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麦子Magi
413关注557被关注4夸夸
人类学小硕
用户研究员
简单心理-咨询师受训中
Galli戏剧培训师
麦子Magi
7天前
重看了千禧年的轻喜剧《粉红女郎》。
有一种经济上行期的快意人生,敢想敢做,敢爱敢恨。

陈好演的万人迷妩媚,婀娜,性感,但同时姿态又很骄傲。
大波浪大红唇水蛇腰,但这些特征搁在她身上不显媚俗,还有一种经济上行期明艳的美。男人的目光很自然地会在她身上停留一下的那种美。
媚感大概也来自于陈好的那双弯弯的月牙眼,眉尾弧度向上的细细柳叶眉,嘴角永远上扬的微笑唇,在内娱其实蛮有辨识度的脸。

万人迷满腹对男男女女情情爱爱的人性洞察和金句,有一副很“海”很“会”的样子。但有一部分其实只是口嗨,有一部分大概率是自己感情受伤后的领悟,必要的时候她会愿意讲自己的伤疤去疗愈跟她一样陷入痛苦的女孩子,事后骄傲地说是自己编的故事。

她很仗义,而且有时真的能解决问题,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她不惮于承认自己吃性别红利、用女人的比较优势去解决问题。

她也不惮于承认自己有爱钱、虚荣的那一面,只对有钱水平至少在社会中等以上的男人感兴趣,但她当然也不只看钱,爱钱和关键时刻三观正讲义气并不矛盾。在她那里,也从不纠结媚男vs所谓独立女性的二元话题。

她吐槽起别人来,也挺刻薄尖酸,比如有意无意嘲讽结婚狂土。但在友谊增进的过程中,万人迷身上的“毛病”也潜移默化地螺旋式上升地在发生改变。

大结局给她安排了一个看起来没太多钱的普通男人,也许她开始转变思路。

可能有漫改➕轻喜剧题材特性的因素,带一点夸张的笔法,所以每个角色都很典型化,性格鲜明,因真实而可爱,也各有各的小毛病。

和万人迷形成对照的,清纯美女风格的刘若英扮丑扮得很鲜活的,结婚狂方小萍。

方小萍这个角色,可以作为心理咨询中的精神分析案例。蛮典的。

第一集一出场亲妈对结婚狂的“龅牙”和“被逃婚”都是嫌弃态度,也是蛮典型的有毒的母女关系,所以结婚狂当然有些自卑在身上。
但结婚狂对她妈妈从没有太多怨怼,她大概是一个典型的在成长过程中被传统道德规训要懂事、讨好、善良、贤惠、谅解、包容的女孩子。

所以在成年后的朋友关系和亲密关系中,也一直是讨好、牺牲、谅解、甚至“圣母心”的那一方。
甚至有时“好歹不分”,总是一次次遇到某种意义上的“渣男”和“坏女人”。精神分析里叫“强迫性重复”,因为这种关系模式是她熟悉的,是她的惯性,但她自己意识不到,即便周围人都劝她提醒她。

但她的与人为善也是真的,确确实实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包容与理解,别人做不到的牺牲与担当,别人做不到的好善乐施。
然后也影响带动了周围的人。
然后也总是傻人有傻福,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这种善良的灰姑娘叙事,有点老套,但是是千禧年时大众仍然相信的叙事。
前些年看过貌似是《萝严肃》的文章说,一个社会还在阶层还在流动时,文艺作品里的女一是平民灰姑娘、靠善良勤奋获得好结果,恶毒女二自私刁蛮为富不仁。一个社会阶层固化时,往往女一聪敏大气,但起码是中等家庭以上出身,女二自卑拧巴,往往被编剧安排个平民或穷人出身,比如被网友盘包浆了的安陵容。

这种善良的灰姑娘叙事,有点主角光环,但是所有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才能寄托作者的某种理想化的价值倾向。

