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普及成就了快手,经济上行周期成就了小红书。每个代际都有每个代际的社会变迁烙印。按照基本的逻辑,在社交领域,普遍琢磨的是10后——公元2030年的代际模样了。
他们用AI吗?
他们会更加《娇惯的心灵》吗?
他们会更加《敏感与自我》吗?
他们会更加《对工作说不》吗?
上个周期,除了昙花一现出现了半熟人社交,最终分成两大类:
建立新关系的network——陌生人社交——和陌生人连接成深度/热烈的关系。
维护旧关系的networks——熟人社交。
关系的基本前提是,保持住一个让假象中其他人满意的自我形象,以及保持胜任感和掌握感。标准的逻各斯原则。自我生成的东西,利益最大;对话之类的收益很低,因为很容易被其他别的因素所定义。
当然,明确目的和手段去构建一个真实且成功编码的profile,是成本很高的复杂工程,更是个僵化过程,因为需要保持连贯性。这方面,dating app的逻辑和在内容产品里当KOL的逻辑是一样的。要么牵扯到序数=visibility(
m.okjike.com),要么牵扯到等级(谁能支配/谁被支配)。
熟人社交的最早用途是“保持长久联系”,陌生人社交在最早的用途是“找对象”。不管前者还是后者,用途本身本身泛化了,渠道也泛化了。小红书、即刻、网易云、豆瓣都可以“找对象”,只要基数足够大,产品实际都具备了社交功能。这类现象也可以说成是“退化”,从明确的目的性转向到连接的开放性。
核心的变化是在ego。
不管陌生人还是熟人,基本前提是围绕自身构建的network和networks,指向的都是连接的封闭性:
一个人怎么回答“我是谁”,大概率是靠联系人列表。
每个同行加了另一个同行,同行这个tag几乎是终身制的并顺便淹没了其余的部分。你还是谁?答:是什么都可以,反正彼此都不care。
反向强化了对边角料、低价值内容的定义。
总之,连接的封闭性极化了某一个特定的面向。非意图后果是,当大家都在向同一个角度努力,联系人列表和朋友圈,变得僵化又鸡肋。
而连接的开放性= 不能被轻易定义= 不愿意接受任何可识别的tag。
人,应该是“身份碎片”,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
所以,这不是判断和定义游戏,是猜谜/解密游戏;
在情景活动系统里,不是在围绕自我生成的系统里。在情景中=去中心化,随其他实体变化而变化(like
m.okjike.com);
匹配机制,是依靠status update。可以点对点、也可以点对多;关系可以短浅,可以深长;
关系里,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关系给出什么样的承诺,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没有network和networks,只有networ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