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follin
323关注1k被关注10夸夸
We Will Be Fight
置顶
follin
4月前
第二篇流水账。

新年快乐。
40
follin
1天前
前一阵小红书的地铁广告牌,收获了几乎清一色的差评。所有对光鲜、精致、自由的想象,是建立在GDP增长(和新自由主义膨胀)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现在,这些想象正在演变成一种新的极端。判定是不是极端的标准,取决于对整体困境和郁气的漠然程度。

当然差评都很温和。毕竟广告牌没有像何同学、羊毛月那样,直接赤裸裸戳到艰难讨生存的大众所面临的困境。

如果是上行周期,大家应该只会为何同学突破规训、做自己、按自己意愿去行动表示褒奖。

同样一件事,在下行周期,变成了大众的发泄口。

确实会存在一个无法预测也无法捕捉到的moment:负面要素的重要性和比例,会悄悄等同于所有正面的部分,并且会轻松的越过正面。

过去冷处理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理不睬不回应不处理,那些孤立的声音自然消散。

现在,负面声音的传播效率,已经暗流涌动的翻了很多倍。原本孤立的声音会自动导航到一起,自动抱团。

可能以后,冷处理,反而会酝酿更大的风险。
01
follin
2天前
和一位教授学者聊天,收获了一些碎片想法。

1、教育。略过吧。

2、祛魅主义最大的受害实体是一种叫做组织的东西。家庭和公司,正在成为坚硬、约束、剥夺的代名词。没有组织性的组织形式,是一个缺口。最传统的意象是板凳社交:一棵大树下,放着几个小板凳。按哲学流派,不属于哈贝马斯,倒更像德勒兹说的根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能持续停留一会、超线性(10个人聚在一起的效用要远大于10倍)、没有固定出入口、没有层级、随意开始随意中断。

3、叙述的两面性。现在年轻人已经可以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来解释所有的事情,只不过往往是按需采用。就像一位朋友反复说要体验慢生活,但还是很诚实的做AI效率工具。当然这不是虚伪。毕竟像亚当斯密说完经济理性很好很强大之后,又写了一本讲道德更好更强大的道德情操论。

4、按抢跑逻辑,如果大家在三十岁就实现了在上一代人四十岁才能达致的人生成就巅峰,那也就意味着巅峰后的下行时间至少多了十年。maybe最需要指导的,并不是年轻人,而是40-55岁的过渡指导法则。

5、灵活就业直接指向的是relational labor(其实就是社群营销的基本运作逻辑)。只是在概念上,relational涉及到粉丝、合作者、潜在合作者、对手的组织和管理。这种labor可以实现基本良性的杠杆:不至于低到1倍,也不至于高到百倍千倍。

6、turning point。人生总是可以分很多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转折作为象征。原始部落有很好的仪式来解决类似成年分娩等等转折时刻产生的麻烦,现代社会只能靠自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厂朋友们开始意识到上班如上坟的职业倦怠转折点然后开始自救,自救的手段其实大差不差,画画、写作、阅读、旅游、运动、冥想,总之兼顾自控和创造性。当然现在的年轻人走到中年应该用的手段也一样,只不过在忍耐拉锯的周期上,大概会减半。过去七年之痒八年之痒,以后三四年就会痒了。

7、WLB是一种假想,人需要靠想象的潜在自我去找到一些能量。不过现实更会是life-work continuum,纠缠不分的。

8、如果养成无论什么都要问AI的习惯,那和斯金纳箱子里的小白鼠没什么区别。当行为处于僵化条件反射时,吸收知识和信息方面,也就被腐蚀的差不多了。

9、所有服务的成熟都会催生反向需求。用AI越多,越需要人陪着。等10后长大,除了在游戏里互动、和AI互动,还会和真人进行脚本化互动(比如陪聊和心理咨询)——当然互动都需要购买。

10、凑数。

和教授聊到“部落”(它具体指什么不重要)。

我:至少鲍曼是反对部落化的。

教授开始漫长的沉默。漫长到足够我感觉到不对劲。在他那里,这个问题背后是严肃和压力——大概相当于让产品经理对乔布斯指指点点。

但最后还是回了一句:

“反对鲍曼就行了”。
01
follin
11天前
经过漫长的规训,我们对内容的判定已经明确的二元化了:要么有内容价值,要么就是无价值的边角料,没有中间状态。

不管有用还是成瘾,都是一种单向度的肢解内容的过程。换句话说,只有唯一一种理解和看待的公认模式。

只有在特定场景里比如紧密度特别高的小群体里,边角料内容才可能具有多种价值:作为值得多样化解读的信号(关于信息的信息)。这种价值不体现在内容上,体现在每个人对每个人的熟悉。一瓶零度可乐,好友能用短中长期不同的模式评估,能支撑起足够宽泛又不至于彻底偏题的联想。

