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回答您说:去收入高的单位吧,您会不会骂我钱串子脑袋、不是真心热爱科研?或者直接拿板砖拍我?😄
我再问您:为什么从生物学转到免疫学?是不是因为生物学根本就是就业难或者压根儿没有就业市场?
您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这个问题是许多读研读博的朋友的困扰吧,也是我的家庭群里许多正在读本科的亲戚对将来的困扰,
回答这样的问题,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像前面我问的那几个问题那样,难免会有对您的专业和学历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的嫌疑。
但好在我自己也读了个博士,所以,如果我说的话有什么让您和其它朋友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您就想一下其实这些话也是当年我说给自己听的话,也是当年我自己对自己的灵魂拷问,或许您就会感觉好一点了😄
先问您一句:您最初考研考博的初衷是什么呢?
不是为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吗?
如果您最初读研读博的初衷,就是”找一份高收入的好一点的工作”,那您现在为什么要背离自己的初衷呢?
为什么要放弃薪水相对高的职位去一个薪水只有现在一半的工作呢?是什么原因让您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呢?
是像您说的那样为了做更好的科研吗?那么,做更好的科研的标准是什么呢?难道更好科研不应该有更高的收入吗?
还是您现在就像考博士那时候一样,“读博是为了一份更高收入、环境更舒适的工作”,给自己画了一张大饼;
现在您又要给自己画另一张大饼“去名声更好的单位、拿低一半的工资、但做更好的科研”?以此来糊弄欺骗自己?
您的问题代表了许多人面临的困惑,根源在于“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或者碰撞,
这种碰撞是非常残酷的,但也是促成我们成长和改变的契机吧,
或者说是我们成长的唯一有效契机,因为一帆风顺的生活很难让人成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是坏事。
这里说的“理想”和“现实”的脱节,这个“理想”不仅仅是ideal 或者dream的意思,
也就是不仅仅是您个人想做什么,更主要的是指您个人对现实(社会)的理解,
就是您觉得社会是什么样的,也就是社会在您的脑海中的影像(image) 是什么样的,您脑海中社会的image是接近真实的社会呢?还是扭曲的甚至虚妄的?
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就像一台照相机,它照下了我们对社会和世界的理解;
也就是说,即使你我生活在同样的社会,但因为你我认知的不同,你我看到的并不是同一个社会……
如果我们的认知基本是正确的,那么照下来的影像就和真实的现实差不多;
如果我们的认知是不正确的,那照下来的影像就是扭曲的、脱节的,甚至有可能完全脱离了真实的现实。
当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影像)和“真实的现实”出现偏差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对社会的理解(社会在我们脑海中的image)是扭曲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苦恼和迷茫……
这种偏差越大,或者说image(影像)扭曲变形的越厉害,苦恼就越大……
许多人错误地把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当成了真实的社会,这是非常荒唐的;
这种荒唐不仅仅带来苦恼和迷茫,还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更多的弯路、受更多的罪、离自己的初衷(幸福生活)越来越远……
这么说太抽象,不容易理解,说个例子吧:
当钱学森1936年从麻省理工硕士毕业和1939年从加州理工博士毕业的时候,那时候的硕士和博士是非常抢手的,是真正带着闪耀光环的,用万人景仰来形容并不为过……
之所以抢手,是因为稀缺,稀缺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人智力水平极高和知识技能极强,
更是因为那时候只有极其富裕的家庭才能供得起一个人从孩童时期的启蒙教育一直读到硕士和博士……
因为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家庭并没有超凡的远见和雄厚的财力去供孩子读到硕士博士,
甚至绝大多数家庭没有远见和财力去供孩子上学,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要早早赚钱养活家庭……
教育和学位在那个年代并不是首选……所以,那个年代的硕士博士就很值钱,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非常容易就业、收入也很高……
而今天,硕士博士已经多如牛毛,钱学森从麻省理工硕士毕业60年后的199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了4万人左右,已经非常非常多了,
到了2023年,研究生招生人数更是突破了130多万,也就是比1995年增加了30多倍,这还不包括海外留学回来的硕士博士……
