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Miki-Intoken
377关注1k被关注12夸夸
🧩Intoken Founder&CEO|我与我 周旋久 宁做我|创业小学生即刻当朋友圈发|个人胡诌不代表公司|Always day1🔹
置顶
Miki-Intoken
6月前
刚在写4月回顾时,翻到去年做的笔记。做笔记真的太重要了,先留下的概念,回溯,更容易去强化行为。
笔记如下📒

infp ,要尤其注意区分事实与感知的区别。

1. 所有事情一起抓,就会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失败。

2. 人们很容易:要么相互挑战,导致彼此交恶,要么陶醉于彼此的奉献之词而无所受益。而「吹毛求疵」偶尔交恶对公司有益

3. 媒体公司专注创造精彩故事,技术公司则专注创造更好的做事方式

4. 从和平状态的 CEO 切换成战斗状态 CEO,除了我以外没人知道公司的发展全局,我要的是数据和信息,而不是跟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任何建议。

5. 如果你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即将离开公司的人,那些留下的人就不会再信任你了。

6. 充分了解市场才能推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其中一个路径就是去销售“错误的产品”,我们会遭遇失败,但是只有失败才会让我们学的更快。

7. 当公司打算试试某个计划时,该计划总会落到某个身上,而这人极有可能延误整个计划,也许会因为上面的决策而踌躇不决,如果此人是管理者,会因为自己无权做出关键性的购买决定而犹
犹豫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踌躇和犹豫会让公司陷入致命性延误。
(产品/服务交付上跟客户至少预留一周 buffer)

8.获客,技术上、技能上、知识上的闪失都不被容忍。

9.关注 「我没有做什么」-有时候没有做的是才是你真正应该关注的事。

10.有效的市场假说具备欺骗性,市场并不有效,只在得出结论方面非常有效,可这个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11.不要计算成功的概率,要坚信任何问题都有一个解决的办法,而你的任务就是找出办法,不管是 千分之一还是十分之九,你的任务始终不变。

12.CEO 要具备的最大技巧,专心致志的能力和无路可走时选择最佳路线的能力,与普通人相比,那些令你想躲起来或干脆死掉的时刻,就是你作为一名 CEO 所要经历的不同于常人的东西。

13.如何正确做事,不要把事情搞砸;事情搞砸之后,如何深刻理解你必须要做的事情。

14.勇士之道,始终将死亡铭记于心。

15.生命即挣扎,挣扎是成就伟大的竞技场;正确评估自己,但过分苛责自己于事无补

16.「作为 CEO,我个人最大的一项进步就是我停止使用过于积极正面的管理方式。」

17.沟通量与信任程度成反比,我信任你,我不需要你为自己的言行做过多的解释,因为我知道你的一切否都符合我、符合公司的最大利益,反之,如果我不信任你,再多的谈话都于事无补。

如果员工完全信任 CEO,沟通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实话实说就是建立这种信任的关键,CEO 在一点时间内拥有这种被信任的能力是管理良好和管理混乱分公司之间最大的区别。

18.解雇员工
需要当机立断,不要走漏消息,
对裁员的原因也要有清晰的认知,是因为能力问题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计划。
对管理人员要进行裁员培训,做好充分准备,解释目前的局势,是公司经营不善,与个人无关,员工人数过多,裁员不容商榷,对公司的福利和补贴了然于心。
虽然你可能很想躲避,但是要让大家看见你
25
Miki-Intoken
1天前
其实两个月拒绝了很多朋友的沟通邀约,也没有发什么即刻,因为自己没有清晰进步。

希望每次浮出水面被看到时都能言之有物,观点都值得推敲思考,包括在一些优秀的同行之间,而不是只有朋友能捧场的鼓励。

上个月因为回老家出差,见了前东家,前同事说跨度很大,想取经,以前我总会说幸运。

但是也忽然意识到,即使90%是幸运,纵有天时地利,也要习惯性复盘,抽象出自己的行为路径,才能知道哪些动作是有效可复用的,哪些是可以调整的。能从抽象中获得规律也是一种重要的拆解能力。