可乐可以是一件物品,可以是一种状态,可以是完成某件事所需要的道具,还可能有隐喻和象征的部分。anyway,可以同时指向个人、集体、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种联想,是AI没法推理的。
31
follin
17天前
附近有两家火锅店。

一家火锅店积极开展转型自救,从普通火锅店转型到自助火锅店,再转型到火锅+烤串自助店,再转型到北京老火锅。

另一家火锅店也在自救,但属于比较非主流的路线。操作方法是内饰和业务不变,变门头和店名。最初叫四月雨+内蒙古羔羊肉,下一次就变成六月雪+安格斯肥牛,再下一次改回四月雨,再再一次六月雪。很像某种虔诚的祈福仪式。

最终都还是没有救活。

按互联网经典的赢家通吃理念或者史特金定律,世间万物,90%都没什么价值。所有的事都是独木桥,而且桥只会越来越窄。

最近几年的餐饮理念maybe向早年的头部网红和创作者模式靠拢。想霸占独木桥,要同时满足三个维度:足够专业、会表演、能塑造出公众满意的人设。

当然创作者这部分显而易见,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早被各大平台瓜分殆尽。

一飞冲天的时代过去,接下来应该就是真正的长尾时代了。

不管数字游民还是独立开发还是读书博主和自由的摊主,和头部相比,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表现出来的是authenticity和private selves,总之是面向自我表达。受众规模会更小,但会紧密围绕在周围。

以前大家都当段子讲的譬如不会做厨子的咖啡师不是一个好PM。但是过完最近的五年,这可能不是一个段子。

靠单个项目能养活自己更好,如果差点意思,就需要按gig work的逻辑来,需要同时多做几份工作。

纯想象一下,一个人,可以在线上通过内容创作接接产品咨询、做个app、也可以搞个移动咖啡车卖咖啡(虽然这种情况成比例出现的话会让内容策略感到头秃)。

世界更多元一点总归是更好的。

人类每天都在选择,多元的人类需要做更多的选择——PM们就会有更多的工作不至于失业。

anyway,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个场景。

人为什么会选择去做昨天的事,今天为什么事而思考,明天又基于什么做的决定。

一种情况是单线程选择的:火锅当然可以按食材,但火锅也可以按天气来看待。阴雨天不去吃牛肉饭而吃火锅是选择,那如果艳阳天+火锅的话,也可以是场景,只要能给出足够多扭转选择的理由。

另一种是复合的:明天具体会发生什么事,很大程度取决于昨天和今天的选择。

由于我们学了太多的理论,所以理论上我们是可以挖掘出更多场景的。

但实践起来好像并不是这样。

最终还是更愿意做“自己的上帝”,从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看到的那些地方出发。

如果说一句要多去观察和感受其他的东西这样的废话,往往也会被“没有时间”(都忙着做自己的上帝呢)这个至上理由给否决了。

我们应该只有去异地的时候,才可能冒出来足够高的观察感思维——观察一个倒闭的火锅店捎带天马行空的想想怎么能拯救它。
00
follin
24天前
奇异又amazing的一天:即刻的朋友们,当评委、当嘉宾、当领奖者,齐聚在小红书的独立开发颁奖活动。

所有社区能成立并存续的条件其实就四个字:身份转换。从旧角色到新角色的转换区间,人是最容易被吸引,也是最需要抱团的。买房买车生孩子进职场,莫不如此。

再之后的群体遵循后现代主义,抛弃了物质指标,二次元、丁克、脱口秀、自由职业。

从新潮职业到独立开发,可以这么说,未来有一定基数潜力的新群体——挖掘松散有共性的复数个人到为群体命名并夯实一个群体的属性,小红书都不会漏掉了。

抖音创造单个网红,小红书创造群体。

按正常的进路,接下来该放大群体的必要行为规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实现共识;创造出象征性符号和仪式;组织化运作为所有成员提供必要的比如最基本的流量倾斜之类的基建服务保障成员的过渡平稳——群体文化大概就可以长存了。

当手握某一个群体tag的命题成立后,下一个问题可能是多个tag如何以及能否产生叠加效应。小红书刚开通了哲学薯的官号,理论上,独立开发者+业余哲学家,是可以塑造出A+B=C的混合风格(C也就是下一个等待被命名的新群体)。这是未来值得期待的部分。

