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躺平的心态是不可取的,撇开对家人的责任不说,人这一辈子,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吃喝拉撒睡、就要住房、穿衣、吃饭、看病……每一步都需要钱,所以躺平不是明智的选择吧😄
说躺平不是明智的选择,但也不是说一定要给谁做牛马。
做人做事的根本,就是要兢兢业业、勤奋努力、对人对事有起码的负责任的态度吧。
这个勤奋努力,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够维持现在的基本生活,更是为了将来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
您说高校这几年越来越卷,让我想起著名的科研杂志《Nature》在2023年12月11号发表了一篇文章,
题目是:“‘极端高产’(发论文特别多的)科学家数量的激增引起科学界的担忧”。
文章英文标题是Surge in number of ‘extremely productive’ authors concerns scientists,感兴趣的话科研搜索一下这篇文章看一下😄
文章说,“(世界上)一些科研人员平均每5天发表一篇论文,而数据分析表明他们的这些科研论文,并不都是通过诚实的劳动产出的。”(也就是可能弄虚作假吧😄)
平均每5天发表一篇论文,也就是一年发表60多篇论文😄您觉得这些论文有多少“含金量”呢?或者有多少是有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科学发现呢?
文章中说这些高产的科研人员可能存在造假行为……在2022年这一年,全世界有近3000名这样的“高产科学家”,
这3000“科学家”中的每个人在2022年这一年都至少发表了60多篇论文……恐怖吧😄
那么,这些“论文高产”的科研人员是不是来自于世界上的科研强国呢?当然不是。
他们的数量按照国家来排名,最多的是沙特,其次是意大利、印度、韩国、西班牙、泰国、巴基斯坦、俄罗斯……
从这些国家的名字来看,可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把“端午节”说成自己祖先节日的韩国,因为这些国家都是弄虚作假、诚信有问题的地方……他们更算不上什么科技强国……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可能存在造假行为……
但是,这不表明美国和其他科技强国就没有科研论文上的弄虚作假,
美国曾经有诺贝尔奖得主被爆出某些论文部分数据作假……
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校长也因为论文数据弄虚作假而被迫辞职……
普通的美国教授因为论文弄虚作假被揭发甚至被辞退失业的例子也有不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里面有体系的原因,不是说这个诺贝尔奖得主或者斯坦福的那个校长直接篡改数据弄虚作假,而是他手底下的博士生、博士后、或其他科研人员弄虚作假……而他作为导师没有发现纠正……
因为现在的科研,基本上是导师(教授)负责申请经费和指导科研方向,而博士生和博士后负责具体的实验和数据分析等,而导师逼着他们必须拿到结果,逼得他们有时候就不得不夸大、或者过度曲解数据……
因为导师和他手底下的人都明白,没有好的结果就不能发表论文,没有论文就不可能申请到经费,没有了经费,大家要一起失业滚蛋……这不是论文的问题,这是生计问题了……当一件事和能否吃上饭挂上了钩,那就很要命了😄
就是因为论文的发表和职位晋升和工资挂钩,甚至直接关系到个人和家人的生存,所以许多人拼命努力,而有的人则游走在科研和曲解数据的边缘……
这种挂钩,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合理的,这种体系给了科研人员不必要的压力,客观上造成了逼着很多人造假的现象……
不仅仅是这些发论文多的科研人员的论文存在大量的造假行为,就是发一两篇论文的人,她的论文也可能完全就是捏造的……
比如有新闻里说的山%大齐%鲁%医院的一位姓霍*的科研人员发表的子宫肌瘤的科研论文:对组照有40人(28名男性,12名女性),病人组也有40人(27名男性,13名女性)……(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新闻)……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咱们中国男性开始长子宫和子宫肌瘤了……所以她被爆出论文造假,该霍女士随后被降职和处分……
她的论文明显是彻头彻尾的弄虚作假、瞎编滥造的,并且她也不具备起码的逻辑思维能力,或者根本就缺乏常识……
否则不会编造出这么大笨蛋的论文……
她受了处分,应该受处分的还应该包括她所在的医院和国内这家科研杂志的主编和审稿人,他们都应该因为自己每天混吃等死的行为被解雇失业……这么常识性的错误都能通过科研杂志的审稿,简直就是荒唐透顶……
