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崇旭_Ken
796关注10k被关注11夸夸
写下阶段性偏见,给未来的自己看
句子加「」表引用,非原创(特别注明除外)
公众号:崇旭
置顶
崇旭_Ken
2年前
今年有件事情让我很感慨,「价值阅读」社群满五年了。

感慨是因为,过往 30 年,除了工作,我几乎没有哪件自愿发起的事情不是半途而废的,比如吉他、日语、编程(至少三次)、博客……

有个概念叫「林迪效应(Lindy effect)」,指一些不会自然消亡的东西,比如一种技术、一个想法,其预期寿命和目前已经存在的时间成正比,也就是说:死亡率会随时间下降。

于我,五年是个重要的里程碑。社群的死亡率想必是降了不少,更重要的是,我现在更有底气说,很高兴自己做出了「价值阅读」这样一个作品,值得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是我自 2018.08.11 建立的付费服务,运行至今五年有余。它是一个私密的微信群,每天(almost)我会从自己阅读的文章中,精选 1 到 2 篇分享到群里,每篇文章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经过严格筛选。

我笃信「输入决定输出」,认为提升输入质量是值得努力一辈子的事情。可是,若是少了时间的浇注,这话就太过轻飘飘了。

时间是世间最公正的尺子,它不偏爱任何人多一分,哪怕一秒。因此,它也成了我做选择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我常自问:「这件事,值得我做很久吗?有条件让我做很久吗?我愿意做很久吗?」很幸运,「价值阅读」是这样的一件事。

时至今日,我依然会为了好的内容而兴奋,说为其手舞足蹈也不过分,也会因为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而产生幸福感,而且更愿意去相信,真的有人因此而受益——天知道我花了多长时间才敢相信这一点。

我在爱范儿得到过最宝贵的建议之一,是做一个爱惜羽毛的人。「要想赢得良好的信誉需要 20 年时间,而要毁掉它,5 分钟就足够了。」

我做「价值阅读」的方法很「笨」,从不投机取巧,而是认认真真地一篇篇阅读、筛选、沉淀,直到过了自己心里那一关,才愿意把内容推荐出去,努力去实现一种「订阅者随便点开一篇都觉得值了」的效果。

这样耕耘五年的结果是——「价值阅读」成了一个续订率超过 70% 的付费社群,更有朋友一次性订阅了十年的服务。

现在,我想郑重地把它推荐给你。

如果你的时间有限,这个文档可以帮你快速了解「价值阅读」是什么:rtw1bnq45a.feishu.cn

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这里有两期我做客的播客推荐你听一听。在节目里,我分享了关于好内容的标准、信息泛滥时代下的信息摄入以及付费社群的运营等问题的思考:

Traders' Talk:《对话崇旭:信息泛滥时代下的「价值阅读」探索》www.xiaoyuzhoufm.com

面基:《两个内容从业者促膝长谈,互诉衷肠》www.xiaoyuzhoufm.com

(感谢 @Sarah_Jing @老钱日日谈 在各自的播客节目里给了我充分的表达空间。)

最后我想说,如今我们面对那么多动荡和不安,我无意再平添焦虑。阅读也好,不阅读也好,并不存在什么「应该」和「正确」,它们没那么重要。

归根结底,我们都在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合适的栖身之所,「价值阅读」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选择。

我想,那些指导我、启发我、鼓舞我、治愈我的文字,也许对其他人同样意义非凡。做社群是想找到这些朋友,过去五年,也真的因此产生了很多神奇的连接。

虽然不知道未来还有什么在等着我,但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知道一直踏实、冷静地做事,美好的事情迟早会降临。

“Wonderful things will find you in the end.”

--

特别感谢 @我不跑调 给这篇文章提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有这样的朋友真是赚翻了。
2155
崇旭_Ken
9天前
最近忙着给新工作做准备,昨天第一次参加团队聚餐和线下会议,有种大半个人活过来的感觉。

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气味相投的话,团队和成员之间自然能相互滋养。

可能是这个原因,我这个 89% i 人今天认识很多新朋友,竟然没有以往飞速掉电的感觉。回家还能坐在办公桌前写文章,简直是奇迹了。

之前已经跟团队 leader 和招募我的伙伴聊过好几次,对 ta 们的价值观有了些初步了解。在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有对长期价值的坚持是很不容易的事。

这份坚持并不是光说说就可以。我认识这两位朋友已经快 10 年了,这期间有过深渊般的低谷,但都没有放弃,终于在近几年迎来曙光。

我想,这就足以说明很多。到最后,不是说了什么,而是艰难时刻的选择,真正定义了「我」是谁。

我上一次工作选择的尝试,由于种种原因,很遗憾没有如愿。这一次迈出脚步之前,我产生了许多的内耗。

是这两位朋友给了我足够多的理解、耐心和鼓励,等到了我从内耗中走出来最重要的一步——走出来。

躲在房间里苦思冥想,解决不了内耗。就像死死盯着一片池塘,没法让池塘里的水产生任何反应。但我可以丢一块石头,把手伸进去探探水温,做一些让池塘给我反馈的事情,才能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过去这段时间,我开始接受一些培训,提出自己的困惑,试着做些中短期的规划,慢慢地,有些内耗的部分就慢慢从心上剥落了。