所以又来build in public~

说到build in public,一直没做IP,因为没想好面对的人群,如果ToC,以流量为先,流量大了销售就轻松 ,所以内容选择可以泛娱乐。

但ToB是不同的逻辑,我的客户往往都是比我强太多的商业前辈,要转化这样的客户,我需要输出能被对方认可的高价值内容,所以轻易输出言之无物的内容不如在水下苟着先。

另外是,做ToB销售更重要的是会经营关系,能前置知道多少有用信息,就能少比别人交多少行业学费。)所以之前没有太多动力做 IP,最近希望能通过公开交流获得更多信息。所以记录下这些或许不太成熟的吉光片羽,首要目的是帮助自己反刍再解构,为再次出发做准备,

Miki-Intoken: 编制信任像织毛衣,需要一针一线,但是破坏信任只需要一把就能拉扯掉。 所以在衡量沟通成本时,不以沟通时的单独动作需要的时间来衡量代价,而是要换算信任效率。(比如有时候快刀斩乱麻式的处理一个beef只需要1天,但是因此破坏掉的信任感可能需要半年才能重建。 (大康太会总结写笔记了📝

00
Miki-Intoken
1天前
不读书光思考很危险~
重新拾起了《纳瓦尔宝典》,结合谢胜子的一些自媒体分享,以及这一年跟优秀创业者学到的一些行为自省:

1、无论你奋斗到了什么阶段,都要有一份能随时体现你亮点的介绍,时刻准备着往外发。有些朋友我在沟通的时候感觉对方是很优秀的,不论是我自己想给offer还是想组局的时希望要到对方一份更明了的profile对方没有时,就会有点可惜,(对方是有货的,但是没有整理更新)这时候传递出的信息类似:难道你以前没有过类似的给profile的机会吗?(作为公司的介绍更应该成体系的更新了,不然给人感觉很不专业。)

2、没赚到钱的时候,要让人感觉你赚到了钱,往高想,是为了和比你高阶的人产生对话和合作,这样有更大的杠杆撬动大盘子,往低想,如果你看起来随时公司要破产跑路,对方就要花更多决策成本去推动这个有烂尾风险的合作,比起冒着风险雪中送炭,让对方低成本来顺水推舟送人情会更简单。如果你真的赚到了钱,秀还是不秀,取决于能不能为自己换来真金白银,不为虚荣而秀,为能获得真金白银而秀。

3、几个搞B端的几个路径:
a.装逼式销售,做高自己的身份,多表达专业观点,多参加行业大会,活跃露面,偶尔可以蹭蹭人脉圈子。
b.审美能力很重要,图片、文案、身材、阅读品味都是一种审美,审美好很多事情事半功倍。
c.不要有羞耻感,所有的商业本质就是销售,卖产品、卖情怀、卖信息、卖人。
d.被拒绝不要有心理损耗,这样会加重你下次销售时的心理障碍,被拒绝也是零,不去试试也是零,本来就是nobody,被拒绝有什么大不了呢?

4、完美主义不适用商业场景,商业要控大方向、控概率,增加自己的牌桌上的能力和能够出牌的次数,而不是幻想一次出手惊艳所有人。不要增加自己出手的心理负担。

5、如果你现在正处于能赚钱的赛道就专心赚钱,如果暂时看不到合适的机会就养好身体,储备精力,在看好的领域深度钻研。

6、超一线城市的信息流速、人脉流速非常快,所以只要实力越来越强,就不可能缺朋友。 人如无名专心练剑,莫愁前路无知己。

7、虽然PR当前,流量为王,但是杠杆玩太大,无论是什么手法,什么行业、无论是谁,浮财大于实财,巧劲大于扎实的力,就会失去声望。一定要明白,什么是最滋养自己的。 如果追求名利双收或者受人尊敬,就必须在一线持续勤奋、劳身劳心。

8、追求身心舒适,让自己更舒展的做事情是一种自洽的智慧,干一行爱一行,但是能顶住所有的不舒适,持续做事,持续翻越、持续自虐,是勇士。

9、可以兼听则明,但是不要受过多干扰。批判时总是显得聪明,构建时总是显得笨拙。旁观者清,清不代表智慧,更不代表勇气,真正的技术还是在一线,在操盘、在做事、在犯错、在修正,你选择忽视什么,改变什么,有复杂的决策力和相信直觉的勇气。

10、信息是一种权力,对大市场的预判能力,需要对中国政府有独特的悟性,此外,在如此多的信息层下,思考一个问题,最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你是否可以穷尽对这个问题的拆解维度。所以有时候占到信息权力红利获得答案,只能拾人牙慧获得一时的特权。

