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Chong.
194关注1k被关注5夸夸
数字主权主义者 | AI时代的数权协议研究设计
置顶
Chong.
1年前
写个自我介绍。

我是jason, 澳门人, 99年。

一个小学就开始研究写外挂,到中学就留级+开始在游戏里赚钱,到高中完全摆烂不读,靠游戏赚了几十万,但在我们那的高考(联考)裸考还考得还行,拿奖学金进了个本地的大学。

大三辍学前,后大大小小瞎折腾小打小闹式创业了十几次,赚过钱,做过很多错误的决定,试过网赚构建出来最高日入3000的被动印钞机,也试过平台一天改规则归零,也试过被攻击,也试过信错人创业失败归零。

至少近几年甚少提到以前这些我这些现在看来比较幼稚的经历,但这些经历都属于和我现在的主轴相关性很大的事情。后面会说。

大三的时候,疫情开始。我已经慢慢觉得澳门呆不下去,完全没办法,一度开摆。还记得20年放水,21年加密货币爆火,我被defi "普惠金融"的敍事给骗进去了。在我研究明白之前,我觉得这东西就该是这样的,就该是平权的。当然后面我也发现了都是假话。

我在21年,一个人去了杭州,和朋友整了了个小作坊,做做量化交易套利,管了一点小钱。一边进了一个初创团队做顾问近距离看别人是怎么创业的。前者,一直都是印钞般的收益,套利,几乎没有日内回撤。但都在22年的一波黑天鹅里一波大回撤了 (25%),然后我在思考过后,就把钱都退回去了。后者,答应了不能多说,但真的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22年前几个月我一直都想再做一个黑天鹅的盘子,但那时没有支持我的人,但塔勒布的书深深的影响了我。在面对那次黑天鹅之后,我人麻了。我几乎一个月甚么都没干。在那之前我是一个在自己的领域极度卷的人,INTJ,天天不睡觉。我发现了以往理性至少外还有很广的世界,複杂性的世界。

一方面觉得自己是傻逼,以前的日子白活了。一方面很高兴,有一种站得更高看以前自己的清晰度。以前的我一直活在各种各样的变化之下,被更高维度的变化玩弄。在22年8月,我决定,比起像以前那种,比起对眼前"好机会"一直追逐。我要给自己找一个我看得见难度最高,看得最远,最不变的事情来做。其他短平快的机会,全都不碰了。我要重新爬山,爬一万米的山。

之后我便开始了做我现在的项目,细节不能多说,但简单说几个节点。22年10月开始我们立项的demo便是一个基于知识图谱的youtube DID插件。当时用的gpt3, keybert, 关键字共现这些那时没甚么在乎的东西,来把用户在youtube被标识的画像,自己也记录一份。在上线前,chatgpt出来了笑死,然后投资人就开始有点想法。要我们追风口去,然后结局就是,投资人答应的2/3的钱就没下文了。

然后我们就进入了自己磨钱bootstrapping的路线,这一年多,搞了几个小项目。养活团队是主轴。但在盯着眼前铜板子下,我的预测能力几乎派不上用场。贼难受,这一年几乎就是做着完全逆完自己以往性格的事情在做。用MBTI的语言来说就是极I变E,极N变S。我整个24岁的状态,可以说是用(又)生意失败(又)爬回来也不为过。

这大概就是我的经历。

===

我基本从初中开始我基本保持了10几年超高强度的讯息吸收,平均下来一年会看3-5万条youtube视频,习惯了3倍速,看动漫,听书,看文章等就没怎数。导致我的讯息,知识量级都是没有甚么对手... 只要聊嗨了就会被说我很跳跃,某程度是因为对方不可能有这些跨科的联想context,

同时我也比较爱学一些杂七杂八的,技能组属于横向面很多,但并没有说哪方面有很大的结果,所以很难一句话介绍自己。从小就被当成偏科极客天才啥的。但可能我更想成为是通才型的人,所以我到现在算是全科都会深度去学和做。

(最近一个比较开心的事情是在hopfield noble prize前一个月我在深度学习HNN)

最近接触很多一週目的创业者,会让我很想帮他们,但又觉得其实还是得事教人。即刻也是adx那时开始写的,希望可以找到更多孤独的共呜创业者。

我现在做的事情叫branche,大概的TLDR就是:

1. 帮每个人拿回自己被平台採集的数据
2. 让人了解有自己的数据和没有甚么区别
3. 让人可以运用自己的数据创造价值
4. 把握本来被算法控制的选择和权利
5. 一套帮用户可以脱离平台的撮合系统
6. 重构以谁流量大谁牛逼的信用体系

