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follin
356关注2k被关注12夸夸
We Will Be Fight
置顶
follin
7月前
第二篇流水账。

新年快乐。
44
follin
5天前
one night in shanghai。

一些碎碎念。

1、AI带来的外部信息剧增会强化人的内心预设并导致行为的反刍。

2、当深度思考和总结变得便宜之后,感受的部分就涨价了。

3、用户不是先看到再定义,是先定义,再看到。

4、在等待中无聊,在无聊中等待——这句话的时间性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特定的经济形势会导致特定生活行为方式的趋同,逐级传递并产生扩散。

5、美好生活无非就是两个维度,一是有选择的自由,二是获取资源(社会资本、信息、技能)的能力。

6、但绝大部份的“自由”是这样的:人可以自由选择呆在诺亚方舟上,当然也可以自由选择跳下海里喂鲨鱼。

7、资源没有好坏强弱的区别,资源只是个俄罗斯方块游戏,按正确顺序叠加最重要。

8、如果没有特殊强化的训练、经历和学费,自身理解的,是自身能代表的那类人所理解的。按mbti来算,能代表的人群最大基数是6%多一点。

9、事物的可理解形态都是建构出来的。不管up主还是播客,可以按生成结果和质量去理解,但如果按网络(主理人、嘉宾、剪辑的人、设备、场地)来理解,就是另一种形态了。

10、我们确实来到了资本主义所期望的极限:虽然入眠时确实还不能花钱,但大家睡觉的时候可以花token。

11、在列契伏尔、德塞托和异托邦这些词儿飘进我耳朵之前,这一天都挺美好的。

12、没了。
00
follin
12天前
和移动互联网初期的味道很神似,有一部分AI产品的逻辑,是倒装逻辑。

先在脑子中形成了一个“方案”,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模型去分析该假设并输出各种各样的研究报告,然后整合或拣选出和方案匹配度最高的“结论”,再把生成的研究结论当成“假设”——俗称锤子——一个市场待解决的问题场景就诞生了。

然后就是古朴的问题:平台的动机不等于用户的动机。类似早几年推崇timeline的反算法产品,是纯粹的平台动机,不是用户的。产品和技术的实现形式,从来都不在用户考虑的范畴。

但AI时代的生成效率过高带来一个不同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问题:用户操作使用vs用户动机增强,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非常弱,甚至会产生反效果。

最典型的就是之前争论过一阵的AI旅游攻略。AI用几秒输出的结果,是不是造成了异化,磨损了旅游本身的动机。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天,我给的建议都是一样的:去联系你的目标用户,跟着ta,看看ta的24小时是怎么过的。

当然了,大家找了各种理由。毕竟需要忙的、值得忙的事儿堆成山,这种ROI过低的建议,不采纳也很合理。

建议确实ROI极低,唯一可能有收获的地方只是,会知道用户是怎么使用产品继而怎么向他人表述产品并实现自我炫耀。在模拟用户表达的口吻方面,会好上一点点,不至于过度专业只能吸引同行。

举个栗子,其实一个使用创作者工具的普通用户口中,既不会出现prompt、deepsearch,也不会出现“创作者”这个词的,因为这个词没法准确定义用户的自我特征。用户的表述通常是,“我写了篇小红书”、“写了篇公众号”、“准备了逐字稿”、“定了网文大纲”、“学习了非虚构”。

而所谓的理解场景甚至是理解文化,其实就是去理解什么是or怎么才算——写了、准备了、定了、学习了。

anyway,用户的动机,只可能是动词。
01
follin
20天前
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如果一个创业者因为打磨细节而一再推迟,上线了只有几百几千dau,基本会被判定为根本没摸到门槛。

现在,打磨细节没问题,dau只有几百上千也没问题,title也不需要,什么都不是问题。但我还没想明白,如果都不是问题了,那问题该是什么呢。

如果把AI产品分成两大类。对其中一半的产品来说,不管叫陪伴、泛娱乐还是什么,基本读物应该是剔除赌博赌场部分的《运气的诱饵》——理解人类对悬停状态(回避敏感、脆弱和恐惧)的疯狂渴求。