当然必然略有些遗憾的是,不管抖音还是小红书,算法终究还是更看重单条post。换句话说,每个试图努力塑造风格的用户都必须遵循内容平台给出的范式,也就是创作者文化。算法语境下,相对日常、平凡、和糟糕的一面,没有办法作为补充性的context,context不足就没法串联起small group,最多能实现1v1的社交关系和单向度的粉丝群。

——所以创造group这部分的work还是在即刻。
03
follin
1月前
约两位独立开发朋友闲聊。

找场景

他们最急迫的问题是有没有挖掘到一个好场景的方法论。这个事情目前似乎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就是用自己日常生活的感受做底座。

如果有方法论的话,应该殊归同途最终都指向:擅于观察。

常规的范式是从颗粒度最粗的分类开始,逐渐接近颗粒度最细的场景。比如随便甩五个大词:神圣、权威、身份、异化和community。community可以是任意结成同伴的过程,异化可以指向几乎所有的上班场景。

剩下的就是用心观察(虽然我也不知道怎么算用心),以及重复观察。

但我对类似的方法论持悲观态度。

观察只能是一个塑造和培养直觉的过程,不太可能成为一个能推导出最终结果的公式。

讲故事

讲一个让用户觉得好的故事=做IP=有1000个铁杆粉丝。粉丝稍微暗示出一点等级味道,所以对偶像来说,要做到只保留个人特质层面的克里斯玛,这是“个人IP”的初始逻辑,尽可能展示公约数最大的那种领袖型的个人魅力。

创始人和创造的东西当然可以成为故事,期间会穿插用户使用产品之后得到好体验并赞誉产品或者创始人,不过这是个普通版本的故事——毕竟地球人都知道这个版本的方法论了。

更好的讲故事策略是让使用者成为英雄。故事的主线不是迭代产品和创业心路历程,而是用户怎么样突破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简单说就是,少夸自己和自己的产品(尤其是工具型产品),在公开场合多夸用户。

做容器(品牌)

app的某个feature和单条内容一样,都是期望能成为爆破点。但“爆”之所以有意义是建立在内容沉淀作为一种资产容器的基础上的。

同样,feature和实物品牌的交付物,也都只是中介或者过渡形态,“使用者们”——一堆英雄们能够相互碰撞出超越个人的化学反应——才是容器。

以前的逻辑是产品作为核心去说服复数的个体,以后maybe是怎样把产品相关的角色串联起来(小宇宙一些播客会做听友见面会),成为一个整体。

前者是围绕着中心的1000个粉丝,后者是100个成员组成的fraternity。

隔壁的隔壁是买手店,早上路过的时候店主就在两个补光灯下面直播。聊完两轮加上中间休息,大概四个小时。现在主播依然坚守工作,神态、声音、妆容,完全没有变化。

——神奇的魔法。
35
follin
2月前
longlongago,市面上有过一些“XX黑卡”的项目,由真人客服提供私人助理的服务,代订鲜花车票酒店之类的。当然主要卖的还是虚荣感。

之后共享经济销售的是更扎实的服务,有滴滴,也有分答和在行的付费咨询。

归根结底都是时间交易:卖时间和买时间。

现在这种服务已经非常泛化了,从标准的目标导向逐渐转到非标的过程导向。

目标导向要解决具体的问题,职业咨询、陪诊和上门做菜或者喂猫。

过程导向是在体验过程里实现更好的感受,也就是花样不断翻新的陪伴。陪聊、陪上自习、陪逛迪斯尼,前些天朋友圈里有朋友在求伴读服务(双方都要读同一本书并交换看法实现精读)。

我觉得相比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每个人都能出售15分钟可能更容易实现。

AI当然能做很多,但AI由于太过丝滑,产生的摩擦感太小,峰终效应总是差一点儿。

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是这样:AI在对话里先提供文本内容,然后再提供一个真人辅助服务的list。
00
follin
2月前
前知乎的朋友提了一个问题:一个社区的内容质量下滑,劣币已经驱逐了良币,这个时候社区还能做什么。

我开始笑。比较虚弱的笑。

所有关于社区的思考内容,都只能反反复复翻来覆去的警示不要让劣币赶走良币,没人分享过怎么救。

理论上可行的解决方法是:重新提倡内容质量,召回良币。不过有没有效很难说。因为这套解决问题的逻辑,就是最初把问题制造出来的逻辑。

不过倒是可以想想,劣币是在什么样的缝隙里扎下根再膨胀的。尤其AI之后,缝隙可能更宽也更深了。

一个知春路的牛马,下班去跳海大钟寺店和同事喝酒可能也会戴工牌。如果回到宇宙的尽头铁岭老家,也能找到喝酒的朋友,当然在别人眼里,她大概率会变成那谁谁谁家的二丫头。

人在社区里这种场景,不会脱离四种象限的范畴,个人/集体和身份/关系。

集体象限的那一侧恐怕很难在线上复活了,比如帝吧、鹅组代表的集体身份。

个人+身份的进路就是现在的主流:生产信息—评估内容价值—塑造身份(创作者)。keywords是策展表演和自我暴露。

不管表演还是暴露,在对外的关系中,一定是像洋葱一样,从浅到深。最表层的是履历和知识,就像最近也有不少人在知乎分享AI的内容,知识和信息当然也可以塑造可信度,但这类严肃内容也最大限度脱离人的私人属性——知乎用户的自我暴露层面,始终在外围打转。