而且即便回到角色和戏里,结婚狂自己也自洽。在自己的逻辑里“一条道走到底”,就是自洽。所以其实方小萍不需要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在解决多种文化价值观在一个人身上并存而带来的冲突。

当然小萍不需要心理咨询,可能也因为她在现实生活中有能给她提供一些滋养和支持的人,比如某些方面更成熟一点的男人婆、比如同样心思单纯的哈妹、比如不刻薄不嘴贱时的万人迷。

朱德庸说电视剧对漫画是“魔改”,当然这是半调侃半夸赞。
漫画是辛辣的,平等地嘲讽每一个人物,嘲讽万人迷拿姿作态爱慕虚荣,嘲讽结婚狂土得真实但依然做着爱的白日梦,嘲讽男人婆粗嗓直女梦想靠一个点子就成功,嘲讽哈妹纯属出门不带脑子……
这种平等的嘲讽每一个人物,超越和消解了拉一踩一带来的不适感,反而接纳了每一个人物。
所以让人感觉轻松好笑。

电视剧除了平等地嘲讽每个人物的性格缺陷,也平等地展现每一个人物的光芒,并给她们happy ending:万人迷虚荣但也仗义,结婚狂圣母心但真的善良,男人婆幻想事业成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哈妹智商有限但单纯、嗨皮、乐观。
所以电视剧除了轻松好笑,还能笑中带泪。

虽然有些情节今天看来也挺套路的,但人物塑造真的很立体。

去查了下编剧,两位编剧竟然也一点不高产,不知为啥,有点可惜。
娱乐新闻里陈好也是三十岁女演员还是黄金期,就急流勇退离开大众视线,又回中戏谋了个教职。据说一开始接拍《粉红女郎》时是辞了人艺的编制,也是为了帮家里还债,而且陈好本人在美女如云的中戏从来不被同学们认为是妩媚型美女(就像大众可能也没想过刘若英扮丑能扮得这么生动)。但陈好后来被爆出股市套利、论文有水分,都很体面地圆过去了,这份聪明精明,倒是有几分万人迷。
每个演员都是把自己隐藏的侧面人格拿出来,赋予角色生命力。

Y世代眼泪⑩重看《粉红女郎》,我发现自己变成了社交网络结婚狂

大上海歌舞厅

10
麦子Magi
29天前
爸爸的老战友,T叔叔,转业后多年成了老家kss一把手。
前几年所内douou打si人,重大事故一把手担很大的领导责任。
各地老战友们知道后都尽可能帮田叔叔想办法,这种事帮不上啥也关心一下。
后来责任认定对田叔叔来说,不算太糟。
事情彻底过去后,老战友们还有联络和聚会。

我对田叔叔的印象,头发不多,圆脸,笑起来竟有点憨态可掬。
budui出身,在gongan系统,有的人性格暴躁,有的人严肃,有人持重至少是看起来,也有人精明,有人贼。一群中年男人坐在一起,要是用现在的话说,怕是多少有点老登味儿。除了随和的田叔叔。
小时候在budui随军,九十年代,驻地在北方大草原边上的一座小城城区外,能买到的零食花样不多,我那时很挑食不爱吃饭,经常跟我妈撒娇耍赖说“嘴巴没味道”😂。田叔叔听到经常笑我,你这张小嘴真会说,你妈拿你没办法,长大当律师吧。你婶婶屯了好几包橘子粉,你去找她冲橘子水给你喝,你和小弟(田叔叔儿子)一起喝。
我并没有成为律师,我没有做靠说话、辩论吃饭的工作,很多时候立场论点先行;做了靠倾听、理解、研究吃饭的工作,很多时候价值中立,没立场,比如人类学,比如用研,比如心理咨询。