这种渴求向下兼容传统的上瘾刺激多巴胺,但并不完全一样。

另一半偏工具效率的产品,撒币做增长的手法暂时用不上,又回到了古法讲故事的环节。

但古法叙事通常只考虑单纯产品的角度,核心逻辑是“重定义”。小到三只松鼠重定义了开箱的moment,大到滴滴重定义一种职业。

重定义的核心不是影响所谓的“恰好需要AI的人”,是去找职业玩家和普罗大众之间的边缘群体——被cursor感召的不是根正苗红的程序员。

不管AI艺术家、AI content creator,这些新的social status都已经准备好了,正在等待和某个产品的机缘。

但肯定有一部分项目会走向乾隆式营销的道路,把类似健康用药咨询等等N多通用场景摆上台面,凑个十全十美的大拼盘。

眼下的AI面临N多约束:大部分AI团队,不仅资源少,最主要的是用户量和用户蝗虫属性的倍增。约束条件决定了,新叙事体系除了产品的故事,也必须要加上创业者、团队、用户还有信念的故事,约等于整个culture landing的过程需要重新组织和编排,这决定了反复尝试业务方向的资源迁移能力(可能是未来最重要的竞争性能力)。

anyway,每个炼金术士都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咒语,什么是适合的配比,术士能做的只是找一口尽量好的坩埚——即便失败了,炼出来的也是高级的药渣。

——鼓捣坩埚的预训练过程比直接生成更重要。
01
follin
27天前
周末和两个做AI提效的朋友聊天,工具社区是最高频出现的词儿。

以前的come for the tool,stay for the network是更偏递进的:先工具再网络,而工具社区更偏向于一个可以同时兼顾的集成环境。

聊社区的时候,我的基本保留问题是:

如果你是你家乡机场的总设计师,现在需要你去打造出具有本土文化氛围的机场,都会做什么。

社区的基本模式是H2H(human to human)——这里存在着社区的最基本预设——同时空出现的人需要足够多。否则,用城市研究的话术就是:如果绝对人数很多,但只是错峰出现在广场上或者广场上只有不好融入的小团体,就会产生负反馈效应:没有活动是因为没有活动。

上面这些话挺有道理的,但都是废话。

现在聊社区,基本问题不会变,但问题会转到新指向:从虚无的文化调性价值观转换到机场的人:过几个小时就各奔东西的人们。这些人没有归属感也没有历史记忆,虽然时空交汇但都是独立个体,虽然聚在一块但疏离感又极强——未来的“群体”,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属性。

而目前在用AI工具提效类的用户,就更接近于机场里的人了。

听了几期玉伯的播客,提到:使用工具会产生陪伴的感觉。但即使从私人感觉的角度讲,显然深度、强度、价值——沉浸性、频次、评估方面,都支撑不了感觉的持续。

怎么让这批既孤立但又聚集的复数的人们,搞清楚工具性物质之后再产生纽带再产生象征。长久看,是工具类产品不得不想的事儿。

关键的问题就是问题的关键:用什么做trigger的问题。目前市面上工具类产品的UGC就是用户生成的“作品”。但文生图类的产品普遍证明了作品是非常尴尬的存在。作品和创作者本人的连带关系非常弱,互动也只能局限在对作品的评价上。

当然如果让用户在作品之外还要输出标准的UGC,也是不现实的。

一些产品开始用轻量化互动解决问题,最普遍的是把感谢/点赞的反馈从单向变成双向。A点赞B,B要感谢A的点赞——点赞变成《论礼物》所说的loop:送礼、收礼、回礼——这当然是交互,但也可以看成是“人的行动”。就像夸夸一样,不是UGC但也算用户的输出。