当然,这位霍女士的论文很容易被发现是假的,因为她的论文缺乏起码的常识,就是男性不可能长子宫和子宫肌瘤……而其他那些真正做过科研实验但只是局部数据被篡改的论文就很难被发现了,
要发现这些虚假论文,需要专业知识和特别敏锐的洞察力了……所以,在论文泛滥的今天,有多少论文是真正有价值的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了……
但话说回来了,我想为这位霍女士说几句公道话,或许医院根本就不应该根据是否发论文给像她这样的医护人员晋升职称和涨工资,
因为她的工作性质可能不参与科研,或者她的工作部门本身就没有那么多的科研项目让她参与……
或者她压根儿对科研不感兴趣,她就是单纯地想做个兢兢业业、本本份份、能够精心照顾好病人的护士或医生……
但晋升和工资对论文发表的不合理要求,逼得像她这样的没有科研经验也没有科研机会的人没有办法,让她不得不铤而走险、为五斗米折腰……
可是,全世界仅仅是她工作的那个医院要求论文和晋升和涨工资挂钩吗?当然不是,我们医院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医生,所有的医生都要发论文、都要申请经费……
而单位这些医护人员很多人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太多科研,这就导致他们有很大压力,
然后这些医护人员把这些压力传递给手底下的人,包括博士后、博士生、和其他科研技术人员……最后的结果导致大家的生活都压力巨大、都很苦逼,而科研也没有被推动多少……整个社会风气就变得不那么美好了😄
单位的一个课题组曾经邀请我和他们合作,该课题组的医生是我们医院某科室的主任,他是该领域的专家,外科手术专家……
和所有的医生一样,他当然也被要求做科研,他的实验室每天早上6点钟开会,全体实验室科研人员都要参加。为什么是早上六点?
因为他每天的手术安排的满满的,七点钟之后他就要进手术室和其他医护人员进行一天的手术准备和实施手术了……所以课题组的会议只能安排在早上(晚上他手底下的人还要向他汇报讨论总结一天的实验进展,晚上的会议我并不参加)……
这样的工作安排,您可以想象他自己压力很大,他的体重严重超标,作为一名男性,他胸部的形态,超过大多数成熟女性的胸部,可能因为压力造成了他激素有些紊乱,影响了体重和体型……
他找我合作,是因为他的科研项目中牵涉到病人基因组大数据的科研分析,所以我也要参加他课题组的晨会讨论……
但两个月后,我就找了个借口婉拒了他课题组的项目,推荐他去找别的大数据分析人员……为什么中断和他的科研组的合作?
因为每天早上6点钟的晨会,已经影响了我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他们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选择“卷”)是他们的自由,但我没有必要参与……我也不想参与、也不应该参与……哪怕牺牲一部分工资,我也不愿意参与这样的项目……
美国亿万富豪Peter Thiel说的一句话我很喜欢,他说“competition is for losers”,竞争是倒霉蛋/大笨蛋的游戏。
只有倒霉蛋(loser)才会参与这样的“卷”,而我不想做那样的loser,我不想和任何人竞争……
包括我读初中高中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和哪个同学竞争,从来没有想过要超过哪个同学,我只想做好我自己就可以了……
因为我们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今天做的比昨天好,那我们的明天就会更好……我并不关心别的同学怎么样……他们怎么做不好影响我每天的学习安排……
我不想被别人逼着早上5点起床去参加6点钟的晨会,这太扯淡了……所以,拒绝躺平,不是说就一定要去卷,去参与不合理的竞争,更不是说必须逆来顺受,接受不合理的工作要求……
相反,而是要尽最大可能去拒绝不合理的工作,努力去寻求合理的工作机会……这就要求一个人要有正确的观念,而不是盲从吧……
并且也要求一个人要有真本事,没有真本事,换不了工作,就只能被别人骑在脖子上拉屎拉尿受窝囊气……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当然,这种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要申请科研经费、必须发论文才能晋升的情况,不仅仅是我们单位,在美国很普遍……几乎所有好一点的医院都要求医护人员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是盲目崇拜科研,想通过科研水平提高单位的声誉;而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说,
更是因为制定这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那些中高层管理人员不必遵守这样的规定,也就是他们不需要每年发表几篇论文就可以晋升……
也就是说他们制定的规章制度往往是把别人放在火上烤,但火烤不着他们自己……