这就好比原来市场上的苹果供应量是4万吨,现在是130多万吨,而需求并没有太大改变,那么苹果的价格自然就不容乐观了……
许多苹果可能一直找不到买家,甚至最后就烂掉了……
这个时代,硕士也好、博士也罢,说白了不过就是人才市场上的苹果,它的价格不是由果农或者苹果决定的,是由市场决定的,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所以,在当下这个硕士博士普及的时代,硕士博士的就业也就不像钱学森那个年代那么乐观了……
但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对读研读博的理解(他们的理想、他们脑海中对现实的影像),还停留在1936年,就是幻想着或者妄想靠一个学位给自己谋一个好职位,
这些人里面也曾经包括当年读博时的我,因为我也读了一个博士……
绝大多数人对社会的理解,和真实的社会相比,是有巨大偏差的,我曾经在家庭群把自己读博以前对社会的不正确理解定义为delusion(幻想、错觉),
什么是delusion?就是我们相信的东西,都是不正确的,不过是幻想和错觉……
不幸的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非现实(不真实、虚构)“,叫unreality。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真实的社会和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太多人像我当年那样,错误地觉得硕士博士头上顶着光环,错误地觉得一张硕士博士文凭就是保证幸福生活的门票……
记得当初来美国留学读博士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和亲戚朋友甚至把我的来美国读博士学位和钱学森那个时代的人比,我的一个亲戚说“你这是一步登天啊”……
他们这种类比和认知是非常荒唐可笑的,因为它和社会现实脱节错位了接近100年!
许多读研读博的朋友,毕业后才发现,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想象差别太大,自然就免不了很痛苦很迷茫……
今天的美国,家庭平均收入(税前)大约是8万美元,而美国NIH规定博士后的工资也就6万美元(美国生物医学类大部分的科研经费来自于NIH,这些教授给博士后的工资也就必须服从NIH的规定),也就是说博士后的收入,远远低于美国家庭平均收入……
就这6万美元,还要交联邦政府的收入所得税、州政府的收入所得税、社会安全税、老年医疗税(Medicare tax),还要买一家人的医疗保险,
剩下的钱,要精打细算能让一家人基本上吃饱穿暖就不错了,至于攒钱买房子或者投资退休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是彻头彻尾的穷鬼……
如果有人和您说,博士后就是穷鬼和苦力,您是不是要揍他?觉得他侮辱了您?至少当年读博时的我要揍他,
因为那时的我还完全不了解真实的世界,现在我其实对真实的世界也不过是一知半解……
美国博士后一年6万美元的税前收入,意味着,一个博士后一家人,如果妻子在家带孩子(大部分博士后的情况,因为他们做博士后的年龄基本上快30岁了,基本上都生小孩了,甚至有了两三个小孩),生活很艰难,
因为他们的6万的家庭收入比美国平均家庭收入8万还低25%,也就是还没有达到平均水平,连中不溜都算不上……生活想不艰难都不可能……
这是美国博士后的家庭财务状况,其他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比美国好一些,但相信不会好到哪里去……
如果您或者任何读博士的朋友,在考博前就认识到这种真实的社会现实,知道博士后的工资比较低、生活比较苦,
那么做博士后的时候就不会太失望,因为您之前早就了解了这些情况,有了心理准备,所以不会吃惊……
或者因为了解了社会现实,您当年压根儿就不会选择读博士,或许会选择下去摆一个煎饼摊什么赚钱还比博士后多……
美国科研人员的工资并不乐观……我自己博士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斯坦福大学曾经给我一个初级教授的职位,
因为工资并不高,考虑到加州动辄上百万美元的房价、高昂的生活成本、再加上加州征收全美国最高的州政府收入所得税(最高接近13%),我拒绝了……
那时候一个朋友在哈佛生物统计系做初级教授,和我抱怨说,哈佛的初级教授,就是博士后、就是苦力,干的多、拿的少、压力巨大……后来他换到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去了……
那时候我一门心思想做科研,想做教授、想去一个好地方,所以就来了现在的单位,
但我当时面临的问题和您现在差不多,当时拿到了几个Offer,其中一个是纽约一家小制药公司的,公司在纽约郊区,
我去面试了,人家也愿意要我,说只要签了Offer同意去上班,就给我股票奖励,好像立刻给3千股,并且工资也和现在的单位不相上下,
我当时想去一个响当当的单位,觉得名声很重要😄不愿意加入那样的小制药公司,
并且查了那个公司的业绩,该公司当时在赔钱,当时那个季度平均每股好像赔0.2美元,当时股价在13-25美元附近波动,
就是按照平均价20美元一股,三千股也就只有6万美元,面试时和他们公司的员工聊天问当地的房价,他们说当时当地一套普普通通的公寓在100多万到200多万美元之间,
我当时想,房价这么贵,和加州斯坦福那边差不多,才给三千股的股票,并且公司还不赚钱,这样的股票和废纸有什么区别呢,再说,我去哪里挣不了6万美元呢……
所以我就拒绝了那个公司,来了现在的单位……
您可能觉得我的考虑合情合理,但我告诉您,那个公司的股票,第二年就起飞了,一直涨到了去年的最高点在1210多美元,现在每个季度平均每股盈利高达12美元!