顺延想一下,如果能把创作的操作过程中提纯出更多的action,串联起轻输出+轻交互+双向互惠的action script board,或许有希望走出留存的沼泽地。

从讲故事的角度说,这两年的创业故事让人疲惫——几乎所有AI产品都讲的是人类需要AI,大家还是没办法讲一个XXX场景需要独特人类的故事。
810
follin
1月前
现在的创业宣言和互联网初期搭个wordpress还是dedecms差不多,属于激情驱动去搞一点自己觉得牛逼的事儿(鼓捣自认为牛逼的事通常是不会赚钱的)。那个时候也无所谓项目还是创业,可以统称为造一个好玩的玩具。

后来有了创业理念:古典时候强调场景,再之后强调愿景,现在创业者强调style——自我风格。

把激情转化为风格,确实是创业者该做的事。

但自我风格溢出太多之后,总是感觉缺了点儿东西。

双创虽然产生满大街的泡沫,也确实生产出一些集体知识和公认的推进规范,算是一种同时顾及宏观和微观的环境知觉——上可以学到和投资人打交道的话术,下能搞清楚怎么迈过初始门槛比如冷启动。

现在这种知觉完全私人化了。

会吸收到相同的信息,但信息的解读是千人千面的。这部分的紊乱再投射在具体细节上,也合理的变成每个人对细节也是各有各的理解——对细节的个性化理解其实约等于会在基础层面犯错误。

最后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虽然信息层面的养分越来越多,但走过冷启动的概率越来越低。

有些朋友反思失败时会归结为方向没选对,但maybe真相是,不管选什么方向都会踩进同样的水坑。
43
follin
1月前
疫情之后美区冒出来的一些社交产品,widget、dispo、bereal、lapse、poparazzi,形式上都是反P图,逻辑上都瞄准了相同的共同点:减少自我意识,加大自身以外的认同感。除了dispo,其余产品一起讲了个通俗又带点哲理的“我们往往是为了别人而生活”的故事。

不过这种self-other overlap的逻辑在国区似乎是很难想象的。

不提AI的话,国区的发力点还是在努力优化profile。

以前的profile差不多都是戈夫曼说的前台——过去式的、表层的、不需要刻意理解就能掌握的。像P图和mbti之类的都是压缩产物,压缩的过程在平台中也是隐形的,但压缩的东西天然适合高效match。

现在的思考是普遍转向后台——稀缺的、戏剧性的、可能带点耻感的那部分内容。这部分通常是上锁的,如果想看,需要对等交换。从match变成exchange。

虽然但是,犬岛确实是一个拿后台部分进行交换的产品。
01
follin
2月前
每个社区都是天时地利的造物。

特定的社会阶段,塑造特定的产品。

内涵段子直到关停之前,作为概念上的社区,是working concept——是一个“进化中的”概念。

首先延续了帝吧和豆瓣小组之类的传统bbs的感官体验——高聚合低流动——就是营销侧这几年高频提到的和凝聚力直接挂钩的“在地化”。这是bbs年代的纯天然的馈赠。

bbs年代的UGC和现在的UGC并不是同一种效应。

内涵段子的UGC实现的是三角效应:如果UGC是一条“你妈喊你回家吃饭”or“我今天举着块牌子”,会有人驻足观看并点评两句,点评的人又会吸引第三个人。发布的动态可以看成是“刚发生了点事情”并快速聚拢形成临时性群体。类街头的感觉,不仅能造金句,还能催生按喇叭的线下版黑话。

以前UGC是“人往人处走”,现在是“人往高处走”。

其次推荐算法从初始走向成熟。

最后是用户没有内化的任务导向(没有当创作者或者逐利的概念)。

简单说,是一个卡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产物。

现在已经无法追溯了。

现在在街上哪怕举十块牌子,也不会有人多瞅你一眼。

虽然没有几年,但现在的下沉市场,已经从刻板印象里的精神小伙呼朋唤友泡脚唱K,进化到代购宜家、代购山姆、代购达美乐,普遍追逐品质生活了。
02
follin
2月前
见了朋友第一件事是回忆上次见面是哪年。直到最后我俩也没算明白。