更多的东西在bento里,就不展开了。我的整个主轴也几乎是在面对一个个被设计好的不公平游戏之中。所以我一直都很想和更多直视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人结缘。整个创投圈,web3,基本都享受虚假,包括青年人。

我想认识诚实并追求超越的人,而不是混title喊大佬的假人。几篇即刻我知道得罪了人,但说实话不在乎。我在乎的是智力上诚实的人,是较真的人。假人我几乎的态度就是,放弃助人情结。真人我会很想帮助,不求回报,只想结缘。

数据主权

00_绪论:数据主权的新纪元.mp3
web.okjike.com

01_数据囚笼:我们如何沦为自己数据的奴隶.mp3
web.okjike.com

02_数据主权宣言:你的数据应该属于你.mp3
web.okjike.com

03_确权革命:当数据有了不可侵犯的所有权.mp3
web.okjike.com

04_自主算法:当AI站在你这一边.mp3
web.okjike.com

05_去中心化撮合:信息匹配的新范式.mp3
web.okjike.com

06_信任网络:不依赖中介的信用系统.mp3
web.okjike.com

07_数据解放之路:从意识觉醒到价值重塑.mp3
web.okjike.com

Bento: bento.me
3473
Chong.
16:09
把和朋友的讨论转录一下:

当下的科技圈弥漫着一种奇特的狂热。各类所谓的智能挂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它们被包装成“小而美”的创新产品,获得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

然而,剥开这些项目光鲜的外衣,我看到的是一场由焦虑资本驱动的集体幻梦,一场建立在流沙之上的虚假繁荣。

如果非要给这一波AI硬件热潮定性,我的结论很直接:
它们大多不是在做科技产品,而是在用做快消品的逻辑做电子垃圾。

一、 “华强北+跨境电商”的伪创新逻辑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产品,都掉进了一个致命的误区:
为了便宜、为了消费级(虽然售价并不便宜)、为了小巧好看,完全放弃了Context Sensing(语境感知)的能力。

1. 硬件的物理谎言
Wearable(可穿戴设备)不是魔法,零件大小本质是物理问题。
现在的零件要做小型化且高性能,成本极高。
你可以看看Apple AirPods的工业设计,那是真的很夸张的堆迭。
而现在的创业公司,为了把成本压在100块人民币以内,只能把一堆“垃圾零件”强行塞进一个小空间里。
结果就是:麦克风不够多,摄像头不够强,电池不够大,处理不够强。它们在用廉价硬件伪装智能。

2. 商业模式的崩塌:负Margin的流量游戏
穿戴AI这类产品,本质上是用跨境电商的逻辑来忽悠VC。

成本结构: 出厂成本可能不超过100元,卖到海外1300-1400元。看起来毛利很高?错。
流量黑洞: 30%以上的钱都拿去投放了,CPC(点击成本)被干到几百去。
退货率惨案: 近30%的退货率。

这根本就是在赔钱做,是负Margin(负利润)。

一家融了几千万的初创公司,如果本着3个月出货,用深圳供应链现成的元件,不研发任何核心技术,那确实只能做出这种60分的产品。

他们没有钱做研发,没有钱做硬件升级壁垒,纯粹是在刷GMV数字。这就是为什么你打开他们的App,会发现做得像大学生作业一样穷酸——因为钱都被拿去填流量的坑了。

3. 用户对立陷阱
这就引出了一个最荒谬的商业逻辑:只要有Subscription Model(云端订阅),公司就和用户站在了对立面。

因为算力在云端,用户用得越多,公司的服务器成本(API调用、存储、推理)就越高。

为了止损,这些公司只能偷工减料:

用次一等的语音模型。
用C Tier的STT(语音转文字)服务。
阉割降噪、声纹识别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XXX的说话者识别做得跟屎一样,稍微复杂一点的音频就识别不出来。

这是成本决定的,有Margin他们早做了。

二、 真正的壁垒:Context Sensing与本地计算

现在的AI硬件,都在做“减法”,但这做早了。

在没有把能力做强之前做减法,就是自废武功。

我看好Context Sensing(语境感知)的方向,但目前的路径全错了。

1. 本地推理(Local Inference)才是正解
如果所有处理都在云端,用户越多你越亏。

但如果用户自己买一台设备(比如搭载Jetson或类似M3 Ultra算力的设备),在本地跑一个3B大小的模型,他可以自己吃到饱。
隐私安全:数据不出本地。
成本解耦:不存在用户多用公司就亏钱的对立。
响应速度:真正的实时。