我爸有点为田叔叔叹息,我年纪渐长也理解和感叹有些位置天然就是难做。
不过我和我爸说:你用不着替他难过共情太深,我看田叔叔自己心态挺好,他说“反正也快退休的年纪了,没啥图的,这下子省心了,接下来就替儿子看小孩,出去旅旅游”。
我爸没说话,他现在听到我说不同视角的看法时,常常不接话。有时候我也想,或许我该先顺着他说,允许他情绪低落一会儿,给他点时间,不用急着引导。先跟他的情绪待在一起,好吧,我从心理咨询里学来的试图用到生活中。

田叔叔名字里有个“煦”字,春风和煦的煦。听起来跟那个年纪的伯伯叔叔名字风格不一样,军啊、国啊、文啊、武啊……
“煦”字,也会让眼前浮现那张带着随和笑容的脸。
其实我也想,我真的多么了解田叔叔吗?
没有。
他三十多岁时,我还是小屁孩。他五十多岁时,我们已经有二十年没怎么见过面。
我只是根据爸爸讲述的碎片和我的记忆碎片,拼凑建构出了一个关于田叔叔的故事线。都是我的主观投射。
但我愿意投射出一个有真实、感动、有深厚温情的故事。不然,人活着,活的是啥呢。
00
麦子Magi
3月前
布波是个光谱,每个人都不一样吧 //@follin: 现在应该没有布尔乔亚也没有波西米亚了,大家都是布波族

麦子Magi: 东南亚真是错位中平衡,混乱中融合, 也因此而松弛,因此而快乐,因此而迷人。 大肚子、双峰下垂、皮肤松弛的俄罗斯老大妈,都穿着多巴胺色系比基尼裹个罩衫,走在普吉岛熙熙攘攘的海边小路上。不存在男性凝视,只有低阶层的印度人也许会投来目光但是也没人在意他们的目光。也不存在女性自我凝视的容貌焦虑,如果看到有人穿连体泳衣咔咔拍照,那大概率是一生要出片的中国女人。 单身白老头很多都是sugardaddy,手牵泰妹、越南妹,还不忘朝路边别的小妹微笑… 仿佛钱无所谓道德不道德,似乎管好自己、少说别人,就是道德。可能也是流动社会的必然。 遍布东南亚的数字游民享受着地理套利,从巴厘岛到清迈到岘港,一个地方溢价了就去开辟一个新地方,反正东南亚这么大。 巴厘岛和清迈的瑜伽冥想身心灵,可能是当代仅存的嬉皮士。 来白人后花园度假的白人,海边无限chill ,club里无限happy。假期结束也是回去继续牛马。 贫穷、市井、中产区、富人区……散落在湄公河湄南河的两岸,割裂又融合。 也许左派感慨这是新殖民景象,但是当地人累了就提前收工、该打烊就打烊、赚到钱就花、没钱了就去借一点,轻松洒脱,快乐满足。说thank u的时候是认真不是客套。 就像杜拉斯的《情人》,写殖民时代的爱情。有人看到“殖民”,有人看到“爱情”。既然两种东西都有人看到,或许就是两种都有。

00
麦子Magi
3月前
东南亚真是错位中平衡,混乱中融合,
也因此而松弛,因此而快乐,因此而迷人。

大肚子、双峰下垂、皮肤松弛的俄罗斯老大妈,都穿着多巴胺色系比基尼裹个罩衫,走在普吉岛熙熙攘攘的海边小路上。不存在男性凝视,只有低阶层的印度人也许会投来目光但是也没人在意他们的目光。也不存在女性自我凝视的容貌焦虑,如果看到有人穿连体泳衣咔咔拍照,那大概率是一生要出片的中国女人。

单身白老头很多都是sugardaddy,手牵泰妹、越南妹,还不忘朝路边别的小妹微笑…
仿佛钱无所谓道德不道德,似乎管好自己、少说别人,就是道德。可能也是流动社会的必然。