这些情况,是绝大多数人在选择做医生或者选择做科研之前不知道的……许多人,逼着孩子去读研读博去大学做老师、做教授,但根本不明白教授的职位意味着什么……
因为绝大多数这些家长自己根本没有在科研领域工作过,他们许多人甚至没有上过大学……想当然地觉得医生的职业不错、教授的职业不错……却不明白真实的世界完全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美国的大学是“publish or perish” ,“不发论文就滚蛋”,也就是没有论文,你就要被解聘、就要失业……
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也是采取“非升即走”的政策(不能发论文就别想升职就要滚蛋),都在全方位地模仿抄袭美国的这一套不合理的体系,所以,这种对科研人员不合理的要求,就造成科研领域巨大的压力、过度的竞争、甚至客观上导致弄虚作假的行为……(但是,合理的要求又找不到,很矛盾😄)
这是美国科研体系扯淡的地方吧……我的家庭群的一些亲戚朋友不赞同这句话😀,有一个亲戚说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发达,就是因为这样优秀的体系,才让美国先进……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总有让人觉得有点儿“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意味😄说这个话的这位亲戚,他初中辍学,一辈子徘徊在农忙时在庄稼地和农闲时去县城打短工之间,您可以想象他的生活很辛苦,这让他羡慕其它的职业,觉得那些职业一定很轻松😀
他不了解社会,他只是觉得自己辛苦,然后认为其他职业都是好的,都没有弊端……
有太多人像我这位亲戚一样,他看到别人在油锅里煎熬,他羡慕地说“这个人真厉害啊,他可以在油锅里打滚儿,太优秀了”……
但当你跟他说,“既然你那么佩服这些在油锅里打滚儿的优秀人士,那你也进油锅里试一试吧……”,他就立刻怂了,说“我干不了这个”、“我没有那个天赋”,“我吃不了这个苦”……😄
现实生活中,太多人叶公好龙,他们对某些职业的喜欢和推崇不是真的喜欢,只是是毫无根据地觉得好,他并不了解真实的社会,他也不想去了解真实的情况……
当然,替上面那位山大医院的*霍女士说话,不是说造假有理,而是说有时候环境和体系逼得许多人不得不造假,毕竟每个人都要穿衣吃饭,都要钱才能活下去……当一件事可能人一家人衣食无着的时候,伦理道德就不那么重要了……这是客观现实,不是说它有理……
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亩产过$万斤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发生过,简单地把那个时期的那些荒唐事情的发生归咎到某些个人头上是不合理的,也不应该,因为这不利于反思和真正的社会进步吧……也不人性……
所以,您说现在高校越来越卷,其实是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存在的状态吧,不仅仅是国内,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更是如此……
我以前读博士的那个美国大学,学校里所有的系,如果有一个副教授的职位,会招收5-6个初级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也就是说这新招收的5、6个初级教授,不管他们在接下来的四、五年做的多么好,4、5年后职称考核的时候,他们只有一个人可能被晋升副教授,其余的都要滚蛋、另谋生路,
也就是说,他们在被那个名牌大学招聘为初级教师的那一天,就注定了他们悲催的结局……
而他们的亲戚朋友,却可能还觉得他牛逼、优秀,却不知道他们选择了怎样苦逼艰难的一条路……
许多家长觉得孩子去某大学做教授了,很自豪,但对孩子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却根本不了解,
这就造成他们在孩子失业换工作时错误地认为孩子是个失败者、是个loser、给家里丢人……不能给孩子理解和支持……这源于没有正确的认知吧
像上面说的大学招聘教授这样的情况,在美国许多大学是常态,也就是拿到初级教授职位的人,4到5年内被淘汰出局不能晋升副教授的概率超过80%,因为每5到6个人中只有一人获得晋升……残酷吧😄
另外,初级教授的工资很低,许多好的大学,初级教授的工资比博士后高不了多少……
记得我以前申请工作的时候,斯坦福大学给我一个初级教授的职位,工资很低,那点工资想应付加州高昂的房价和生活费用,根本不可能……但即便如此,想去的人也挤破头😄
我去斯坦福面试的时候,见了几个拿了终身教授职位的教授,我问他们怎么买房,他们说他们基本都住在学校提供的廉价公寓,
他们说教授的工资根本负担不起硅谷的房价……就这样一个情况就打消了我去斯坦福的念头😄
