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感知到的最火的文章莫过于《社交媒体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老生常谈,现在的信息流不再“挤满活人”,而是 “堆满信息”。而获取信息的一大特性是:人和人的距离可以无限远。当远到足够远的时候,就只剩下消费者和消费的行为用来互相遴选了。
所以呼吁抱团式小圈子的回归倒也不意外。
不过抱团的好处和弊端一样明显,人和人离的太近,就又会有新的困扰。所以network不一定是最核心的解法,处在中间地带的shared identities才是。
共享身份是一个听上去很抽象的词儿,但实际上随处可见。在青旅、在脱口秀、在电影院、在国外遇到国人,并不需要什么刻意的展示,也能实现微小的团结。再不济,就像小红书的K歌接龙,只需要唱一句,就能收获共享性的身份。
所谓的共享,最核心的奥义是,每个处在边缘状态的人流露出哪怕一点点小事或者小线索,就可以汇聚出超越性的东西。
看了小红书的纪录片,寻找杜塞尔多夫,21世纪版本的chinatown。杜塞尔多夫,也叫杜塞,一个我从来都没听过的德国地名。对每个异乡人来说,如何处理边缘状态应该都是优先级最高的事。首先想到的是不知道这个小城有没有那种和几个陌生人共进晚餐的饭局,国区的饭局是标准的社交局,在海外应该都像美区MADA(make america dinner again)一样,饭局上可以讨论更多的严肃内容。
片子里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生活场景。看展、听脱口秀,这种集体感和团结意识并不怎么浓厚,如果这些场景也算“群体”的话,群体存在的时间都不会太长——但对现代人来说,这种不深也不重的团结,愉悦感却是最好的。
成为中心的起点,一定是从边缘蓄势。不论边缘的人、边缘的事、边缘的团结、边缘的城市。就像杜塞尔多夫的国人一样,作为异乡的边缘人,他们需要更多的场景去组织起边缘的共享身份,最终把边缘变为中心。在这个过程里,小红书成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连接器。
从社区的角度,朋友们一直在探讨小红书的实用、内容价值甚至UGC or PGC。但我始终感觉的关键词是边缘——到中心。小红书总能把一些最细微的生活场景连缀起来,贯穿线上、线下、时间、空间、国界,制造了许许多多距离适中的shared identities场景,才是小红书的真正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