也就是说,现在那个公司的股票每股每年的盈利在60美元左右,按照股票估值一般是P/E ratio (市盈率)在20倍左右,那么:
60美元的每股盈利✖️20倍的市盈率🟰1200美元/股
这么算来,股价也算是合理了,毕竟现在美股标普500大盘指数基金的市盈率在27附近,比它还贵许多呢😄
也就是说,如果我当时加入那个公司,即便是以后每年再也没有额外的股权奖励了(实际上当然有),就是当时签约时的三千股,现在也涨到360万美元了……
您现在还觉得我当时的决定是明智的吗?😄
您现在面临的处境,和我当时类似吧,就是当我们还没有混到衣食无忧的地步,就要考虑收入的问题,要养活自己、要养家糊口……
但是,如果说我再回到十多年前重来一遍,我会不会改变主意选择去那家公司呢?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您:不会。因为那时候我的认知还意识不到股权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这句话,现在因为大家说的太多,似乎变成了老生常谈……但它的道理是不容否认的……
国内我的一个好朋友,多年前是国内一家知名的电子公司,后来不满意,跳槽到了华为,然后在华为干了几年,四十多岁就退休了……
您可能要问:他还没有到国家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领不了政府的退休金或者养老保险,那他这么早退休,靠什么活着呢?
靠的是华为内部股份的分红,他现在什么都不干,每年可以从华为领到十几万到二十万元的分红,一家人吃喝不愁,他活得悠哉悠哉的……
网上许多无知人在嚷嚷:“那些前几年大厂辞职的人,又被迫回去上班了……”,意思是这些人的钱花光了,不得不再回去上班……
我只能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辞职的人还完全没有正确的财务观念;
另外,或许这些人“大厂”的定义也是错误的吧,一个没有股权激励和分红的公司,也敢叫“大厂”?它算哪门子的大厂?荒唐……
所以,读研读博,就是为了高收入、就是为了更好生活。在您现有的条件下,权衡利弊,做出您认为最佳的选择,就可以了……
您当然可以选择名声和排名更好的院校,就像我当年选择现在的单位,或者我那位选择去哈佛生物统计系的朋友,也没有什么错,
但前提是您必须能够自食其力,能够自己养活了自己,这一点非常重要,名声再好,代替不了温饱的需求……一个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他不可能做出好的研究成果……
另外,您的问题让我想起更重要的一点:
“世界,不是别人告诉我们的那个样子”。这句话很重要,也非常难理解。
父母或者身边的老师、朋友可能会告诉你“生物类不好找工作,读个硕士博士就好找工作了”,
这句话看似很有道理,但它的逻辑经不起推敲,
因为它的逻辑有点类似于“你做一锅馒头卖不出去,但如果你做三锅,就容易卖出去了”,或者说“你蒸一锅馒头卖不出去,但如果你把馒头在锅里多焖上十个小时,就容易卖出去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可笑?虽然背后的逻辑不完全相同,但荒唐程度差不多……
因为读一个硕士或读一个博士,并不能改变生物类专业不好找工作的事实……
另外,现在几乎所有的媒体、互联网上泛滥的信息、和绝大部分的书籍,基本上都是在告诉你“社会或者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些书籍和信息对绝大多数人的错误认知起了加深作用,而不是纠正,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许多书都可以进垃圾桶的原因,
它们宣扬的内容只不过是不存在的幻象,而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比如说:
“社会应该人人平等”、
“社会应该贫富均衡,不应该贫富差距这么大”、
“大学生就应该容易找到工作“、
“高学历就应该更好找工作”、
“房价应该合理,应该人人买得起,不应该这么贵”、
“公司应该尊重关心每个员工的个人利益”、
“领导应该尊重和平等地对待下属”、
“公司的政策应该人性化、应该以人为本”、
“公司应该和员工分享盈利(所有公司都应该分红)”、
“只有好的公司赚钱的公司才可以上市,赔钱的公司不应该上市骗老百姓钱”、