记得当年我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的一个拿了终身教授的美国老头说,现在的科研的环境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竞争太激烈了,现在的博士毕业生的简历的论文数量,和30多年前他博士毕业时一个终身教授的简历差不多😀
可见科研竞争在过去几十年竞争激烈的演化程度……
但是,竞争的残酷并不等于说造假有理,如果一个人选择了做科研这一行,那她就应该接受科研领域的残酷竞争,他不需要每年发60篇论文,尽最大努力去做就好,
这 包括同时做几个课题、多管齐下、并且在职业生涯起步阶段,论文要短小精,就是有一点结果就发表,不要想着一开始就发很牛的期刊,并且经费申请要多元化,除了政府拨款,还包括企业的科研拨款、和慈善机构的科研拨款等等(至少在美国是这样)……
我自己读博士的时候,同时做7个课题,导师说这样可以保证我至少有几个课题做的不错,可以确保能够毕业,结果最后发了6篇论文,写博士毕业论文的时候,写了三个课题就写了240多页了,
导师说剩下的几个课题就不要写了,留给你那两个做不出结果的师弟吧(俩美国哥们),他们也要毕业……自己当时当然不那么心甘情愿,但是对于一个博士生,导师大过天,只能认了……
因为找工作的时候需要导师的推荐信,移民申请绿卡的时候也要导师的推荐信,导师比任何人都能决定你未来的人生,得罪不起……
受的这些委屈,不是说你个人努力就能避免的……像类似的委屈,国内父母和家人亲戚并不知道,我也从来没有和他们说起,说了他们也不懂,也没有必要说……
仅仅是我的导师这样吗?当然不是,绝大多数美国导师都采取类似的策略,尤其是博士后的项目,博士后做的好的项目有很多被导师拿走挂上博士生的名字,因为博士后不需要毕业,而导师要保证每个博士生都有成果可以毕业,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偏心一点……
如果博士生不能毕业,导师不但没法给系里交代,因为系里要像学校汇报每年培养了多少博士生,同时,培养了几个博士生也是导师晋升的考核指标之一,并且也关系到导师的声誉,一个导师如果他的博士生没法毕业,以后他想招博士生就困难了……
所以,系统里的这些考核指标,逼得导师也没有办法,不得不照顾到方方面面,这就要一部分人受委屈,而受委屈的往往是那些勤奋能干的人😄
就像偏心的父母一样,从赚钱多的儿子那里找各种理由要钱,然后偷偷把这些钱塞给另一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儿子😄
但美国导师的偏心基本上也就止于此了吧,很少会有国内爆出的某些导师的不良行为(性*骚#扰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因为这样的情况在美国的明令禁止的,是违反的,一个美国教授如果爆出这样的丑闻,他的职业生涯基本上就完蛋了……
当然,一个人进入科研领域,如果最后科研没有预期的那么好,没有拿到经费、没有发表论文,没有获得晋升,甚至被迫离职,也没有必要悲观,没有必要觉得很丢人,或者觉得天塌了,再换其它的工作就好了,没有必要非要“吊*死”在科研这棵树上……
科研领域许多被迫离职的人,这个时候往往彻底否定了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就是个一无是处的失败者,觉得自己丢人现眼……其实没有不要,因为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你可以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但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价值……科研领域,抛开关系网和人情世故不说,科研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喝随机性,
没有必要为一个不确定的或随机的事情就全盘否定了自己的价值……有时候一个职业生涯的结束或者挫败,往往是另一个人生更美好阶段的开始,恰恰是向幸福的转折点,很遗憾许多人忘记了这种辩证思维,他们的政治科只是用来考试了😄
另外,现在科研领域的过度竞争也可能来自于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至少在美国是这样的,
比如说资金拨款的不合理,美国2025年国防部的拨款占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的12%,而教育部的拨款则仅占联邦政府拨款的2%,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生物医学科研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于美国联邦政府的拨款,负责审核科研经费申请的是联邦政府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数据表明,2017年时,申请NIH科研经费的美国教授的成功率大约只有16%,也就是每7个教授申请,才有一个教授能成功拿到经费……
您觉得拿到经费的这个幸运教授是一个刚博士毕业刚应聘做初级教授的人的可能性有多大?
