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follin
335关注2k被关注12夸夸
We Will Be Fight
置顶
follin
4月前
第一篇流水账。
71
follin
8天前
每一种场景,都存在一个核心机制也就是产生推动力的核心行为。

足球的核心机制是用脚踢球,乐高的核心机制是搭积木。

大部分情况下,场景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拆字游戏。不论阅读、写作、编程、todo还是陪伴,前一个字和后一个字会指向两种不同的重点。

比如“写”和“编”核心机制是动作,“作”和“程”的核心机制是结果;

很显然,现在AI类的产品,已经把核心的推动机制进行了置换。

类似的原点问题在AI时代可能会暴露的更明显,比如经典的“超级用户”问题,早期的死忠粉,往往不代表产品“应该”面向的大众用户。

最近的一个模糊的感受是,

算因果的人,也是因果中的人;

质疑一切,但质疑不了“质疑”本身;

清点变量,本身就是新变量;

——我们每天都由此开始思考,但“由此”,是最没有被思考的。
00
follin
17天前
跟年轻人聊年轻人的时候,脑子里想到一个词儿。

无期…的世代。

在网络上,情绪损害带来的损伤已经不次于身体伤害。茧房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制造情绪安全的空间。所有人都知道刷短视频不好,但刷视频的好处在于,它和AI一样,是安全的营地,绝对不会让心情变糟。至于诱因,是公域的互动已经彻底倾向于评判式。对每个发言的人来说,遇到喷子,变成了必然的期待。

感情关系的期待是显然越来越少的。毕竟高期待的话就要迈向结婚买房生孩子。而且前提是,在关系里不能感受到自我受到损害。

工作方面,不论当创作者还是上班,P图还是文生图,完成的标准始终在拉高,但完成似乎仅仅是为了完成。类似于几何、榫卯或者工厂流水线,行动和完成处在一种完美对称的时候,人会感受到停滞感。现在的UGC在一定程度上,和PUGC是同义词了。创作者和对应输出的内容,差不多也算是一种完美对称。在大厂上班也一样,稳定维持在“完成任务并拿到好绩效”之后,人的不适感就出现了——完全按部就班的对称生活会摧毁期待。

anyway,对明天的期待,越来越少了。

High performance,low expectations。
32
follin
27天前
最近我感知到的最火的文章莫过于《社交媒体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老生常谈,现在的信息流不再“挤满活人”,而是 “堆满信息”。而获取信息的一大特性是:人和人的距离可以无限远。当远到足够远的时候,就只剩下消费者和消费的行为用来互相遴选了。

所以呼吁抱团式小圈子的回归倒也不意外。

不过抱团的好处和弊端一样明显,人和人离的太近,就又会有新的困扰。所以network不一定是最核心的解法,处在中间地带的shared identities才是。

共享身份是一个听上去很抽象的词儿,但实际上随处可见。在青旅、在脱口秀、在电影院、在国外遇到国人,并不需要什么刻意的展示,也能实现微小的团结。再不济,就像小红书的K歌接龙,只需要唱一句,就能收获共享性的身份。

所谓的共享,最核心的奥义是,每个处在边缘状态的人流露出哪怕一点点小事或者小线索,就可以汇聚出超越性的东西。

看了小红书的纪录片,寻找杜塞尔多夫,21世纪版本的chinatown。杜塞尔多夫,也叫杜塞,一个我从来都没听过的德国地名。对每个异乡人来说,如何处理边缘状态应该都是优先级最高的事。首先想到的是不知道这个小城有没有那种和几个陌生人共进晚餐的饭局,国区的饭局是标准的社交局,在海外应该都像美区MADA(make america dinner again)一样,饭局上可以讨论更多的严肃内容。

片子里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生活场景。看展、听脱口秀,这种集体感和团结意识并不怎么浓厚,如果这些场景也算“群体”的话,群体存在的时间都不会太长——但对现代人来说,这种不深也不重的团结,愉悦感却是最好的。

成为中心的起点,一定是从边缘蓄势。不论边缘的人、边缘的事、边缘的团结、边缘的城市。就像杜塞尔多夫的国人一样,作为异乡的边缘人,他们需要更多的场景去组织起边缘的共享身份,最终把边缘变为中心。在这个过程里,小红书成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连接器。