11、多看新闻联播,也可以多看体制内的一些领导发言,场面话的发言需要紧贴时代精神,很多领导的活动发言都可以纪录下来学习,这些内容要日常积累,才能在合适的场合即兴又自然的用出来,刻意练习才能自然发挥。

12、极致表演的成分越多,水到渠成的成分越少,紧紧攥住结果的把控力就越小。可以快,但是不能急,团队的打造、事业的爆发、身材和生活习惯,都要温吞吞的打磨好久,才能突然迎来陡线。

13、如果要想转新模式的钱,在升级过程就要控制不要赚旧模式的钱,不然又会在旧的舒适圈里赚。

14、能量场强的人既更自信,也更能舔,因为对方low ego,不会给自己加包袱。

15、刘邦式的领导就是谋局、示弱、搞人,项羽式的领导就是个人很能打,然后带着兄弟们打。我希望自己能做项羽式人才,因为混资源的人终究打不过做事情的人,只是速度快,但是天花板有限,所以现在更想提升个人能力。

16、每个阶段解决关键卡点,要完成一个闭环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当前最重要的只有一件,要锻炼自己拆开第一性原理并且抓重点的能力。

最后,往上走,加油往上走,人不断向上走,到了某一阶段的牌桌,其实能交手的就没有太蠢的人了,能到这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克服了嫉妒、情绪化等等比较低级的人性,遇到烂人烂事的概率会降低。遇到烂事儿还是自己不行,预感、判别力、驾驭力都不行,烂事作用到身上了才发应过来,是功力不行,继续保持修炼。

希望我们保持战斗力完结 2025Q4,冲鸭~
12
Miki-Intoken
1天前
编制信任像织毛衣,需要一针一线,但是破坏信任只需要一把就能拉扯掉。

所以在衡量沟通成本时,不以沟通时的单独动作需要的时间来衡量代价,而是要换算信任效率。(比如有时候快刀斩乱麻式的处理一个beef只需要1天,但是因此破坏掉的信任感可能需要半年才能重建。

(大康太会总结写笔记了📝

SiliconLuo: 昨天和@Miki-Intoken 讨教商务沟通相关经验 领悟到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叫做“信任效率” 即:如何消耗最小的信任资产,去建立某种契约关系 这个概念解决了我非常多以往的困惑,包括但不限于: 1)为什么需要说一些好听的话,明明这个事情可以有更直接的表达 因为好听的话不会伤害信任,直接的表达在信息/规则双方不对称的时候,会伤及信任,哪怕是真的,也会在过程中消耗信任然后再建立这个连接。(当然,如果是靠共同体验事实反馈建立共识又是另外一个情况,靠纯粹沟通尝试拉齐视角/信息不对称更多是在花费信任),因此看起来直接粗暴沟通是高效的,其实是信任低效的 2)为什么有些事情多磨磨,多等等,多观察观察,多想想,多试探试探,再最后相对正式提出更好呢。这样时间效率多低呀,直接先抛个提议,不OK再重新谈不可以吗 因为每一次相对正式提出提议,都是在花费彼此的信任资产,没有信任积累做基础,其实是没有人会认真思考你提的提议的 另外,信任效率为什么比时间效率更重要,因为信任积累需要以往的大量时间积累,甚至是共同经历(不单纯是时间,还需要缘分),才能获取 因此你直接提出某件事,看起来省了3天时间;其实可能是多消耗了要一个月才能建立的信任资产 3)好的商业沟通是怎么样的:信任效率最大化 最理想的情况是,在达成契约的过程中,信任资产不是消耗品,而是一个润滑剂或催化剂;当沟通完丑,信任还会增加。 4) 沟通的最基本假设:信息不对称 所有的商业沟通只有2种情况,一个叫做信息对称/规则透明的,另外一个叫做信息不对称/本身事情就不透明的;当然实际情况更多是混合的,但是讨论这2种极端情况有助于我们理解 如果信息是对称的,这里其实整个”江湖规矩“就替代了双方信任资产的作用,成为了契约构建/合作关系的运作基石,因此双方直接引用规矩即可,也就是大家所谓的”坦诚/爽快“ 但是如果信息是不对称的(常见于新行业/业务早期),这里要认识到一点是,存粹的沟通永远无法拉齐信息,因此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拉齐理解或绝对意义上形成共识,而是对事情本身的一种封装,尽可能降低这种不对称对于事情的阻力 而落地来说,则是:提出一个对方满意的注意,并且这个主意不要让对方担心(因为担心的地方也无法解释),这里把信任质押一下,用来做封装让对方相信,就可以 5)因此我终于开始接受了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去语言解释,不要去通过口头证明,而是通过好的语言和包装(正向),去质押部分资产,先信任效率尽可能高的建立契约;当然,最终信任资产是变多还是变少,其实也还是取决于事后这件事是否真的成立 所以其实和面向事实也不矛盾,只是有个先后顺序;做事之前,信任效率是最重要的;开始做事和履约之后,事情本身的效率又是更重要的,且可以转化为下一步的信任效率 6)延伸来说,按照信任效率的原理往前推导,在高度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其实“哄和画饼”这个行为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最终契约你自己内心大概率能保障,或者你也拿不准但是你的确发心一直是正的且兜底是考虑过的,能信任效率高的把大家拉入一个可能可以实现的契约中,本身就是有正向价值的;沟通本身是否是完全符合事实的,其实有时候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有可能博弈多方里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真正的事实,信息不对称+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全局信息才是常态