而今天第一次跟团队待在一起的感受,似乎帮我把最后一部分的内耗也融解了。

ta 们并没有特别做什么,只是在呈现原本的样子,正因如此,我才更能感受到那份真诚。

好像又可以全力以赴地出发了,这感觉真好啊。
51
崇旭_Ken
27天前
今日学到:毫克是 milligram,微克是 microgram。

之前只知道毫克是 mg,所以看到 microgram 就以为是毫克,实际上是微克,写作 μg。
30
崇旭_Ken
1月前
我的相册里有四万多张图片。说是「图片」而不是「照片」,是因为有一大半都是截图,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前做编辑工作时提修改意见截的。

很多都是大多数人不会在意的问题,像是这里少了个空格,那里「的地得」没有用对之类的。那会儿对这些如此关注,没少被共事的伙伴调侃。

现在回想,与其说是工作认真、注重细节,更真实的状况可能是内心过于焦虑,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导致我必须得找些可控的东西,来满足自己对安全感的需要。

前阵子在和菜头的文章里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总是花费巨大精力把 8.5 分提升到 9 分,却容易忽视这世上还有 95 分的东西。

才惊觉,工作的这十来年,好像一直在盯着那 0.5 分的提升。忽视了主要矛盾,对他人的影响就注定极为有限。

倒是正职之外的事情,像 2016 年开始学投资,还有做了七年的副业「价值阅读」,歪打正着般地触碰到了主要矛盾的边边。

投资是我人生迄今为止做得最知行合一的事,是我如今能比较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重要缘由。而做「价值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始终坚持寻找那些有长期价值、能让人做出更好决策的文字,确实也间接改变了一小部分人的人生。

距离我离开职场已经两年多了。这段日子,我时常很难回答朋友问我「你最近在做什么」。

那些时候我才发现,有工作的时候社交起来方便多了,因为有个社会身份的时候,可以很自然地把「自我」藏在后面,别人也很好理解你是个有所谓「正事」在做的人。

不上班的时候,有大量时刻要直视自己的内心,无处可躲。有很多的探索太过个人、自我、私密,像我这种隐私怪实在很难毫无压力地在社交场合进行那种程度的自我暴露。于是,常常憋半天,只能说出一句「主要就是在休息」。

不过,很快要开始一些新的尝试。

再让我回去上班应该很难了。今早看到蒋方舟说自己是个「自我中心(self-centered)」的人,这首先意味着「不接受被安排、被决定、被推送的生活」,这挺接近我现在的状态。

我会优先选择的工作,阶段性总结大概就是:时间高度自主,着力在他人相对重要的领域,还要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写到这里,觉得「理想」二字实在太奢侈,不知道需要多少努力和运气才能得到。)

即将要做的事情,客观来说基本满足这些条件。其实三年前它就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因为太多人对它有误解,我也怀疑自己能否做好这份需要跟人打很多交道的工作,便迟迟没有行动。

最近有点想清楚了,既然怎么想都不会有答案,不如积极尝试,不会有什么损失。结果是惊喜还是惊吓,都会很快过去。

就先写到这里,有新进展再来更新。早醒睡不着的我要去补觉了……
97
崇旭_Ken
1月前
好久没认真刷朋友圈(入口关掉快十年了),刚刷了一会,发现……还挺好看的?

可能因为这几年没那么崇尚拼命工作了,也可能是上班的人少了、做自己事儿的人多了,现在朋友圈看着还挺丰富多彩的。

也真的了解到了一些老朋友的近况,朋友圈貌似真回归部分「朋友圈」的定位,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工作推广器了。

试试把朋友圈入口重新打开,也偶尔发些废话,看看感觉如何。

我本来是要来吐槽国行 iPhone Air 的,其他限制都可以忍,看到最多只能写两张 eSIM(包括境内外)我真不行了……

在图方便连着买了很多年国行 iPhone 后,今年在深圳直接去买了港版,真是舒服啊。

一个实体卡槽加 eSIM 的搭配很合适,第一次打开 App 终于没有讨厌的网络权限请求弹窗了,能通过 Siri ChatGPT 也还挺好(苹果智能你赶紧的吧),还有(其实不怎么用得到但有就是会比较爽的)Facetime Audio 和卫星通话什么的。

最后,发现微信这个发纯文字朋友圈的古老界面这么多年还没变哈。
70
崇旭_Ken
2月前
最喜欢的 iOS 26 功能之一:现在键盘可以抓取第三方 App 的验证码方便自动填充了,对虚拟号用户来说很重要。
110
崇旭_Ken
2月前
双持 iPhone Android 半年了,大致感受是苹果的生态目前还很难超越,而 Android 的信号是真好。之前某期极客湾的评测有提到,iPhone 在信号这方面简直可以说是不思进取。
131
崇旭_Ken
2月前
这两天时常在想和菜头文章里的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总是花费巨大精力把 8.5 分提升到 9 分,却容易忽视这世上还有 95 分的东西。
12
崇旭_Ken
3月前
中文说唱歌手的英文水平以及在歌词里加英文的执念着实让我汗颜,歌词里出现「do yourself (做自己)」真的可以吗?
51
崇旭_Ken
3月前
说句心里话,80% 以上的餐厅都没有麦当劳好吃。
103
崇旭_Ken
3月前
开车打转向灯变道,不同城市后车的反应——

上海杭州:大概率让;
深圳:一半一半;
广州:有一定概率会加速…
91