”富人应该和我们同甘苦共命运、不应该跑路、不应该提前套现股票”、
“政府不应该干预股市”、
“政府不应该延迟退休年龄、应该允许大家45岁甚至更早退休”……
这些话都是以“应该”怎么怎么样开始的……也就是它们都在试图告诉你一个理想的社会和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告诉你真实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告诉你的都是不存在的东西……
很少有书籍告诉你社会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更没有书籍告诉你:你应该按照这个真实的情况去生活、去做事、去做出自己人生的选择……没有,因为没有人喜欢听这样的话……
绝大多数人更喜欢听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因为幻想比现实更让人觉得舒服吧……
这就好比一个人拿着一份地图,跟你说“这是我觉得这个城市的街道应该建成什么样的”,而你盲目地相信了他,就按照他这个“应该怎么样的”地图去开车,
那您一定是处处撞墙、头破血流……
而现在推销这样地图的人到处都是,许多人盲目地接受这些理想地图、或者幻想地图,就像我那个小村子里的亲戚朋友,他们拿着1936年钱学森留美时期的旧地图,走在现在这个时代里,他们想幸福,不过是痴人说梦……
所以,首先要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才会少些挫败和迷茫吧……
另外,生物类专业,在过去几十年似乎一直是排在最不好找工作的专业里面,知道了这一真实的社会事实,如果能够诚实地面对,就会考虑更多的出路,而不是一味地读研读博……这句话不好理解,换一个方式说:
如果您现在漂泊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您坐在一艘朽烂的破木船里,这个木船朽烂不堪,四处漏水, 您每天忙着堵漏水的破洞,每天担忧害怕它那一天就撑不住、就沉没了……
这时候您是自欺欺人地骗自己说:再熬几年,等我的驾船经验充足了,问题就自然而然解决了……
还是诚实的面对现实,对自己说:这艘破船根本不值得我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我要寻找一艘新的船,一艘铁皮船、甚至钢铁巨轮,这样才能避免下沉的的命运……接受沉没成本,才不会错过更好的机会(机会成本)……
您选择哪一个我不知道,但我看到身边许多亲人朋友选择了等几年、等自己驾船经验充足了,问题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他们的选择,不过是另一种典型的幻想或者妄想,也就是我前面说的delusion……这个英文词,用咱们老祖宗的话说是“掩耳盗铃”……就是按照自己错误的认知自欺欺人地去做事……
生物类专业、以及许多其它不容易就业的专业,或许就是那艘四处漏水的破船吧,如果您在这样的船上,或许换一条船会更容易更明智吧……
另外,作为一个科学家,本质上和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的企业家是一样的,需要的是主意、远见、搞到经费的能力、聚拢需要的人才的能力、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秉性等等,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吧……
总之,人生没有标准答案,许多时候,没有人能替我们做决定,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只要一直努力就好,因为有时候哪怕是盲目地努力,也会撞上好运,希望您和所有朋友未来生活中能够遇到越来越多的好运气🙏 //
@Air女士: 请教前辈:如果想做好科研,还是应该去更优秀的平台继续积累实力,不能过多考虑读博后带给自己的经济回报? 目前去了二流院校,跟之前读博的平台还是差一截,整体落差感到十分别扭。方向上从生物学跨到免疫学,感觉自己之前的优势发挥不了,整个人被束缚住一样。好的平台工资低了一半,当下这个环境,让人不敢冒险,开始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