从社区的角度,朋友们一直在探讨小红书的实用、内容价值甚至UGC or PGC。但我始终感觉的关键词是边缘——到中心。小红书总能把一些最细微的生活场景连缀起来,贯穿线上、线下、时间、空间、国界,制造了许许多多距离适中的shared identities场景,才是小红书的真正武器。
23
follin
1月前
技术就是这样一种东西:

技术解决了问题,同时也产生问题,然后再用技术解决新问题——所以技术的价值,始终是无限大的。

社交媒体早期被总结出七种优点,当然现在优点变成恶龙的七宗罪了。

分享:由于面向私人和面向公众的界限已经彻底模糊了,发帖考虑的越多,倦怠就越强,导致从oversharing来到了posting zero;

在场:LBS这部分,有用,但不多;

关系:应对关系所需要的策略技巧,出多少本书都是不够的。大家都要靠不同的分裂角色去适配不同的产品;

身份:似乎职业和学历,是仅有的选择;也是容易拓写和操纵的;

对话:即时通讯=永久保持联系随时待命,是一种蜜糖和砒霜的混合物;

群组:内外区隔的好处和弊端,在算法时代都被抹掉了,群体最内核的共享身份的价值,也显得毫无必要,毕竟选择和退出的成本都接近于零

声誉:量化与刷量;

如果AI真的算是一个时代,那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表达真实”的边界,该挪动到什么位置。
00
follin
1月前
上一次聊这么久的天还是上一次。

1、每当我们以为很多事能说的清了,实际上说不清的事情就正在变多。比如AI创业者的热情,到底是在AI身上,还是在想要影响的用户身上。其中有微妙的区别,但至少现在,是说不清楚的。

2、没有单纯的“社交关系”的演变,如果一种演变已经显性,那波及的是所有场景。不论普通社交、职场、亲密,其实所有的关系形态都趋向于在更低契约、更低束缚的制度里拿到自己想要的——high performance,low loyalty。

3、基于2,现在的世界不是靠连接来形塑的,是靠断联。连接里的自由、自主是混沌难定义的,断联才是赋权的,断联可以无视客观事实。

4、基于2和3,关系里的评估方式的演变才是最核心的。现在的评估更倾向于“一次判定,长期有效”,约等于忠实copy了大厂面试和评绩效的逻辑。

5、简单说,人和人的交往更多考虑对方带给自身的感受,而不是更看重对方的特异点。

6、对社交的倦怠除了过度饱和的供应,主要原因是已经形成了内化的脚本,最后就像面试一样,面的人越多,通过的就越少。

7、搭子,宣传上都尽量和dating撇清关系,所以本身应该是定义出一种新的脚本。否则,双方都很容易遵循公约数最大的dating脚本。

8、所有连接型的产品,终极目的是创造一套关于交往礼仪和规范的新脚本。
60
follin
2月前
喝咖啡,配鸡架。

不管线上还是线下,社交都是评审逻辑,先评判对方profile,也就是你需要对方拥有些什么能吸引你的东西,再判断对方是不是和自己适配。这是从过去延伸的正向推演,profile都是过去的(废话),而评审自然也是遭遇过的case的复盘延伸。

这套逻辑work到现在,怎么算适配还是一团浆糊,但对不适配的敏感度,大家的level已经快修炼成仙了。

虽然有点怪异,但我们确实是以打开视野为起点,又在过程中不断窄化。窄化到临界值,连接场景里就只存在自证效果:首先考虑对方是不是非蠢即坏,以及,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非蠢即坏的。

我觉得可以换个角度想想。

从“需要”变成“想要”。从“你需要什么样的人“变成“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from "user character”to "future character”。

不是特别伟大的意识形态,只是微小的期待的总和。你想要成为穿衣服有品位的人、成为不暴躁的人、成为可以放声大笑的人、成为会敲架子鼓的人、成为能认真读书一小时的人。带着“想要成为”视角去接触人,不仅仅包容性更好,最主要的是可以阻断过去的预制逻辑。

