫《周报》。
《原则》,不是摘抄金句放在上面,它一开始是一张白纸,而且最好是一张白纸,不要试图用各种自己都没有验证过的大道理把它填满,而是从自己每天的亲身实践中总结,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觉得做的好的或觉得做的不好的。
比如:“战略上要以终为始”,这句话就是大道理,不是来自亲身实践,自己都不懂,或者不信,写在上面等于是形式,写了也白写。这句话还不如“只在吃饭时刷视频,其他时间不打开”来得实在。因为真正耽误事情的,可能不是什么战略不战略的,而是这一天刷抖音、视频号、B 站各处视频有的多了,或者读网络文章、微信群里聊天有点多了,耽误时间,分散注意力。
像这样从亲身实践中总结,有一条就写一条,自下而上生长,克制住摘抄大道理的冲动,因为大道理是普适的,而非为你量身定制的,只有自己总结的,才是针对自己的。
每写一条,都要注明来自哪一天的具体什么事,一方面,让抽象的原则对应到具体的事情,便于理解,另一方面,便于自己回忆起过往的画面,提高对原则的重视。
比如:“如果想发怒,先数 10 下,或者深呼吸,或者离开那个场景一会”,这是一条原则,但是这条原则是哪里来的呢,后续可能会忘记,忘记了原因,就会降低重视,所以在原则后面注明,“20251120:在某处和某某聊天,因为某某原因,发怒,忍不住骂了对方,导致关系破裂”。
待生长到一定数量,再合并与精简。有些原则讲的是一回事,就合并。有的原则太琐碎,影响不大,就删掉。
《原则》是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判断标准是什么。《日课》则是定期要做什么事,包括每天必做的事、每周必做的事、每月必做的事、每年必做的事。必做,意味着怎么逃也逃不掉,或者逃掉了会带来不利影响。
比如每天的睡觉、三餐是逃不掉的,不睡觉、不吃饭,会带来不利影响,运动是可以逃掉的,但是长期逃掉运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既然逃不掉,那么就放在每天必做里。
如果是做自媒体,那么发文章、发视频、做直播等,可能是每天必做的。
每周必做的,比如团队开周会、个人写周总结、买够一周的食材和用品、陪娃户外运动、陪父母吃饭。每月必做的,比如月会、交税、交保险、交各种费用、某个专题学习。每年必做的,比如过节送礼、带家人做体检、家庭旅游、各种会员续费。
每个人必做的事情不一样,背后的思路是一致的。
接下来是《日记》,日记就是记录这一天的要点,包括三部分:日程、日行、日知。
日程,就是要办哪几件事,也就是 to-do-list,但这个待办仅限于当天实际可行的、重要的,而不是列一堆上去,每天都做不完,每天都有挫败感。
日行,就是这一天结束时,有什么值得记录的事,包括去的地、做的事、见的人、聊的天、花的钱、买的东西。记要点,而不是事无巨细的细节。
日知,就是今天有什么新启发,简明扼要,记录印象深刻的,而不是写一堆,比如把听课笔记都搬上去。
《日记一天一篇》,格式如《2025-11-20》或者《日记-20251120》。
《周报》就是总结一下这一周。可以用一张问题清单来引导做总结。问题清单上的问题数量,10个为宜。问题太少了,总结不了什么事情,问题太多了,写起来有压力,容易熄火。至于具体是哪些问题,看各人自己情况。
比如:本周有哪几个成果?有哪些有效动作,有哪些无效动作?本周和哪几人沟通了,聊了啥?体重是多少,运动了几次,睡眠怎么样?本周印象深刻的饭菜?本周读了什么书、文章、视频?本周有哪些重要启发?问题无论大小,只要对自己当下这个阶段真正有用就行。可以在做的过程中迭代,迭代几次,基本就能确定一个适合你的、长期可用的、用于周总结的问题清单。
这样的学习与成长,是像曾国藩那样扎硬寨,打呆仗,日日不断,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