11
Miki-Intoken
3月前
WAIC逛了两天,见了很多朋友,参加了几个活动听了一些讨论,有朋友说,waic除了人多就是泡沫🫧

我觉得泡沫这个词很有意思,不是没有到【终局】就属于泡沫,而是阶段性需求,可以乐观的尝试合理利用泡沫🫧

说回参展感受,一楼人挤人,二楼已经挤不动人了,难怪现在领导喜欢投具身,有个会动的东西直观感受不一样🤣 去了灵初智能体验了AI抽签(灵巧手拿去签筒,拆开,取出签展示) 可惜没等到人机麻将的机会,全是媒体在排队~)当然,大明星宇树展台完全水泄不通,展台站了十分钟,愣是看不到一点内圈实况。(我看到人群之中立者一个2米多高的手机支架直呼天才。

回到一楼,大厂云集,展台一家比一家fancy, 在无问芯穹体验了芯片加速处理效果,演示过程,无问做了个互动展台,把不同模型的选择以及不同显卡的选择都做成了可插入式的透明卡座,选择的时候需要将卡座放进对应的凹槽读取,很有互动感!芯片优化后,R1模型在国产芯片和N系的速度对比体验相差无几。

阶跃星辰展台准备了车和机器人,还放了一台中国好声音的正版转椅,也十分吸睛。我每次路过都能看到举着贵宾团牌子的嘉宾参访,阶跃下半年主推端侧合作和多模态。(现场演示的ai长视频,角色一致性很好)

阿里无影,搞了个AgentBay。对标E2B,还支持安卓。(当时阿里和Hinton参加的论坛同时开讲,阿里这边热火朝天,大佬这边论坛没坐满)大家对agent基建的热情真的很浓。

Deepseek没来,但是存在感拉满。新模型都逃不掉跟R1比较的灵魂拷问。恰如当年手机厂商都要被拉来跟苹果对比。

负一流H4有非常多的初创,idea倒是都不算新奇(这不是批判,我们安全合规的是最无聊的了i know[Emm])经过这两年更加明白了,idea不重要,落地才重要,创业最难的不是想出颠覆性的点子,而是日复一日地修 bug、和早期用户反复沟通、打磨付费路径。要么更快,要么更能熬,才有机会活下来。

所以今年看到的基本都是有产品完成了pmf落地的项目,不过有好几个说自己刚上线几周ARR超过xx万的项目,(正经的ARR的计算必须跑完一个完整计费周期(MRR * 12,因此月付至少跑满 30 天)& 结合 churn 才叫 Recurring)

所以在问对方收费模式是单购的 credits时如何计算这个ARR对方就不太搭话了。(害 批判时总是显的聪明,我们都应该有成长机会~ 祝大家都早点拥有计算了NDR(Net Dollar Retention)or churn以后的ARR~)

除了会展中心的热闹,周围活动也是应接不暇,在活动上相遇的朋友都会互相问:你下一场去哪里?🤣不过创业者似乎比去年少了,感觉遇到的投资人比创业者多,大家都在埋头干活吧~