也算得上是一种新触点。

*

人的行为是根据立场改变的。立场无非就两种:基于过去沉淀出的立场vs想象未来再调试当下的立场。

一个牛马打定主意以后要自由职业,马上就会改变在职场中的行为。

人会放弃职业规划,去思考身份和角色——从我是谁到我能成为谁。

身份是一种被认可的形式,比如当创作者创业者。

角色是更抽象的探索,大概相当于上面说的未来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显然角色通常是虚无缥缈的,最稳妥的办法是找一个已经存在的角色去对标,互联网行业的对标吉祥物就是乔布斯。通过接近理想角色来模仿角色行为,约细致效果越好。

对标角色早上可能是先冥想,走在路上会观察。也可能是先喝点伏特加,路上叼烟斗。

从心理的角度讲,越模仿,就越会接近目标状态。暗示自己“对标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会这样解决”,会极大提高期望、信念和动机,产生行为的概率才会增加。

*

当然,构想未来是一种效果极佳的心理暗示,这种废话中学生都知道。

anyway,互联网所有的信息都是已知的,不论什么角度,都被充分尝试过。某种程度说,我们吸收、学习的东西,看到的所有feature,都是预制的,它们确确实实都是基于过去被包装好的。

不管社交还是AI社交,当你看到feature的时候,它们只能代表过去——过去流行的脉络。就像潮人总会感觉与众不同,但归根结底,还是追随潮流才会有的潮流意识。

所谓创新,就是颠覆。颠覆的前提,就是突破预制。而突破预制的前提可能是:对一个真问题感兴趣,而不是对怎么解决感兴趣。

能找到一个真正的问题,概率是很小的。真正的问题不可能三五天就想明白,也很难三五天就丧失兴趣。

琢磨它可能会占据几年的时间。

相比之下,做一个解决方案,耗时不需要多久。

常规的解决方案就是标准的正门,当然也有vip窗口,不过那是给大厂准备的。大家都在正门那里,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创造了很新的东西。

只有耗费非常非常多的时间,才能在琢磨问题当中有一点点模糊又微弱的意识。那种意识会让人脱离人群,绕到后面去看看是不是有后门。

答案在问题里,不在解决方案里。
11
follin
2月前
如果环境变化是常数,那人的欲望就只能以变量去评估。第一天欲望可以很大比如全球化卖扫帚,第二天就可能小到去集市上卖扫帚,第三天搞不好会思考卖的意义,且这种搞不好和销量不一定正相关。但如果第三天依然要继续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营生,那人就会难过。

人的状态循环周期,正逐渐压缩到一个自己也很难梳理出规律的程度。

所以不论什么形式的咨询都在稳定上涨。

接咨询的朋友们,感受也不尽相同。

有些朋友是希望借由咨询去产生连接,这种糟心概率极低的接触能抵消一部分虚无感。当然说起来的话,似乎都是打着观察人类多样性的旗号。

有些朋友感受到的是认可。被他人所认可,不论什么时候,都是值得高兴的感受。

有些朋友接咨询接的很痛苦。比较典型的是心理咨询师,每次都要面对灰暗和负面。

第一类朋友的感受良好,是预设了集体概念,算是有了某种程度的共享身份。

不过现在共享身份指向的团结、协作、命运共同体,这些意义价值当然是好的,只是不利于私人角色,也显得负担很重。但共享身份的需要又一直存在,折中的方案就是把原本只是单纯共享空间的“缘分”显化,静默读书、无声连麦之类的好处就是,完全随机且偶然的共享感。

——没有意义也是一种意义。
00
follin
2月前
每个后浪都需要把前浪当敌人。

有朋友认为脉脉做的不好,打造挑战一下。当然挑战脉脉的切入点都大同小异:至少思考层面,都是从职场人如果不挂title会怎样开始的。

道理永远都是同样的道理——最近的道理是高德上线的素颜饭活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现在的title确实,主理人、founder、cofounder、创作者,通货膨胀不可避免。这种路径不迂回,直接又显性的自我重复,可以抵消不安全感和焦虑的压力,本身可以看成是一种仪式。不过这种仪式和P图一样,带有潜在竞争性的味道,作为聪明的生物,参与竞争是非常必要的解决问题和获取资源的方式。