2. 什么是真正的Context?
Context不是简单的录音转文字。MemBank(记忆库)的本质是治理问题。

简单地线性存储(Linear Save)是复读机,如何Index(索引)、Make Sense(理解)、Recompose(重组)才是关键。

目前的竞品(如XXXX)连采集都采不好。搞个“定时X秒”的录制逻辑,完全不考虑用户的心理预期——用户想看回放的时候,90%的时候就是没录上的那几秒。这是缺乏基本CV常识的表现。

现在的创投环境是扭曲的。

VC的PTSD:之前投“伪人”亏怕了,现在只看重现金流(Cash Flow),导致创业者不敢做Stealth Mode(隐身开发),不敢做长周期的研发,被迫快速Go-to-market。

创始人的平庸:很多所谓的科技创业者,没碰过PCB,没焊过板子,全是搞金融、搞流量出身的。

他们只想刷数据找接盘侠。
抄袭成风:国内至少有10家这类公司盯着,你做一个Feature他们抄一个。

如果你没有资金壁垒和技术进化的Velocity(速度),瞬间就会被淹没。

这类公司,我预言两年内消声匿迹。因为他们没有壁垒,没有研发,只有库存和流量成本。

look at where's rabbit now? 这哥就是迷你版乐视。

先是好用,后是好看。
00
Chong.
14:25
ape alone weak...
ape together strong!
00:13
00
Chong.
14:02
语料这件事, 如果能让别个人身上戴着一个东西採集, 100万用户, 一个月就能产出互联网10年产出的数据量。

类比到特斯拉就是, 在有车在街上跑之前, 根本无数据可练。有车在街上跑, 到自己做世界模型彷生世界整数据出来练, 是质变。就没有人会追得上你。

所以当下基于互联网已有语料在练的, 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算力。面向未来吧。

InClouds: 中文世界,拥有最强高质量数据基础的:腾讯;英文世界: Google (youtube) 这已体现在两个微妙的独家重要功能: 能访问微信生态数据的,唯有 hunyuan 能访问 Youtube 数据的,唯有Gemini

12
Chong.
11:21
各种ai硬件产品经理 be like:
30
Chong.
10:10
你去当野兽先生, 他去出海油管, 我去大A操盘。

B站百萬up主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00
Chong.
09:33
我们之所以能叙述,是因为已经有了结果;
而叙述本身又会反过来塑造我们对结果的理解。

叙事永远发生在「事后」,
因此不可避免会把 结果 原因 的方向倒置,
让解释看起来具有必然性。

但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
原因是高度多因、多层、非线性的,
过程本身充满随机性、路径依赖和偶发性。

所以:

只要是叙事,
它就必定是“结果导向”的(result-oriented)

叙事会主动过滤、重组、压缩事实,
使事件看起来“像是必然发生的”

因为叙事会反向塑造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所以叙事天然带有
构建性(constructive) 而不是
呈现性(representative)

「所有叙述都不可信」其实可以更精确地表达为:

叙事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对事实的再生产;
再生产必然带着结构性的偏见。
所以叙事只能相对可信,而非绝对可信。

换句话说:

叙事本身就是一种参与者,它会改变被叙述的对象。
所以我们永远不能以叙事去解释过程,只能以叙事去解释我们如何理解结果。

这就是叙事的反身性。
11
Chong.
09:12
有形的手,英明神武,料事如神,指哪打哪,神机妙算,化腐朽为神奇。

奥特曼支持者?
难道他们才是中二病少年?
00
Chong.
09:01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中国有相当多的人,都是习惯于站在帝王视角看问题的。

一些分析认为,这跟中国前几十年大量的古装电视剧有关。

那些剧大多讲述帝王的生活,于是就让普通人逐渐产生了“我跟帝王共情”这样的一种意识联系

全然忘了如果在古代,自己只是任权力驱使的草民而已。

所以有人说,别向往穿越,穿越回去你可能大概率不是公子哥儿和大小姐,而是底层农民和苦力。 //@乌衣巷北: 这个套路穿越小说最喜欢用了,都用滥了。如果现在新开一本小说,写到赈灾情节没写到这些手段的话,评论区会被冲的。

Chong.: 凯恩斯主义者如是说系列;官方抬价后又压价,也不算操控市场是吧,造成商人的损失是不谈的,只是把明抢和强迫换了用金融财技骗而已。损害信用造成长期而言资源配置效率更低是不考虑的,咱们就是割一波,资本家坏,杀他们也不为过是吧。大兴土木扭曲价格信号也是不谈的。果然是权谋>经济学。(这篇好像视频号有见过洗稿的,原文是啥?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