这一批年轻AI的创业者,个人最大的体感是:换方向,确实很频。

新技术+太聪明的双重buff下,做插件、做工具、做社交,轻量级的快进快出,有种广阔天地任我体验的爽感。

不过无边无际的可能性,大多是嫁接在信息和知识之上,也多了一点抽离感。

这种抽象的感觉类似于用AI在大众点评写笔记和评价——写了又像没写,看了仿佛没看。脱离自我感受的UGC对其他人是否具有参照意义,这个双边问题应该让双方都感觉错乱,但错乱却又不会扰动执行的路径。

信息和知识膨胀到最高点之后,会扭曲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自己的理解。

其实一个人在搞清楚自己的擅长、兴趣和短板之后,路是不会无穷无尽的。

如果什么路都可以走,那其实就是无路可走。

而且,如果一直在努力找路,那就是背上了义务性强迫的债,自己被绑在一辆强迫做事的马车上,最后折损的越来越厉害。

人肉分割。

后半程都在聊工具型社区。

PC年代,我混过一个叫chinawebmaster的bbs(中国站长网)。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只是前序航班,网赚才是目的。

显而易见,能收到google ads挂号信的站长,是极客中的极客。按google的要求把中国地址填写明白,真的会难倒一大片人。

不管叫站长、coder还是独立开发者,按当下的情况,有没有希望(通过code)改变ta原本的生存路径或者生活方式,就是社区能不能work的前提。

如果前提成立,社区会自动划分出层级:

大佬:具备稀缺甚至是排他性能力的人。PC年代站长的稀缺能力不是code,是英语好;

vibe站长:中坚力量,建站了但没基本赚钱希望的站长。典中典是不赚钱但有热情的bbs站长;

垂类站长:交流SEO方面的外贸站长;

新手:负责提问=为上面三个群体提供生存养料。

每个层次的群体,都有仰望对象——能分出层次让用户知道何为向上、怎样流动,就是做社区的及格线。

大佬是必备的,如果大佬没有溢出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分享,其余所有角色就没有了生存希望。

工具型产品做社区最大的问题是,整个盘子里划分不出层级,用户完全没有流动的渴求。

当然,有些争执是不需要长篇大论,因为像社区这些概念,往往只是“按需解释”而已。

不论什么形式什么类别的创作表达,到底是工具还是社区,取决于能不能回答一个问题:创作了之后能让哪些人承认我的何种角色。
02
follin
2月前
其实大部分时候,高管和高管的老板都不适合负责设计功能。

老板有很多员工,而且是聪明的那种。这里的员工和数据或者其他东西一样,都是可以调派的资源。而往往员工思维发展的终点是以老板思维的平替版本出现的——像老板那样思考,像老板那样提出问题,再排除问题,测试,有韧性的再测试——最后得出和老板有时间精力和心力时会做出的一样的判断和结果。

只读一遍的话,这是个乌托邦故事。

多读几遍的话,也是个恐怖故事——老板只是和中介联系——和真实世界没有了直接联系。

社交产品可能更是这样。

高管和老板没有谋求身份的原始动力,也不需要再去创造新的资本形式。

就像姆爷出名以后就知道,自己再也写不出lost yourself那样的歌。

他不再需要为悬而未决的身份地位而痛苦了。

以前按调派资源的作战方式,很容易搞清楚需求:一个叫eminem的年轻人会需要交友产品。这个推论是基于他的身份、固定属性推导出来的稳定需求。

现在的eminem可能会给出更多的需求。但最大的麻烦在于,可选项过量以后,需求已经没有稳定背景了。

晚上做什么都可以。约会、看书、喝酒、刷抖音——而决定晚上做什么的诱因,往往只是被上一件小事发出的反馈所决定的。

我们能看到事实也就是eminem到底做了什么,但也仅此而已了。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