所以,对创始人来说,实践时就陷入了极其深刻的自我悖论:不论评价他人还是被他人评价,学历、履历、title都是必然要展示的,场景里的习性始终在累积,从未被削弱。对每天都需要强调资本的个体来说,设计一个没有资本概念的产品似乎是注定虚无的。

从制造舆论和新榜样的角度讲,过去的旧东西确实很烂,但讽刺的是,我们都是浸泡在过去、必须腌入味儿,才能走到现在。喊出反精英口号的朋友们,同理心顶多是从上等精英滑倒了中等精英,底色其实没有变。

个体做的仪式,很难脱离理性、价值、意义这些目的性明确的词汇。

好像是PG说过一句鸡汤:你需要活在未来,找寻现在缺失的东西。

但这句话之所以是鸡汤,因为扔掉过往底色这样的case,我们甚至都没法开始想象。

相比之下,人类学文献里的传统仪式,非常低效还显得有点荒诞,仪式的行为和目的很难直接理解。因果链条的不透明让仪式看起来属于纯纯的浪费时间精力。但这些操作恰好基于看不懂,才能让人转移注意力,有机会变成一种超越自我的间接心智,当然,收益也是间接的。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该向原始人学习。
00
follin
3月前
从citywalk开始,小红书上出现了一连串的新形态,从城市寻宝到coffeechat——一种反连接的连接。

当然这些形态的母体应该是QQ空间的扩列。

anyway,新形态之所以很愉悦是因为它们是默认有某种防御机制的。

这是非常复古的逻辑:场景里没有地位和资本的概念,大家得以避免为了当更高级的猴子而摆夸富宴,只需要摆一份个人使用说明书就足够。P图或者挂title肯定还是有效的,但效用被压制了。

和古早的“活动社交”比,活动的核心是制度和规则,如果篮球赛只凑到两个人,那活动就流产了。就像以往游戏一样,凑不够人就打不了本。现在是不论多少人都可以玩篮球,只要对玩什么和怎么玩能取得共识,重要的是协商过程和协商成本。

QQ空间已经非常“旧”了,原本QQ空间所代表的结构已经崩掉了。但旧结构瓦解也预示另一种可能:出现新型的的共同体。扩列这种新共同体的外显形式,把新结构和旧结构混合成了新大陆。
10
follin
3月前
第一个会。

对公司而言,AI作为一种超越附庸属性的外脑,对组织侧的好处是可以反复冲刷公司的组织封闭性,比如高度的信息同化和认知雷同。假设未来主流都是小而美公司,从外部拿到不同信息源的重要性可能会取代内部组织的重要性,会成为一个公司最大的变量。

组建公司的逻辑也开始松动。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在网上结缘,组成创业团队之前甚至不需要见面。这种靠“散客”的组织形式在今年实现了病毒式蔓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确实没法想象——信任机制为什么会产生了大跃进,是非常有趣的问题。

精英已经被框定好了应有的生活规范和生活方式,对人的仰仗会越来越大,通过购买人的服务来压缩时间,换来更多自由可支配的时间。

社交里的用户,是只围绕自身的自我中心主义。但显而易见的是,达到顶峰之后所有人都变成自我中心主义,这个游戏就没法work了。

如果说未来必然是一个新时代,从外部性的权重变化去切入想想,可能是个不错的开端。

第二个会。

有相当一部分AI产品是致力于准发布阶段,用户的获得感和反馈是桥接到其他平台实现的。

“一句话生成”减少了摩擦,但从留(续)存(费)的角度,无摩擦重复性生成是个巨大的天坑。用户越是即时获得,长远目标就越是匮乏,没法去想象一个借由工具形成新身份的未来。

现在的AI产品很像早期的社区,其实大家都处在部落阶段,之后必然出现的是武力吞并的桥段。谁能抽离出特定行为和行动偏好,拼贴成一种新的资本,谁就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当然,如果对社区的定义不再执着于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实际上“社区”是可以更有想象力一些的。

没有第三个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