当然可能性很小😄美国NIH自己统计的数据是第一次拿到R01科研经费(一个主要的经费拨款)的申请人的平均年龄(median)是42岁……
从这个数字您可以看出竞争的残酷和不公平吧……
而国内许多大学招聘教授是35岁以上的不考虑😄
如果您觉得2017年美国NIH这个84%的淘汰率很残酷了,那您看2024年的数据就要惊掉下巴了😀
因为到了2024年,这个成功率就不到7%了,也就是说失败率已经超过93%了……也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特朗普上台后,马斯克出任效率部部长一职,削减科研经费,一些科研机构因为经费无法延续就只能立刻解雇科研人员了……
所以,在选择读研、读博、做科研这条路之前,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适合这条路,是不是真的喜欢做科研……
如果对科研缺乏真正的兴趣、或者错误的认为读研读博做科研是一条轻松的职业道路,那一辈子的生活就可能很痛苦了……
绝大多数读博士的孩子,都出身普通家庭或贫穷家庭,都是老实孩子,他们往往不了解社会,
他们的父母和家庭从来没有在科研领域工作的经历,所以也不了解社会,
这样的家庭,往往想当然的觉得科研或者博士是一条好的路,是光辉灿烂的头衔,逼着孩子去走科研这条路……
但孩子读了博士做了科研之后,才发现这不过是另一条苦逼的路,才明白那种所谓的科研是好职业的说法不过是父母和自己不了解社会的臆想……
这也是为什么我以前说,想读博做教授,那就赶紧去做,如果27岁能够博士毕业做教授,发现这条路不适合自己,还有机会再换其他的职业,因为还年轻,没有家庭和孩子的牵绊和负担,
如果等到35岁以后才发现科研不适合自己,再想换职业,可是有一家老小要养活,那就折腾不起了,这时候,职业挫败产生的压力就会极大的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了,也容易导致婚姻和家庭出现严重的问题……
所以,做事也好,追梦也好,要趁早😄
您说的国家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但年轻的科研人员却觉得没有出路,这也是美国的普遍现象吧……从根本上讲是系统性的问题吧……
因为要求科研人员每年必须发论文的规定,和科研的不可预测性(你没有办法保证一个科研必须在今年出结果,甚至没有办法保证一个科研项目最后会有可以发表的结果),加上太多人涌入读研、读博和科研领域,造成经费的相对短缺,让许多人觉得压力越来越大……
怎么做到不卷,关键一条是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以及自己有正确的观念吧……意识到科研领域竞争的激烈程度,才会更努力,才不会觉得“哇,科研太扯淡了,不是我想象的那么轻松”,
另外,有时候及时止损也是好事,不要在乎身边的人怎么看自己,关键是看自己的感受,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及时调整……
现在这个时代,美国也好,其他国家也罢,高等教育的普及,造就了无数的机会,也客观上造成了竞争的激烈。
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明白一张文凭(不管是清华北大还是哈佛耶鲁)是不能保证幸福的,能赚口饭吃就不错了;想要过上幸福的日子,靠的是自己的真本事、靠的是一辈子不断地读书学习、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勤奋努力、靠的的百折不挠的不服输的信念、靠的是正确的观念和认知……明白了这些,努力去做,幸福就会越来越近吧…… //
@Air女士: 很多人抱着想躺平的心态,发现去哪都躺不了。高校近些年太卷了,但不得不说,现在厉害的人也都是当年卷出来的,在大家还没卷(有编就行的时候),他们仍选择向上追求(卷学历,卷出国)。相比之下,高校的青年教师的路好像没有以前的时代好走?我不知道这种观点对不对? 按理说,国家是越来越重视这些,科研投入也是越来越多,我们却觉得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