遍布东南亚的数字游民享受着地理套利,从巴厘岛到清迈到岘港,一个地方溢价了就去开辟一个新地方,反正东南亚这么大。
巴厘岛和清迈的瑜伽冥想身心灵,可能是当代仅存的嬉皮士。
来白人后花园度假的白人,海边无限chill ,club里无限happy。假期结束也是回去继续牛马。
贫穷、市井、中产区、富人区……散落在湄公河湄南河的两岸,割裂又融合。

也许左派感慨这是新殖民景象,但是当地人累了就提前收工、该打烊就打烊、赚到钱就花、没钱了就去借一点,轻松洒脱,快乐满足。说thank u的时候是认真不是客套。

就像杜拉斯的《情人》,写殖民时代的爱情。有人看到“殖民”,有人看到“爱情”。既然两种东西都有人看到,或许就是两种都有。
41
麦子Magi
4月前
三亚NCC共居社区,有家的感觉。
后门出去30米就是海,院子里有泳池和非常cosy的躺椅,房子里有共享厨房。有露台工位面朝大海,也有“内卷室”独立封闭工位。

有小伙伴提议我分享下,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路径、普通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咨询师、心理咨询这个“黑箱”里面发生了什么、怎么起作用。
聊到咨询师的职业动机:对人性和人类内心世界的好奇 / 直接利他的工作使从业者容易获得自我效能感 / 帮助别人也是自我补偿自我疗愈,练习对来访慈悲与接纳的态度,也可以让咨询师对自己的慈悲接纳成为习惯,咨询师未必没有自己的个人议题,但这不影响咨访双方可以共同工作共同成长共同获益。
​好的咨询师,除了正规专业受训背景,人生阅历、以及对自己人生阅历的深度反思也很重要。毕竟和所有人文性质的工作一样,咨询师也是“把自己作为方法”。
​还聊到,再资深的咨询师也无法避免与来访主体间性的裂隙,世界像一场大型罗生门,但是咨询师能做到的是时时刻刻努力和来访站在一个角度,信任和支持的关系本身就能让来访继续释放生命力。

​还带领大家体验了团体戏剧疗愈。
大家玩作一团。
从我自己一直以来的感受和对团体的观察,Galli先生的七个暗室小孩理论,除了理论内涵的解释力和工整性,大家更会被其语言、音乐、舞动的感染力所牵引。(诸如每个暗室小孩都有一个可爱真实的名字,暴躁狂、多情种、小不点等等。)

大家开玩笑说这是我斥巨资学习来的东西。
我倒觉得是NCC社区开放接纳、安全信任的氛围,让我也有发挥生命力的机会。
高兴于主理人做了这样一个社区,以及有一群身在其中的小伙伴,共同创造了这样一种体验。​
00
麦子Magi
4月前
心理学界共识vs大众熟知,有20年时差。
出圈之路走了至少20年。

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文献,
看到:npd一般不会来到心理咨询中,他们可能把他们周围的人(伴侣、孩子、下属、同事)“逼到”寻求个体心理咨询、或者伴侣咨询家庭治疗。这样npd才被拉进心理咨询。

这不就是杨子和黄圣依吗?

看了眼时间,这篇论文是2005年的。
而论文也是引用了科恩伯格和米勒的论文,是1970s的。

不禁感叹,学界共识到大众熟知,走了至少20年的路。
人生有几个20年。
多少个体和家庭如果早有这个认知,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另一件让我有同样感叹的事是,
心理咨询界关于situationship 、fwb、casual sex的研究很多…
(诸如:进入新型关系的动机是成年早期个体自我情感探索与对关系承诺之间的普遍矛盾、现代社会成年早期的个体自我负责与对他人负责两方面都没有达到成熟的普遍现实…
新型关系比传统关系,双方需要更高的人格成熟度 自我分化程度 心理弹性和情绪调节力、对自己依恋风格有更深的自我觉察、更强的辩证弹性沟通的能力…)
但互联网上大众层面,处于这类关系且有情绪困扰的人,不少见。