所谓的有问有答,理论上是一个没有高低层级的横向互动场景,但这种场景在知乎实际是不存在的,提问者几乎是隐形透明。知乎吃的暗亏可能就是产品结构倒逼着向纵深的答主身份分层一路狂奔——只能提供这唯一的答主to收益的可能性,但利益激励又非常可怜。

生态里提供的东西脆弱又稀薄,公地悲剧就会诞生。

有一句很正确的废话:“人和人的交流需要信赖”。

交流互动的所谓信赖,是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同时发酵的,A输出观点信息,塑造身份价值;B制造熟悉感的关系,或者能感知到整体的关系氛围。两者互补加强,无法单独存在。

不管叫信赖、归属、人味还是氛围,这些词儿都是强调非生产性价值的,最终都指向人际的亲密友好程度,友好保留了更进一步的人际可能性也就保住了自动净化的责任感。这是除UGC/PGC的有形资产以外,对社区同等重要的隐形资产。

但显然,在问答社区,怎么实现私人的偏好、情感、经历、日常等等那些可以促进人际关系亲密感的交流,好像从来没顾及过。

不论人和人还是人和社区,一旦开始对“值不值得信”产生困惑,都会导致反渗透现象,人会减少暴露,更进一步会关闭以往分享过的内容,再下一步就是退化到纯工具关系直到终止了。

anyway,人是抢地位的猴子,也是关系性的存在。
61
follin
2月前
网络效应是一个更偏动态的词。

对独立开发者来说,创造的app和功能远没有审美、品味的塑造过程重要。产品本身没有额外溢价的权力,但如果用户是为了依附于创造者的某种像激情、热爱、品味的本真状态,状态本身就是自变量网络,产品本身并不是。一个非科班自学成才的民间艺术家,卖的是有网络效应的本真性生平。

对小团队来说,认识的同业、聊过的投资人,直接接触的用户,间接的潜在用户,所有关联到的人,本身就是network。当然前提是需要打破原有的分类打标签逻辑。

至于仰仗网络效应的实践部分,概念往往就是最大的坑。网络效应、用户画像、种子用户,有些失败的项目学完概念以后会把用户理解为具有相同特质的、统一标签下的群体——就推理到这个层面。然后按拉新方法论,找到了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们,最后困惑于这帮人确实是目标群体,但群体之间完全没有互动的想法。满足(宽泛的)需求和实现互动之间,存在着没法弥补的gap。

如果按动态过程理解网络效应,概念可以解释成:

必须靠人和人的相互影响才能形成网络,(最容易被影响的人大部分都处于阈限状态),以及所谓的相互影响必然意味着着某种不均衡状态。

状态理解为供需或者权力都可以。

最小可行的网络效应是“谁有问题”和“谁有答案”之间的落地结果。在阈限情景的一方得到I know it的解决感,另一方得到I can do it的效能感。
00
follin
2月前
一个social用户的旅程应该是:

1、动机唤醒:基于宣传资料去想象使用产品的他人;

2、明码表演:

头像、身份、作品、样貌、学历、跨平台信用(美区常用);

3、初始关系:浅互动、破冰的范畴,进行语料分析并评估可信度;

4、暗码:隐藏的social cues。访客痕迹、语气词、表情包、黑话、生活与工作的规律、隐喻(通常是情绪状态的表达);

5、反馈:

正反馈强化:自我认知提升—明暗码的管理策略强化—身份强化;

负反馈强化:冲突或竞争力不强—调整明暗码的管理策略—对自我披露微调;

6、关系维护:大概的关系类型就三种,信息资源交换/情感双向支撑/累积社会资本;

7、延展:

有可能在群组中获得集体身份(但集体身份的效用很不明确);

线上的行为规范会导致线下行为的变化(面基时需要用到);

8、忠诚/退出:

有新刺激则持续投入,反之退出。

不管用不用AI,预判—实践—反馈—调试—再实践的loop不会被颠覆,需要配置策略的行动节点就这么多,最终都是为了得到自我效能感的果子。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