最后,如果明年我们要参展的话,想整个机械妆+一套外骨骼,深度逛几天,开一个贪吃蛇式逛展,遇到一个朋友拉一个进群,全程记录逛展路径。(外骨骼商家请提前联系赞助😁
00
Miki-Intoken
3月前
waic是大型见面会~见了很多朋友。
这两天用不同的风格逛了waic,有一个朋友三天遇到了三次,每次她都:❓

P1,23年我还没创业前认识了一个很优秀的女生,推荐了她去了现在的公司,她说做得挺开心的,喜欢现在的工作,我也因此感到很幸福~

P2、3去阶跃星辰看朋友做的短片,他让我一定要体验【好声音转椅】 给我拍完照片: 可P! (🤣这位摄影师希望你下次的标准是 原图直出)
90
Miki-Intoken
3月前
来上海参加waic,临时蹭了蓝驰booming night,见到了好久没见的朋友们☺️@Ivan刘-THEPAI @石天放 @Ryan.eth @AI异类弗兰克 @Max_means_best 等等

后半场体验了活动配的创意妆,主办方还准备了非常多的小游戏,真的很用心~

然后还很幸运的认识了几个新客户,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都堆满的一天~
30
Miki-Intoken
3月前
“将来有能力也会倾尽所能去帮助他们,但是我希望在那个时候,世界上不会再出现这样的孩子,都是幸福美满的家庭。”

资助的小朋友给我写了回信,没有直说自己的成长不易,都在这句话里面了。

她9个月时父亲就离世了,妈妈改嫁,一直奶奶在养育她,快80岁了身体也不好,真的太难了🥹

我在想要怎么去给她写回信,我希望对她的帮助是一种鼓励,不希望她感到太多的压力,担心自己以后不够优秀,让我失望。

因为我对小朋友没有额外的期望,不要因为家庭困难失去求学的机会,早早的就失去人生的选择。能够健康的成长,拥有健全的人格,就好了。
31
Miki-Intoken
3月前
听到别人评价一个公司商业模式不够好,会想知道究竟是「不够好」,还是「非共识」所以不被认可。

苦活累活,看起来「不够好」的商业模式,反而可能是创业公司最靠谱的0-1的发展样子。

偏见即壁垒,一开始就是好模式、好生意、极高预期的未来,会有初创的机会吗。

所以在「不够好」当中的那些脏活累活,不够清晰的问题,有时只是筛选的门槛,趟过水,迈过去了就是你的壁垒。

#4 关于ToB端的一些思考

00
Miki-Intoken
4月前
最近欠了很多饭局,还没来得及跟朋友们聊聊近期动态,其次是觉得能输出增量有价值的信息,实在是太少了,最近更多的在关注到自己【没有做好】以及【没有做】的地方

简单记录一下最近一些感悟吧。

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其实都是你默许的。在第一次被挑战底线的时候就要意识原因。(fool me once,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shame on me)

你所挥霍的一切都会在最高处交汇,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信任还是物质,这些都是你的筹码,但会在你的挥散中汇聚成一只灰犀牛。

创作是一种艺术,再精致的技巧在被看穿的那一刻,它的魔力就消失了。而笨拙的真心却能深深的打动人。因为艺术家是倾尽心血的,观众的情感是真实的。所以好的艺术不应该用笨拙的真心,而是灵巧的真心。
沟通也是一种创作。

「在【Transformer】论文署名的8位作者,自2019年开始陆续离开Google,他们要么创立了自己的AI公司,要么加入了知名的AI创业公司。但截止到目前为止,他们并不算本轮AI浪潮的顶流创业者。即便最著名的Character.ai,也于2024年被创始人的老东家Google按照2.5倍溢价收购,不过投资人也算赚了钱,完美收场。这再次说明,划时代的一篇研究,并不能保证一家伟大公司的诞生。」 更何况是…….
学术距离落地还有很大的距离。

被拒绝才是BD的开始,课题分离,不要害怕负面情绪。

绝对的随心是一种不走心,需要一定的约束来完成目的。观念会影响你的语言,语言会影响你的行动,行动会变成你的性格。

未完成的课题会重复出现,直到你给出新的回应。而你已经完成的课题,将永远不会再生命中出现。

早慧代替不了阅历,该踩的坑都会踩。尽可能正确的做事,但事情搞砸之后,尽可能反思到更多的东西。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