天大L老师的咨询师团督课上,有过一些使用dating app 进入situationship的个案(诸如,在关系中感到自我怀疑、不配得、疑似被ghost后愤怒伤心)。
研讨这类个案怎么处理。(研讨案例描述是虚构的,是基于临床经验编写的,可能拟合了多个来访的情况。目的是出于对来访隐私的严格保护。)

老师说:我们要看到她,一个女孩子,她这些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关系需求是什么?
某同学:等下,老师,为什么女性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性爱分离?
这个一团和气、人人自谦互夸的学习团体,第一次出现了比较大的意见分歧。

老师说:大家怎么看?
没人说话,有人笑而不语,不知是笑什么。

老师说:那… 也可能是我老了吧。
有人轻轻笑出声。

老师说:
当然我说这些都是假设,还是看来访自己的感受。当然现在才来咨询了一次,信息还比较少。如果她还来的话,她想向外探索亲密关系,作为咨询师当然不去抑制她任何尝试,不过慢慢帮她看到她自己深层心理需求,然后她会做出她自己的选择。

当然也可能“受伤”的体验是人格成长中的一个过程。

或者她“受伤”了,回到咨询中作为咨询师能接得住她。这样咨访之间也是形成了一种安全依恋的矫正性体验,对她来说可能是没有过的安全体验。
11
麦子Magi
4月前
咨询是人格内在成长的方式之一,不是唯一。
如果生活中有阅历广泛但又中正客观的亲密他人的话,那很好。
或者如果在自己“舒适区”呆着很舒适的话,那也很好。
如果咨询师不匹配的话,可以尝试性地聊,或者换。
咨询和他人都是手段~ 翻高山越险峰根本上靠的是来访自己的生命力和智慧。 //@老父亲的能量嘎呗脆crate.: 所以咨询只是一个过渡,以后会有更好的方式解决(ง•̀_•́)ง

麦子Magi: 督导课上讨论: 来访讲的故事,都是自我建构, 咨询师对来访的所有理解,也是建构的过程…… 就像罗生门一样,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角度里完全不一样。仿佛不存在真实。 那咨询和罗生门的区别是啥呢? 区别是作为咨询师,一直在试图努力理解来访的角度。

00
麦子Magi
4月前
或者这样说,
试图让对方看到自己本来有什么(潜质)的时候,对方也可能依然“觉得”自己没有(这种潜质)。
可能对方真的看不见,
可能对方“觉得”有但太少太微弱了,
可能他更想希望你理解耐受他的痛苦,而不一定需要此刻帮他去找资源,握着他的手陪他一起在巨大的黑暗和孤独里呆一会儿。
重要的是,跟他的节奏在一起,不一定要松开手去帮他找光源,松开手他可能更害怕或者跌倒。
以及,作为咨询师这时候可能要自我觉察一下,是不是因为自己害怕和不耐受黑暗孤独而要去行动的。 //@陽陽陽陽: 并不是让对方在自己身上加入什么,而是让对方看到自己本来就有的?🤔

麦子Magi: 督导课上讨论: 来访讲的故事,都是自我建构, 咨询师对来访的所有理解,也是建构的过程…… 就像罗生门一样,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角度里完全不一样。仿佛不存在真实。 那咨询和罗生门的区别是啥呢? 区别是作为咨询师,一直在试图努力理解来访的角度。

00
麦子Magi
4月前
麦子Magi
4月前
是啊,一遍一遍说那些“开阔悲悯”的语言,往深处看,深层心理动机是自我补偿自我疗愈, //@风大雷: 刚刚体验到自己的一句话安慰了焦虑小伙伴的同时也拯救了“那个时候的自己”。这种感觉是:与其说是悲悯其他人,更像是怜惜曾经的自己。

麦子Magi: 心理咨询师的4种从业动机: 好奇,利他,悲悯,自我补偿。 1.对人性幽微复杂的好奇。 2.帮助他人获得价值感和健康自恋。 3.看见众生皆苦苦中作乐,体验到悲悯接纳、乐观释然,在咨访对话中体验真实的情感流动。 4.自己淋过雨所以愿意为别人撑伞的自我补偿。 好奇而不八卦, 利他而不自大, 悲悯而非怜悯, 自我补偿共同获益。 前两者在很多职业中也可体验, 后两者在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中,体验更强烈。 ————关于好奇———— 很多工作都可以满足人对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的内在主观世界的好奇,比如我在大公司的工作也总是面临市场变化、探索和挑战。 而心理咨询专注于对个体内部主观世界、情绪、意识、潜意识的研究,或者说是对“人性”的研究。 ———关于利他和自我价值感——— 很多工作都可以带来自我价值感,比如我在大公司的工作也会进入心流状态的专注感和满足感。 只是现代科层制组织流水线+金字塔结构,数据化的协作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每个员工只为拆解到自己头上okr负责而对其他部分略感无力。员工也很少有机会直接face to face接触公司服务的用户,对自己每天做的事给世界上另一群人带来什么没有直观体感。 而心理咨询是face to face,直接面向人、帮助人工作。 ———关于悲悯接纳——— 几年前我刚刚决定在简单心理系统学习2年咨询师培养计划时,有朋友问我,咨询师天天听别人的倾诉,还有一些负面情绪,不会影响心情吗?(这是一个常见困惑)。那时我脑子里就冒出“悲悯”这个词,悲悯对我来说是一种轻松,平静,宽阔的体验。 大概从我中学开始,就发觉周围朋友喜欢找我倾诉,听过很多人的心事。可能因为我值得信任、给人安全感、不凭个人喜好 judge 而试图理解 ,可能我的成长和家庭环境拓宽了一些我理解各种各样的人的“带宽”。当然更大的“理解能力带宽”来自在简单心理平台的专业训练。 悲悯不是同情怜悯,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分析,悲悯是理解和接纳,而接纳和安全会带来改变。 一个人经历过那么多生活事件起起伏伏幽暗混乱,还survive下来,而且还来到咨询室寻求帮助和新的变化,那这个人的身上一定还包含着某种坚韧。过去所有的行为在当时都是有某种功能的,现在求助也是健康和勇敢的表现。 作为咨询师,在来访翻越高山险峰时,陪他一起走一段,陪他哭见他笑找方向找资源给动力,然后一起见证无限风光在险峰,也见证来访的巨大潜力和生命力,甚至在来访的故事中学到新东西,反过来滋养咨询师自己。 也许未来还有新挑战新困难,但没关系,来访可以和咨询师一路同行。 ————关于自我补偿———— 在简单心理初阶受训时,加州洛杉矶精神分析中心的孙平老师提到“很多心理咨询师从小在自己的家庭里是拯救父母的角色”。拯救情结是起点,只是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路上,要修通自己的拯救欲,帮助时觉察自恋,给予时注意边界。 中高阶受训时,听复旦的高隽老师提到“很多咨询师自己起初也带点不安全依恋的特质,而和来访的对话是安全依恋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是曾经不安全依恋的咨询师自己创造出来的。”听起来更深处有一种自我补偿机制,就像父母生育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创造爱的体验也是补偿自己,就像有些医生毕生研究肿瘤难症,因为他们自己或亲人经历过与肿瘤搏斗,也曾寻医问诊认真研究不懈求索,也曾在保守维持还是激进治疗做出选择。 心理咨询圈流行一句话“自己淋过雨所以愿意为别人撑伞”。 李松蔚老师播客里也提到自己的从业动机之一,“咨询对话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在忙忙碌碌人被异化为工具的现代社会,碍于身份、利益、文化差异、个人价值观的局限,人和人之间的对话常常屏蔽一部分真实感受,谈事而不谈心。心与心诚实对话碰撞的时刻不太多,即便在亲密的朋友、家人之间。咨询师为别人创造这种体验,自己也能享受这种体验。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